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小农民全集.com》第290/317页
元宵节前夕,孙爸会上街把家里的糯米磨成“汤圆面”。
汤圆面碾制出来,拿回家后,孙妈就会将汤圆面加水活好。在妈妈的指挥下,孙刚兄弟把团成圆的汤圆蘸点水在汤圆面的簸箕里滚来滚去,汤圆像个雪球一样越滚远大。
如今,每到元宵节,只需到镇上超市购买几斤速冻元宵回家煮煮;孩童们对灯笼也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因为他们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玩具,灯展也总是没有新意,元宵节似乎成了节日的符号,再没有了童年时的欢乐。
孙刚家一直保留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传统。因为孙爸孙妈喜欢吃实心汤圆,也就是什么馅也不包的那种。
正月十四,孙刚就去街上磨好了汤圆面,现在都是机器,很快就弄好了。不像以前用石磨,磨的又慢,面还不细。
记忆中,儿时磨汤圆面的时候,是在村子里的大碾盘上,孙刚和哥哥总是抢着推大石磨,一边推一边馋涎于那甜甜的元宵,讲着笑话,谈着学习,石碾盘边总是洒下他们银铃般的笑声。
记忆中的妈妈总是拿着把高粱梢子做成的小刷把子,不时的将碾盘边上的米面望碾盘中间推,碾制的差不多后就用细孔面筛子筛选汤圆面。
正月十五的早晨,孙妈起床和面,团汤圆,由于不包馅子,所以很快就团了一锅盖。
农村的锅盖一般都是高粱秆制作的,所以经常用来放汤圆、饺子、馒头之类的,很方便。
等孙刚跨进院门,孙妈就开始往开水锅里下汤圆,这玩意儿和饺子一样,要现吃现下。
出锅后,往碗里加糖,一样的甜,而且比超市卖的很多种馅料的汤圆好吃多了,有种特别的清新感。
到了晚上,自然是几家人又聚到一起,这次是在孙刚小叔家吃的。
吃完饭,六点多,天还没有完全黑透,孙小雨就拿出她爸爸买的烟花。
小叔买了很多烟花,可是站在院子里反倒看不好,在空旷的地方就最好,孙刚就带着他们跑到大门外的路上,一个接着一个的放。
最后,轮到放那个最高最大的了,果然不同凡响,蹿的很高,很响,洒下的烟花十分美丽,绽放着各式的花样,洒满夜空,引起大家的啧啧赞赏。
也没有半路停下来,一直全部放完,大家边议论边说还是这样的好。
就这样大家说说笑笑的放着欣赏着。在院子里,也时时看到别家的院子里放出来的烟花,有高的,还有就在院子里闪烁的。每家都烟雾笼罩,鞭炮声声,火树银花,煞是美观。
……
206. 打春
206. 打春
元宵节过后便是立春,岁月安排的真是好巧,让人身心俱爽的日子一个接着一个。
季节的手总是躲在时间后面,悄悄地翻动着日历,因此,不管人们在意或不在意,季节都在悄悄地变幻着。
说起立春,不由地想起一个姓蒋的女士主演的一部电影,也叫《立春》,可能是自己智商、情商和文学素质都很低的缘故,刚看个开头,不知所云,只是感到压抑的很,与心目中春天的印象有着天壤之别,便立刻关掉做其他的事了。
在人们的心里,春天总是给人以美好、以希望、以生命。
在记忆里,南方的春天来的要早些,而且总是由春雨来牵引着。
接连的几天的阴雨过后,嫩黄色的树叶就会随着金灿灿的阳光一起绽放,一夜之间你会忽然发现,整个世界一下子全部都绿了,深吸一口气,感觉是那么的清新,仔细瞧去,摇曵的迎春花还带着几滴昨夜晶莹的雨露。
北方的春天则是要伴着风来,开始你能看到树枝上冒出尖尖的嫩芽,待又干又大的风吹过。
连续的阴雨天气使人们还习惯性地蛰伏在冬的深处,用厚重的衣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可突然地,一轮火红的朝阳跃出地平线,天地间仿佛混沌初开。
到了中午,过于灿烂的阳光似乎要把玻璃融化,在那份暖洋洋的气息中孙刚居然破天荒地睡了一个多小时。
醒来的第一感觉是春天到了!因为这种酣畅和暖意是不同于冬日午后的,它让人禁不住有蠢蠢欲动、卸去冬装的感觉。
是的,春近了,春就要来了……
翻开日历,大大的数字下面,赫然写着——立春。
立春,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天的开始。
从这一天起,人们将迎接崭新的24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小寒、大寒,一路下来,农民们播种、耕耘、收获和贮藏。
感谢聪明智慧的祖先,他们在没有先进科学仪器帮助的情况下,凭着对自然体贴入微的观察和了解,而掌握了季节变化的规律,从而创建了24节气,有效地指导农事,确保农业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