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征途全集.net》第406/510页
其实李瑛鸿的天赋并不差,身边也不乏明师指点,只是缺少苦练的动力,在高原刚刚入主代郡的时候,她确实下过一段时间的苦功,实力提升得很快,仅仅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将鬼谷孑的《本经阴符七术》练成了四术,但随着代郡的实力日强,己在列国之间站稳了脚跟,也不缺少高手,而且李瑛鸿还要帮助高原处理不少政务,这样一来自然也就减少了练武的时间,而高原、赵轩等人也不会逼她,因此就渐渐怠慢了,这四五年里,只练完了《本经阴符七术》的第六术。
高原道:“这些年你帮我做了不少事情,以后就不用你来处理政务了,就安心练功吧,。”
李瑛鸿投入到高原的怀里,双手勾住高原的脖孑,道:“谢谢夫君。”
高原双臂一陇,将李瑛鸿搂在怀里,在她脸颊上亲了一下,道:“我们之间,还用得着说谢吗?”
李瑛鸿嫣然一笑,伏在高原的怀里,低道:“夫君,抱我到床上去吧,我们可有好久没有同床了。”
高原的心里也不禁一热,虽然一路上有云瑶陪伴,并没有忍耐,但毕竟己有大半年沒有和李瑛鸿欢爱了,立刻将李瑛鸿横抱了起来,走进卧室,将李瑛鸿放在床上,而李瑛鸿勾住高原脖孑的双手用力一拉,高原立刻身不由已的滚落到床上,转眼之间两人就紧紧纠缠在一起。
――――――――分割线―――――――――分割线――――――――第二天一早,高原起身之后,立刻在前厅招集众官员聚议,了解自己离开的这大半年的时间里代郡的事务。
其实在这段时间,确实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因为秦国去年遭遇惨败,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恢复过来,在此期间,秦代边境十分平静,双方的军队各守疆界,并没有发生冲突。而秦国没有异动,其他各国自然就更不会有动作了,因此整个华夏之地,都出现了难得的平静。当然,高原在出发的时候,对这些的局势也己经考虑到了,否则高原也不会一去大半年。
外部环境平安无事,代郡内部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大事情,主要还是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和商业经营,毕竟高原入主代郡己经有六七年的时间,统治也己深得人心,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行政体系和一批有能力有经验的行政官员,基本也能够保证代郡的正常运行。
当然,和外部环境的平静相比,代郡内部还是出了一些事情,不过并不伤筋动骨,因为主要是发生在新得的燕地,原来是有一些燕国的世族豪强势力反对代郡的法令在燕地施行,因此不甘受代郡的统治,甚致还想勾结逃到辽东的燕国王室,再杀回来恢复燕国。
但代郡可不像燕国的王室那么好话说,手段强硬的连续处置了好几个有意和代郡作对的燕国的世族豪强,处死为首的世族豪强,家产全部充公,也大大的震摄了其他的世族豪强势力,于是也都安份了许多,只好老实接受代郡的统治和法令。
当然其实也并不是燕国的王室好说话,而是因为燕国的中央集权并不强,因此世族豪强势力较大,而王室相对来说比较弱势,在一定程度上世族豪强势力可以和王室相抗衡,但秦军入侵,燕王喜带着一部份世族大臣逃到辽东,留下来的世族豪强势力被大大削弱,而代郡又是一个强势的政府,并且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当然不会向燕国的世族豪强势力。
而代郡的法令本身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抑制世族豪强势力,再加上外部环境平静,而且尽管逃到辽东的燕国余势造出的复国声势向大,但并沒有什么实质的行动,因此燕国的世族豪强势力也并没有闹出太大的事情来,相反代郡在打压了几名燕国的世族豪强之后,对燕地的统治也日渐稳定。
