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虫妙商》第3/157页


七天之后,渔村。

“来啊!贾先生的媳妇生了,生了个大胖娃……”一声声吆喝从一个中年妇女口中直呼而出,看她轻健有力的步伐,也是一个勤快的农妇了,她正从一个屋子门里直窜出来,手中带着一把黑漆的胶剪,上面还略带着血丝。

她走得很快,喊声也不小。一边用她粗大的嗓门大声广播,一边双手左甩右挥地,而鞋底下又象抹了油,走得你说多快便有多快,可谓“健走如飞”。可想,这时候她内心是多么的亢奋。

“吴姑,贾先生的媳妇生了?是男的啊?!”那农妇的广告终于显效了,敢情她正是吴姑了。这时候,左邻右舍开始关注起来了,但仅是问声而已,因为谁也不想让那农妇的胶剪捅上一下两下的。

“刚生的,又白又胖的,嘻嘻――”吴姑急身停住,竟也麻利,她傻傻地笑答,估计她与贾媳妇一家关系菲浅了。

“贾先生不是外出了么?是谁通知你的?”有人关心地问道。

吴姑一听眼睛大亮,忽又有点不好意思了,她呐呐声笑道:“今早我本想让贾媳妇帮我将一块压箱的花布缝制一件上衣,没想到刚好碰上了她临盆在即,这下,不就,呵呵,当了一回产婆了。”

想来,这个乡情质朴闭塞的渔村中,正如伟人毛泽东所说的:人多力量大!在这里,人们鼓励生育,多儿多女成风,因为在这个年代,只有干得了粗活的劳力才是每户家庭赖以生存的主要依靠,多一个男丁,就可以多干一份农活或渔杂。因此这里所有的妇女都热衷于生娃养崽的。生得多了,自然也熟悉了接生剪脐之类的本事了,这不,吴姑的儿女就刚好有四个之多。

“贾先生好人有好报啊!”又有人惊喜地叹道。要知道,在这时,第一胎生男的,相当是赚了不少钱啊。能得到他们的赞可,估计他们口中的贾先生平日里在这里甚得人尊重了,民风习俗所然,自然信崇困果报应之说。

吴姑欣然应道:“是啊!若没有贾先生,我家那几个兔崽子还在吊儿啷当呢。这下可好,贾媳妇她们就生了一个胖白娃,你别说,那娃儿可爱极了,我看了都喜欢透了,哈哈。”

“贾先生生出来的崽仔还差到哪里去。”有人酸酸地附和着。

“走――还我们去瞧瞧!”顿时有几个邻居阿嫂竟相拉起吴姑的手,当然,她们已经趁机将她手中的胶剪拿开了。

步声勿急杂忙,随着一声吱嚓的开门声,一副破旧的木门被支开了,门上的两个古铜门铃叮咛地响了。仿佛在欢迎她们,在吴姑的率领下,七八个妇人走进了一个小院子里,呈现在她们眼前的一个十几个平方大门前小院,而院子里唯余只有一口井、两张桌椅、三盆花草。而院子再过去,则是一个屋梁老旧、残垣断瓦的平房了,那破瓦上低垂着几棵枯草,似乎在嘘呼它们的无奈,又象在表达着房子主人的贫困聊倒。

一声哭声,又是一声更响的哭声,那么洪亮,那是初生婴孩的哭声,他似乎在抗议着命运的安排,即为喜来,也为怒哉。

屋内传来了婴孩的哭声,几声之后,挟带着传来几声“乖”哄的轻音。那声音如此轻柔,仿若仙乐,那是婴孩的母亲了,声音直动人心,听得吴姑她们也不由停下脚步,细心聆听。

屋内,一张古典传统的木床,一个容貌娇美到了极点的女人正横躺着,她身边正依偎着一个用粗布包裹的小婴孩,竟象一条小胖虫,光华泛身,如有神佑,他正耍劲地哭闹着,那张裂开的小口似要诉告着什么,两只细咪咪的小眼睛中没有一点眼泪。“乖乖了,我的宝贝,怎么了,是饿了吗?”

大概第一次做母亲,她还不知道婴儿要什么,凭着母亲的天性,她赶紧解开略显朴素的上衣,抱起张牙舞瓜的婴孩,将自己丰韵洁莹的粉乳乳头轻轻放到他的小口中,只听一声声噗噗嘟嘟的响声,婴孩有力地吸着甘甜乳汁,而他母亲则是满脸红晕,俏丽又恰好到处的眉眼处不时闪动着一种神情,那就是幸福!作为一个母亲的慈爱!

