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存》第40/51页


然后我们把这张纸拿到传真机前,信纸上的内容被重新数字化,变成图像,信纸原
来的质感、颜色、字头等特质经过这一过程而丧失殆尽。这封信被发往一个目的地,也
许就是复印机旁的文件筐里。如果你正好是这个不怎么幸运的收信人,你就拿到这张病
怏怏的、纤薄的、有时好像古代的手卷一般不加剪裁的纸,还得读上面的内容。饶了我
吧,这简直就跟把茶叶传过来传过去一样愚蠢。
即使你的电脑装了传真调制解调器(faxmodem),可以省却打印的步骤,或即使你
的传真机用的是打印用纸,而且可以印出全彩画面,传真仍然不是一种具有智能的媒介。
因为,你把电脑的阅读能力拒之门外,而唯有借助电脑的阅读能力,收信人才能自动储
存、检索和处理你传来的信息。
大约6个月以前,好像某人从某个地方传了一件东西给你……说得好像是“如此这般”
的一件事――这种情况你有几次能想得起来那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但假如这封信是以ASCII码形式传送的,你只需要在电脑数据库中搜寻关于“如此这
般”的档案,就可以找到这封信。
当你传真一个电子数据表(spreadsheet)时,你能够传送的只是它的图像而已。但
是如果你采用电子邮递的方式,你等于传了一张可以编辑的电子数据表给收信人,他可
以在上面随意操作、提出问题或以他想用的方式来看这张表。
传真甚至一点也不经济。假如你以9600波特的正常速率传真这页内容,需要花20秒
的时间,大约传输了2 0比特的信息。而如果你用电子邮递,不到1/10的比待数就够
了:也就是ASCII码和其他的控制符。换句话说,即使你声称毫不在乎电脑的阅读能力,
假如在同样的9600波特的传输速率的条件下,计算每比特或每秒所要消耗的成本,电子
邮递的成本只有传真的10%(若是在38400波特的速率下,电子邮递的成本更降为传真的
2.5%)。电子邮递急起直追
传真和电子邮递的观念都始于大约100年前。在1994年才首次发现并出版的一份186
3年的手槁《二十世纪的巴黎》中,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写道:“传真电报能将
任何的手稿、签名或图示送到很远的地方,也可以使你与2 公里以外的人签约。电线
通进了每家每户。”
1883年,西部联合电报公司(WesternUnion)推出的自动电报就是一种使用加强型
电线的、点对点的电子邮递系统。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多点对多点的电子邮递的普遍使用
其实早于传真的普遍使用。60年代中期和晚期,当电子邮递刚刚兴起时,懂电脑的人寥
若晨星,因此,也就难怪80年代传真机一出现,就立刻后来居上。传真的好处是容易使
用、轻易就可以传送图像、复制原件(包括表格)。此外,在某些情况下,而且直到最
近,传真上的签名具有法律效力。
但是到了电脑无所不在的今天,只要看看一飞冲天的电子邮递使用人口,就知道电
子邮递占了压倒的优势。除了数字化的好处之外,和其他媒介相比,电子邮递是一种更
具有对话性的媒介。尽管它不是口语的对话,感觉上却更接近于讲话,而不是书写。
我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我的电子邮件。稍后我就可以说:“对,我早晨跟
某某人谈过了。”虽然那只是电子邮递。在电子邮递讯息频繁往返的过程中,常常会出
现拼写错误。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拼写错误特意向一位日本同行道歉,他回答说,不用
担心,因为他纠正拼写错误的能力一定高于我所能买到的任何拼写检查软件。还真是那
样。
这种半对话式的新媒体和写信确实截然不同。电子邮递比快递邮局复杂得多。随着
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发现它的各种不同的用途。电子邮递中现在已经出现了一套表情符,
例如用:)代表笑脸。在下一个千年中,电子邮递很可能成为最主要的人际通信媒介,
而且在未来15年中,它将与声音通信并驾齐驱,甚或凌驾于声音通信之上。我们大家都
将使用电子邮递,前提是我们都要懂得一些数字化礼节。网络礼仪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在18世纪奥地利古堡金碧辉煌的舞厅中,数百支蜡烛摇曳的
烛光、威尼斯式的镜子和华丽的珠宝,把大厅映照得光彩夺目。400名俊男美女在10人管
弦乐队伴奏下,优雅地跳着华尔兹,就好像派拉蒙的电影《一代妖后》或者环球影片公
司的《风流寡妇》(TheMerryWidew)中的场景一样。现在想象一下,场景依然不变,只
是其中390位宾客头一天晚上刚学会跳舞,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踏着舞步。这跟现在互联
网络上的情形很相似:大多数的使用者都笨手笨脚。
今天,互联网络的用户大多是新手,很多人入网的时间还不满一年。起初,他们会
传送大量的讯息给一小群特定的收信人,不仅内容上长篇大论,而且语气急切,仿佛收
信人除了尽快给他们回信以外,没有更好的事情可做。
更糟的是,通过电子邮递传送文件副本简直易如反掌,而且似乎就跟不花钱一样,
对方只要来一个“回车”,就可以在你的电子信箱中塞满你丝毫不感兴趣的万言书。这
个简单的动作把电子邮递从个人的对话媒介,变成了一种大规模的信息倾销。当你是通
过窄带信道联网时,情况尤其令人沮丧。
一位新闻记者受命撰写一篇关于网络新手及他们率性使用网络的报道。为了研究这
个问题,他没有事先征得我的同意,也没有任何警告,就发了一份长达4页的问卷给我和
其他人。他的报道真可谓是一幅绝佳的自我写照,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简洁是电子邮件的灵魂
对记者而言,电子邮递可以成为最好的媒介。电子邮递采访会较少打扰受访者,也
能给他们更多的思考余地。我相信全世界许许多多的新闻媒体都会把电子采访当成绝佳
的媒介和标准的采访工具――只要记者们能好好学一点数字化的礼节。
要在互联网络上表现使用电子邮递的礼貌,最好的办法就是假定收信人的通信速率
只有1200波特,而且也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来读信。反面教材就是在回信的时候,一字不
漏地将原信附上(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我认识的网络老手都有这个习惯)。要让电子邮件
涵义清楚的办法不少,这可能是其中最懒惰的一个办法。当信件很长或信道很窄时,更
是要命。

当前:第40/5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