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妹妹是偶像校对版作者赵青杉》第983/984页


  程晓羽关好门,门右侧的书架摆满了琴谱。随意扫过去,车尔尼、巴赫、布格缪勒、克雷门迪、柴可夫斯基、莫扎特、李斯特、贝多芬、还有肖邦的作品应有尽有。
  程晓羽走到摆放在中央的白色的斯坦威旁边,上面放着德彪西的月光曲,显然最近他的妹妹苏虞兮练过。
  他轻轻的打开琴盖,屁股挨在皮沙发凳三分之一上,挺了挺上身,将脚放在踏板附近,程晓羽深吸一口气,右手轻轻的扫了扫黑白琴键,清冷如钢珠撒向冰面的叮叮咚咚声回荡在耳边,这熟悉的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让程晓羽觉得无比的温暖。
  弹完月光曲,程晓羽好比到了一款心爱的游戏,不停的攀升难度,从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到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在到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玛捷帕,不停的测试自己手指的极限在哪里。
  全神贯注的程晓羽完全没有注意时间的流逝,他已经完全沉浸在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直到磕磕绊绊的弹完夜之和谐,这首曲目并不是李斯特超技练习曲里难度最高的,却是最耗体力的曲子,程晓羽有种破碎虚空,踏月飞升的感觉。
  出了一身汗的他觉得两个自己融汇在了一起,在也没有当初怀疑自己是否人格分裂的迷茫,更有一种畅快的喜悦,他在音乐找找到了两个记忆的共鸣。
  只是他在弹奏的时候,完全没有注意到有人在他弹完《夜之和谐》的最后一个音符时悄悄推开了琴房的门。
  在练习完一些高难度钢琴曲之后,程晓羽心道自己应该放松一下,弹奏一些简单的曲子,可他脑子里面储存了那么多钢琴曲,一时间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那一首。
  他双手悬在黑白琴键上,久久没有落下,这时他的身边响起了一个声音,如同夏日青空下悬在窗棂上的风铃。
  “你应该弹奏《天空之城》……一首关于梦想与毁灭的曲子。”
  程晓羽吓了一大跳,他转头就在冰冷的夕阳余烬中,看见了一双动人心魄的眼睛,于是缓缓流动的阳光停歇了。
  窗户外遥远的天空,还有残留的红色晚霞,有绿色的树影,有高耸的山野,有优美的屋顶……那些景物逐渐的倒退,在这双眼睛的光芒中黯然失色。
  程晓羽喃喃地说道:“你……你怎么知道《天空之城》?”他记得这个世界上好像没有久石让这个音乐家。
  西沉的落日恰好掉进玻璃飘窗的范围,橘黄色的余辉突然洒满了大半个琴房,晃的程晓羽有点目眩神迷。他看见了苏虞兮修长的影子,又看见白色的蕾丝窗纱轻轻的荡了起来,仿佛有微风穿过琴房吹起了她白色的长发。
  那双眼睛逐渐的远离他,让阳光不在模糊她的轮廓,他看清楚这张绝美的面容之后,觉得世间的一切都如此平凡,只有她能如此惹人注目,他的内心好像潜伏着巨大的感情激流。
  但他不觉得这完全是因为这张脸足够美的缘故。
  ――还有,在他的记忆中,她的头发应该是藏青色的才对,怎么突然变成了白色?
  程晓羽还在疑惑,就看见穿着白毛衣的苏虞兮俯下身,离他越来越近,然后就突然吻上了他的唇。
  “哥哥,我喜欢你呀――――”
  ……
  风儿喧嚣,阳光一定会到来,黑暗一定会消失,而你的声音一定会划破长空,在璀璨的时光河流中倾泻而下。
  人生因为有限而美丽,因为活着,我们永远画不上永恒的句点。
  (全书完)


后记――真实与虚幻
  结局不太讨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因为与我而言,我写了一个我认为最完美的结局。
  这个结局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早就有所铺垫的,在程晓羽与苏虞兮几乎所有的哲学讨论中说一个问题,那么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否真实的存在。(大家带着这个结局去二刷会看到很多铺垫,当然我的缺点是写的太隐晦了,例如第435.5章――《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例如第469章――《一刹荼蘼,一世菩提》,细节有很多,大家可以仔细寻找)
  就好比读者老爷正拿着手机看小说,我坐在电脑前面都不会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不会存在。
  这个故事的源头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真的是存在的吗?
