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啸大汉》第556/563页


王莽改制,后世史学家众说纷云,毁誉参半。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改制既动了利益阶层的奶酪,也触怒了底层百姓,可谓两面不讨好。而他不顾现实,强行推行银票代金?唬?更加速了帝国经济崩盘,最终引发新莽末年席卷天下的暴动。

王莽有知,也只能悲叹:我也不想啊,我也很绝望啊!

地皇二年(公元21年),并州、济州等地,相继爆发“绿林、赤眉起义”,绿林在北,赤眉在南,应者十数万,新莽江山摇摇欲坠。

屋漏偏逢连夜雨,敦煌郡突然传来急报,西域都护府联系中断,有不名来路的骑兵频频出现于鄯善以西百里之境。驻鄯善汉军三次前往探查驱逐,俱是有去无回。

国内都已陷入水深火热,一团乱麻,哪里还顾得上西域那旮旯,敦煌急报被搁置。

地皇四年五月,一场决定新莽命运的大决战在昆阳爆发,是为“昆阳之战”。

新朝四十二万VS更始军二万。

战前王莽信心满满,以堂堂之师击乌合之众,贼焉能挡之?且兵法云十而攻之,我二十岂非屠之?可惜战役结果却??得他原地转两圈,停下后直发懵――确实有一方被屠得很惨,新朝数十万大军一败涂地,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泶ū皇?体堵塞得几乎断流。

新朝的统帅王邑、严尤、陈茂等人仅带少数千余扈骑,踏着死尸渡河才得逃脱。

此役之败,彻底葬送了新朝的最后一丝元气,大厦将倾。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四十二万齐卸甲,从此新莽难复振。

地皇四年秋,长安宣室殿,新朝君臣相对而坐,愁云惨淡,气氛压抑。

年近七旬的王莽,白发萧萧,脸上的老人斑在明亮的烛火下分外显眼。此刻正托额捏眉,一脸疲惫。

由开始的争吵,到后来的沉默,这沉闷气氛持续了很久。

一阵轻微的足音入耳,殿内诸臣一齐望去,见是一个托着奏章的内侍垂首而入。

这段时间见惯了坏消息的大司空王邑有气无力问:“何处奏章啊?”

内侍小心翼翼应道:“是敦煌奏疏,四百里加急。”

“嗯?”王莽抬起头。

奏疏展开,只看了开头一句,王莽的眼睛便亮起来,击案叫道:“诸君勿忧,转机来矣!”

~~~~~~~~~~~~~~~~~~~~

(致谢辰大推荐,顿首!)

第四百二十七章【长安落日】

地皇四年深秋,象征着新朝西境国门的玉门关左、中、右三门轰然洞开,一支与这个时代完全不同的军队,踏着整齐响亮的步伐,如长龙般挺进汉境。

城头、城门两侧及关内汉军百姓,惊奇无比看着这支军队。

他们的面孔、他们的旗帜、他们的语言,都是熟悉的汉人、汉文、汉语(当然也夹杂着不少胡人面孔)。然而他们的军服、他们的武器、他们的装备,却都是前所未见。

“西极来的军队啊,可为什么长得跟我们那么相似呢?”

“听说他们的国也称‘汉’,喏,那面大旗金绣着就是个‘汉’字。”

“这种烧火棍似的东西也能当武器?”

“这你就没见识了吧,我叔叔曾当过胡商的向导,见过胡商的护卫配有这种武器,叫火枪,利害着呢。”

纷纷扰扰中,队伍最前面四个骑着神骏大宛马的中年将领分外引人注目。

最前头一人,面如冠玉,剑眉星目,留着八字胡,目光冷峻,威严中透着儒雅。他头戴钢盔,穿着笔挺的风衣式军服,领系腥红大麾,领口处有代表军衔的金色星章。腰间左挎马刀,右佩短铳,马靴锃亮,手执长鞭,威风凛凛。身后的认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张”字。

身后三将,除了大麾为黑色,星章为银色之外,装束一般无异。身后认旗分别为“甘”、“陈”、“公孙”字样。

望着身后巍巍雄关,“公孙”大旗下,那个面目刚毅,身量挺拔的将领长吁一口气:“真没想到,新朝国君居然会同意我们入关。”

“陈”字大旗下,那面相儒雅,一副儒将模样的中年由衷赞叹道:“陛下算计着实精道,一直勒令我们按兵不动,不许强攻玉门,只说静待时机,必有变化。果不其然,不过数月,便不费一枪一弹,全军入关。”

“甘”大旗下,一脸大胡子的将军嘿了一声,傲然道:“便是强攻也没什么,那土筑的破城墙,又能扛得住我几炮?”

当前:第556/56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