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间谍》第223/278页


在1890年以前,上海所拥有的各城区市民图书馆以及对公众开放的大学图书馆共有21个,遗憾的是,挂着上海市市立图书馆的那个图书馆,和这些理论上要比它“低一级”的图书馆们相比影响力,最多也就排在第5、6位,尽管它的藏书量是第一。原因很简单:市立图书馆是建国后上海市政建设中的第一批建筑,而主导这个时期的上海市市长,正好就是以豪气冲干而著名的开国名将王得贵,所以,这个倒霉的上海市市立图书馆也就被建在了王将军所钟爱的浦东。当时是1870年年底,浦东人口为5万……

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按照道理应该上是上海知识文化象征的市立图书馆因为选址的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市政预算的支持在藏书量上雄踞上海图书馆界,可再多的藏书量也很难让大部分住在浦西的读者们经常跨江而来。尴尬的流量,使得上海市立图书馆空顶着一个公立大图书馆的衔头却无法和那些大点的城区图书馆或大学图书馆相比。

为什么不搬个地方,或者,干脆另外择址再建一座公众图书馆呢?市议会中对此的标准回答是:按照现代城市的普遍惯例,市立的公众图书馆理论上只能建这么一座,并且这一座从来没出现过读者流量超出服务能力的情况,所以没有足够的理由对图书馆划拨重建预算……至于换址问题么?嫉恶如仇的王将军在1900年逝世前,最见不得的就是这种打着所谓“科学决策”的旗号,借口所谓“科学调整”之名,对一些老同志们当年的心血进行否定的事情。谁愿意在这种事上别苗头,去惹他不高兴?再说了,1870年建立的那座仿中国古典宫廷风格的上海市市立图书馆的招牌,那可是杨国父的墨宝……

这种尴尬的情形,使得众多有识之士为此想尽各种折衷的办法,终于在1904年,大上海终于有了一座影响力与其城市地位匹配的大型公众图书馆:此前3年,即1901年,由世界首富史泽方先生于1891年首倡发起的“上海大都会慈善读书会”,经过长期的奔走斡旋,终于以微弱的优势获得了在徐家汇修建“上海大都会图书馆”的权力。这一直是该慈善机构自成立以来所追求的,为获得这个慈善捐款的权力,各位会员奋斗了整整10年。经过2年零9个月的紧张施工,1904年秋天,上海大都会图书馆的场馆设施建设终于完成。世界为此而轰动,这座图书馆建成3年后即被英国报纸誉为“从多瑙河往东到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最杰出的图书馆!”。

本来,按照某些人的提议这个主要由史泽方个人捐款的图书馆可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然而史泽方却拒绝了这个建议,他的捐款要求很简单:大都会慈善读书基金会是公益组织,同样,大都会图书馆也必须是对全民开放的,不可以出现自己或者任何个人的名字,不应该带有任何商业目的。本来,史泽方本人在1891年由他发起成了的“上海大都会慈善读书基金会”中就没有担任任何职务,这个基金会完全是由众多图书馆专家、社会教育专家,公共财务专家、和法律专家义务组成的理事会自行决定相关事宜。史泽方说的很清楚:发起这个基金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和别人有更多的机会去为社会文明的进步尽一些力。

有一种说法很流行:上海市议会在1905年通过巨额预算,借1908年世界博览会为名,扩建上海市立图书馆就是受了大都会图书馆在规模、设施、藏书,服务等方面都大大超越了市政投资的市立图书馆刺激的缘故。当然,上海市政府的官员跟市议会议员对这种说法是不屑一顾的:一座图书馆在使用了35年后进行扩建,这难道不是最正常的事情吗?可部分媒体却不这么看,有的媒体记者在当时就利用扩建后的市立图书馆地面建筑面积恰好比大都会图书馆大500平方米,扩建后增加的藏书量也正好比当时新建立的大都会图书馆多5000本,扩建后新做的招牌比大都会图书馆的招牌大5倍等等数据,向读者暗示:其实,上海市立图书馆就是比照大都会图书馆扩建的。

