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耀大唐》第148/193页


“哼,我这万恶的母后,都是因为她,让我无法与婉儿自由恋爱,这就是书上所写的那种封建压迫呀,不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早晚有一天,我要让你光荣下台,到了那时,我就可以痛痛快快的与婉儿她们相守,再不用看谁的眼色了,不过如今父皇病重,驾崩也就这一两年的事情了,我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千万不能让我那母后占据了上风,否则的话,就算我等得起,恐怕很多人也等不起。”
一想到武后,李显的心中就感到浓浓的不爽,与此同时,他也知道时日不多了,接下来一定要加紧行动,对武后的各种可能做出应对,否则一旦那一天到来,自己就只能被动挨打了,而这,可不是他李显的风格。
可就在他刚刚来到自己在洛阳的合璧宫,正准备朝见高宗和武后的路上,突然收到了一封密信,李显一见那信封上夹着一根鸡毛,便知道一定是紧急大事,连忙打开一看,却看到了杨玉舒被武后宫中的尚宫独孤若雪害死的噩耗。
李显看了这个噩耗,顿时火冒三丈,咬牙切齿,暗骂不已:“独孤若雪,你这个贱人,竟敢动我的女人,莫非真以为有她护着,我就不敢动你?哼,这一次我一定要你死,而且是要让你的主子把你处死!”


第299章 骑猪将军武懿宗
虽然李显对独孤若雪的痛恨已经到了极深的程度,可是对于除掉独孤若雪之事却也不能急躁,所以李显在通过秘密渠道将此事交给上官婉儿和韦团儿之后,便暂时转移了视线。
因为对于现在的大唐来说,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北方战局的混乱,通过李显的一番努力,海上交通线被重新打通,而且大唐也重新牢牢掌控了制海权,就算是大海人皇子统一倭国,再将原本那些水军的三倍派来,也绝对不是大唐的对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战局逐渐向着有利于大唐的方向发展。
然而这样好的战局却被一人硬生生的破坏掉了,而这个破坏如此好的战机的传奇人物,便是武后精心挑选出来的那个负责征讨契丹的大将,武后的侄子武懿宗。
原来武懿宗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统率大军终于来到了契丹作乱的赵州,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却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讨贼的战斗,甚至连准备都没有,他在那里所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滥杀无辜。
他把那些受到契丹压迫而无奈投降,最后又投奔大唐的军民们全都押起来,集中进行杀害,生刳其胆,也就是生生的剖开被杀者的腹部,取出他们的胆来,结果是血盈于前,而武懿宗却谈笑自若。
百姓们对武懿宗的这种做法深深怨恨,把他与在冀州滥杀无辜的契丹先锋何阿小并称“两何”,并说:“唯此两何,杀人最多”。
而武懿宗对此还不解恨,竟然向武后上书,要求把所有“从贼”的河北百姓全部灭族。
然而这样的将领在遭遇契丹敌军的时候,却是根本没有胆子,简直就是闻风而逃。在他来到赵州近两个月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得到情报,说是契丹数千骑兵将至,心惊胆战的武懿宗连消息都没有核实,就立刻率军逃走,十余万的大军,竟然被契丹的数千人追着打,一路之上损失的粮草器械数不胜数。
