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目光全集.com》第11/134页


那天,他从电视台演讲出来,电视台门前已经围了许多人。有找他签字的,有找他合影的,有些公民直接找他捐款,有的小学生甚至从家里捧来了储币罐……于世光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有这样大的号召力,他为人们的爱国之心感动得热泪盈眶。临近中午,一个在路边站了许久的姑娘向他款款走来。

“你就是于世光先生吧?”姑娘穿着一件花格呢半长大衣,手里拿着一张当天出版的日报,那上面印有于世光的事迹和照片。姑娘戴一副近视镜,直走到离他很近时,还在不放心地对着报纸上的照片辨认着。

“我就是。请问……”于世光有些纳闷地望着姑娘。坦率地说,姑娘长得并不出众,鸭蛋形脸,中等身材,有二十七八岁的样子,装束也很普通,使人一眼很难猜出她的职业来。

“我叫李奇,是在校的学生。”姑娘落落大方地自我介绍说。

于世光这才看清,姑娘胸前别着一枚红底的校徽,上面写着“××大学”,这是全国最著名的一所理工大学。

“你找我来捐款的?”于世光心头一热,心想大学生上学够艰难了,要是捐款就说服她别捐了。

“我不是捐款的。”李奇平静地说,“您捐建航空母舰的事迹我们都知道了,同学们都为你的爱国之举叫好,学校有一个国防研究沙龙,大家对航空母舰也很有兴趣,我们想和你交流一下。”

于世光的大脑正处于亢奋状态,他怎么也想不到他捐建航空母舰的事会在社会上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和支持,连在校的大学生也动起来了,真有点让人受宠若惊。

于世光一看表,已经十二点半钟了,他慷慨地说:“这样吧,咱们先到附近的快餐店里吃点东西,等填饱了肚子,下午再去你们学校不迟吧。”

姑娘点了点头。几分钟后,他们来到电视台对面的一家“麦当劳”快餐店,在一张临窗的桌子前面坐下。于世光取了两份薯片、炸鸡腿、汉堡包和蔬菜汁,还叫了两杯热饮果汁和咖啡,与李奇边吃边聊了起来。

完全出乎于世光意料,那天的“麦当劳”吃得一点也不轻松。李奇与他面对面地坐着,屋里暖融融的。由于内外温差的缘故,李奇戴的高度近视镜蒙上了一层水雾,她刚吃了几口,就取下眼镜,仔细地擦着眼镜片,然后像宣读判决书似的说:“我已经注意到,你的故事挺能打动人的,但恕我直言,不论你的爱国之心多么强烈,你发起的建造航空母舰的计划都不可能实现。”

于世光刚把一只鸡腿塞迸嘴里,听了李奇的话,差点噎住。他两眼直瞪瞪地盯住面前的姑娘,就好像被人按了放像机的暂停键似的。

姑娘抬头看了他一眼:“不要紧张,听我把话说完。你在电视上说,你在D国购买旧航母时不惜用高薪聘请律师,找出其中的破绽。但你在中国发起建航空母舰,为什么就不能找人咨询一下呢?”

于世光放下手中的鸡腿,连忙解释说:“你以为这是一个骗局?李小姐,你误会了,我是诚意的。”

“没有人怀疑你的诚意。如果是骗局,识别起来就容易多了。”姑娘说着对他友善地笑了笑,解除了他的顾虑。

“那你的意思是?”

“中国建不建航空母舰并不能标志中国的强大或弱小,过分地宣传航空母舰的作用会把民众的视线引偏。”李奇说。

原来是这样,于世光恢复了应有的镇静:“全国人民都支持建航空母舰,我这样做是顺了民意的。”

“我看你是一个唯武器论者。”李奇放下手中的杯子,“对人民来说,即使是原子弹也只不过是一个橄榄枝;但对强盗来说,即使他手里拿根烧火棍,也是可怕的凶器。”

“我干过海军,我对航空母舰的感情你是不可能理廨的。”

“不要太绝对吧。”李奇说,“要说对航空母舰的了解,你不一定比我多。”

“你是――”

“我是搞自动化研究的博士生,我和我的课题组是专门研究炸航空母舰的。”

于世光被惊得目瞪口呆。

李奇告诉他,自古以来,有矛就有盾。在海战中,航空母舰最容易遭受攻击,不要说导弹、潜艇是航空母舰的天敌,就是被人们忽视了的水雷也足以对航空母舰构成威胁,更何况她和她的课题小组已经开发出了一种专门攻击航空母舰的智能化水雷――“鹦鹉螺”。现在,她们正在研制开发一种新型的滩头智能化破障弹――“马蹄螺”。

为了说服于世光放弃捐建航空母舰的计划,李奇真是费了不少口舌。“这样吧,我带你去参观一下我们的试验室,同学们也很想和你切磋一下,不介意吧?”

