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权美国的妩媚女人希拉里传TXT全集》第2/18页


  2006年,她以绝对的优势再次取得参议员竞选的胜利。人们喋喋不休地谈论她的政治观点、她敏锐的商业头脑、她的未来、她的道德观念、她的性观念、她的宗教信仰、她的外表以及她的婚姻(还在谈)。她独自一人就已经把克林顿政敌的愤怒及恐惧激发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她之所以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媒体的煽风点火是一个主要原因,而她从来都会毫不吝啬地满足媒体贪婪的胃口。有时,人们对她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在位总统的关注。2000年,也是那个身穿金边衣袖袍服的大法官与其同僚们在美国最高法院宣布了乔治?布什的当选。乔治?布什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不是由全体选民选出,而是由司法机构确认的总统。他之所以当选是因为他在竞选时向选民们保证,他要恢复白宫以前的荣耀,恢复被克林顿夫妇俩亵渎了的传统价值观念。
  然而,就在这位继任者灾难深重的任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在这样一个极度崇拜名人的国度里,希拉里?克林顿已然成为这个时代与众不同的人物―达到了即使是富兰克林?罗斯福、黛安娜王妃、艾森豪威尔或者埃莉诺?罗斯福也从未达到过的高度。在一片喧闹嘈杂中,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激烈争论着希拉里的事,他们相互谴责甚或对骂。在国外,人们遇到一个美国人就会问:“她是什么样的人?”“你喜欢她吗?”“她会当选美国总统吗?”“她是同性恋吗?”在国内,她继续游刃有余地扮演着参议员的角色,以她的魅力打动两个阵营的同僚们;她为同党人士募集金额破纪录的基金(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竞选筹集资金);她慰问了美驻伊部队,一边小心谨慎地对他们的任务表示支持,一边又设法撇清自己和总统签署派兵伊拉克的命令之间的关系,设法让大家忘记她曾经投过的那张促成了此行动的赞成票。

《希拉里传》序言(2)
  在这个过程中,比尔?克林顿成为她坚强的后盾。现在,角色出现了三百六十度大逆转,克林顿政治联盟的重心转移到了争取登上美国总统宝座的希拉里一边。在将希拉里打造成为“第一女人”的工程中,克林顿一直站在幕后添砖加瓦,做她的顾问、咨询师和战略制定者。
  在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的那些年里,他们的朋友及同事可以清楚地看出克林顿与希拉里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希拉里具有极强的自我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在感情上,他只是个刚刚从牛津学成回国的毛头小伙子。”克林顿夫妇在2001年1月20日搬离白宫时,一位身心俱疲的总统助手如是说。另一方面,希拉里参议员则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她那非同一般的适应能力―从为戈德华特助选的“戈德华特女孩”成长为自由派民主党人,从稚嫩的时尚牺牲品变为身着权力套装的老江湖,从曾苦苦挣扎的“第一夫人”变成一个实权在握的参议员。
  在“莱温斯基事件”无情侵袭她的生活时,她成功转型,以快刀斩乱麻的果决摆脱了这个问题的纠缠,这是最能体现她应变天赋的事例。“希拉里做的这件事想一想都让人觉得荒谬。”一位曾在他们夫妇手下工作的助理说,“现任的美国第一夫人还没有离开白宫,就打算到她从未生活过的纽约去参加参议员的竞选。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政治顾问都会说,太荒谬了,太可笑了,简直愚不可及。她怎么会有这样的念头?而她的确做到了!”