武懿宗败退的消息传来之后,举朝震惊,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薛仁贵立刻向皇帝上书,弹劾武懿宗的作为败坏军纪,令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大好局势瞬间化为乌有,强烈要求严惩武懿宗,另换能将。
与此同时,殿中侍御史郭元振、侍御史杜审言、中书舍人卢照邻等人纷纷上书,要求撤换并严惩武懿宗,另选贤能,征讨契丹。
而这时候,一首诗悄悄在坊间流传,诗的内容是:“长弓短度箭,蜀马临阶骗。去贼七百里,隈墙独自战。忽然逢著贼,骑猪向南趣。”
这首诗本来是之后十余年有个叫张元一的左司郎中所写,诗的名字就叫《嘲武懿宗》,不过这时候这张元一还声名不显,所以这首诗便被李显拿来嘲讽武懿宗,前两句主要是嘲笑武懿宗身高太低,即便拿着长弓也只能射短箭,即便是骑最矮的蜀马,也需要站在台阶上才能上去,中间两句则是嘲笑他弄虚作假,隔着敌人七百里,却绕着城墙自己跟自己作战,最后两句是嘲弄他望风而逃。
李显做出这首诗之后,又通过各种渠道将这首诗给传扬了出去,很快便弄得人尽皆知。
武后虽然想要维护,然而这时候的武懿宗名声已臭,犯了众怒,不要说是东宫党羽和大部分的中间派,就连后党中的一部分人,如刘景先、范履冰等人都要求撤换武懿宗,以便重新收拾糜烂的北方局势,安定北疆,在这种局势下,武后也终于决定不再包庇,将武懿宗召回洛阳,狠狠地训斥了一番,削去了兵权,贬为左监门校尉,与此同时,决定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商议新任将领的人选。
“众卿皆已知晓,由于契丹贼众势大,武懿宗不敌,北方局势再度糜烂,国家危难,不知何人可为大将,为国家效劳?”毕竟那个无能之辈、战败之人是自己的侄子,所以武后的脸上很不好看,一脸阴沉的说道。
却见中书令薛元超上前,缓缓说道:“天后娘娘,容臣上禀,如今契丹贼子竟猖獗至斯,竟将战火烧到了冀州,百姓流离失所者数以十万计,饱受战火摧残者不计其数,这要追究起来,都是当初太子殿下执意要对新罗开战所致,若非如此,契丹如何敢妄言背叛?嘿嘿,这个责任真不知道太子殿下能不能背负得起?”
原来当初薛元超由于李显一番话,被赶出朝堂,可以说是丢尽了形象,自然对李显怀恨在心,现在眼见北方局势难以收拾,自然要乘机委罪于李显,一方面是报当初的一箭之仇,另一方面也是秉承了武后的旨意,乘机阴李显一下。
可是朝中正义之士也不少,自然不会没人放任薛元超如此嚣张,只听得侍御史杜审言嘿嘿冷笑道:“薛相这句话说得可真是没有道理,新罗小国,竟敢犯我大唐国威,教训之乃是势之必然,我大唐尚武,当年太宗皇帝仅以二十余骑,便敢喝退突厥数十万大军,更何况如今我朝经济繁盛,百姓富庶,鼎盛之局已现,如何能对一弹丸小国示弱?如今北方战败,薛相不追究骑猪将军武懿宗之罪,反而责怪太子殿下,这就是你薛相忠心为国之举么?”
“骑猪将军?这是怎么一回事儿?”高宗现在的身体状况是每况愈下,今天本来是打起精神来上朝的,可是刚刚上朝没多久,就见朝臣们开始为了战争之事互相扯皮,心中很是烦躁,可是就在这时,忽然听得杜审言说出“骑猪将军”之语,顿时来了兴趣,笑着问道。
却见杜审言躬身解释道:“回禀陛下,是这样的,这武懿宗当初受命出战北方,到了赵州之后月余不见一战,亦不作任何准备,专事屠杀百姓,后来惊闻契丹来犯,惊慌逃窜,丢失河北之地数百里,后此事被坊间好事者得知,气愤不已,故此作诗嘲之,其中有‘忽然逢著贼,骑猪向南趣’之句,故此武懿宗被称为骑猪将军。”
“哦?骑猪又是怎么一回事儿?莫非那武懿宗当真骑猪逃走?懿宗有马,为何骑猪?”高宗一脸的不解,虚心求教道。


第300章 自荐
“呵呵,是这样的”,杜审言一躬身,笑眯眯地解释道:“武大将军一听说契丹骑兵来了,吓得屎尿齐出,夹屎而逃,屎与豕同音,夹屎岂不是骑猪?”