  1950年的一天,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米在和别人讨论飞碟及外星人问题时,突然冒出一句:“他们都在哪儿呢?”这句看似简单的问话,就是著名的“费米悖论”。
  “费米悖论”隐含之意是,理论上讲,人类能用100万年的时间飞往银河系各个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类早进化100万年,现在就应该来到地球了。换言之,“费米悖论”表明了这样的悖论:A.外星人是存在的――科学推论可以证明,外星人的进化要远早于人类,他们应该已经来到地球并存在于某处了;B.外星人是不存在的――迄今为止,人类并未发现任何有关外星人存在的蛛丝马迹。
  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地方。我们的太阳是个很年轻的恒星,也就是说存在着年纪比地球大很多的类地行星,理论上来说他们的文明程度应该远比我们发达。我们的地球是45.4亿年,假设我们把地球和一个80亿年的行星X对比。
  如果行星X的经历和地球类似的话,他们的文明应该比我们领先34.6亿年。
  比我们领先一千年的文明所能带给我们的震撼,可能就像我们现在的世界能给一个中世纪人的震撼一样。一个比我们领先一百万年的文明和我们的差距,可能和我们与大猩猩的差距那般。而行星X上那个比我们领先了34.6亿年的文明会是怎样呢?
  卡尔达肖夫指数是根据一个文明所能够利用的能源数量来量度文明层次的指标。它有三个类别:
  I型文明:有能力使用所在行星的全部能源。人类还没有达到I型文明,按照卡尔萨根的算法,人类可以算作0.7型文明。
  II型文明:有能力使用母恒星的全部能量。我们还没有办法理解这样的事情要怎样才能做到,但是人类还是尽量使用想象力来考虑这个问题的,一种可能是戴森球,这是包围母恒星的巨大球形结构,它可以捕获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恒星能量输出。
  III型文明把前面两张都甩在了后面,它能够动用相当于整个银河系那么多的能源。当然,这一型的文明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别忘了,前面的行星X上的文明可是有34亿年的时间慢慢发展的。如果行星X上的文明和我们类似,并且成功生存到了III型的话,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星际旅行的方法,甚至开始对整个星系的殖民了。
  对于恒星际殖民的方法,以银河系为例,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复制,简单来说就是创造一种能够航行到别的行星的机器,然后用利用新行星上的材料花500年左右的时间自我复制,然后将两个复制品送向下一个目标,即使用比光速慢的多的速度航行,这个模式也能用375万年的时间完成整个银河系的殖民。当计量单位是10亿年的时候,375万年不过是一眨眼而已。
  回到我们我们之前的推算,如果银河系里1%的智能文明成功的达到了具有星际殖民能力的III型文明的话,光银河系就应该有至少1000个III型文明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些文明的存在应该很容易被留意到才对。但是我们至今为止,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听到。也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所以最靠谱的结论出来了,之所以人类没有发现外星人,那是因为人类活在一个模拟世界中。
  我们人类自己的现代计算机技术都极其复杂,而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ing)的出现使其更加复杂。通过这些强大的机器,我们将能够大规模地模拟更加复杂的物质系统(physical system),其中可能包括完整的生物体,甚至人类。
  科学家博斯特伦的观点认为,不仅仅是人类,整个宇宙都是模拟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的意识,以及与程序中无感知部分的互动,都是代码的一部分。然而,博斯特伦也承认,即使是对一个强大的计算机系统而言,要完全模拟现实的各个层面可能是不切实际的。正如我们的科学模拟包含一些不要求冗余细节的抽象层面,模拟系统也可能会借助某些规则和假设,使一些细节不用被模拟出来。而当我们做实验时,系统便会补充细节:例如,博斯特伦在其2003年发表的论文,《你活在一个计算机模拟中吗?》(Are You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里写道:“当[模拟系统]发现一个人正准备观察微观世界时,它可以根据需要,在一个[恰当的模拟领域]中填充足够的细节。”这样一来,系统就不用准确无疑地追踪所有粒子或星系的轨迹。当需要这些数据时,程序中的宇宙会提供足够的细节,来呈现毫无破绽的现实。甚至,人类也不需要每时每刻都被不差毫分地模拟出来;我们对“自我”的主观认识会随环境变化。