  事实上,尽管二十多年间新闻界一直揣测说希拉里有这样的野心,她的密友们也曾力劝她去参加竞选,但她却从来没有真正想过要去为自己谋取一官半职。在成为第一夫人后的几年间,她一直盼望着能过上一种与学术为伍,兼顾政策倡议活动的生活,她最大的愿望也许是当上某个大学的校长或某个基金会的主席。只有那么一次,竞选公职的念头在她脑海里一闪而过。那是1989年,当她得知丈夫自以为爱上了另一个女人的时候。她曾经考虑过与他离婚,然后在第二年(克林顿州长任期届满的时候)去竞选阿肯色州的州长。知情的少数人说,她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主要是因为受了很大伤害,感到愤慨难平。不过,虽几经周折,希拉里和克林顿终于还是和好了。1991年,希拉里告诉克林顿,是他参加总统竞选的时候了,他会赢得1992年的大选。
  在比尔?克林顿当选总统后,希拉里曾向她的闺中密友黛安娜?布莱尔透露,一旦入主白宫,克林顿的性冲动―多年以来她怒火和痛苦的根源―一定会因总统职位所限而有所收敛,即使不是因总统职责的庄严而心生敬畏,也会因为被关在白宫这个“金笼子”里而动弹不得。
  不可避免地,弹劾的丑闻爆发之时,就像以往共同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危机和斗争一样,他们俩之间的关系才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才是家庭和国会战争中谁都没有说出口的开战理由,“莱温斯基事件”只是催化剂而已,如何应对总统的弹劾最真切地反映出了她所做出的选择。
  葆拉?琼斯控告克林顿总统对其有性骚扰行为,此控告直接导致了莫尼卡?莱温斯基丑闻的东窗事发。克林顿在此案中的代理律师罗伯特?贝内特后来说道,琼斯事件的结果恰恰凸显了他所说的“希拉里问题”。贝内特确信,克林顿拒绝听从法律顾问明智的建议与琼斯庭外和解(琼斯声称当时克林顿不请自脱,对她意图骚扰),只是因为害怕希拉里生他的气并离他而去。而与总统有染的其他女人,已经与希拉里以及克林顿的总统职位纠缠在一起,无法理清了。
  希拉里本能地意识到了琼斯案的危险所在,感觉其中隐藏的破坏性因子可能会进一步摧毁他们苦心经营的世界。琼斯案件开庭之前不久,希拉里曾和克林顿的前州长办公室主任贝齐?赖特通过电话,哽咽着请求她帮忙想办法阻止案件的进一步发展。但是,那个时候克林顿的政敌已经完全控制了整个案情的进展。案子在继续审理中,而克林顿夫妇的婚姻关系又一次陷入了绝境。克林顿不敢向妻子承认这件事,担心还有其他事情跟琼斯案一起浮出水面。因此,他决心赌一把,而这一次的赌注就是他的总统职位。他当初否认曾与莱温斯基发生过性关系时,也是这样考虑的。

《希拉里传》序言(3)
  而那些非常了解克林顿的人都知道,这是克林顿的一贯伎俩。可以这么说,没有希拉里就没有克林顿的一切,希拉里是与克林顿的过去、现在以及他的总统职位和感情生活唯一不可分割的部分。
  从他们在耶鲁大学法学院相识到克林顿当上阿肯色州州长,再到克林顿成为美国总统的22年期间,克林顿夫妇俩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政治信仰、一整套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共同点是他们一次次讨论、一次次完善的结果。虽然他们两个人本身具有不同的个人经历、专业知识和背景,但现在他们很清楚彼此是这条路上的唯一旅伴。虽然希拉里的智力能力远不如克林顿卓越,政治天赋也稍显愚钝,可是无论从哪方面来讲,希拉里都是克林顿的政治合伙人,他总是和她一起商讨有关政策制定、战略方针、思想观念和雄心壮志等各种意义重大的事情。
  1974年夏天,希拉里应邀参加了司法部“水门事件”调查委员会的工作(该调查以尼克松总统引咎辞职而告终)。在调查委员会的工作结束之后刚刚一周,希拉里就把自己的行李打包进一辆大众汽车,离开华盛顿到阿肯色州投奔克林顿,帮助他竞选国会议员。她又花了一年时间才下定决心嫁给他,因为她非常清楚,他从一而终的概率比他当上总统的概率还要低。几乎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劝说过希拉里:难道她真的能够在克林顿追求仕途的时候生活在阿肯色州这个穷乡僻壤吗?难道她真的心甘情愿放弃自己成为政界新星的大好前途而把自己的命运和克林顿的未来拴在一起吗?她这样做怎么能够获得这个女权主义盛行的时代的认同呢?希拉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总是:“我爱他。”同时,她不断提醒自己,克林顿是她及她的朋友们认识的最光彩夺目的人(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
  事实证明,克林顿和希拉里的婚姻有延绵不断的爱情,有旷日持久的思想和激情的冲撞,而激烈的争论就是一个个休止符。希拉里的忠告向来是克林顿处事技巧和政坛发展过程中的指针。不过,在当州长和总统期间,他偶尔也会不听从希拉里的建议,而是照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这让希拉里备感受挫。