“哦?哈哈,原来骑猪将军的典故竟是这么来的,有趣,有趣,哈哈……”高宗闻言顿时哈哈大笑。
群臣闻言也是随着高宗一起大笑,这其中甚至还有后党的一些成员。
而站在武将班次之中的武懿宗却是满脸通红,向着杜审言投来了凶狠的目光,似是要吃了杜审言一般,然而杜审言一向为人狂傲,又嫉恶如仇,对于武懿宗根本就没放在眼中,哪里会在乎于他?
之后却听得中书令崔知温喝道:“杜御史,你好大的胆子,武将军虽然战败,却是忠心为国,你不仅不予同情,反而作诗相戏,还给大臣乱起外号相辱,究竟是何居心?你身为殿中侍御史,监管百官朝仪,可你连自身都管不了,又有何资格做这殿中侍御史之职?”
“哼”,在听了崔知温这么一番话之后,李显顿时面色转冷,厉声喝道:“崔相公好大的威风,好一番义正词严,败兵之将你不去追究,反而追究嘲弄误国之义士,如今国难当头,北方局势糜烂,你崔相公不说为国效劳,反而尸位素餐,奢侈无度,整日花天酒地,你这相府装饰之豪华,连王府都难企及,可是你为国做了什么?是捐出了财产以充军资还是派遣了族中壮丁入伍?亦或是为前线做出些许谋划?你一无功劳,二无苦劳,反而为战败误国之人辩护,安的是什么用心?你之所作所为,又有何资格做这中书令之职?”
“这,这,微臣乃是一介文臣,这出兵打仗之事本不精通,即便是有心,亦是无力,微臣家世清白,为官清廉,家中并无余财,即便是有心为国捐资助战,亦都无力,又何来奢侈无度,花天酒地之说?太子殿下恐怕是道听途说,误信人言吧?至于捐资助战之事,微臣倒是想起来,太子殿下宫中向有余财,微臣听说此次前往倭国途中,太子殿下曾攻破一座倭寇基地,收获资财无数,不知太子殿下可曾向军中捐助?”
崔知温听了李显那一番话,首先是急着为自己辩解,之后又倒打一耙,反诬李显没有为国出力。
却见李显嘿嘿冷笑,从袖中取出一物,大声说道:“崔相公可去打听打听,昨日本宫已向军中捐献二十万贯钱帛,以充军用,此乃凭据,尔可细看。至于崔相公自称家中并无余财,此事本宫可不信,只不知城南安义坊占整个坊区三分之一的那所豪宅是何人所有?嘿嘿,那所豪宅之内夜夜笙歌,来往之人全是鲜衣怒马,衣冠楚楚,崔相公不会说不知道吧?还有,崔相公在蓝田县所置良田数百顷,此事莫非也当众人皆是瞎子聋子?”
“啊?这,这,陛下恕罪”,崔知温见李显竟然直接点出了他拉拢人才的秘密据点和非法侵吞的大量土地,顿时冷汗直出,又见高宗的面色愈加阴沉,不由得浑身惊惧,连忙对着高宗叩头说道:“陛下,微臣冤枉啊,这都是下人瞒着微臣所做,对此微臣可是一无所知啊。”
“哼,如若崔相公当真对此一无所知,此刻为何惊惧?再者说了,你那下人究竟是如何的胆大包天,竟敢瞒着你做出这等事来?他能有多大的威权,京能获得如此巨额的财富?”李显并没有打算放过崔知温,继续追问道。
“这……”崔知温被李显问得哑口无言,顿时不知道该如何反驳,一张脸如同猪肝一般,最后只能继续向高宗请罪道:“陛下,微臣知罪,还请陛下念在微臣对陛下一片忠心的份上,饶过微臣这一次吧,微臣以后决计不敢了。”
“嘿嘿,崔相公,你还想着下次?这真应了一句话,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你先想着这一次,如何向父皇母后和天下百姓交代吧,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我大唐有你这样的良相,又与武懿宗这等废物互为援引,怪道北方战局如此混乱。父皇,母后,儿臣请父皇下旨,将此佞臣绳之于法,以儆效尤,以便前线战士能够安心作战!”