虽然陶醉在幸福之中,但那女人并没有忘掉一个上天所赋予女人的直觉,她嘴角轻轻舒展,如菊花般清新的笑容出现在她的脸上,柔眸传神,她轻轻道:“可是吴姑来了?”

一个女人的声音竟妙至如斯程度,蕴含着超凡脱俗的亲和力,大气而充满灵性。好一会,她们才由迷醉中恢复清醒,吴姑笑道:“文萱,吴姑带了几个邻居姑嫂来看你跟宝宝来了。”

“好啊――”那女人说了一半,截然停住,柔眸环视,轻叹一声,旋又续道:“真不好意思,家里没有太多椅凳,床上又刚生――”

想她平日里,与人为善,待人温馨,倒也赢得了多数人的称赞。

“没关系,没关系。”女人就是言明手快,几个女人已然一围而上,七嘴八舌地对着那正在享受母乳的婴孩指手画脚地谈论起来。

“眼睛秀气得呢,长得真象文萱啊。”邻居的张嫂子专注地看着婴孩被打扰而不甘地抬起的一只小眼,仔细地像是在鉴赏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耳朵就像极贾先生了。”声音含着几丝醋意,那是一个长得有几分俏色的妇人,搞不懂她这么会有这么的神情,文萱看在眼里,只是轻轻一笑。暗道:吴轻凤还是不望宇生啊。

“啧啧――不过,这脸就长得太粉气了。”吴轻凤突然一声声歧视,听得吴姑也皱起眉头,其他几女倒也没有怎么表态,其实她们都知道,这吴轻凤前几年曾暗恋过贾宇生,也暗里地频频抛过梅枝以诱,但偏偏那贾宇生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教着他的寒书。后来贾宇生离乡几年,她倒也安份地当回闺女。直到贾宇生从外乡娶回了文萱,她赌气之下嫁给了邻居的一个渔夫吴大勇,似在报复贾宇生。从此,她便三天两头地往贾家无事找茬。好在文萱气度不凡,始终抱着息事宁人的气量,极力忍耐着她,故而也一直没惹出什么大事来。

这时,那婴孩似已喝饱喂足,侧转着小脸蛋,可爱地眨了眨眼睛,小脑袋又示威地向吴轻凤扭动了两下,最后将整张小脸埋到了母亲的怀里去,再也不转过来了。

“轻凤,你又瞎扯些什么,这娃儿长得不知多漂亮啊。”吴姑也有些不满地轻声责斥吴轻凤了,刚好吴姑是吴轻凤的么叔婶,一直勤劳持家,倒也在妇女中有点说话的份量。

“哼,油头粉脸的,也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吴轻凤狠狠大声反驳,屁股一甩,脚眼用力猛蹬,一撇一扭走了出去,似有诸多不满。

“啊――啊――”小婴孩已经被吴轻凤的怒喝声惊到了,小手紧紧抓住母亲的衣裳。

“她怎么了?”虽然知道吴轻凤一直有点针对文萱了,但她们还不知道她竟会如此撕破脸皮胡乱地踩低别人。

“算了,由她去吧。”吴姑低叹道,转身对文萱道:“文萱,真不好意思,轻凤的话伤着你了。”

“没关系。”文萱脸色也不是很好看,但仍勉强地轻声笑应道。试想,自己刚刚亲生的娃儿被别人臭哄一顿,任谁都不会开心的。但华夏农村传统的美德所赋予她的更多的是坚忍、宽容。

一场兴高采烈的赞宝就此大受打击,好似一个无形的诅咒落在了这小户贫困的小三口家中,凑巧的是,那婴孩从此也成了一条虫,其实也只是他家真的太穷了。作为一个民教师,贾宇生可谓家徒四壁,虽然在这个渔村里只有他那么几个文人,但他从来没有因此而私下收取别人的私塾费,而且,在那个年代,典型的是上门挨户地请求人们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去接受改造,只是适量地收取几个小钱。这也是那时候落后的华夏农村共同的真实背景,文化僵固,思想单纯,性格缺少创新……

教师,一直在人们的眼中是高尚的工作,但在七十年代,教师的工薪的很少的,一个月下来,也就那么几十块钱人民币。又忙于教作而突略了农林渔牧能带来的普遍生活来源,象这么一个收入单据的家庭,其生活可以想象,是多么的拮据。但至贾宇生与外乡来的文萱一同在这座破残的祖屋里生活以来,他们还是艰辛的维持着。

而今,这家中又增添了一个呦呦待哺的小婴孩,生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当前:第3/15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