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猎国》第541/564页



第822章 库页岛的问题

  各国纷纷口头上表示欢迎和支持,但仅此而已,谁能相信中华帝国会成为永久性中立国才怪了。《
  中国病龙虽然还没有崛起,但是不少外国人都相信,现在这头病龙最好不要招惹,俄国、日本、德国、英国都在这头病龙身上栽了大跟头,如今这头病龙说我要和平,我不攻击别人――谁相信呢?等你不生病了,不攻击别人才奇怪咧。
  1906年(前文时间搞错了,已经改正过来)作为中华帝国成立之后的第二年,显然承担了很多责任,严东率领大军进入贵州之后,从三个军区调集十二万大军,并对叛军采取了囚笼政策和分化政策,而且对叛军家属采取了斩草除根的方式,六个月完全剿灭了叛军。同时,严东也将参与其中的土人判刑,将其流放到北方东西蒙古唐努乌梁海,甚至最远的流放到库页岛和北马里亚那群岛关岛等地。
  贵州叛乱平息之后,贵州省人口总数由一千万人锐减到六百万人,因叛乱被杀者五十万余人,因平叛逃离贵州者达到三百多万人,因受到牵连而被判流放者达到五十多万。
  不过贵州叛乱倒是促进了另一方面的进步,那就是中华帝国的海外飞地得到了人口补充,库页岛在由中华帝国皇家海军接受之后,当地人依旧以祖祖辈辈居住在此的??人为主,但是随着俄国人和日本人的不断移民,??人已经变成了少数民族。
  ??人是东北少数民族的祖先,??人分布于东北亚广大地区,以渔猎为主,早期的室韦人、回跋人、番族人、女真人等渔猎民族都是??人发展而来,??人最强大时期当属随大唐击败高句丽人,并吞并了高句丽人建立渤海国。后渤海国逐渐强大,大唐帝国为防止周遭国家变强而进行讨伐(由此可见,汉人绝不是什么一心和平求发展的种族,古有大唐灭高句丽逼迫渤海国,后有中越边境十年冲突……),渤海国后期国内诸王政权,最终分化为扶余国等诸多小国,而这些小国最终逐渐形成了各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便是女真人。
  后游牧民族契丹人建立辽国并征服了??诸国,辽人将??人分为生女真和**真,**真指的是被政府的??诸国,由于生女真指的是辽人没有征服的??人,从此之后,??人这个词汇被女真人所替代。
  辽国后期,女真人完颜部逐渐强大,击败辽国建立金国。再后出现的朝代更迭中,也一直认为东北亚地区土人为女真人(后改名为满族人),而在49年建立共和国之后,才为了某些政治原因,将东北满族人分满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锡伯族、达斡尔族。
  ??人的信仰为萨满教,因此对??族后裔鉴定的标准也非常简单,全世界除了??人后裔其他民族不信仰萨满教。
  库页岛上的??人后经过鉴定为赫哲人,俄国占领之后不断对其屠杀和迁徙,而日本人为了控制库页岛也对库页岛上的??人进行迫害,导致赫哲人人口由十几万人锐减为几万人。
  此次对库页岛的移民以贵州人为主,大约移民二十万人,其中汉人、彝人、苗人为主,不过因为曹跃既定国策是将所有在中国境内的民族统一为华夏族,因此这二十万移民抵达库页岛之后,全部改为华夏族。
  二十万移民抵达库页岛,也使得库页岛人口猛然增加,但是这些生活在南方山林中的人贸然来到最北方最寒冷的库页岛,生活非常艰苦,很多人不适应,在第一年便有三万人逃走,两万人因水土不服而死亡。可以说,对库页岛的迁徙,非但不是一种享受,反而是另外一种湖广填四川似的人为的大移民大灾难。
  相比库页岛上移民的问题,更加让曹跃头疼的问题是库页岛主权的问题,库页岛是俄国人从前清政府手中割走的,被日本人占领,日本人又交付给中国,但问题是,库页岛并不是俄国归还给中国的,俄国人认为库页岛始终还是俄国的,并且日本人此时也使了一个坏心眼,与俄国签署停战条约的时候,规定日本放弃1904年后所占领的所有土地,也就是说,日本人放弃了库页岛――但是没有说归还给俄国人,也没有说不归还俄国人――现在是中国人的领土了,看你们自己解决吧。
  小日本留给中俄之间一个极其严重的争端,库页岛争端。
  中俄原本的盟友关系,也因为库页岛争端而变得激化起来,到底库页岛的归属给谁,到底千叶群岛等海岛归属哪一个国家,成为了中俄之间激烈争辩的地方。
  如果以前清政府的态度,为了避免和俄国人发生战争,一定会进行让步,然后打肿脸充胖子宣称和解之类的话。
  可曹跃是什么人,铁血军人出身,从来不畏惧任何国家,中华帝国经过半年来的改革,帝国的一切权利逐渐恢复到中央手中,中华帝国再一次成为中央集权制国家,而非清末的地方自治国家。
  后世很多人研究历史,总是把所有一切过错归咎于清政府,却没有注意到,从太平天国被剿灭之后,大清帝国已经丧失了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东南互保更是*裸宣布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平起平坐。
  而中华帝国却不一样,军人建立的铁血王朝,绝对不允许地方自治,更加不允许地方由特权,曹跃仿照后世建立的一切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将地方权力收归到中央来。
  曹跃现在可调动的力量甚至包括中华帝国在内的一兵一卒任何一人,当然更加不惧怕俄国人,因此曹跃对俄国大使说:“什么都能谈,中国的土地不能谈,为了守住中国的一寸土地,我们中国人愿意付出十万人生命。假如沙皇俄国并不是真心来谈判,那么请告诉尼古拉二世陛下,中国政府虽然弱小,但中国的土地一寸山河一寸血,一寸土地十万魂,让他试一试好了。”
  断然拒绝了库特岛主权问题谈判,使得中俄关系骤然降至冰点,曹跃也批复南洋舰队,除了留下必要护航打击海盗的军舰外,即可北上并入太平洋舰队,加强对库页岛的保护。


