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小农民全集.com》第298/317页
过去家长给孩子起名,都喜欢选择“龙”字为音,如:“玉龙、天龙、春龙、成龙、大龙、小龙”等。
古代皇宫臣子给皇帝请安称“龙体安康”。皇帝高兴称“龙颜大悦”。称某人有骨气为“是龙不是熊”。教育子女活着“就要像条龙,不要像条虫”等等。
传说“二月二”这一天又是蜇龙升天的日子,而且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凡此种种,都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保佑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这天,农家还有穿“五彩串”的习俗,并把它缝到孩子们的身上,目的是消灾、解难,意寓吉祥。
每到“二月二”,在村子里,会看到一些活泼可爱的小孩子们,他(她)们穿着漂亮的衣服,每个人的肩上都飘荡着鲜艳的“五彩串”,这是孩子们的父母在为自己的孩子祈求吉祥。
“五彩串”也有人称其为“龙尾”,是目前农家过“二月二”的一种习俗,它有40厘米长,用彩色的塑料片穿成。
传统的做法是在正月二十五这天,用红布、绿布等彩色花布剪成小布块,然后把麦秸杆或者芦苇杆(中间是空心的)剪成小段,然后用线穿上一片花布片再穿一个麦秸杆间隔成五彩长串,最后在尾部缀上布条就做成了一个“龙尾”,由爹妈缝到孩子的肩上再甩到背后,寓意是将疾病等灾难和不幸统统甩到背后,保佑孩子平安幸福。
“龙尾”通常由长辈亲自制作,越是上年纪的人越重视这个习俗,还有的家庭会把“龙尾”悬挂在房梁上,有“留龙在家”的寓意。
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肉,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记得很小的时候,听大人们说:“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剃龙头。”这二月二应该跟“龙”有关,那吃的也得跟“龙”套上,可到现在人们都不知道“龙”头是啥滋味。可见龙头难得呀。然而,杀头猪就简单多了,所以大家都选择了吃猪头。
孙刚小时候觉得,想什么都是有道理的,很久以来一直都执拗地认为“龙”肉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不是有句俗语嘛: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什么时候能吃上“龙”肉呢?现在看来,这可能是很久以前,小小人儿心里面的一个大大的愿望吧。
总之,“二月二”这天,借着美味佳肴,说说“龙”、说说猪、讲讲故事,别让咱们古老的民俗在不久的将来慢慢消失…………
210. 草长莺飞
210.草长莺飞
现在的人过的还越来越讲究了,什么中的西的,阳历的阴历的节日都要过一过。这叫“中西结合”、“中西合璧”。
到什么日子就要吃什么东西,打春吃春饼,元宵节吃元宵,过完圣诞过春节,过完西方的情人节还要过七夕。真是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呀。
远离了正月的锣鼓喧天,二月间的村头巷尾冷清了许多。只留了些闷头闷脑的老黄牛,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咀嚼着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往事。
村里的年轻人,都在正月里紧紧抓住年的尾巴,背负着妻子的嘱托,携带着子女的期盼,踏上南去北往的列车。
家里的老人眼巴巴等着的,不懂事的娃儿直愣愣盼着的,淳朴的婆姨急切切寻着的,哪一样能离得开钱?
于是,他们别无选择,只有投奔那些令他们受苦受累,但同时又勾引着他们魂魄的大小城市。
因此,年轻的小伙子不属于乡下的二月。
二月里,留在家里的人开始用自己的勤劳谱写新一年的期盼。
麦田里给“苏醒”过来的麦苗追肥,大叔们漫撒化肥的潇洒,成为乡下二月最亮丽的风景
本是二八多娇的姑娘,过早地体味到了什么叫疲惫什么叫劳累,体味到了粮食的内涵,不仅仅是勤劳的汗水,还有那不分时令的投入,不分季节的付出,不分地点的孤独。
当然,在早春二月的乡下也有沉浸于惬意的主儿,这就是村前村后那些争抢着亲手打扮春天的各类树木们。
村里的槐树,或许最先感受到春天隐藏行踪的抵达。一枚枚夜露中探头的嫩芽,其实在枝头最后一片黄叶彻底零落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不安的萌动。
在春风的抚摸之下,附着在杨柳枝条上的那些小粒粒一天比一天鼓胀,一天比一天青翠,杨柳们以娇柔舞荡着一天比一天暖和的悸动。
偶尔飞来群多嘴的麻雀栖在枝头,叽叽喳喳,把那份惬意吵闹得心神难宁。
乡下二月春来早。春在庄户人的忙忙碌碌中一天天丰满,春在徐徐东风的催促中一天天变俏。
早春的乡村,新绿逐渐渲染大地,生机正在勃发。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轻烟”。《由卝文卝人卝书卝屋卝整卝理
春天,孕育着大地,孕育着生命,是一切生命的起源。
早春,乍暖还寒。
二月春晓,鸟儿们起的早了,鸣啭中,嗓音高了,亮了,似乎,地上的草芽,树木的绿意,都是由它们一声声拔出来的。
与鸟鸣比起来,孙刚更愿意倾听鸟儿们的理翼和扑翅声,那么的自然,那么的舒展,那么的让人容易触摸得到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