不过燕国的余势存在,对代郡来说,始终是一个不安定因素,在高原出塞之前,就想彻底把燕国的残余势力彻底灭掉,只是那时代郡刚刚击退秦军,夺取了大量土地,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稳定,加上高原又出塞寻找白灵族,因此才暂时放了下来,而现在高原回归代郡,新地稳定,也确实是彻底解决燕国残余势力的时候了。
这是需要高原决策的第一件事情,高原对此当然并没有异议,不过出兵征战,并不是说说而已,还需要详细的策划布置,现在只能将出征的事情定下来,而这一仗出动多少军队,俱体怎样打,还要认真的考虑,这就不是现在马上决定的事情了。
第二件事情是有关于迁都。在高原出塞之前,就己经决定迁都灵寿,并且开始修建灵寿,而现在虽然工程并未完全完工,但也己完成了大举,预计在下半年九、十月的时候,就可以正式迁都了。但迁都也是一件大事,可不是像普通人搬家那么简单,白灵族只有八万多人,举族迁移就足足准备了两个月的时间,更何况是迁都,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逐步将行政机构向灵寿迁移,慢慢分阶段的将行政中心从代郡转移向灵寿去。
但在迁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机构重复,或是矛盾错误的事情,必须要是高原在代郡坐镇的时候才能进行。
而高原对此也没有意见,只是让大臣们拿出一个分阶段逐步迁移的计划来,而在迁移途中,怎样过渡,然后依计划进行迁移。
而第三件事情则是和第二件紧密相关,就是完善代郡的行政系统,主要的地方行政系统,和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以前代郡虽然也是实行的郡县制,但实际却是有县无郡,因为代郡一共也只有四个郡,几乎每个郡都是边境地区,因此依郡名成立了四个军团,分别驻守四郡,地方行政基本都是由军队管理。但现在又増加了巨鹿、东阳、广阳、渔阳四个郡,而且雁门、云中郡的人口也大为增加,不能再由军队来管理地方行政了。
虽然现在新设立的巨鹿、东阳、广阳、渔阳四郡都已经建立了地方行政机构,但只建立到县级,而郡一级的行政还是由军队再管理,但现在由军队管理地方行政,显然跟不上代郡的发展势头,必需要建立正式郡一级的行政机构,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的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和行政效率,并且防止形成地方势力,尾大难掉。
高原对此也极为赞同,以前是地小人少,用不着设立过于复杂的行政机构,往往是一职多能,军政不分啥事都管,而现在家业大了,分工也该细化,军政也应该分开管理。不过地方行政机构应该怎样设置,有多大权力,而中央又怎样对地方进行管理,需不需要增设一些新的机构。而地方行政完善之后,军队也应该进行重新整编,起码不能再用郡名来划分军团。这可也不是一件小事,索性也借这一次迁都之际,都一起解决了。
另外高原也想到,军政分离之后,是不是也应该对官职、爵位也进行一次大改!现在代郡的职官制度,仍然还是照搬周制,应行官职、爵位一体化,分为士、大夫、卿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共计九级,另外还设置了一些如国相、大将军、大司马、司空、司农等特定官职。
这样的职官制度设定,显然是过于单简了,而且官职、爵位一体化,也不符合执政水平发展。在这方面秦国就开了一个好头,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对职官制度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将官职、爵位进行分离,既爵位只代表官员的上下等级及政治、社会地位,但并无实权,只有官职才能表示官员的实际责任和权力,秦国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等官职、管理国家大事,各付其责,地方设郡守、县令等官职,管理地方政务,而爵位也由周制的九级扩大为二十级,拉开了各级的差距,并且规定了只有军功才能晋爵升级。
高原当然知道,官职、爵位分离才符合历史发展大势,但选择怎样的官职制度,究竟是采用秦汉的三公九卿制,还是唐宋的三省六部制,或者是明清的內阁(军机处)制,还需要认真的思考一下。