第823章 这个皇帝有点忙

  中俄库页岛谈判不慌而散,原本尼古拉二世打算派遣大军到远东,夺取库页岛,但是国内不断产生的暴乱让他不得不将重心放在平息国内暴乱上。这给了中华帝国**之机,曹跃也清楚的意识到,中国只是嘴犟,真要是和俄国打起来,多半会损伤严重,得益于俄国国内巨大的阶级矛盾,中国可以休养生息。
  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也给了中华帝国以巨大的警醒,首相张荫恒就提出,理应避免俄国似的悲剧,俄国现阶段最大的矛盾就是农奴制度改革的矛盾,传统意义上俄国并不是一个工业化强国,但是在经过亚历山大二世到尼古拉二世这四十年的改革,逐渐将俄国变为了一个半工业化和农奴制度并存的奇怪国家,一方面俄国拥有着巨大的工业潜力,一方面俄国拥有着大量的贵族不希望农奴离开土地,农奴们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历任沙皇都希望将农奴转化为工人,然而成为工人的俄国人尽管安全上不再受到地主们的肆意欺负剥削,可在生活上也没有了保障。另一方面,大量农奴离开土地,大量粮食农田改种经济作物,使得俄国国内粮价居高不下,居高不下的粮价更加让工人们生活困难。
  后世沙皇俄国之所以被推翻,主要力量就是大量的活不下去的工人,反观东方华夏共和国,同样是起义,但活不下去的却是农民,而工人们反倒生活非常好。
  吃穿住行,最先解决的就是吃饭的问题,只有吃饱了饭,老百姓才不会揭竿而起。
  大清帝国以异族入主中原二百六十年,靠的是什么,康熙一句永不加赋,使得百姓们能活下去了,能活下去的百姓们哪里还会有心思造反?历来中国百姓最希望的就是吃饱喝足老婆孩子热炕头而已,你跟着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谈民族、谈理想、谈国家根本没有用,所以曹跃吸取教训,一定要解决中华帝国老百姓吃饱饭的问题。
  曹跃将行政改革以及军事改革都交给了张荫恒以及四位丞相之后,他却跑到全国各地找种田的能人,因为他想提前发明杂交水稻。
  后世中国的杂交水稻一经出世,便养活了中国上亿人口,每年中国的粮食还主动出口到日本韩国(顺道鄙视一下那些跑到日本韩国买中国米的家伙,说什么出口转内销的米比国内的米好,其实就是一种安全心理作用,以为花更多的钱就一定更安全),曹跃这个中华帝国皇帝就开始找寻各种种田能手,先提前将袁隆平的伟大发明搞出来。
  但是曹跃不是农民出身,不会种田,所以一开始很难,但是经过与全国数百个种田高手的谈话,曹跃意识到现在杂交水稻并不是最重要的,中国最缺乏的是化肥。于是曹跃召见农业部部长升允和次长徐世昌,提出中国农业应该进行科学化种植,尤其是化肥农药生产方面,应该向西方国家看齐,甚至超过西方国家。
  升允虽然是个前满清贵族,但是倒也不是一无是处,他意识到新政府肯定不会养闲人,他这个开国农业部长未必会坐得稳固,毕竟历来开国皇帝都是励精图治的皇帝,自己如果还像是伺候废帝光绪一样糊弄,少不得几天之后就被踢走了。