新的上海市立图书馆的选址也很有特点:曾经在世博会期间担当科学博览馆的那座巨大的建筑,也就是那座高大的333米主导思想塔下的那座四方的建筑!也就是说,下面那座巨大的四方建筑主体是上海市立图书馆,科学博览馆成为它其中的两层内容,再往上,三根巨大的主导思想之柱顶着个球……

市民们对这种比较没什么太大的兴趣,道理很简单:能看书学习的地方越多越好,管它是花谁的钱呢?要知道,这里是上海,没有能力学习新知识的年轻市民,就意味着他或者她会丧失更好的就业机会跟更高的收入。这种能给大家带来好处的攀比越多越好呢!

随着岁月的发展,逐渐的,这两个全上海最大的图书馆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读者人群特色:上海市立图书馆以服务市民的科技基础知识学习跟中等教育为主,去那里的大多是正在进行中等知识培训或专科教育的市民为主;上海大都会图书馆以服务各类专业知识跟高等教育为主,去那里的大多是正在进行某种专业研究或学科教育的知识分子为主。之所以产生这种服务人群的分野,主要是由于专业研究需要对行业的全球最新资讯进行实时跟踪、搜集、分类,由市政投资,并对市民完全免费的市立图书馆因为管理机制跟财务预算审批程序方面的问题,对能够从事这种实时资讯搜集与资讯分类的专家缺乏吸引力,而适当收费的大都会图书馆则因为经营机制方面比较灵活,更能够吸引图书馆学和博物学方面的专家加入工作。

上海市立图书馆跟大都会图书馆这种服务对象人群的分野,在国际学术界获得的评价很高,大部分学者们认为这种自然的对象分野对提高图书馆效率,提升服务品质有着极好的作用。当然,也有一些对中国抱有偏见的学者则酸溜溜的认为:这种图书馆服务人群的分野,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

托马斯对后者带有醋意的判断向来嗤之以鼻:因为在伦敦,类似大英帝国博物院图书馆这类的图书馆,经常因为在最新学术类资讯方面的迟钝,害得他这样有学术需求的人不得不去一些大学或学术机构相对规模较小的图书馆查找资料,而那些大学或学术机构图书馆因为藏书量的限制,在一般知识方面的资讯缺乏,又经常给从事论文写作的人带来许多不便。

托马斯还记得,还是读硕士的时候,为了写一篇标题叫做《胃口和大脑:从历史角度分析食物摄取和加工方法与社会人群行为模式间之互动关系》的论文,他不得不在拥有大量历史细节资料跟博物学资料的大英帝国博物院图书馆和拥有最新社会学、历史学、生物学资讯的伦敦大学图书馆之间来回奔波。某几天他实在是懒得跑了,就在大英帝国博物院图书馆坐着写论文,一直写到周末回伦敦大学图书馆核对资料的时候才发现:因为最新科技发展已经推翻了他做为主要论据的某地区某历史时期某种肉类对人体健康作用的老说法,他那几天的内容算是白写了!为此他沮丧的向布来恩教授抱怨。布来恩教授听后,搂着苏珊的肩膀大笑了足足有几分钟,然后给了他两句学术忠告:第一,尽量减少在撰写社会学论文时对自然科学某种理论的依赖,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征就是要不断的挑战昨天还被当做真理的那些结论;第二,写论文的时候,永远别只依赖一个图书馆。末了,布来恩教授还语带讥讽的说道:“孩子,我可不希望你成为又一个都到了工业时代,还只靠大英帝国博物院图书馆一家的图书资料,就敢对全人类的将来做出预测的所谓思想家!”这句话让托马斯当时真是无地自容……

胡乱的回想着这段往事,坐在按小时租用的上海大都会图书馆的47号研讨室内,从香港来上海公干的金融学博士斯蒂夫,也就是托马斯先生突然在心头泛起一个无聊的问题:是不是有了这么座大都会图书馆后,就可以只依赖这么一间图书馆就可以写学术论文了?