  他们常用“旅途”来描述一起走过的日子。这段旅途中既有无尽的浪漫又有勃勃野心。这条路穿越了广阔的政治原野,在那里,他们意图用自己及同时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理想目标来影响、激发和鼓舞整个国家的社会意识。从他们自己及其朋友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确信,从恋爱时期开始,他们就把彼此看做是自己宇宙里最明亮的星辰。他们能量和志向的融合从来都不只是为了他,而是为了他们两个,是为了创造无限的可能。他们会重新书写美国故事。随着克林顿夫妇的政治生涯逐渐接近巅峰,他们的对手和敌人也越来越多,受到的打击也越来越大。无论是什么样的屈辱,他们都不会屈服;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危机、陷阱或者攻击,他们都兀自岿然不动;稍微软弱一点的人都无法承受那样的打击。当代美国政坛中还没有谁的旅途比他们的更充满激情、更震撼人心。
  在盖棺论定将克氏旅途写进历史的那一天,相信有史家良知的修希德狄斯①们一定会把1993~2000年这一时期描述成克林顿夫妇共同执政的时期。这个概念最初是作为总统候选人的克林顿1992年在新罕布什尔的一次竞选集会上自豪地提出的。不过,这种提法很快就因为在政治上不够谨慎而被收回了。当上总统之后,他就开始偷偷实施这一理念了。在接下来的8年里,它界定了美国政治生活的基调,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从根本上来说,克林顿任总统期间,最基本同时也是最让人捉摸不透的动力系统就是他们俩之间的关系―关系紧张时就像齿轮里进了沙子,关系融洽时就像上了润滑油。这种情况是白宫里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控制的,有时甚至连总统自己也不知如何处理所谓的“希拉里因素”。
  姑且不论克林顿路人皆知的渔色本性,入主白宫后,尤其是在初期,克林顿所犯下的各种战略和战术上的弥天大错都跟希拉里有关。这一系列失误包括:她搞砸了的医疗制度改革,在他们执政时期一直犹如乌云罩顶的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议,还有导致共和党人在国会占据上风的种种错误和失败。另外,白宫许多工作人员根本就不称职,司法部部长连连下马而且总是找不到合适人选,希拉里所谓的商品期货交易丑闻,白宫旅行办公室资金管理丑闻,白水土地交易案调查,以及重要的参议员与众议员的离心离德―这一切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应该归咎于希拉里。

《希拉里传》序言(4)
  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夫人亲手将丈夫的执政列车推出轨道。在执政两年后,克林顿夫妇的联合执政触礁了。第一夫人担心自己会受到指控,而且也确实面临这样的威胁。当时,总统和夫人都经历了严重的精神抑郁。在1992年克林顿宣誓就职的那一天,希拉里被当做偶像受万人景仰,而此后,她一直受到政敌的无情打击,时至今日,不仅极端右翼分子憎恨她,数以百万从来没有支持过共和党的选民也开始讨厌她了。在华盛顿,只有少数人爱戴她,更多的人则很怕她。克林顿以他惯常的逃避方式来寻求安慰,而希拉里则重新捧起《圣经》,温习童年时代学习的卫理公会教派教义,重新思考该教派创始人约翰?韦斯利所教诲的“服务”的教义:尽可能地做一切好事,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手段,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方式,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地方,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时间,尽可能地惠及一切人,尽可能地持之以恒。在整整两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所有这些努力帮助希拉里意识到,自己已别无选择,要么主动脱离白宫的权力链条,要么等着被剥夺这些权力。于是,她离开了华盛顿,到第三世界国家去待了几个星期的时间,通过团结那里的女性来重新寻找迷失的目标,补救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
  她和他的重新崛起之路是漫长而又艰辛的,不过,纽特?金里奇的傲慢给他们帮了大忙。1995年,金里奇带领议员抵制总统提出的财政预算,导致了预算流产,许多政府部门因此而无法运作。(金里奇也是莫妮卡?莱温斯基快餐性服务的始作俑者。)1996年,克林顿在大选中成功连任,克林顿夫妇大获全胜。没有几个政治分析家能够预测到这样的结果,毕竟克林顿夫妇的开局太不利了。
  1997年1月20日,克林顿第二次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的“旅程”似乎又回到了正轨。这是对那些曾试图纠缠、烦扰他们的人的有力回击,同时也反映了所有美国人对克林顿夫妇政策和政见的认可。
