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小农民全集.com》第197/317页


在农村关于獐子的另一种描述是像黄鼠狼或者豺狗,体型较麂子自然要小一点。

跑起来飞快,可能刚刚还在这边叫,等到下一声叫声,已经越过了半条山脊。猎人的形容是根本不是跑,而是贴着灌木丛飘。这一点和另一句俗语倒是相吻合,说能够和獐子的奔跑相比较的还真只有麂子,具体说法是“麂八尺,獐一丈”,獐子一跳就是一丈开外,难怪一般的猎狗也赶不上。

獐子的神秘其实还在于这很少在白天叫唤,一般听到是在深秋或者初冬的深更半夜,特别是天亮之前那一段漆黑的时光。

声音急促而短暂,一声急过一声,在寒冷而寂静的夜里听起来很是吓人。

农村迷信流传的说法是“鬼不骑,獐不叫”。

这獐子叫唤,必定是被某一个游魂厉鬼抓住了,当作坐骑。所以,听到獐子叫唤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

大人们照例要赶紧叮嘱孩子,千万不能学着去叫,一叫就把厉鬼招引来了,最终的魂魄被活活拘走。

现在,这些迷信的说法估计都没人信了,见了獐子恨不得立马抓起来卖钱。

孙刚出了空间,把夹子往收起来,再到附近慢慢寻找着,夹子旁边一边都有猎人留下的记号,一会儿又找出来几个,收起来,省得它们再祸害野生动物。

收拾了一下,孙刚石阶上渐渐有人经过,就起身回到路上,缓缓下山去了。

143.巧救母獐子

143.巧救母獐子

145-146.踏上归途

145-146.踏上归途(求订阅)

由于受到宣传媒介的影响,古镇上的青年大多不太安于像他们的先辈那样,做一辈子的渔民或农民,而想到外面的精彩世界去闯荡,享受和体验一番都市的现代文明。

因此,不少青年都到上海、杭州、宁波去工作,起码是到舟山或县城去居住。这就使原本宁静的小镇显得更加冷清了。

直到这两年兴起了古镇旅游,才有一些年轻人慢慢回到家乡做一下小买卖,主要客户就是来此旅游的外地人。

傍晚时分,孙刚离开东沙古镇,搭乘一辆过路的出租车去灯塔博物馆。但是抵达的时候遭遇铁将军把门,不过,夕阳下的灯塔非常美丽,孙刚拍了好一些照片。

从灯塔博物馆回到招待所,已经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了。

先洗了个澡,跑了一天了,出了不少臭汗。

刚洗完澡就接到哥哥的,说一起吃晚饭。

“走,带你去吃农家饭。”在招待所楼下,孙阳对着弟弟说道。

“这儿还有农家乐饭馆?”孙刚感觉到有点儿奇怪,毕竟大排档在此地很流行,价格也不贵,所以一般人不都是吃大排档吗?

“好吃着呢,你哥带我去吃过几次。”王燕说道。

三人打了辆车,来到一个叫庙后村的村子,车子左拐右拐的,停在了一家叫“渔农人家”的农家院子前。

“哟,孙阳来了,快进来。”女主人看见熟客上门,赶紧上前去招呼。

“带我弟弟来尝尝你这儿的手艺。”孙阳和战友经常来这里,离部队不算远,实惠又好吃。

女主人很热情,后来详谈时她姓李,今年五十多岁,与她差不多大,却常年有病,不能劳动。因此田里活计都由她一人承担。

全家以刚承包土地时的四口人计算,分得土地2亩,以前有水田,现在全部改种旱庄稼和蔬菜。产出除了自家用,基本上都是用来供应农家乐了。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很适宜农植物生长,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老人和妇女。

村里人大部分以种植玉米、花生等旱庄稼和蔬菜为主,很少有水稻田,人们日常所需的大米、面粉等食粮,主要依靠从岛外进口。

有两个,都是渔民,大已经结婚,小20多岁。

此地渔民占总人口的一大半。岱山渔场水域宽阔,水质肥沃,气候适宜,饵料充沛,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域内仅鱼类就有300余种,是我国东海的一所“活鱼库”,是全国十大重点渔业县之一,也是我国优等海鱼――大、小黄鱼的出产地。

然而,由于近年来的海洋捕捞业太发达,加上杭州湾的污染严重,近海的渔业资源渐趋枯竭,天然黄鱼已经濒于绝迹,很多生长在浅海、礁石和沙滩附近的名优特海产品也在逐步减少。

此地渔民目前主要靠捕捞螃蟹为生,由于杭州湾的海水所含腐殖质较多,营养丰富,所以十分适宜螃蟹的生长繁殖,而螃蟹在市场很受欢迎,价格不菲。

当前:第197/31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