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存》第19/51页


而马可夫每年创作100篇文章(事实上,他每年的写作量大约在120一140篇之间),那么
他一年就可以稳赚100万美元,我敢说那一定比《纽约时报》付给他的薪水要高。假如你
认为0.5%的比例太高了,先耐着性子等一下。这个数字会是真的。一旦有人打下了这
片江山,发送者在数字化世界里的附加值就会每况愈下。
比特的发送和运动必然也包含了过滤和筛选的过程。媒体公司除了于别的,还扮演
星探的角色,而它的发送渠道则成为舆论的试验场。但到了一定程度,作者也许不再需
要这个论坛。在数字化时代中,迈克尔.克莱顿直接在电子网络上卖书,一定会比经过出
版商赚得更多。克诺夫出版社,抱歉了!
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介的本质,“推”(pushing)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
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pulling)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这是一个剧烈
的变化,因为我们对媒体的整个概念是,通过层层的过滤之后,把信息和娱乐简化为一
套套:“要闻”或“畅销书”,再抛给不同的“受众”。当媒体公司如同杂志一样,越
来越朝“窄播”的方向迈进时,它们也在把比特推销给一些特殊兴趣团体,如汽车玩家、
阿尔卑斯山滑雪迷或葡萄酒涌君子等等。我最近想到一个点子,就是专为失眠者办一个
杂志,而且聪明地利用深夜电视节目的时段作广告,那时候广告价格还特别便宜呢。
信息业会变得更像服饰业。全球的信息公路都是它广大的市场,顾客则是大众和他
们的电脑代理人。这个数字市场真的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个市场只有当我们改
进了人和电脑之间的界面,使得人与电脑的对话就像人与人之间的谈话一样容易时,才
会真正出现。




        


小说网 www.1、创造完美的人性世界为什么“数字化生存”如此辛苦?

--------------------------------------------------------------------------------



多年来,我每天至少在电脑面前度过3个小时,但有的时候,我仍然发现自己饱受折
磨。搞懂电脑就和搞懂银行结算单差不多同样困难。为什么电脑(以及银行结算单)非
得毫无必要地弄得这么复杂呢?为什么“数字化生存”竟是如此辛苦呢?
其实,电脑并不复杂,数字化生存也不需如此辛苦。计算的发展速度飞快,但直到
最近,我们才获得了足够的成本低廉的计算能力,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其用来改进入与电
脑的双向交流。过去,把时间和金钱花在用户界面上,会被认为是愚蠢而浪费的行径,
因为电脑的运行周期太宝贵了,应该把它全花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花在人的身上。
科学家会从许多方面论证简单生硬的界面的合理性。例如,在70年代初,好几篇
“学术”论文问世,论述黑白显示器为什么“优于”彩色显示器。彩色没什么不好。整
个研究圈子不过一心想为他们无力以合理的成本制造出好的界面而辩护罢了;或者,说
得更难听一点,他们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想象力。
从60年代未一直到70年代,我们这群致力于研究人机界面的人,被视为缺乏男子气
概,受到公然的蔑视。尽管后来这一领域逐渐得到认可,但是我们的工作仍然被视为旁
门左道。
只要回想一下你上一次按了电梯按钮之后灯却不亮的情景,你就能体会到感知、生
效和反馈有多么重要了。电梯不亮的原因也许是灯泡烧坏了。但你心里一定万分沮丧,
开始怀疑:电梯听到我的指示了吗?由此可见,界面的设计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1972年的时候,全球总共只有15万台电脑。然而从现在起直到2000年,单单英特尔
一家集成电路生产商,就预期可以每年售出1亿枚芯片(而我认为他们还大大低估了市场
的潜力)。30年前,使用电脑就好像驾驶登月艇一样,懂得机器操纵魔法的人寥寥无几。
那时的电脑语言极为粗糙,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语言可用(只有许多拨动开关和一闪一闪
的灯泡)。我的看法是,科学家曾经下意识地想保持电脑的神秘性,就好像中世纪黑暗
时期的僧侣,刻意维护自己独尊的地位,或像当时的某些人,要独自把持古怪的宗教仪
式一样。
今天,我们还在为此付出代价。致命的反应
当人们谈到电脑的样子和它给人的感觉时,其实他们指的是“图形用户界面”,也
就是“行家”所说的GUI。1971年左右,施乐公司开始研究GUI,后来又有麻省理工学院
和其他几个地方介入,这种界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0年后,史蒂夫.乔布斯凭着他的智
慧和毅力,推出了麦金托什机,使GUI得以在一种真正的产品中出现,有关它的研究才达
到了高潮。麦金托什机使整个电脑市场向前跨越了一大步,相形之下,后来市场上几乎
没有发生过什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其他电脑公司花了整整5年时光,来模仿苹果电脑的技
术。然而即使到了今天,在某些方面,它们的成果依旧比苹果电脑逊色。
在努力使机器更能为人所用的过程中,人类几乎把全部心力都投入到改进人与机器
接触时机器对人的感应和作出更好的物理设计上。界面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一个传统的
工业设计问题。就好像设计茶壶和耙子的人,要考虑把手的形状、传热程度,并防止表
面出现疤痕一样。
设计驾驶舱是一大挑战,不只是因为驾驶舱中有众多的开关、按钮、转盘、仪表,
还因为两三种类似的传感输入装置可能会相互干扰。1972年,一架东方航空公司的L101

当前:第19/5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