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元首全集.com》第149/174页


……
再说文森特于40年4月21号渡过伏尔加河后,就一路狂奔,每天突击五百公里,文森特为了保证部队的前进速度,所有驾驶员都是轮流开车,不管是什么车辆都是这样,人歇车不歇,一天二十四小时,所有人基本上是二十个小时是在车上渡过的,剩余的4小时就是保养维修车辆的时间。
每小时的平均速度才二十五公里,也不算很快,主要是这里没有什么公路,虽然是平原,但车速依然提高不起来,但好在苏联根本想不到德国党卫军居然敢派出一支送死的部队直接往苏军的纵深里面插,斯大林没有想到,就连英法美的那些所谓的后世名将依然没有想到,也没有想明白党卫军总司令的战略意图。
他们根据党卫军这支部队突击的方向,可以大体判定这支部队去的是苏联乌拉尔工业区,看来党卫军是想掏斯大林的老窝,斯大林在当天也接到了最新的情报,可是斯大林手中也没有什么可以调动起来的机动力量。
要知道这可是十几万党卫军精锐部队,斯大林此时到哪里去找几十万苏军部队阻击这支党卫军装甲突击群,斯大林有是有兵力,只是那些兵力基本上在莫斯科方向,不在苏联纵深地区,下令炸毁党卫军装甲突击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公路和桥梁。
可惜的是这是一片平原,根本就没有什么桥梁,就连公路也是土路,根本没有什么炸毁的价值,就连河流也没有一条,乌拉尔河又不在党卫军装甲突击群的前进道路上,斯大林还是下令远东红军还没有赶到莫斯科的一些部队,紧急调往乌拉尔工业区,但是德国此时已经出动多达五十多架b-29超级空中堡垒很是彻底地轰炸了数十个铁路枢纽和车站。
就算苏联有强大的修复能力,要想恢复这些这些铁路的畅通,苏联起码需要一周的时间,到那个时候,党卫军早就冲到乌拉尔山区了。没有办法的斯大林下令远东红军五十多万,通过各种方式,快速往乌拉尔山区挺进,苏联的铁路四通八达,绕点路还是可以去乌拉尔地区的,调了五十万去支援乌拉尔部队的斯大林还是不放心,同时下令从莫斯科的防御部队中抽调二十万部队,从莫斯科出发,这样就可以两面夹击那些胆敢闯入苏联纵深的狂妄的党卫军。
这下文森特需要面对的可是八十万多万苏军部队,其中远东红军五十万,莫斯科方面军二十万,乌拉尔地方部队十多万,看来文森特的面子很大嘛,十万党卫军就吸引如此多的苏联正规军,这些苏军就是这个时候苏联最精锐的部队了,不是朱可夫那些才放下锄头的农民军可比的,当然朱可夫的那二十多万远东红军也是彻底完蛋了。
文森特的装甲突击群,每天可以得到五十架b-29八个小时的全程护航,b-29的航程达到了7000多公里,在空中巡航的时间超过十个小时,除去路上的时间,剩余的时间这些b-29就空中护航,当然这些b-29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去轰炸周边一千公里内的所有机场,只要这些机场在三五天无法起降飞机就行。
文森特在第一天的时间内,还可以得到党卫军的两个“六爷”防空团的支援,没有什么苏联飞机敢来骚扰自己的装甲突击群,到第二天的时候,依然没有苏联的飞机来骚扰自己的装甲突击群,第二天可是没有 “六爷”这个超级保姆的,为什么苏联飞机还不来轰炸文森特庞大的车队啊!!!这主要归功于张俊派给文森特的五十架b-29队苏联机场的轰炸,巴库之战打的如此如火如荼,张俊都没有抽调一架b-29回来支援自己,全部调拨给了文森特,后期张俊也不会抽调,等文森特到达奥尔斯克后,这些b-29就是文森特的唯一补给通道。
如果这些b-29连续飞,每天最高可以给文森特补给六次,也就是三百吨物资,平常只能补给四次,补给六次飞行员受不了,b-29也需要保养。
斯大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文森特大摇大摆对对着乌拉尔地区狂飙,第三天早上文森特的装甲突击群就出现在奥尔斯克城的外围,文森特没有让士兵休息,直接命令所有党卫军立即展开进攻,不用侦查,不用试探,一上来就是全力以赴,这里是死地,如果不能尽快占领奥尔斯克城,文森特的部队就极度危险了。
奥尔斯克城就一个苏军地方师在守卫,根本挡不住文森特的装甲加步兵突击,缺乏反坦克手段的苏联地方师,在一天的时间内就被清除,拿下奥尔斯克成的文森特干的第一件事情,不是修筑工事和机场,而是驱赶奥尔斯克的五十多万市民出城。
文森特深受张俊作战思想的影响,绝对不会滥杀无辜,奥尔斯克将很快彻底陷入战火,这些苏联市民说不好就是文森特防守城市内的最大的不稳定因素,现在必须消除掉,驱赶出城市是最好的办法,也可以让这些市民远离战火和死亡,同时文森特也消除了隐患。
