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全集.net》第23/25页


  47.见《三国志·先主传》。
  48.关于许攸叛逃的原因,有三种说法。《三国志·武帝纪》称“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荀彧传》称“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习凿齿《汉晋春秋》称袁绍不听许攸抄小路前往许都劫持天子的建议,许攸怒而投奔曹操。
  49.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50.见《三国志·张郃传》。
  51.见《三国志·武帝纪》及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52.曹操的一系列法令包括:建安八年八月“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的“己酉令”,“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的“庚申令”,九年九月的“抑制兼并令”,十一年十月的“求直言令”,十二年二月的“封功臣令”,十四年七月的“存恤令”,十五年春的“求贤令”,十二月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分见《三国志·武帝纪》及裴松之注引诸书。
  53.请参看田余庆《曹袁斗争和世家大族》。
  
  第三章
  
  1.见《三国志·刘繇传》。
  2.见《三国志·先主传》,《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
  3.见《三国志·郭嘉传》。
  4.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孙坚去世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孙策去世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年二十六岁,可知孙策接班时十八岁。据《三国志·吴主传》,孙权去世是在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年七十一岁,可知孙权接班时十九岁。
  5.官渡之战后,曹操两次打算伐刘表。一次在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春,被荀彧谏止;一次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秋,被荀攸谏止。劝谏的原因,是袁绍的势力还没有完全消灭。
  6.见《三国志·刘表传》。
  7.见《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汉魏春秋》。
  8.以上均见《三国志·先主传》。
  9.见《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和《九州春秋》。
  10.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及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11.见《三国志·陈登传》。
  12.请参看《后汉书·逸民列传》。
  13.见诸葛亮《出师表》。
  14.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15.见《三国志·先主传》。
  16.荆州七郡为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郡则废置无定。
  17.以上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18.见《三国志·武帝纪》。
  19.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20.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21.孙吴立国五十一年,曹魏四十六年,蜀汉四十二年。
  22.本章所述鲁肃事迹,如无另注,均见《三国志·鲁肃传》。
  23.此事《三国志·鲁肃传》的说法是“得曹公欲东之问”,曹操的信则见《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关于此信的真伪,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24.见《三国志·周瑜传》及《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25.《资治通鉴》将此事记在鲁肃谈话之前,是不对的,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26.以下对话均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27.本章所述周瑜事迹如无另注,均见《三国志·周瑜传》。
  28.见《三国志·鲁肃传》。
  29.见《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下同。
  30.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31.以下所述主要依据《三国志·周瑜传》,非此传者另注。
  32.曹军染病一事,《三国志》之《周瑜传》和《先主传》均有记载,《郭嘉传》则称染病于巴丘。
  33.关于烧船问题,《三国志》之《先主传》说:“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郭嘉传》说:“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吴主传》说:“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则称事后曹操曾致函孙权,说是“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34.见《三国志·先主传》。公安原名油江口,刘备更名为公安。
  35.见《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
  
  第四章
  
  1.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和《魏氏春秋》。
  2.见《世说新语·容止》。
  3.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
  4.见《三国志·武帝纪》、《董昭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
  5.以上见《三国志·荀彧传》。
  6.见《三国志·荀彧传》及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7.本节无另注者均见《三国志·先主传》。
  8.关于刘璋的小算盘,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9.见《三国志·庞统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10.见《三国志·刘璋传》。
  11.见《三国志·庞统传》。
  12.请参看清人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借荆州之非》。
  13.见《三国志·鲁肃传》。
  14.见《三国志·周瑜传》。
  15.见《三国志·庞统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16.见《三国志·鲁肃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17.见《三国志·鲁肃传》,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则认为“恐操不至于是”。
  18.见《三国志·吴主传》。
  19.见《三国志·鲁肃传》。
  20.见《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
  21.见《三国志·鲁肃传》。
  22.以上见《三国志·吴主传》、《资治通鉴》卷六十七。

当前:第23/2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