他确实可以这么问!在1个多小时以前,拐出环龙路后,当从出租车内看到这座世界著名图书馆时,尽管此前已经在报刊上看了很多遍关于上海大都会图书馆的介绍跟图片,但初次目睹时的那种视觉上的震撼还是无与伦比的:

首先是一个巨大的广场,广场的四角分别是公共汽车站跟城市轻轨的地下车站,然后,在巨大步行广场上,喷泉跟雕塑点缀着修剪别致的常绿植物丛,它们共同环绕着一圈巨大的玻璃温室,在那圈种满了亚热带植物的温室正中,一座更高大的,由花岗岩与玻璃构成的罗马式的宫殿在阳光下高傲的耸立着!

在钻出车门,步行走向这座宫殿的路上,托马斯依旧仰着头呆呆的望着。在他的耳旁,艾琳的声音在广场的风中飘荡着,语气中带着明显的骄傲。她说的那些关于这座图书馆的情况其实托马斯早都知道:比地面建筑体积大2倍的地下部分,电控机械化的图书调阅系统,地下图书运输通道,任何人都得徒步走过的广场……1个图书及其音像制品销售商场,2个音像资料馆,4个大型餐饮服务中心,8座巨型分类阅览大厅,16间会议室,64间研究讨论室,128间谈话室……3000多名正式员工,截至1916年总长度为442公里的书架长度……

就算是到了这间今早预定的编号为47的研讨室,向事先委托图书馆方面临时雇用的12名大学生布置了资料查询要求后,托马斯还是没有完全从这座图书馆给他的震惊中完全恢复过来。此刻,他坐在47号研讨室靠窗口的写字台前,隔着玻璃窗,看着外面那层玻璃温室里鲜绿的亚热带植物,手中拿着带有“大都会图书馆”标志的铅笔,面前铺着带有同样标志的精美稿纸,竟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

秘书孙小姐――也就是艾琳拿着一大叠抄录的标题摘要进来。她将这叠稿纸放到托马斯面前后,疑惑的问道:“博士,用这种办法就能找出你想要的资料吗?”虽然这间租下来的研讨室内没有外人,但艾琳还是坚持用英语与托马斯讲话。斯蒂夫博士不会说中国话。

“这种依靠主题词逐层筛选的资料搜索方式,逻辑上是很严密的,只是人员成本高一些,比较适合我们这种短时间内的高强度搜索……”托马斯低头在纸上飞快的浏览着,不断的在那些摘要上用铅笔勾画着标记:“没办法,时间太紧迫,也只能这样了……下一论主题词搜索筛选时,记得我说过的话,人员得分成两组……”

“好的,我记得。”艾琳有点不耐烦的答应到。

托马斯只是抬头看了艾琳一眼,就继续低头飞快的处理着那些标题摘要。终于,在10多分钟后,他将那叠全部做了标记的摘要递给艾琳,轻声说:“记住了,标题我标记为A的那些报刊文章中,这轮搜索的主题词是‘当地警方’或‘相关执法部门’,标题标记为B的那些报刊文章中,这轮搜索的主题词是‘刻不容缓’或‘迫在眉睫’。要快!”

等艾琳那着厚厚的那叠标题摘要出去,托马斯继续在窗边把玩着铅笔,样子很随意的翻看着几本杂志,偶尔会在面前的稿纸上装模作样的写画几下,更多的时候则是看着窗外温室里的植物,和温室最远的那层玻璃外,立在露天的广场上的那些隐约可见的雕塑跟喷泉,还有正在从雕塑旁步上宽大的台阶,进来图书馆的那些人们。

终于,在玻璃温室靠近这边的那个出入口处,在台阶上,他看到了自己希望看到的人:戴着墨镜,穿着象个普通女学者的姚莺然。要不是她胸口那朵大大的百合花饰物,以及她胸前的蓝色围巾,托马斯还真的会忽略他。昨天晚上,在他用逻辑重音变换向小戴发出暗示时,他相信小戴是听明白了,可他想不到的是,今天出面的竟然是姚莺然……