  当博斯特伦热衷于向人们说明,我们活在一个模拟世界里的可能性更大时,面对这一难题的科学家们则需要回答另外一组问题。存在这一主要区别是因为,科学关心的是可以被实验或观察检验的事物。而且,事实证明,不论我们活在一个怎样的模拟系统里,我们都能从中推断出各种模拟之间的共性。
  首先,如果我们活在一个模拟系统中,这一系统要遵守一套明确的法则,这些法则的动态变化(dynamic changes)是相对较小的。科学方法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取得的巨大成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模拟假说有一些潜在的解释力:我们的宇宙之所以遵从相对简单的法则,是因为这都是设计好的。至于模拟器在程序运转过程中做出的修改,研究人员指出:模拟程序中存在错误,我们又测量到了以这一错误为基础的现象,但随后这一漏洞得到了修正。
  或许,真相是,我们确实活在一个模拟中,但是,就像假如世上存在一个不通人情的神一样,模拟世界也不会改变我们对自己生活的主导。
  ……
  所以说,根据科技的发展,离人类成为造物主的时间也不远了。
  经常有说法是,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但我觉得只有人类自己才能毁灭人类,当人工智能发达到能够自主为人类完成一切工作之后,被时间和劳动所解放的人类,将会面对巨大的空虚。
  冗长的生命并不是享受,而是负担。
  当人类晋级成为的永恒的存在,道德、社会结构、感情全部会崩溃,那么人类该如何延续生存?
  一,探索宇宙,试图找寻我们的造物主。
  二,从神重新变成人。
  ……
  于是这个故事就开始了。
  其实程晓羽没有那么高端,不过是一个打破了次元壁的穿越者而已,他不应该被称之为“玩家”,因为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玩家”,所以不存在“玩”的概念。
  对他来说不管重来多少次,那都是他的人生。
  关于模拟世界――里面不存在NPC,只存在每个人都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这和NPC是有本质区别的,她们会痛苦,会爱,会欢喜,能感受,可以理解为于我们而言他们存在于一个降维世界,其实在我看来,也能够算是平行的。
  大家会质疑他们只是数据而已,实际上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克里克早就说过:“你,你的喜悦,悲伤,回忆,抱负,你对你人格的感受,你的自由意志,这一切,实际上都不过是大量神经元与其缔合分子的生理反应而已”。
  当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发展到极致时,假如人脑的所有神经元的状态都能被完全监控,那么人的一切思绪,就都只是神经元放电模式的一个排列组合。一个数学模型而已!
  所以说――模拟世界就是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主人公想要到达的世界。
  ……
  最后关于剧情,本书的大BOSS自然不是皇太子,而是苏虞兮。
  大家回看,就能发现一些细节指向苏虞兮知道程晓羽并非这个世界的人,在她的计划中能和程晓羽白头到老,是最完美的结局,如果不能――那就只有最后一个选择,用自己的死来逼迫程晓羽自杀。
  也许一切能够重来。
  这一点从苏虞兮听到许沁柠将她的花园命名为――沙罗双树园的时候,就有所显露了。沙罗双树园是一种隐喻,就如同菩提在佛教里指代的是一种心念而已。
  这又必须提到另外一个概念――阿赖耶识,阿赖耶含藏习气种子,你经历的事情会记住,那什么原因?你所经历的事情,阿赖耶是个仓库,是个资料室,全部都在资料室列成档案,无量劫来你起心动念都有档案,在你阿赖耶识里头含藏着,有的时候年代久了,自己都不记得,可是档案在那里是清清楚楚。
  大家仔细在想想,我所设定的世界观――是不是符合所有宗教的世界观。

当前:第983/98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