李显不再理会崔知温,而是对着高宗和武后叩头,然后大义凛然的说道。
“哼,崔知温这厮着实可恶,枉费朕对其一片信任之心,今若不惩处,群臣何安?百姓何安?前线将士何安”?高宗愤怒的站了起来,指着崔知温一顿臭骂,然后又换了一副颜色,对着武后说道:“媚娘,你以为此事该当如何处置?”
武后自然知道崔知温这一切都是秉承她的旨意行事,然而这事却也不能放在明面上,只能表态道:“若是崔知温果然做下此事,自当严惩,然则我们要有证据,所以臣妾认为,应当先由御史台进行调查取证,待得取得真实证据,再进行严惩亦不迟。”
“媚娘所言有理”,高宗点了点头,然后大声说道:“先免去崔知温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职,令其返回府中待命,着御史台彻查崔知温贪腐之事,十日内将结果上报,届时再决定如何处置。此事先放过一旁,诸卿且考虑考虑,以当前形势,我大唐该以何人为将,平定契丹叛贼?”
“陛下,贼子厉害,想要平定,非程务挺将军或黑齿常之将军不可平定。”说这话的自然是后党之人。
然则东宫诸党人则推荐王孝杰和唐休璟等将。
这时候却见李显走上前来,摇头说道:“如今程务挺将军在防御突厥,黑齿常之将军和王孝杰将军则在防备吐蕃,唐休璟将军则在镇守安西都护,没有这几人在,根本无法保证突厥或者吐蕃不会再度起兵,因此这些人都不能动。所以,儿臣斗胆请命,愿父皇以儿臣为将,统率大军出征河北,此次定然不负父皇厚望,平定契丹贼子,生擒大祚荣,彻底结束北疆叛乱,还望父皇下旨。”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301章 太子挂帅
对于李显率军出征之事,武后及其党羽自然不愿成全,所以,在李显自荐要领兵出征之后,立刻遭到了后党成员的一致反对,这一次率先进行反对的却是侍中裴炎。
只听得裴炎躬身说道:“陛下,微臣认为次议不妥,太子身为国之储君,怎能亲冒矢石,冒险到前线作战?如此一来,岂不被贼人笑我大唐无人乎?更何况,以太子之身份,万一会受点伤害,岂不是我大唐的损失?所以,微臣建议,只需派遣一二良将,定能平定契丹贼子,保我大唐安宁。”
“陛下,裴侍中所言甚是,臣等附议。”裴炎在群臣中的威信确实不低,他这么一番说辞,立刻得到了不少官员的赞同,这些官员不仅仅有后党成员,甚至还有东宫党人,这些人并非是要依附武后或者裴炎,而是真心的为李显着想,不想李显前去冒险,因为凭借着这几年的种种手段,李显的名望早已经超过了之前的李弘和李贤,就算是武后再强势,也根本难以阻止他继承大位了,根本没有必要再到战场上冒险,万一就像裴炎说的那般,遇到了什么危险,那可实在是大唐的损失,毕竟像李显这样优秀的大唐继承人,实在是太难找了。
李显自然也知道这些人是怎样想的,然而他却也是一脸的无奈,因为以如今的形势,想要平定契丹和靺鞨各族的叛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如今朝中缺少能征惯战的大将,再加上武懿宗在河北那一番作为,更是引起了百姓的普遍不满,同时也壮大了契丹的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取胜实在是太不容易了,甚至就算是王孝杰那样的名将,在历史上就是因为在平定契丹的过程中战死的,所以,即便是对那些历史名将,李显也不敢保证一定会取得胜利,在这种情况下,他作为大唐的太子,作为对新罗主战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如果不亲自出战,等到最后战败之后,一定会被武后扯住,为战争背黑锅的。
所以,在综合考虑之后,李显仍然决定要主动请命,率军出征北疆,一是为了收拾自己的那副烂摊子,至于另外的目的,顺便收拢民心,拉拢人才,树立威望也自无不可。
可是在看到群臣们众口一词的请求李显三思,反对李显率军出征的时候,高宗也有些犹豫了,他一脸为难的对武后说道:“媚娘,你看此事如何?”
