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临时工全集.com》第10/323页


  令侃、令伟与令杰则热衷“权与钱”,在蒋夫人的卵翼下,他们目中无人,为所欲为,惹出了无数的争议,也招来了中外人士的不少白眼。
  “不对啊,老大孔令仪此时不过13岁,孔令伟可能还在穿开裆裤呢。呵呵,真是浪费感情。”
  冯全不再低头沉思,笑了笑,“回夫人,冯全祖籍山东,自幼在美国长大,家人因在美国经常受到排挤,就坐船回到中国。无奈,不熟悉父母皆为土匪所害,只剩下子公一人。所以子公才会对土匪深恶痛绝,无奈没有任何亲朋好友。听说东北胡子多,挺乱,就去东北发展,杀了很多为祸四方的土匪。我也是杀了一伙假扮中国人的日本土匪才知道日本《田中奏折》的,奈何人微言轻,联系不上党国,就只有通过报社披露了。哎,一言难尽啊!”
  冯全的语言滴水不漏,呵呵,以后肯定会有很多高科技武器,正好解释来源。
  “难得子公一片爱国之心,国人要都像你一样,我就不用这么累了,哎,娘希匹!”
  蒋介石听了冯全的话,大发感慨,国乱思忠良啊。
  “子公愿为校长分忧,我这次回来,带了一些收缴绺子的军火,也算聊胜于无。钱财都在钱庄折换成金条,大黄鱼一共100根。这些都放在政府大院的汽车上,见你政务繁忙,还没来得及上交,还请校长和夫人见谅。”
  “呵呵,这些吃完饭再说,走咱们去餐厅,饿了吧。达令,饭做好了吗?”
  “哎呀,下人光做了咱们两个的,我再去炒两个菜。”
  不顾冯全的拼命阻拦,第一夫人炒菜去了。
  蒋介石是浙江宁波奉化人,对于家乡菜非常喜爱,浙江宁波一带的菜是独立于浙江杭帮菜而自成体系的。很快,具有当地特色的鸡汁芋艿头、雪里蕻肉丝、大汤黄鱼 ,上来了。
  蒋介石饭前有喝鸡汤的习惯,冯全一碗鸡汤下去,一点感觉没有,肚子里面空荡荡的。再饿也不能多吃啊,冯全看着蒋,宋吃饭的速度,慢慢的小口吃了起来,吃了个半饱。


[正文 第二十四章 我打算当临时工]