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文森特的驱逐令很有意思,所有奥尔斯克的市民,可以携带自己的任何财务离开,但是粮食必须留下。这样文森特就不用在奥尔斯克被围后,还要给这些市民提供食物,这可是五十万人,每人每天一斤粮食也是五十万斤,相当于二百五十吨粮食。而文森特才多少架b-29,只有真正五十架,每次能给文森特运送来五十吨的补给,要满足这些市民最低的食物保障,就需要占据文森特的所有运输补给。
这种情况下文森特也不用打仗了,补给也就拖垮了文森特,现在文森特下令将所有市民驱逐出奥尔斯克,所有的党卫军士兵也是积极配合的。一座城市的存粮一般不会低于本市人口三个月所需,这是最低标准,一天后文森特就把所有的奥尔斯克的市民驱逐出了城市,为此党卫军最后缴获的粮食达到了两千万斤,足够文森特的部队吃一年的,这可是解决了文森特的最大问题,今后自己的b-29不用在给自己补给粮食,只需要运送武器弹药和药品就可以了,甚至可以用来运送补给兵力。
在驱赶奥尔斯克市民的时候,整座城市都陷入哭天喊地之声中,女人哭,小孩哭,就连那男市民也在哭泣……(未完待续。。)
ps: 兄弟们,月票和最佳作品票,支持元首吧。

第两百四十七章 浴血奥尔斯克(1)
但是看到党卫军无数的坦克和机枪,这些苏联市民也只能一步一回头离开自己的家园,文森特就算心中有万般不忍,也必须坚决地执行驱逐政策,现在这个奥尔斯克死地,可不是实现民族宽松政策的时候。
文森特虽然浪费了一天的时间,但是为自己的十万军队搞到了一年都吃不完的粮食,这个问题当然不能简单地说值得或者值不得来判断,如果苏军的几十万大军,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赶到奥尔斯克,那文森特这样做就是危险的,可是苏军并没有这样快的反应速度,文森特就用两天的时间,就跑了一千多点公里,这根本是苏联根本没有想到的举动。文森特估计苏军的大部队要赶到奥尔斯克,最起码需要五天的时间,五天的时间,足够文森特布置城防。
驱逐完奥尔斯克的市民后,文森特一边命令自己的四个步兵师布置城防,对于武器弹药什么的文森特就是问着张俊要的那一万两千卡车的物资,当然当中有三千卡车的燃料,二千卡车的粮食,七千卡车的弹药,每一辆卡车算五吨,文森特就最少拥有三万吨的武器弹药,这些弹药足够文森特坚持三个月的,当然重要看战斗的激烈程度来确定,毕竟党卫军的空中补给就只有五十架b-29,每天最多运送两百吨物资。
而文森特可是拥有十二万人的部队,一旦整个奥尔斯克陷入四面战火的地步,那弹药消耗也是非常惊人的。另外战争中的其他损毁也是必须考虑的。所以文森特给自己的弹药储备估计的是全面战争的话。用三个月。
三个月的时间要打完巴巴罗萨计划的一二阶段。根本是不可能的,当张俊收到文森特的电报后当然是万分惊喜,自己抛出的一个死棋算是到达指定位置,这下就看斯大林出招了。从德国间谍发来的情报分析,斯大林调动了差不多八十万正规军前去围剿这些胆大包天的党卫军,文森特的十多万人,困守孤城,要面对八倍于自己的敌人。还是万分危险的,并且苏联还可以随时增援。
张俊与隆美尔仔细地商量了一下,此时的文森特最需要什么,张俊与隆美尔讨论半天,文森特该有的都有了,就是防空力量要差一点,结果张俊与隆美尔一合计,决定用一天一夜的时间,给文森特运送一个防空师去,当然文森特也有防空炮。只是数量不是很多,再说这些防空炮还可以用来对付苏联的步兵和坦克。那可是一种武器多钟用途。
至于派给文森特两个航空团,文森特什么时候把奥尔斯克的广场清理好,两个航空团就什么时间到位,一个航空团拥有一百六十四架飞机,两个团总共三百二十八架,其中五个大队是“六爷”歼击机,四个水平轰炸机大队,至于文森特怎么使用这些空军力量,那就是文森特自己的事情了。
文森特当然不会不重视空军的作用,在驱逐完奥尔斯克的市民后,文森特就下令全力清理奥尔斯克广场,这个工作也不繁重,半天的时间就能完成,当文森特把广场整理好就立即给总指挥部发来了请求空军进驻奥尔斯克的电报。不过让文森特欣喜的是,来的不光是整整个两个航空团,另外总司令还运来一个防空高炮师,这下文森特可是感激涕零了,城市防御最怕的就是苏联的大规模轰炸,如果所有建筑都被炸成一片废墟,那文森特也是没有办法防守的。
为了这个城市防御,可是不能完全龟缩在城市里面防守,那是在没有情况下,文森特才会那样做。如果把所有部队放在城市内,只要苏联人舍得用大量的炮弹轰击,面积不是很大奥尔斯克,要不了一个月就会变成一片废墟。
针对这一情况,文森特把四个党卫军步兵师全部部署到了城外,要知道文森特手里还有两万多运输兵,这两万多人就成了文森特的补充兵员和城市防守兵力,至于大炮,文森特同样是部署到城外,文森特这样安排的意思,自己采取主动防御的策略。不使用呆板的被动防御办法。