却见武后也是一脸坚决的说道:“众卿所言有理,显儿身为太子,如何能够轻涉险地?万一有什么损伤,岂不是令你我伤心,令士庶伤心,令我大唐伤心?”
高宗闻言点了点头,轻轻说道:“媚娘之言深得我心,如今朕已垂垂老矣,没几年活头了,我这万里江山,自然要交给显儿的,更兼显儿你聪慧仁爱,将来必定能够令我大唐更加繁盛,然而你若是有什么损伤,可让朕再往哪里找到这么令人满意的太子?朕是宁可北部边疆全部失去,也不愿太子冒一点危险啊。”
其实本来高宗在武后的挑唆之下,对李显还有一定的戒心,然而最近因为久病,自知时日无多,在一个人静思独想之后,竟然渐渐想明白了,不再对李显心存戒备,反而一心盼着将手中的权力交到李显的手中,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他现在对李显那是全身心的爱护,实在不希望李显为了一场小小的胜利而轻易冒险,所以才说了方才这么一番话。
李显也算得上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听得高宗那一番话的确是真心实意的对自己爱护,不由得心中感动,对于老父亲那唯一的一点成见也都彻底抛弃,哽咽着说道:“父皇说的是哪里话?父皇春秋鼎盛,即便是再活个三十年也都不成问题,至于儿臣,更愿意在父皇膝下尽忠尽孝。不过儿臣却也又不得不去的理由,还请父皇见谅,首先来说,北方乱局是肇始于儿臣,儿臣自然有责任平定这场叛乱,再者说了,儿臣既为大唐储君,自然更要想办法为自己的百姓解决边患问题,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若是儿臣为了一己安危而弃百姓于不顾,儿臣又有何颜面面对天下百姓?儿臣愚昧不孝之言,还请父皇勿怪,儿臣忠贞为国之志,还请父皇玉成。”
说完之后,李显竟然对高宗大礼参拜,表明自己率军参战的坚定决心。
看到这一幕,高宗不由得点了点头说道:“虽然你是一个不孝的儿子,可你毕竟还是一个国之忠臣,显儿你忠贞为国,朕又岂能不答应?好!儿之请求,朕准了,朕即刻任命你为河北道行军大总管,统率二十万大军,前往北疆平定叛乱,北疆所有兵将任你指挥调度,显儿,临行之前,朕有一句话要说,这是朕作为父亲对你的嘱托,战败没有关系,一定要给朕平平安安的回来。”
说到最后,高宗已然是眼含热泪,神情颇为激动。
李显闻言,一颗心更是震动不已,他现在已经明显体会到他的父皇现在变老了,变得啰嗦了,不再像之前那样有决断了,其实之前高宗也并不是很果断,然而却总比现要强得太多。
“请父皇放心,孩儿一定小心,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孩儿这条性命不仅仅是自己的,还是父皇与母后的,一定会好好珍惜,绝不敢有丝毫的轻忽。”李显对着高宗躬身行礼,郑重地说道。
高宗闻言也是点了点头,轻轻叹道:“但愿我儿能够时时念着父皇的期望,不要净是做一些冒险的事情,刀剑无眼,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时时小心总没有错,军情紧急,我儿应该尽快出发,到时候父皇就不送你了,呵呵,这人一老,有的时候许多事情就担待不起,父皇生怕到时候一个忍不住……”

当前:第148/19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