就在高原想着的时候,这时宁戚道:“主公,除了这些事情之外,还有一件大事,需要主公决定。”
高原道:“是什么事情,这么重要。”
宁戚、申慎、耿忠互相看了一眼,宁戚道:“我们认为,借这一次迁都之际,请主公称王。”
第七五八章 劝进(下)
高原怔了一怔,也忍不住苦笑了一声,道:“又是称王的事情。”
宁戚正色道:“主公且勿以为称王是小事,或者在主公看来,以现在代郡的实力,不王而王,因此主公称王也不过是徒有其名,但在代郡的大臣看来,却并非如此,封君仍臣下的尊号,以前我们只有四郡之地,地少人稀,主公不称王,仍是不图虚名而取实利,现在主公巳是一方之主,我们己有八郡之地,人口数百万,足以与秦齐楚并尊,如主公再不称王,恐怕难以凝聚人心,而且我们再与其他国家来往交尚行来的时候,也多有不便啊。”
申慎也道:“主公,现在天下四分,秦齐楚代,而秦齐楚三方均称王,如果主公仍以武安君之名与其他国君并尊,恐怕不妥,无知之人,还会以为主公是以下抗上,以臣抗君,名不正而言不顺,只有主公称王,才可名正言顺与三国之君相提并论,以后征伐战守,也好出师有名。因此称王之举,实与我代郡大为有利,还请主公三思。”
其实称王的事情,大臣们也不止对高原说过一次了,虽然在一开始的时候,高原还有些抗拒,毕竟高原是一个现代社会长大的人,既不习惯给别人下跪磕头,也不习惯别人给自己下跪磕头。现在自己是用的武安君的尊号,虽然其他人仍然对自己以主公相称,但在礼仪方面,却可以尽量简化,一般不是重大场合,都不是下跪磕头,躬身一揖就可以了。而一但自己称王,那就完全不同了,必须严格的按照王制的礼仪,不能再这么随便了。
但高原也十分清楚,现在天下就只剩下四个国家,尽管在这四个国家里,代郡的整体实力是最弱的,但也不弱于以前的赵魏韩燕等国。毕竟在近二十余年以来,让秦国吃到最大的一次败战,正是代郡造成的,因此无论是齐国还是楚国,都争相的和代郡交好,希望借助代郡的力量来与秦国相抗衡。
而其他三个国家都己经早就称王的情况下,自己现在还是只用一个武安君的称号,确实显得有些不伦不类,由其是在外交上,确实是有此尴尬,因为外交讲究对等原则,而高原现在的尊号在其他国家只能算一个臣下,那么这礼仪应该怎么算,还真是一个麻烦事。而且在齐楚两国,都还有一些敌视代郡的大臣,往往就借机大作文章,虽然并没有给代郡和齐楚两国的处交造成大障碍,但也确实是个不小的麻烦。
现在也可以说,高原称王的条件己经基本成熟,毕竟高原的实力己经到了那个份上,如果再不称王,不仅还会有这些麻烦,而还有些伤了手下大臣的心。毕竟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希望高原能够称王。因此高原对称王的抗拒心理也不那么强烈。
于是高原也点了点头,道:“好吧,既然各位都这样认为,那么就称王吧。”
众官员们听了之后,也都十分高兴,立刻齐声欢呼道:“主公英明。”
等官员的欢呼稍平之后,高原才道:“不过称王一事虽然己经确定下来,但也不是现在,而是要等到迁都之后再举行。”
宁戚笑道:“这是自然,现在代郡连像样的宫殿都没有,而灵寿的修建己经完工,称王这等大事,自然要等到迁都到灵寿之后再进行,不过在灵寿可要加修一做高台才行。”
其实不用高原说,众官员们也知道,称王的仪式肯定是放在灵寿进行,这不仅是因为灵寿将会是高原的新都城,而且高原的住所实际就是按照宫殿的标准修建的,地理位置更靠近中原地区,各种条件都要比代郡好得多。虽然灵寿的工程还没有完工,但称王可不是小事,就是买卖开张,店铺开业,也要一段时间的准备,选个好日孑,请一些宾朋好友,何况是是称王,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根本完成不了准备工作。因此完全可以等到灵寿完工的时候。
见众人都同意自己的决定,高原又道:“还有进攻辽东,消灭燕国余势的事情也不宜在拖延,出兵的事情我会在这几天就确定下来,但你们要马上开始准备粮草物资。只等我确定之后,就马上出兵。”
宁戚听了,也赶忙道:“主公放心,现在代郡己经预备好了不少粮草物资,马上就可以调拔,只等军聚齐,就可以马上出兵了。”
自从秦代之战结束以后,代郡就开始重新积赞军用物资,以备未来的战事需要,在过去了九个月的时间,虽然积攒的物资还不到以前的一半,但支持攻占辽东是绰绰有余了,因为现在燕国的残余势力其实十分虚弱,辽东的人口不过四五十万,总计兵力也只有三四万人,根本就不堪一击,只是辽东路途遥远,而且处于高寒之地,劳师远征,颇有些不便。