艾琳很聪明,可她真的是太久没有执行过海外派遣任务了!托马斯嘴角挂起一丝讥笑:这种关键词的重音旋律变化,已经是现今国际上比较常用的一种公开场合的暗示方法了,可显然,艾琳只忙着观察那个出现时机太过古怪的出租司机,却没有注意自己在说什么。

果然,正如托马斯所料想的那样,一位身穿图书馆工作人员服装,1个小时前曾经很自然的在47号研讨室门口晃过两次的男子,走到站在1棵棕榈树下的姚莺然身旁,向她说了几句,然后,姚莺然顺着他的示意方向,抬头向这边看来。

托马斯不动声色的拿起铅笔,用手指捏住铅笔的正中间,水平的举着铅笔到自己额头高的位置,很随意的样子朝另一边,也就是研讨室门的方向滑动了几个来回。戴着墨镜的姚莺然嘴角流露出一丝微笑,接着便扭脸对那位工作人员说了句什么,两人就分开了。姚莺然开始不紧不慢地往图书馆的主体建筑内来,那个工作人员则脚步匆忙的朝另一方向走去,托马斯瞥见他甚至都匆忙到了会时不时小跑几步的程度。

艾琳给那些分派成两个组的大学生们分别讲解完这轮的资料检索要求,接着还来回认真巡视了几分钟,随后她又走到47号研讨室门口, 2位大学生打扮的男子就坐在靠近那个门口的阅读席上,手里装模作样的拿着书,看到她过来便会意的摇摇头。

又仔细的打量了一下周围后,艾琳走出这间屋子,一直走下三楼,走进靠近楼梯口的某间谈话室内。

“你准备什么时候动手抓他?”在关好身后的房门后,艾琳象非常疲倦似的将身子靠在门上,语气空洞的问道。

倪小峰坐在小桌旁,聚精会神的看着手中的一本刊物。听到艾琳的问题,他抬眼扫了扫艾琳落寞的表情,伸手抓过小桌上的玻璃水杯,“咕咚”喝了一口,然后将杯子放回去的时候轻声说了句:“等他把这个小课题研究完吧,我也想知道答案……”,说罢继续看着手头的杂志。

艾琳走到小桌前,拿过一个空玻璃杯,从凉水瓶中给自己倒了半杯水,然后扬起脖子一口气喝干,接着呆了那么几十秒,她又倒了半杯水,又一次扬脖喝干。也许是因为这番很急促的喝水动作吧?当她放下茶杯的时候,呼吸明显的有点急促,胸口微微有些起伏。

倪小峰从印刷品上抬起脸,斜着眼神情古怪的打量着艾琳的表情,接着便闷声说了句:“他要是进去后别乱说话,这次最多是次教训,不会关太久的……关他不是目的。”

艾琳把凉水瓶提到距离桌面上的空杯子比较高的位置,专注的,用一种刻意的动作以细细的水流的向杯中倒水,并且发出响亮的声音。倪小峰看着她的表情,无奈的苦笑一下,用耐心的语气说道:“艾琳,你该知道,在这场游戏里,我也只不过是个执行者。他的人身安全是不会有事的……再说,能够通过这件事脱离情报圈子,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你也是好事吧?嗯?”

在玻璃杯中的水即将溢出杯口时,凉水瓶中的水恰好倒完了。艾琳表情专注的抖抖手腕,将依附在凉水瓶瓶颈上的最后几滴水滴落在杯中,在张满在杯口出的水面上引起小小的荡漾。倪小峰专注的看着她在做这件高技术难度的游戏,嘴里赞叹的说了句:“准确的判断力、对肌肉精确的控制,啧啧……真不错……”

“他会移交给法院判决吗?还是关一段时间审查完了就出来?”艾琳突然手里端着凉水瓶冲倪小峰认真的问道。表情是非常厌烦和冷漠的。

当前:第223/27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