  升允于是主动找了许多洋人帮忙参考,但是来到中国的洋人除了买东西的,就是政客和骗子,哪里有农民,升允被骗了许多钱,非但没有取得什么经验,反倒他给曹跃的奏折乱七八糟让曹跃勃然大怒。
  中华帝国二年(1906年)3月,曹跃免去了淮南伯升允农业部长一职,由次长徐世昌担任农业部长,而升允被发配到农业大省河南省担任河南省农业局长。曹跃让升允仔细反省,认真学习农业知识,有朝一日能够回到中央。
  徐世昌是一个实干家,被曹跃委以重任之后,他正直52岁黄金年龄,积极地做调研,并提出农业改革四步走,第一步就是拓边开荒,增加全国可耕种土地,第二步则是引进西方高产良种,增加粮食亩产量,第三步是建立化肥厂、农药厂和机械厂,保障农民农业生产,第四步也就是最重要一步,改革农业税遏制地主土地面积,进行土地改革。
  历朝历代,土地改革都是一件大事,失败者轻则身败名裂,重则导致王朝崩溃,前者有王安石做例子,后者有西汉做榜样。
  曹跃看了徐世昌的奏折之后深吸一口气,大感为难,在与王宇和张荫恒商议之后,决定暂时施行前三步,至于土地改革需要对于一个新王朝来说实在是有一些危险,因此暂时不去触碰。可是对于土地兼并的问题,张荫恒也认为不能够让土地兼并进行下去,避免出现农民失去土地发生农民暴动。
  因此张荫恒提出限制地主购买土地面积的奏折,但是曹跃在看后认为,限制地主有歧视之嫌,限制地主购买土地不如限制个人购买土地,这样一来避免给人口舌。随后王宇上奏折,提出个人名下拥有土地不得再超过五百亩,得到曹跃的批示,着令全国施行。
  中华帝国二年4月14日,帝国元老院颁布新宪法,从即日起,中华帝国所有公民,个人名下土地不得超过500亩(即33万3333平方米),包括林场、草场、农田,但是现有超过500亩土地的地主不会受到惩罚,而在在未来儿子分家的时候,儿孙们则必须严格遵守本项法规。
  在限制土地兼并的同时,曹跃亲自与美国的杜邦公司谈判,寻求合作建立化肥厂和农药厂,杜邦公司原本也希望在中国开拓业务,可是他们经过调查认为中国农民收入太低,无力购买化肥,如果贸然建立化肥厂一定会赔钱。
  现在有了曹跃这个中华帝国皇帝做后盾,他们倒是不担心了,曹跃提出合作建厂,中美合资建立中国杜邦石化工业集团,主要生产化肥农药,并且在推广化肥使用方面,提出免费给农民试用的计划。这些美国人犹太人可不想免费给中国老百姓们用,双方就此产生分歧,曹跃认为美国佬是在其实中国老百姓,认为免费给中国老百姓试用化肥是浪费,于是一怒之下买下了中国杜邦石化集团的所有股份,并改名为中国农心石化集团。
  随后,中国农心石化集团生产化肥与农药,并在曹跃的一力坚持下给农民免费试用,农心集团因此赔了不少钱,甚至连皇后陶悦都出面制止曹跃别再胡闹。曹跃哪里会听别人的建议,这个固执的性格让他指着陶悦说:“老娘们家家的,回家带孩子去,别搀和我这儿的重要事情。”
  皇后陶悦气得一个月不理会曹跃,而曹跃不再紫禁城里待着,跑到北京周遭各地老百姓家里教大家怎么使用农药化肥。
  老百姓亲眼见到皇帝了,当然喜极而泣,可对于皇帝推广这什么玩意化肥――不甚感冒。
  10月份,河北山东河南各地突然发生旱灾,继而带来了蝗灾,首相张荫恒大惊失色连忙向曹跃汇报旱灾和蝗灾情况,曹跃一方面心中大急旱灾,一方面暗中窃喜蝗灾的到来及时,终于可以推广农药了……