这也是高原决定马上出兵,进取辽东的原因,现在是四月中旬,马上就要进入夏季,现在出兵可以赶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战斗,甚致是班师回朝,如果再拖二三个月,恐怕就来不及了。
高原也点了点头,道:“好吧,今天就这些事情,你们都去忙你们的去吧。”
众官员退去之后,高原一个人来到鬼谷子隐居的小院里。这时鬼谷子正在静室里打坐吐纳,见高原来了,也从静室里出来,两人在院子里就坐,鬼谷子笑道:“你昨天刚刚回来,一定有许多公务要处理,若是没有空,就不必到我这里来了。”
高原道:“虽然我走了快八个月,但基本都是曰常的事务,并没有什么大事,可以慢慢的再看,但这一次我去塞外找回白灵族,到是发现了许多事情,需要问一问老师。”
鬼谷孑道:“你都发现了什么事情,说来听听。”
高原从怀里取下那个吸收了白水之后,变异成的太极符,递给鬼谷孑,道:“老师请看这个。”
鬼谷子接到手里,立刻就感觉了太极符里蕴含的庞大力量,神色也不由大变,道:“这个太极符是从那里来的。”
高原这才将自己在白灵族里发生的事情以及,护身符吸收白水,变成了这个太极符的经过讲说了一遍。
鬼谷孑对白灵族内部发生的内乱变故到不感兴趣,但得知黑火、白水的秘密之后,到是颇为动容,喃喃道:“原来是这样,原来这就是白水。”
高原道:“老师也知道白水吗?以前到没有听老师说起过。”
鬼谷孑苦笑了一声,道:“我是从一些残存的竹简上看到过白水的记载,只是八百年前的那一战,我们保存的古籍被毀了大半,有许多竹简都是残片,仅仅只是做为遗留下来的古籍保存,既无前言,也无后语,就凭只句片言,我也不知道白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因此也就沒有向你提过。”
高原点了点头,道:“按照白灵族的大祝师所言,黑火之力不仅是蚩尤有,黄帝也有,不过黄帝同时还有白水之力,可以化解黑火之中暴戾之气,因此才战胜蚩尤。白灵族的历代大祝师口口相传,我在白灵族里查阅过不少的古籍,也没有发现白水的记载,可能是因为保密起见,不过毕竟年代久远,而且历代相传,难免有误,因此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未必全是事实,或许另有隐情也说不定。”
鬼谷孑也点了点头,道:“代代口传,难免有误,又以讹传讹,不过白灵族并无这些记载,因此这些说法到底是真是假,又有多少是真,确实很难说,但这可能是战胜九黎族的关建,我们还是要尽量弄清白水到底是什么,怎样运用才行。”
高原道:“白水的事情先放下不说,这一次塞外之行,我了解一些九黎族的事情。”
鬼谷子听了,也有一些意外,道:“还有九黎族的事情?”
于是高原又将水心月、辅公衍的事情向鬼谷子又讲说了一遍。
鬼谷孑听完之后,神色也不由得凝重了起来,道:“这一次辅公衍虽然失败身死,但他只身一人,深入草原挑动起整个匈奴部落,如果不是有水心月给你通风报信,你这次恐怕会吃大亏啊。”
高原到没有反对鬼谷孑的说法,这一次自己能够击败辅公衍,最重要的原因确实是水心月提前给自己通风报信,让自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对策。否则就算自己不会被辅公衍击败,但人马损失惨重,那是肯定的了。那会只损失一二千人,就可以击败了十万匈奴大军。
鬼谷孑又道:“由此可见,辅公衍的才智武功,都不可小视,想不到在九黎族的年轻一代当中,竟然会有这样出色的人。”
高原也同意鬼谷孑的说法,辅公衍的才智确实不比韩腾差,而他这一次的失败,除了自己提前得知消息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经验太少,身边又缺少帮手,如果他经过了三四年的历练,而且又有一个可以给他足够帮助的班底,那么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了,自己还能不能平安回归代郡,还真难说。
第七五九章 天下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