  一年后,灾难再次降临。《华盛顿邮报》及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都报道说,独立检察官在别人的劝说下重整旗鼓,又开始了总统调查工作。这一次,检察官后知后觉地发现克林顿总统曾与一名白宫实习生维持暧昧关系长达16个月之久,而总统在葆拉?琼斯案审理中否认了此事,作了伪证。由此引发的烈焰几乎吞噬了克林顿的总统宝座。但是,6天后,希拉里出现在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今天》节目中,并宣称作为他的妻子,她信任他,相信他“没有与那个女人―莱温斯基女士,发生过性关系”。正是作为妻子的希拉里对他的信任挽救了他的总统职位。在1992年的总统竞选中她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出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节目中,向全国人民保证,那个他所谓的情人无非想要炒作一条八卦绯闻,好骗取一本畅销书写作的合同。
  尽管其他所有人都不相信,但她却真的相信他的说辞,相信这一次最具毁灭性的对克林顿不忠的指责纯粹是诬蔑。在此后7个月里,希拉里都对此深信不疑,直到有一天,他派律师来通知她做好准备迎接即将来临的山崩地裂,因为此前他对她撒了谎―他向全美和全世界承认,他的确撒了谎。
  这也许是他们两个人生活的最低谷了,而希拉里却再一次挽救了他。首先,她决定暂时维持他们的婚姻。她请来牧师和心理咨询师照顾他。然后,她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智力都投到了这场战斗中,试图摆脱他被弹劾的厄运。她愤慨而又伤心地意识到,克林顿实际上已经把他们共同取得的辉煌成就全部抹杀了。作为他的妻子,一名律师,一个政治战略家,以及唯一能够拯救克林顿时代的人,她的资质是无懈可击的。她后来在书中写道:“我从水门事件调查中学到的一切都让我相信,没有任何可以拿来弹劾比尔的依据。”
  根据已经发生的一切来看,希拉里在克林顿总统任期届满之后的崛起其实更值得我们关注。

《希拉里传》严苛的童年(1)
  小时候,我非常崇拜父亲。我会热切地在窗口张望他的身影,一看到他下班回家就立刻冲到马路上去迎接他。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学会了玩棒球、橄榄球和篮球。每次我都会努力考出好成绩以博得他的欢心。
  ―《亲历历史》
  希拉里?罗德姆小时候住在伊利诺伊州帕克里奇的威斯纳街235号。这是一所位于郊区的房子,前门廊搭起了遮阳篷,正对着一片坡度平缓的草坪。但是,她的童年生活并不像她的居住环境那样具有宁静质朴的田园风味。在战后充满希望、欣欣向荣的环境中,罗德姆一家却像是几只不合群的鸭子,跟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也不跟邻居们交往,这都是因为希拉里的父亲休?罗德姆古怪的性格。休是个脾气暴躁、郁郁不得志的男人。他总是毫不留情地对孩子们冷嘲热讽、蓄意贬低他们,还愤世嫉俗、玩世不恭,孩子们不得不默默忍受父亲经常让他们感到难堪的场面,而面对父亲对母亲的侮辱和谩骂,他们也只能忍气吞声。
  尽管休?罗德姆苛刻、易怒还满口污言秽语,但他和妻子多萝西?豪厄尔仍然成功地培养了孩子们浓厚的家庭观念,创造出一家人团结互爱的传统。这一点对希拉里具有重大的意义。1975年,希拉里和比尔在阿卡普尔科度蜜月时,她的父母及两个兄弟―休吉和托尼,就跟新娘和新郎住在同一家宾馆里。
  去过罗德姆家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多萝西和休之间刻意的病态和压抑的紧张气氛。不过,他们夫妇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默契,两人都是专制的家长,想要在20世纪中叶向孩子们灌输老派价值观念和真理体系推崇的精神遗产。他们坚信,只要有纪律、勤奋,有适当的鼓励,再加上充分的家庭、学校和宗教教育,孩子就能够实现任何梦想。他们唯一的女儿希拉里出生于1947年10月26日,他们的教育理念在她身上取得了非比寻常的效果。她拥有两个弟弟都不具备的坚定信念和目标感,正是凭借着这些素质,她冲出了帕克里奇,闯入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在家里,休具有绝对权威,他的父权统治让大家都感到不快乐,不过,他唯一开明的地方就是他坚信,不能因为希拉里是个女孩子就限制她把握机遇和掌握技艺的权利。
  休?罗德姆的父母是威尔士移民,休性格阴郁、秉性吝啬,处处与人唱反调,总是夸夸其谈地炫耀自己的成就。开崭新的林肯或凯迪拉克的排场对他很重要,而他往窗户外吐烟草渣时也是从来都不会犹豫的。他嗜嚼烟草块,总是毫不犹豫地投票支持共和党,他还有个可恶的毛病―不肯夸奖孩子们。“他比玉米棒子芯还粗野,脾气也坏得不能再坏。”一个熟人曾这么说他。抚养和夸奖孩子基本上都是他妻子的事,而他则总是耻笑妻子的智商和能力并以贬低温柔的她为乐。吃饭时,他妻子有时会气得说要离开饭桌,他则会说:“出去的时候可得小心别让门把手碰着你的屁股!”她其实从未真的离开,一些朋友和亲戚都感到很纳闷,她丈夫对她的虐待根本就是常人所无法忍受的,她怎么还那么死心塌地地继续跟他过下去呢?