  晚餐吃完了,侍卫官给蒋介石端来一碗白开水,供蒋取下假牙漱口用,其他人也各饮一杯白开水,没有茶叶,几个人接着闲聊。
  “子公,吃饱了吗?你在东北时间也不短了,了解张学良吗?你觉得他怎么样?”
  感觉冯全在国外呆过,对国外比较了解,除了张学良,蒋介石绝对不相信冯全对其他军阀的了解超过他。
  “校长,现在国家已经统一,东北地区也开始服从国民政府领导。除去了北洋政府五色旗,升上南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你也任命他为国民政府委员,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 ,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我也在他辖区,受他管理,不敢妄自评判。我年纪轻轻,考虑事情不周全,可能有失偏颇,请校长见谅。”
  “呵呵,你一口一个校长的称呼我,我也没拿你当外人,有什么话就大胆的说。说的不对,我不会追究。”
  蒋介石对冯全的变现更加满意,一向对部下要求极严的他难得的露出了笑容。
  “那学生就大胆畅所欲言了,说的不对,还请校长斧正,不必当真。”谦让了一会,冯全再不保留,“张汉卿有两个缺点,一就是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吸食鸦片,渐渐吸毒成瘾。第二就是作风不大好,很多人都评价他就是一个花花公子,纨绔子弟。这两点想必校长也有耳闻。”
  “嗯,听别人说起过,那你说说我把东北还是交给他管辖,他能治理好吗”蒋介石点了点头,开口道。
  “恐怕他以后会让蒋公失望。皇姑屯事件很明显是日本人所为,却不敢为父亲报仇,这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如果张作霖没死,他早晚也会服从中央,接受校长的领导,毕竟现在的中国形势内忧外患,除了蒋公,没人能治理好。”
  “不必拍我马屁,诺大一个中国,有4万万人,比我有才能的大有人在,接着说吧。”蒋介石喝了口白开水,闭上眼睛,躺在藤椅上,大脑一片空白,凝神倾听冯全对张学良的评价,心里想着怎样安排冯全的职位。
  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这些政府部门看的是个人的资历。冯全年纪轻轻,虽然见解远超一般人,资历不行,难以服众。看来只能把他安排在国民革命军了,但听其言观其行,有点桀骜不驯。除了做一个部门最高长官,否则很难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不行就把他安排在戴笠的复兴社特务处干外勤,估计能喜欢。嗯,就这样。
  “张汉卿虽然带兵打过一些仗,但风传他性格偏软弱,害怕强敌,这点从皇姑屯事件上也能看出来。学生担心,校长还是把东北交给他管辖,恐怕他不能胜任。另外还有很多人说,此人经常心口不一,就像这次服从中央来看,就怕他改弦易辙。还请校长派黄埔脾气暴戾,能征善战之将领代替他。”
  冯全极力想改变9。18事件后,张学良不战而逃,带领数十万将士逃亡关内,把张作霖积攒下的巨额军火甩手送给日军的历史,明确给蒋介石提出建议。
  “难哪,张作霖在东北经营这么久,很多人还是忠于张家,跟随张汉卿的。中央只能适量派遣一些人员过去,太多的话恐怕他会反对的。慢慢来吧,你接着说”
  躺在晃来晃去上的藤椅上,闭目养神中的蒋介石没打断冯全太久,示意冯全继续。
  “张汉卿还有个缺点,他不像校长你那样,法眼如炬,识人善用。他手底下能征善战之辈也不少,但张作霖死后,为了巩固他的权力,更换了很多张作霖时期的老人,换上一大批年轻将领,而这些人打仗估计和老人相比,差距会非常大,军队战斗力可能会下降。”
  “嗯,子公言之有理。好了,不说这些了,你在东北,对中国**有了解吗?”
  终于来了,看来蒋介石对自己还是不大放心,没特别信任冯全。冯全低头酝酿,考虑了一下,谨慎的组织语言。
  “我觉得现在国家现在已经统一,各地军阀虽然不给中央缴税,但最起码名义上服从中央。我在东北也见到很多流亡来的白俄人,觉得**迷信盲从苏俄主义那一套,有些想当然。但他们打土豪,分田地这些很能迷惑一些穷人,很容易给他们洗脑。这些主要是共产国际还有听从共产国际的那些人做的,校长应该以安抚为主,以民族大义安慰他们,把他们拉到中央这边,有什么问题,可以通过两党谈判解决。毕竟大部分人还是以国家民族为重,不会像共产国际那伙人那样处处模仿苏俄,维护苏俄的利益。”
  “哎呀,看看,人家子公年纪轻轻,说话做事这么沉稳,难得的人才啊。子公,今年你多大了啊?达令,你快点给他安排个职位,党国就缺这种人才,能打仗,大局观还强。”
  听了冯全的语言,宋美龄很是惊讶,大为折服,当了半天的忠实听众再也按耐不住。
  “回夫人,子公今年23岁了。”冯全不敢怠慢,连忙起身解释。
  “坐下,坐下,今天咱们谈话你就当做我们是你长辈,不要紧张,放松一些。说说吧,我不打算再让你再做什么土匪了,当土匪整天居无定所,东奔西跑,风吹日晒的,成何体统。南京国民政府,革命军,复兴社,你想上哪去干?”
  蒋介石露出了王八之气,仿佛圣人一样,登高一呼,天下英才莫不相从。
  呵呵,麻烦了,怎么办?就这样投靠蒋介石了吗,两党谈判不能解决争端,我该何去何从?冯全脑子闪电般的动来动去,马上有了计较。后世我就没有组织,处于组织外,现在这样,两不投靠,也不错。呵呵。
  “回校长及夫人,关内初定,暂时也没什么争端。而日寇在东北祸心包藏,不怀好意,学生觉察到日军可能会像《田中奏折》内容所说,逐渐从东北入侵中国。为了党国利益,学生不图升官发财,不怕死,决定杀身成仁,决定还是去东北发展。为了避免给日本留下侵略借口,学生打算做个党国的临时工,不占任何编制,不要国府任何支撑。”
  冯全笔直的站着,大声的表着决心。
  “临时工?”


