《幸福的小农民全集.com》第160/317页


单行种植时,将瓜蔓理顺朝一个方向爬,将所选留的几条蔓间隔一定距离并排向前。双行种植时,可将两行的瓜蔓向相反的方向爬。不要相互交叉。西瓜根系的发育与地上部蔓叶的发展成正相关。

因此,为促进根系的发育,第1次整枝的时间不宜过早,这时侧蔓有十几厘米长,便于鉴别健壮的侧蔓。但也不能整枝过晚,否则瓜蔓相互缠绕,不仅影响植株生长,管理也费工。

到了半晌午,孙刚和爸爸才将这片瓜地整枝留蔓,幸亏地不大,主要是孙刚对这方面不熟练,在孙爸的教导下,很久才能分辨出主蔓侧蔓。

随着夕阳缓缓西下,不远处的小村便一下子变得分外温柔――缕缕炊烟,袅袅起户户的温情。放学后小娃子们,赶着暮色归来,忠实的猎狗在小村口汪汪起上气不接下气的欢迎。

“当家的,回来吃饭啦。”

“毛蛋儿,吃饭啦。”

“…………”

村子里,唤归的村妇全神贯注,忘记了一天到头来的疲惫,扯开嗓子,尽是些青枝绿叶的生动……

夜幕徐徐降临,远天的星星一颗颗睁开眼睛。于是,家家户户摆下小小的饭桌,端上自家地里出产的关切。朴素的祝福,竟也热气腾腾。

夕阳西下,孙妈把热粥和馒头端到院子里石桌上冷凉,吃的时候不用太烫,不然又是满头大汗的。

当然,夏日的夜晚也不乏生动。青蛙,乡村夏日夜夜失眠的艺术家。没有灵感,没有即兴创作的灵感;只有激情,一种唱彻夏夜的激情。

漆黑的天穹里布满了点点生辉的星星,显得格外耀眼。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在空中,淡淡的光像轻薄的纱。

夏夜的风是令人期待的,徐徐吹来,格外清新,凉爽。

青蛙们独占乡村池塘或沟渠的一隅,或呼朋引伴,或打情骂俏,或孤“蛙”自赏,一样的湿淋淋的陶醉,一样的没有休止符的鼓噪。偶有飞虫飞过,张大嘴巴,自在着点心似的夜餐,然后,再来上一段卷舌音的逍遥……不过,青蛙们尽管再逍遥,也逍遥不过夏夜纳凉的庄户人。

也不知什么时候萤火虫也飞了出来乘凉,在树上一闪一闪地,特好看。

乡下没有灯红酒绿的夜市,一把蒲扇,足以把一天的疲惫驱赶。

张家长李家短,面红耳赤,尽是些或深或浅的情趣。渴不渴无关紧要,喝不喝也不是结局。关键是,欢乐有个地方分享,愤懑有种方式排遣。夜深了,茶凉了,浓浓的乡情恋恋不舍,始终不肯散去……

夜深了,村里人会把床搬到自家院子里或者平房顶上睡觉,听着从远处隐隐约约传来的犬吠声,看着一闪一闪的星星,那种惬意的感觉,是一般人体验不到的。

117.三伏天(求订阅收藏)

当春天在人们的轻声细语中消失得无踪无影,夏天便以火一般的热情把小村点缀。

火辣辣的阳光从山顶上直直地照射下来,山野上各种鲜艳的花朵像小孩子捉迷藏般地躲在绿叶丛中,嫩嫩的枝头不知何时又挂上了青涩的果。农村人似乎对夏天特别钟爱,丝毫没有被闷热吓着,相反的,全身上下像充满着火一样的激情。于是,在夏天里,整个村子便一片忙碌,笑声飞扬,激情四射,别有一番风味。

天刚蒙蒙亮,人们早早地被小鸟清脆的歌声叫醒,男人妇女扛着锄头下地,孩子跟着大人割草或放牛,老人在家煮饭。一时间,说笑声、吆喝声,伴随着农家院里袅袅升起的蓝色炊烟,在村子上空萦绕、回荡,人们知道,今天又是一个大晴天。

不一会,太阳便硬朗朗地从天空照射下来,以强大的威力炙烤大地。掉在地上的叶子卷起了筒子,禾苗耷拉着叶片,无精打采。猪在圈里喘着粗气,妇女们一边喂食一边唠叨:“你看你,这么点热就怕,真是懒猪!”午后,村里人在树荫下睡在凉席上,手摇着蒲扇合会眼打个盹,等到太阳落山后,还得下地去。

太阳缓缓地从山顶落下,放学归来的孩子跑到小河边,他们三两个一起“扑通”跳进河里,享受大自然的凉意。在地里干活的人,此时在轻轻吹拂的晚风中,尽情享受劳动的快乐:为地里那半人高的玉米除除草,给绿毯般的红薯秧翻翻藤,把地里的花生杀杀虫……直到明月东升,大地铺上银辉,夜幕笼罩山野时,他们敞着黑红的胸膛,踏着弯弯曲曲的小径朝家走。

回到家,还不能闲着,得去田里看看水,今晚该轮到哪家放水灌田,明晚又是哪家。大家心中有数,从不争吵,懂得谦让。田里灌满水后,他们高兴地下到田里,脚上凉丝丝的,仿佛还能听见秧苗“吱吱”的吮吸声。夜深人静,田里的秧苗便挂满了晶莹迷人的露珠。

农村的夏夜,老人摇着扇子,给小孩讲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童话”;女人们围坐在村口,一边乘凉一边拉家常;男人们多半独坐在院头,一边抽烟一边听着村口传来自家女人、孩子的说笑声,他们打心眼里满足。

夏天,是农村人的希望与梦想,是迈向金色秋天、丰收秋天的桥梁!

孙刚听爸爸说,再过一段时间就要入伏了。

“入伏”的意思是指,进入三伏天,也就是一年四季里最酷热难耐的日子。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三伏天”最大的特点是高温、高湿和高热。

进入伏天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也就最热了。

不过,不少农村人,小小的年纪就已经会背伏天的饭谱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天吃面食这一习俗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入伏的时候,正是春小麦上市之时,也叫“新麦”。新麦磨成面,做热汤面吃,吃完发一身汗,很多“恶月”时积累的“寒湿热邪”(身体因为气候原因产生的不良物质,比如暑气,湿毒之类)可随汗排出。同时,新粮营养丰富,可以作为一种补充。

虽说伏天难挨,不过伏天也是农作物生长的旺季。一直生长在农村的孙刚,童年对于农耕知之不少,还知道傻吃,以至于小小的年纪,伏天的饭谱背得滚瓜烂。

当前:第160/31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