  “多萝西永远都不会说‘够了’,我已经了解这一点了。”希拉里孩提时代最要好的朋友贝齐?埃布林说。她就曾经多次在罗德姆家的餐桌上目睹过不愉快的场面。有时候,休那通关于门把手的说辞也会打破僵局,大家会被逗得哈哈大笑。
  在希拉里十几岁的时候,她父亲的怪异性格发挥到了极致:在他身上看不到哪怕一点点热情或者假装的轻松,他横行霸道、恃强凌弱,情绪极端恶劣,总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事实上,似乎抑郁症一直困扰着罗德姆家的男人。休的弟弟拉塞尔原本是个内科医生,是老休?罗德姆所养育的三个孩子中“最有出息的”的一个。1948年,拉塞尔患上了抑郁症,父母让休回到斯克兰顿的老家帮忙。在休回到家的几个小时后,拉塞尔就试图在阁楼里上吊自杀,休不得不砍断绳子把他救下来。后来,拉塞尔搬到了芝加哥市中心一套破败的、没有电梯的公寓,靠在酒吧做招待谋生,开始酗酒,陷入了更加严重的抑郁之中。1962年,一根点着的香烟引起火灾,而他不幸葬身火海。希拉里在一本书中写道:她能够深切体会到这场悲剧给她父亲带来的巨大痛苦。

《希拉里传》严苛的童年(2)
  休的大哥威拉德是兄弟三个当中最外向、最爱取乐的一个。他从未离开过家,也没有结过婚,在斯克兰顿公共事业部工作。母亲去世后,威拉德就下定决心要给父亲养老送终,在以后的13年里,他都全身心地履行这项责任。1965年,86岁的父亲去世了,威拉德从此陷入了绝望之中。在父亲过世5周之后,威拉德也死了。验尸报告上说他是死于冠状动脉血栓,可希拉里的弟弟托尼却说:“他是因为孤独而死的。爷爷去世之后,威拉德伯伯就迷失了自我。”
  在父母兄弟相继去世之后,休?罗德姆变得心灰意冷,停掉了自己的生意,过起了退休的生活,还不到55岁的他变得越来越孤僻。后来,希拉里的两个弟弟在成年之后都被精神抑郁症所困扰,虽然病情严重程度不同。
  希拉里的母亲具有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她的童年境遇十分恐怖,曾经被抛弃和虐待,而她则令人吃惊地走出了逆境。她的女儿也是如此。据一位亲戚说,多萝西坚持跟休?罗德姆约会了5年才决定嫁给他。在这期间,多萝西是休的秘书,而她怀疑休一直和另一个女人保持着暧昧关系。结婚后又过了5年,他们拥有了第一个孩子。(切尔西?克林顿也是在她父母婚后的第5年才出生的。)
  休对什么事情都不好奇也漠不关心,多萝西却思维活跃、思想开通。她乐于思索,他擅长发火。多萝西在六十多岁时终于圆了自己一辈子的梦想,进入了大学,专修心理学。那是1987年他们夫妇搬到小石城跟女儿和外孙女共同生活之后的事了。和女儿一样,多萝西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尽管不和谐的家庭生活过得有些艰难,她总是为自己充沛的精力找到出口,心满意足地生活。
  罗德姆家的生活就像新兵训练,负责训练的长官目空一切又难以被取悦。二战期间,在海军陆战队的吉恩?滕尼体能训练营中,休曾经作为海军军士长训练士兵。该训练营将冠军拳王滕尼的训练和防护手法同传统的教官训练技巧接合起来,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休因为膝盖受伤没有被派往海外服役,而是被派到了五大湖区海军站。他在自己家里复制了兵营式的管理,坐在客厅里的长沙发椅上厉声发号施令(除了吃晚饭,他很少站起来),诋毁和贬低孩子的进步,这让孩子们备感挫折,而他则将其称之为“挫折教育”。
  他要求在家中享有绝对权威,稍有抵抗,他就会暴跳如雷。如果希拉里或她的弟弟们不小心忘记拧上牙膏管的盖子,他会毫不客气地把牙膏盖子从浴室的窗口扔出去,然后命令孩子到前院的冬青树丛中把它捡回来,即使是外面下着大雪也绝不手软。不管冬天的芝加哥夜晚气温有多低,他都坚持晚上睡觉时要把暖气关掉,第二天早上才能打开。吃饭时,他会粗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绝不容许别人发表异议,也绝少承认自己可能错了。不过,要是话题很实际而希拉里又感觉自己对了的话,她就会回敬她父亲几句。假如多萝西在讨论过程中提出一些与丈夫观点相左的论据,她丈夫就取笑她说:“你懂什么?”“你这些愚蠢的想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自以为是的女人!”