[正文 第二十五章 举荐蒋百里]

  “临时工是什么,我怎么没听说过?”
  乍一听冯全好像不大乐意跟自己混,认自己做老大,老蒋的脸拉得很长,脸色都黑了。又一听冯全的决心,却很符合黄埔精神,蒋介石变得有些高兴。听到“临时工”却很迷惑,“这是什么东东,我怎么没听说过,临时工归哪个部门管理呢?”
  “校长,临时工就是说,我人就属于你领导,你可以把我看做国民政府或者是国民革命军的人员。现在党国初创,百废待兴,虽然明知日本狼子野心,不怀好意,党国也不好轻言宣战。而我则可以防止汉奸泄露国家安全机密,打击威胁国家统一安全不法分子。有些事情校长不好出面,例如一些触犯党国利益,祸害人民的日本匪徒,我可以代劳 ,以古代大侠或是以土匪的形式,秘密解决。万一出事,你可以对外宣布是临时工干的,说我缺乏中央管理,没有长期意识等。日本也不会有正当借口侵犯中国。”
  冯全连忙解释,啰嗦半天,恐怕蒋介石不明白。
  “哦,原来这样,这样也好。《田中奏折》一披露,估计日本会消停一些,你在东北看着也好。”
  虽然蒋介石很希望留下冯全,但见他去意已决,也就不再强加挽留。
  “哎,要不是你年纪太轻,资历不足,就让你在我主管的国民政府第一集团军做高级顾问了。”
  蒋介石大发感慨,手下黄埔将领,虽然猛将如云,但普遍缺乏战略眼光,难堪大用。
  确实论战略方面,蒋介石完全可以媲美**。但蒋战术能力不行,很多人觉得他最多做个500人左右的步兵营长。呵呵,因种种原因,很多战役他喜欢亲自指挥,很多大好局势被他搅得一团糟。
  “嗯?蒋公要是缺乏高级顾问,高级参谋什么的,学生可以为你举荐一位。他虽然没亲自带过兵,但战略眼光远超常人,军事理论也很擅长。可惜就怕你不用他,他跟唐生智反对过你,不过倒是挺爱国的。”
  伴君如伴虎,冯全解释起来很是小心翼翼,虽然是为蒋介石着想,但也担心触了逆鳞,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就麻烦了。以后还指望能好好配合,好好修理日本人呢。
  “子公说的可是蒋百里,蒋方震吗?我好好考虑一下吧,国内军事才能在他之上的真不多。”
  老蒋说了一句实话,蒋百里在日本甚至比在中国还要出名。在日本军校期间,蒋百里、蔡锷、张孝准被称为“中国三杰”,日后也都成为非凡人物。三人生年差不多,死的也都较早。蔡锷1916年死于日本,年仅34;张孝淮1925年死于饮酒过量,年仅44;蒋百里死于1938年,享年56,是“三杰”中活得最长的,但也只能算中寿。
  蒋百里做了三件最著名的事情。
  一是当过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而该校光非常出名的就有:吴佩孚;李济深;整个抗日战争中消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人称“老虎仔”,曾当过孙中山的警卫营营长的薛岳;张治中;傅作义;南京保卫战战前信誓旦旦保卫南京,日军一来,几乎是独自出逃,导致大批**被俘虏的唐生智;罗卓英;空军司令周至柔;顾祝同;蒋最信任的陈诚;“小诸葛”白崇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钱大钧;刘峙;上官云相等等众多大名振聋发聩之人物。
  二就是1937年发表《国防伦》,作品一出版,轰动一时,扉页题词是:“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书中明确提出:“唯有长期抗战,才能把日本拖垮”。“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他明确预见到以中国一国之力是很难战胜日本军国主义,只有把美国拉进对日作战,才能最终战胜日本。所以在抗战初期,他提出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被蒋介石采纳,中**队以必要退让和巨大的地理空间分散了日本的军力,使日本不能在短时间内歼灭民国政府的有生力量,终于等到美日开战,迎来抗战胜利的转机。
  具体点就是防止日本走和元灭南宋一样的道路,开辟第二战场淞沪战场。虽然损失巨大,战术上失败了,但获得了战略上的胜利。日军双线作战,无法集中重武器,发挥机械化的优势,日军也没做到“3个月灭亡中国。”闲院宫亲王以及当时的陆军大臣杉山的叫嚣也成了国际笑话。
  当然毛也提出过《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是**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不过比蒋百里晚一年。
  第三有点传奇色彩,也有人不太相信。蒋百里上将在1901年留学日本,经成城(初级军事学堂)而进士官学校。1906年毕业的时候,日本天皇赐刀规定给最重要的步兵科毕业生中的第一名,结果蒋百里夺了这个第一,把日本天皇的赐刀带回了中国。
  若三人不是英年早逝,并且抗战中都跟随蒋介石,抗战的历史真的会改变。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

当前:第10/32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