第824章 曹跃在河南

  当然,中华帝国皇帝曹跃可不是想着赚钱,而是希望通过这一场教训让老百姓意识到现代科技,所以他一方面下令各省积极抗旱,一方面下令农心集团全力生产农药并免费支援给老百姓,让老百姓使用农药消灭蝗灾。
  老百姓们将信将疑,曹跃亲自来到河南指导抗旱抗蝗,河南老百姓哪里见过皇帝,得知中华帝国皇帝曹跃到来,并亲自指示他们使用农药消灭蝗灾,积极踊跃。相比北京城周围的老百姓看热闹,河南老百姓一直以来都是最忠诚于中央的,从古至今,河南这块地界从未发生百姓起义对抗中央的事件,而且历朝历代中,最忠诚于皇帝的就是河南省。
  皇帝曹跃亲自下田间地头教大家使用农药消灭蝗虫,得到了河南百姓的积极支持,于是在河南,因为农药的积极使用而使得顺利消灭蝗灾,尽管因为旱灾的原因使得粮食亩产量降低,可是比起河北一些地方因为对农药将信将疑导致蝗灾泛滥颗粒无收,河南省的农业算是非常幸运了。
  河南省抗击蝗灾也使得河北和山东两省百姓亡羊补牢积极效仿,华北地区的蝗灾也因此得以遏制,同时北京周遭使用化肥的老百姓在秋收的时候发现,使用化肥的粮食作物亩产量比没有使用化肥的农作物亩产量增加了五成――这可是整整的五成,亩产量200公斤的麦子变成了300公斤,而且这还是因为种植在华北的原因,如果种植在南方雨水充沛的地区,产量会更加丰富。
  曹跃的农业推广计划不知不觉之间得到了北方百姓们的踊跃支持,不说别的,曹跃这个皇帝不**好色穷兵黩武,也不横征暴敛贪得无厌,反倒是自己花钱给老百姓,还格外重视科技生产和农业,亲自跑到老百姓炕头上和老百姓聊种田的事儿,就单单凭着这一点,岂能不让老百姓支持?
  曹跃也知道,做一个皇帝,最重要的不是他治国能力如何如何,因为皇帝再怎么能治国,中华帝国数亿人口,总会把他给累死,他将所有的重任交给了张荫恒和四位副丞相,自己做好表率,控制好军队和国家忠诚度,这就足够了。
  即便是诸葛亮,也会累死,更何况曹跃这个武夫。
  曹跃也发现了,在河南,老百姓更加热爱皇帝,一次他路过河南信阳,想要看一下当地的民风,于是乔装打扮了一番之后去集市上闲逛。他在和老百姓交谈的时候,故意说皇帝不好,想听一听老百姓的客观凭借。可没想到的是,信阳县的老百姓听到有人说皇帝不好,顿时火冒三丈,将他们团团围住就要殴打这些说皇帝坏话的人,还有人报官,当地警察局带着警察跑来了,说要抓这些反贼――曹跃一不小心,成了自己的反贼……要不是信阳县县长是第一届科举改革举人,恐怕帝国皇帝会被愤怒的老百姓打死了。
  哭笑不得的曹跃一行人只好改头换面来到信阳县,当地百姓蜂拥而至,周遭百姓也纷纷跑到信阳县拜见皇帝,随行的王宇提醒曹跃说差不多行了,老百姓还忙着抗旱秋收呢,陛下宁可别耽误人家了,曹跃这才依依不舍的离开河南,回到京城。
  不过回到京城的路上,曹跃心中就开始琢磨起来,他在琢磨迁都的事情,将首都从北京城迁到河南省省会洛阳,而将河南省省会从洛阳迁到交通要道郑县。
  只是曹跃的这个主意刚刚提出来,就遭到张荫恒和王宇的一致反对,他们的理由就是,迁都要花钱的,咱们没钱……没钱!
  曹跃这才询问其国库还有多少钱来,财政部长辅国公孙汝祺立即说道:“多乎哉?不多矣!”听得曹跃哭笑不得,合着好像是我要贪污国库一样,孙汝祺随后报告说,由于去年中国接连打了两场大战,使得中国经济受到拖累,税收下降,1905年年终国库收入比1904年还要少,尽管中华帝国政府还没有发生赤字,但如果皇帝陛下提出什么迁都洛阳,恐怕咱们花的钱可不少了。
  曹跃听罢,这才做了,不再提起迁都一事。
  不过皇帝不提迁都了,老百姓却不知道怎么听到了,甚至有报纸花钱买消息得知中华帝国皇帝有意迁都,不再北京城了,打算中华帝国迁都到其他地方。
  好嘛,老百姓可有的聊了,再加上报纸行业这几年突飞猛进以及小学教育让中华帝国的文盲路由百分之九十一下降到百分之七十二,这个话题一下子从南火到了北。
  有人于是在报纸上列出来几个迁都的地点,西安、南京、洛阳、广州、济南、武汉……最靠谱的就是南京了,金陵城可是六朝古都,王者之气。

当前:第541/56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