  “我父亲总喜欢与别人过不去,他就是那个样子。”休吉?罗德姆说。数十年后,希拉里和她的弟弟们对此的说法是,父亲的做法不过是一项伟大培养计划中的一部分,该计划的目的是保证孩子们能够成为“竞争意识强、斗志旺盛的战士”,赋予他们力量,培养他们注重实效的竞争精神。这不是为了侮辱他们,而是为了激发生活方式中的“现实性”因素。不过,我们完全看不出希拉里和弟弟们当年也能够以如此感恩的态度来解释父亲的这些所谓的鼓励。希拉里说,通常父亲对她做出的成绩不冷不热,总会说她可以做得更好。当希拉里拿着除了一个B,其余各科成绩都是A的成绩单回家时,她父亲会说,试题出得太简单了,还会问她为什么没有拿到全A。希拉里非常努力地想从父亲那里得到明确的嘉许,但是却很难让父亲表达出自豪之情或者慈爱之心。

《希拉里传》严苛的童年(3)
  休发火的时候非常恐怖,有时候这个家看上去就像是马上要爆炸了。贝齐?埃布林和其他为数不多的几个希拉里常带回家的女性朋友看得出,对希拉里的母亲来说,跟休?罗德姆生活就是要忍受无尽的痛苦和压抑。休发脾气的时候,希拉里害怕地瑟缩在角落里,而父亲的吝啬也常让她忍无可忍。
  有时他那慷慨激昂的冗长演说会从吃饭时间一直延续到夫妻俩进卧室休息的时候。每当这时,希拉里就会用双手捂住耳朵。但也正是这种经历帮助她提前做好了准备,迎接她和比尔?克林顿婚姻联盟过程中的种种斗智斗勇的较量,也对她日后适应政界的各种斗争有很大的帮助。
  贝齐?埃布林说:“我的父母总是欣赏我所做的一切,而希拉里得到的是另一种爱,必须努力争取才能得到。”
  希拉里后来说,孩提时代,父母之间常常相互矛盾的价值观对她有很大的影响,而两个人的政治理念在她身上都有所体现。她说母亲其实是支持民主党的,不过,多萝西从来没有对丈夫或帕克里奇的任何一个人说起过这件事。
  休?罗德姆自认是个死硬的塔夫脱?戈德华特派保守的共和党分子,他蔑视工会,反对大部分的政府援助项目,强烈谴责高税收。1947年,他曾尝试步入政坛,作为亲民主党的无党派人士参加了芝加哥市议员的竞选。那时他极力迎合由年轻的理查德?戴利领导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民主党机器,甚至想成为其中的一员,他还充分利用了自己在商业区停车场投资这件事,然而民主党正规军的候选人在竞选中把他打了个落花流水。他的一些亲戚认为,正是因为这次经历,他后来一直尖刻地表达着对民主党的鄙视。他会要求孩子们收看四年一度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电视转播,而每当转播民主党会议时,他就会命令他们把电视机关上。
  尽管休拿到了大学文凭,可是在经济大萧条时代,休感到前途渺茫,心灰意冷。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他和移民来美国的父亲一样进入了花边编织和装饰行业。不过,他也有一样了不起的本领,那就是跟希拉里后来要嫁的那个人一样―巧舌如簧。“父亲是世界上最棒的销售员。”托尼?罗德姆说,“没有他谈不成的生意,他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好的终结者。”
  休很有生意头脑,企业也办得挺成功。他生产遮光帘和蕾丝窗帘,客户主要是宾馆、办公场所、电影院以及航空公司。他会亲自印染、裁剪和缝纫布料,只雇了一名黑人男子。他投资有方,攒了很多钱,痴迷于各种生财之道,总想着如何让钱“生”钱,以及如何保住这些钱。