文森特这样布置的好处当然也是有道理的,自己手里可是有三个满编的虎式重型坦克师,同时支援三个方向绝对没有问题,只要有空军的保护,文森特相信自己的坦克绝对能起到绝对的作用,如果把自己的坦克师放在城市里面,作用将大大降低。
不管文森特的布置对不对,既然文森特作为前线的指挥官,当然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想法打仗,文森特的安排甚至可以不用请示张俊,只需要向张俊报告他的战术安排就可以了。
4月8日,文森特刚刚把奥尔斯克城外的阵地布置好,八十多万苏军也开始到达奥尔斯克周边了,这八十万苏军到达奥尔斯克后,并没有立即进攻,而是把奥尔斯克团团围住,同时动用大量的挖土机,挖掘了数到环绕整个奥尔斯克的反坦克壕沟,看来苏军要用比较稳妥的办法来解决这些突入纵深的德军。
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而深沉的原因就是这次的苏军前线指挥官是华西列夫斯基大将,这个人可是要稳重的多,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非常的高,“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的指导者,克里米亚的收复者和柯尼斯堡的毁灭者,苏联陆军三驾马车外最具有才华的将领。”可见此人卓越的军事才能。
本来华西列夫斯基大将,正在主持莫斯科的布防工作,因为德国国防军的攻势很猛,人数和武器一点也不比苏军少,这种情况下华西列夫斯基大将建议斯大林未雨绸缪,在基辅战役阶段,就开始着手布置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防御,用阵地战,消耗战,把来时汹涌的德军拖入到苏联寒冷的冬季。
这样苏联才有足够的时候武装起来,最后赢得最终的胜利,并且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斯大林接受了华西列夫斯基大将的建议,让华西列夫斯基大将全面组织莫斯科的布防工作。可是意向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德国突然像疯了一样,派出十多万大军,携带大量的作战物资千里奔袭到苏联的欧亚分界线――奥尔斯克。
只要德军牢牢占据这里,就可以随时轰炸苏联的欧亚大铁路还有乌拉尔工业区,这等于把苏联切割为互不相通的两半,同时还直接威胁到苏联把战争进行下去的源泉――乌拉尔工业区,如果这种情况出现,苏联亡国就是必然了,斯大林不是不懂战略,当然也是看出了德国党卫军总司令张俊的险恶用心,连忙派出了自己最得力,最能干的大将――华西列夫斯基大将。
华西列夫斯基大将接到斯大林的命令,连忙抽调部队就向奥尔斯克赶,奥尔斯克的重要性华西列夫斯基大将当然知道得十分清楚,可以说此时的奥尔斯克就是关系到苏联生死存亡的一个城市,必须尽快消灭这些德国党卫军,哪怕为止牺牲无数的将士,也在所不惜。
但是华西列夫斯基大将并没有盲目地用兵,而是仔细分析了奥尔斯克党卫军的一些情况后,建议斯大林放下面子,放低身段,放弃政治分歧,立即马上派出高级官员访问英法美三国,甚至可以和他们签订反欧盟同盟条约。
因为华西列夫斯基大将从全面的情况,仔细地分析,才建议斯大林这样做的,德国纠结的欧盟的那些流氓国家,对苏联的进攻总兵力达到了八百多万,而苏联的正规军才550万,并且是经过大清洗的部队,战斗力的的确确很差,从苏芬战争就可以看出来,芬兰军队那样的三流军队,就让苏联红军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这让华西列夫斯基大将非常清楚地看到了苏军的真实战斗力。
兵力不占优势,兵员素质也不如欧盟军队,武器和科技更不用说了,这种情况下的苏联,要想凭借自己的力量,独自打败欧盟的入侵,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华西列夫斯基大将才建议斯大林找英法美三国结盟。
英法美明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吗?当然明白,不要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指挥官都是白痴,那是洗脑的瞎吹,英法美三国的国家领导人都知道一旦欧盟消灭了苏联,在欧盟获得苏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后,哪么欧盟的下一步就是掉头横扫英法美三国,只是这些帝国主义国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看什么时候参战最有利。