于世光一口喝干了杯中的咖啡,然后点了点头。

他们走出麦当劳,上了一辆出租车。在姑娘的指点下,出租车向位于京郊的一所大学开去。

说实在的,这几年于世光生意越做越大,又乐施善助,头上戴了不少“光环”,在公司上下养成了说一不二的习惯,就连省、市领导和新闻媒体对他也是百般宠爱,从来没有人敢像身旁这个姑娘那样毫无顾忌地跟他说话,他从心底里佩服姑娘的胆识。当然,他更想对这个外表纤弱、文静,但心底里却冷峻、固执的姑娘多一些了解,包括她的出身、家庭、经历和她追求的事业。在那段并不算太长的路途上,他努力同姑娘攀谈着,渐渐地撩开了这个叫李奇的姑娘那神秘的面纱……

李奇出生在舟山群岛一个只有十几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她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母亲在一家冷冻厂做工,她从小织过渔网,捡过沙蟹,画过当地的渔民画,幻想着长大当一个画家,父母亲却竭力让她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有机会离开那座闭塞、贫穷的小岛。

十八岁那年,她以全区第一名的高分考入北京的这所名牌大学自动化系,四年后她毕业分配到西北一所军工企业,那是一座建在秦岭深处的“三线”兵工厂,一个濒临破产的专门生产水雷的国有企业。她在那个兔子都不拉屎的山沟里待了三个月,就拿着党委开具的一份证明回到母校。尽管厂里工人一年多都没有发过工资了,老所长靳西林还是为她筹集了五千块钱支持她考研究生,并答应每年再给她三千元的补助。

第二年,她果然考取了母校研究生院,她的导师是一个在八十年代初留美回国的著名自动化专家。教授希望她能在航空、航天领域里发展,但她的选择却爆了一个大冷门,一个与纤弱、文静的女孩子完全不相称的课题:水雷。她不能辜负老所长的一片苦心,更不愿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

那个建在“深挖洞”时期的兵工厂就是生产水雷的,因为设备老化,产品陈旧,长期拿不到定单,工厂早就停了产,靠国家每年撒胡椒面式的科研经费维持着。她离开工厂时跟老所长有个口头协议,答应为工厂开发一两个新产品,把那个濒临倒闭的工厂救活。就这样,她在学校那个冷冰冰的地下室里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画的草图和计算数据堆起来有半人高。后来,一些教授和同学也加入到她的课题研究之中,智能化水雷“鹦鹉螺”才研制出来,并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技术鉴定。

李奇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继续留校攻读博士学位,她的研究课题依然是水雷。她在学校发起成立一个“国防研究”沙龙,同学们经常在一起交流世界军事技术最新信息。她从日本军事学术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作者叫关维汉,是一位在国防大学进修的将军。文章里写道,滩头水下破障是当今世界军事技术面临的三大难题之一,这正好与她研究的课题相吻合,她决定攻克这一难关,并将她准备开发的智能化破障弹命名为“马蹄螺”――一种生长在浅滩里的美丽海螺。但是,资金匮乏早已使她的研究捉襟见肘,为了这项研究,她几乎变卖了全部家当,她的研究项目正面临流产的局面。如果不是她在电视里偶尔发现那个捐款一千万元建造大航母的男人,她的智能化破障弹“马蹄螺”可能就永远石沉大海了。

事情的确有些巧合。那天她到图书馆查找几本做毕业论文的资料书,正碰上一群同学在影视厅七嘴八舌地观看那个电视直播。于世光,一个红光满面、忠厚老实、完全可以让人信赖的中年男人一出现在屏幕上,李奇马上就有一种预感:这可能是她的一线希望。在这时候,恰恰有几个参加过大学生创业竞赛的同学议论开了:“都啥年月了,还有这么傻的人,拿一千万元去打水漂。有这么多钱还不如给我们投资一个项目呢。”

当前:第11/13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