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怎样炼成的全集.com》第148/148页


太学独木桥边雕刻在石头上的八个大字;

桥玄在独木桥上跟他说过的话;

郑玄来到太学时,全体师生下跪;

蔡邕抚琴;

段?站在城头指挥演习;

许劭的月旦评;

何?给他的“壮游报告”写下的评语;

济南国一座座被推倒的活人祠庙,百姓拍手称快;

济北老百姓沿黄河南岸将他的船送出数十里;

从冀州回军路上的大雪纷飞;

顿丘城内和百姓一起在月光下欢乐;

数次给皇甫嵩下跪;

父亲讲述他贪污经历时的哭泣;

皇帝一把握住他满是冻疮和血口的手,令他顿觉温暖;

……

想了不知多久,火苗渐熄,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回首往昔好似白驹过隙,已经三十三岁,生命差不多及半。如今却只能留下没有希望的后半生,未来将往何处去?

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是这样概括他的心境的“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再等二十年,官场是不是能发展到他想要的样子?

不知道。

虽说要等二十年,待江湖清净,再出来做官为民。可究竟还要等多久?也许是今生无尽的等待,就这样颓废终老。他永远无法忘记,也一直被折磨着的是荒芜的田地,废弃的村庄,灾难深重的家国,饱受苦难的百姓一双双凄苦的眼神和一张张哭泣的脸庞。

从出生到如今,回头望望,虽然努力进取,但最终都遭到失败,是命运使然,还是命中注定?是个性决定命运,还是现实里容不下像他这样的人?

回首篇章,追寻字里行间,将如何总结是什么样特殊的社会和家庭帮助曹操完成了自我塑造?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和能人志士练就了不一样的曹操?是儿时谯郡的生活给了他无限的想象自由,还是少年时期的放荡生活,抑或是青年时代的严格教育?壮游时体会到的民生困苦还是求职后的艰辛?要说对他性格成长的关键,还是无情的战争、艰难的军旅、加上圣人典籍的遗训,贤才大儒的点拨功不可没。还有限制他成长的曹节、张让等人的肆意打击?这其中恐怕最缺少不了的,是祖父曹腾用自己的经历对他的启蒙,和曹嵩一直以来对他不离不弃的无尽父爱。虽然这种父爱更多时候体现得霸道,没有道理,甚至是灾难和毁灭。毕竟,面对父母之爱,谁也无法选择。社会和学校、贤哲还是误人子弟之师,更是如同抓阄,充满偶然。

在曹操的成长道路上,父亲是主角。是他和桥玄、蔡邕、皇甫嵩等配角共同成就了千古仅有的,唯一的――曹操。

从他出生到成长,从太学生到辅弼微臣,无论是灾难还是喜悦,都没有停止对他的锻造。在他的人生旅途上,还会碰到塑造和改变他的重要人物,他们如同星光,照亮他人生漫长的暗夜。

在日后的岁月里,曹操还没等够二十年,更没等来张让和赵忠死亡,就等到外族悍然入侵。西北战事频起,边民遭到无情杀戮。黄巾军战火再次爆发,国家处于危难。董卓进京,撤换皇帝,迁都长安,朝廷流亡,王命不达,八方割据,大汉帝国如同得了肺痨的病人,吐尽最后的鲜血,行进在濒死挣扎的路上。曹操本想成为治世能臣、国家栋梁,却陷入无官可做,无世可治的更大绝望。

朝政荒废、军阀混战、百姓置身于水火、黄巾军暴动需要平定等艰难浩劫,等待着时刻准备为帝国牺牲的普天之下的学子们去抛头颅,洒热血。

曹操再次奔赴洛阳,官封典军校尉,希望跟中军校尉袁绍等共讨西北诸郡顽贼,还大汉太平天下。

正如曹节说过,天下不是他一手创立,不能按照他想要的方式发展。他所能做到的就是继承,无论是好的、坏的,还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曹操将有机会打破混乱的旧纲常,按照他想要的方式,建立一套全新的社会体系。糟糕的是他需要面临一个国不是国、家不是家的混乱时代。幸运的是,他可以在拯救大汉帝国的同时,一手创立一个他和大多数人想要的新秩序。可以消除不好的,打击坏的,建立公平、理想的大同社会。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没多少人能有这样的机会。

曹操的人生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继“治世能臣”梦碎之后,迎接即将到来的乱世。他毅然横刀跨马,征战天下,为大汉统一立下赫赫战功。历经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与困苦,多少番生死较量,浴血奋战,最终成为帝国大厦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的乱世英雄。他将用尽他的毕生,实现他在太学入学仪式上的承诺――

“吾愿尽吾之毕生,成帝之辅弼,为国之栋梁”。

(全文完)

【由网[ 电子书]整理,版权归作者和出版社所有,本站仅提供预览,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

当前:第148/14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