最有利的时候当然是欧盟与苏联打的两败俱伤,筋疲力尽的时候,最好的情况就是最后一个欧盟士兵打死最后一个苏联士兵,然后英法美三国每个国家出兵一人,消灭掉那仅剩的一个欧盟士兵,这样英法美三国就可以瓜分胜利果实了,当然这只是帝国主义国家的美好愿望。
……(未完待续。。)

第两百四十八章 大西洋宪章
因为苏联根本就顶不住,差不多是一边倒的战斗,如果此时英法美三国不搭理苏联,苏联怕是坚持不了几个月的,现在连欧亚分界线的城市都被德国党卫军占领了,直接把数量截为两段,这支党卫军部队犹如一把利刃,直插苏联心脏地区――乌拉尔工业区。
意识到空前严重危机的斯大林,马上就接受了华西列夫斯基大将的建议,派出了自己的高级官员,访问英法美,他们当然是都有特殊使命的。
……
英法美三国领导人很快接见了苏联派出的高官,了解到了苏联此时已经是穷途末路的现实境况,丘吉尔和罗斯福都感觉到了如果等德国纠结的流氓国家彻底击败苏联之后,那时候已经晚了。
丘吉尔与罗斯福于苏德战争爆发后9天,1940年4月29日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两国首脑于1941年4月30日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并签署了《大西洋宪章》。
该文件全文共8条,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欧盟通过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的主权,各国在贸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国必须放弃武力削减军备。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大西洋宪章提出的对欧盟国家作战的目的和重建战后的目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对于国际反欧盟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机会均等”、“海上自由”等内容有利于美国战后与英国争夺势力范围,取得世界“领导地位”。大西洋宪章中也反映出英、美存在争夺殖民利益的矛盾。美国依仗其经济实力而极力强调把“机会均等”、“海上自由”的原则塞进宪章,这反映了美国要争夺英国殖民地的心情。同时大西洋宪章实质标志就是英、美两国在反欧盟基础上的政治联盟。
斯大林当然最希望出现这样的反欧盟同盟,苏联现在已经是岌岌可危,摇摇欲坠,如果英法美三国在不伸出援助之手和直接参战,苏联根本挡不住德国的钢铁洪流,就连把战争拖入寒冷的冬季都不可能。这种情况下斯大林连忙表态。自己完全同意和支持《大西洋宪章》。
《大西洋宪章》一签订,丘吉尔就急不可待地在英国伦敦召开了会议,时间是40年5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南斯拉夫、波兰(流亡)、捷克斯洛伐克(流亡)、希腊(流亡)、挪威和法国等参加了会议。共有二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大西洋宪章》组织,这个组织也叫《大西洋同盟国》。实际上,《大西洋宪章》已成为这些国家的同盟条约。
此时的美国还是没有对欧盟宣战,因为《租借法案》让美**火商大发其财,也让美国从幕后走了出来,这个《大西洋宪章》又让美国走三了主席台。美国走上主席台,不等于美国就会立即宣战和参战。美国一定会综合评价,那种情况下获利最多,那个时候,美国才会宣战和参战,这是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家本质决定的。
至少美国已经表达了自己反对欧盟的明确立场,这就是丘吉尔想要的,丘吉尔也知道现在就要求美国派大兵去和德国血拼,那绝对是不现实的,这下丘吉尔放心了,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行动。
支援一些武器弹药给苏联这个是必须的,就连美国,此时也变得很大方了,直接送给斯大林一个航空团的p59喷气式飞机,斯大林可不管美国的飞机是不是拿到苏联战场来检验的,只要是武器装备,斯大林是来者不拒。英国通过北海给苏联送武器弹药更加方便,丘吉尔为了让斯大林能够坚持下去,也会大量地赠送武器弹药给苏联。
