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头全集.com》第60/61页


还有,故事的结尾也是令我满意的地方。(个人认为,结局和结尾是两码事)虽然已经没有什么悬念的东西可以展示了,但就作品的节奏来说应该有这么一个舒缓下来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它的象征意义;当初我把“接头”作为小说的名字就是认为生活在那种状态下的人,每一天过得都像完成一次接头任务似地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危险性。而徐耀祖和阿四的接头明面上是达到了首尾呼应的形式上的效果,实际上是对秦铮悲壮结局的一种更为积极向上的诠释;对一直对所谓的“内鬼”耿耿于怀的寺尾谦一的一种反讽。

不满意的地方也有。

比如,对女主角沈琼的性格层面挖掘的东西较少,流于形式的东西较多。实在没办法,对于女性心理的描写着实是我的弱项。将沈琼写得有些飘渺,有些神秘,也是无奈中采取的一种投机取巧罢了。

从最初的创作冲动,到后来的布局谋篇,到现在的完成作品,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

闭上眼睛,仿佛真地看到那个雪原上的波兰人和侃侃而谈的年轻军官。他们的生命是卑微的,但又是那样的崇高,那样令人肃然起敬。一个为了获得死亡的尊严而用理性击败了自身的软弱和恐惧;一个为了大多数人的自由用微笑和淡定从容赴死。

他们是我的英雄。

现在我把他们的勇气和智慧叠加到一个名叫秦铮的年轻人身上。我真诚地希望他能够嬴得你们的感动。

我喜欢读书,而且我相信书中所描绘的人性是真实存在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光辉灿烂的东西。

感谢我的家人,一直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给予我的默默支持。

感谢。COM电子书,尤其是文学网的六月雪老师。《接头》的成长离不开她的指导和鼓励。

感谢伟大的互联网时代,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作者

2011年6月23日夜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书评:谍战传奇,为纪念而书写

关于“接头”的谍战小说

在谍战剧大热的当下,潜伏等许多常出现在谍战剧中的词汇走进了普通观众的视野,这其中就包括一个名词――接头。接头是谍报人员人工传递情报的一种方式。既古老,又新颖;看似简单,其实又内含玄机。而丁东歌的《接头》就是一部讲述接头故事的精彩谍战悬疑小说。

小说以一次并不成功的接头开篇,结局又以另一次新的接头收尾,用“接头”一词很好地诠释了我方谍报人员在传递情报过程中的机智与勇敢。小说全篇虽十万余字,但情节紧凑,悬念迭起,始终围绕“接头”展开,一气呵成,读来并无拖沓之感,反而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的确,以“接头”来首尾呼应,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让人觉得故事并未讲完。其实,作者要给我展示的仅仅是谍报工作者日常工作中最普通平常的一项,一次接头结束了,还有无数次接头在等待着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他们一次次完成看似简单实则艰难的任务,看了这部《接头》你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谍战加悬疑,过瘾又给力

从广义悬疑推理小说的角度来讲,谍战小说(间谍小说)也属于悬疑推理小说的范畴。圈套与陷阱的设计,卧底、叛徒、内奸等身份的揭穿等,这些都是谍战小说悬疑性的具体体现,而这些尤其是前两者在这部《接头》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开篇第一次接头失败,便牵扯出一个神秘人物的存在,是敌方安插在我方的卧底,还是我方内部出了叛徒?随着我方行动一次次受阻,这个神秘人的作用似乎越来越明显,必须找到他,挖出来。于是前苏联间谍训练组织“契卡”(克格勃的前身)出身的共产党秘密特工秦铮临危受命,一面想方设法和特派员接头取得联系,另一面仔细勘察试图挖出那个神秘人来。在这个过程中,秦铮不断深陷敌人的圈套,而又将计就计,请君入瓮,最后成功地挖出了叛徒,完成了大逆转,让人大呼过瘾。

当代谍战小说和悬疑的结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二者的结合增强了谍战小说的可读性和悬念性,使本来就披着神秘外衣的谍战小说更加神秘诱人。

谍战传奇,为纪念而书写

当代谍战作品(包括小说和影视剧)与过去反特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对于人物塑造的非平面化处理,即人性复杂性的体现。这一转变使得人物形象的塑造变得更加丰满,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区分,而需要用人性的善恶来甄别。人性都具有善恶两面,我方也有大奸大恶之辈,敌方也有悲悯善良之人,而更多的人只是普通人,他们在善恶之间徘徊,做着艰难地取舍。

《接头》的结尾,为敌方特务机构办事的徐耀祖最终弃暗投明选择了人性善的一面的召唤,扛起了接头的重任,这一光明化的处理使整部作品一下子上升了一个档次。

而谍战作品中人性的善恶又衍生出各种复杂的情感,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作品更加人性化,更具真实感。

当前:第60/6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