  希拉里3岁的时候,休在帕克里奇买了一幢房子,搬出了他和妻子自婚后一直居住的那套位于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居室。这所房子花了他35000美元,现款现付―他从来都不借钱消费。
  儿子们放学回家后,休就开始对他们下达各项指令―家务、学习、早点熄灯睡觉,这一切是他自己小时候在斯克兰顿的“必修课”。他没有雇人定期来修缮房屋,必要的时候,他会命令托尼和休吉干些修修补补的活。这样做的后果是,因为年久失修,房子的状况不断恶化。一位女房产经纪人帮他们出售这套房子时说,其破烂程度不亚于一片“废墟”。
  订单量大的时候,周末孩子们会到店里帮忙,不过,休?罗德姆从来都不付给他们工钱。他通常会开车带着孩子穿过芝加哥的贫民窟,并且提醒他们“他们有多幸运”。他毫不避讳地表达对黑人的歧视,用最鄙夷的话语诋毁他们。他从来不用信用卡。他教希拉里和两个儿子看《芝加哥论坛报》上的股市行情,并教导他们勤俭节约的美德。尽管表面上生活富足,孩子们也都非常爱他,但他却一直都生活得不快乐。
  每一个孩子出生后,休都会开车载着全家人回到斯克兰顿法院街的卫理公会教派的教堂去给孩子洗礼。1911年他本人就是在那里受洗的,他的兄弟们也都是在那里受洗的。每年夏天,罗德姆一家都会驾车到威诺拉湖畔休和他父亲亲手建造起来的小木屋去住上两周。小屋里面没有暖气,没有浴室和淋浴。

《希拉里传》严苛的童年(4)
  罗德姆想通过这样的假期让孩子们忆苦思甜,了解和帕克里奇优越生活相去甚远的苦日子,而且他还想借此培养孩子们的家庭观念。有一年暑假,他坚持让全家人去附近的一家无烟煤煤矿看看。不管当时希拉里多么不认同这样的做法,但她后来认同工人阶级价值观念、同情普通工人政治斗争的政治立场都来源于这些经历,而不是从韦尔斯利大学、耶鲁大学和20世纪60年代盛行的反传统文化思潮中学来的。
  对于一次又一次威诺拉湖畔假期,希拉里和母亲越来越反感。为了安抚她们,休同意让她们在返程途中找个地方尽情购物,随意添置衣物或是其他个人物品。有一年,在威诺拉湖畔度完假后,休开车带她们来到纽约第五大道,并且答应在商店5点钟关门之前,她们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而当时已经是4点35分了,于是,母女俩脱下鞋子冲进了商店。
  夏天,罗德姆家的孩子们可以靠采集蒲公英赚到一点点微薄酬劳,而当时邻居家的孩子们都能定期从父母那里得到零花钱。罗德姆对此很不以为然,他对妻子说:“他们吃我的,住我的,我们不该再给他们钱了!”希拉里最早靠给邻居带小孩挣钱,她在日间托儿所干过,后来又在中心大街的一家商店里做过店员。
  在帕克里奇,人们越来越觉得休是个怪人,而他似乎也在刻意拉大自己和邻居们之间的距离。他几乎从未在社区的烧烤聚会上或家长教师联谊会上露过面,他不参加当地的乡村俱乐部也不参加公益活动。
  通常,孩子们都能区分出他们的父亲什么时候是认真的,什么时候只是故意唱反调。希拉里说:“在管教我们的时候,他偶尔会失去控制,大声喊叫甚至会对我们采取体罚,尤其是对弟弟们,而我认为有时候这样做并不公平,或者根本就是小题大做。但即使是在他发火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有怀疑过他对我们的爱。”她在书中写道:“他是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人。”

当前:第2/1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