丘吉尔的行动当然是准备战争,现在德军在突入到苏联几百公里,并没有把兵力完全陷入到苏联境内,这个时候丘吉尔会选择打吗?当然是不会选择这个时候打的,丘吉尔可不傻,当德军的主要兵力基本上在莫斯科城下,展开血战,陷入胶着的状态的时候,就是丘吉尔动手的时候。
至于德国什么时候能打到莫斯科,这就要看德军的本事了,丘吉尔估计的是今年6――9月之间,苏联要在莫斯科坚持几个月,一旦战争进入严酷的冬季,苏联就可以展开一些局部反攻,要想苏联坚持到冬季,不光是美国要大力支援苏联,这个罗斯福总统已经同意大力援助苏联,同样英法两国也必须大力援助苏联一些军火武器,这种情况下苏联才可能坚持下来。
大西洋同盟国的几个主要国家,英法美都对苏联伸出了援助的手,源源不断的军火通过海运运送到苏军的各个海港,此时苏联的一千多万正规军差的就是先进的武器,其中就有美国的中型坦克和“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都是美国陆军所拥有的反坦克武器中的佼佼者。作为中等口径火箭筒的鼻祖,它的鼎鼎大名使得同一时期的其他反坦克武器都相形见绌。甚至有人断言,“巴祖卡”的发明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对反坦克武器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它的出现让美军步兵在德国坦克的攻击面前重新树立起自信,并使得“坦克是反坦克的最有效武器”这一著名论断发生了动摇。
现在紧急运到苏联的“巴祖卡”是美国研制的早期型号m1,口径只有60毫米,别看“巴祖卡”只有60毫米口径,可是他的垂直破甲能力在127毫米,这个穿透能力当然不能打穿山寨99式坦克的正面和侧面,但是对山寨99坦克的菊花那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虎式坦克如果加上外挂装甲,也只有菊花被击穿。
但是德国其他型号的坦克,就不是“巴祖卡”的对手,比如三号和四号坦克,就连正面都顶不住“巴祖卡”,四号坦克的前装甲才80毫米,美国的“巴祖卡“表示没有任何压力,至于美国的谢尔曼坦克和德国的四号坦克是同一个阶层的坦克,都算一款十分优势的坦克。
这一次斯大林派出的高官收获颇丰,光是美国就连租借和赠送一次性给苏联送来两千辆谢尔曼坦克和五千具“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p59喷气式一百多架,其他活塞飞机五百多架。轻武器更是不计其数,英法同样是大量对赠送一些军火给苏联,什么马蒂尔达等等,全部大量地快速往苏联运。
英法美三个主要国家,十分担心斯大林支持不住而向德国投降,其实这可是英法美三国多心了,斯大林那种独裁的人,怎么可能投降,绝对没有可能的,当然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同样是有他们自己的打算,那就是武装苏联,让苏联和德国在苏联的土地上生死搏杀,打的越久越好,打的越残酷对英法美三国越有利。
……
华西列夫斯基当然在等待这些武器的到达,最主要的是飞机和“巴祖卡”两款武器,因为华西列夫斯基深感光凭借步兵和垃圾坦克很快完全剿灭奥尔斯克的这帮党卫军一点也不现实,反正现在已经挖了几道反坦克壕沟,把整个奥尔斯克重重包围了起来,这些党卫军也没有办法在窜出来破坏乌拉尔工业区,至于这里的党卫军空军,华西列夫斯基没有办法阻止他们行动,因为华西列夫斯基手中的苏联飞机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所以华西列夫斯基干脆把自己的飞机隐藏了起来,等待美国援助的喷气式飞机到位以后,在一起对这里的德军空军展开绞杀。
华西列夫斯基在等待,文森特在不停地加固自己的防御阵地,当然苏军也在修建各种防御工事,双方都没有攻击对方,只有党卫军的空军偶尔派出飞机出去轰炸下苏军的防线,现在文森特的各种物资都是战略性的,那是一点也不敢浪费,只要苏联人不进攻自己,文森特也不会主动出击,现在轰炸苏联在欧亚分界线的铁路枢纽和乌拉尔工业区才是文森特的重点。
文森特这边相对也平静,而巴库地区此时正是如火如荼,张俊完全消灭了朱可夫的二十多万远东红军后,就立即把这些俘虏交给了布柳赫尔和叶戈罗夫两个党卫军中将,布柳赫尔和叶戈罗夫也比较给力,居然从这些俘虏中招募到了十八万人,这可是五个满编军的人数。

当前:第149/17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