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之我主沉浮》第534/918页
他们的脸上,不屈的斗志还在,就像两只斗鸡,虽然双方都累得站不起身,但还没有分出胜负,谁也不服谁。
只要他们恢复一丁的力气,战斗还会继续下去。
朱由检暗暗心惊,难道大明时代,就有了兴奋剂?怎么自己从来没听说过?
申时快要结束的时候,朝堂终于安静下来,大臣们再也没有了站姿,政见相同的群体,相互倚靠在一起,勉强维持站立的状态。
朱由检靠在椅子上,他早就被人类不屈的意志所折服,早知道如此,他今年就不该出征关外,让这些体现大明不屈意志的朝臣们,先去辽东打打头阵。
直等了一袋烟的功夫,见朝堂还无动静,朱由检才从龙椅上站起来:“众爱卿的意见和建议,朕都听到了,你们的良苦用心,朕也记住了,既然爱卿们都没有什么意见,那这份改革的方案,就要执行了――――彝宪,散朝!”
“散……朝……”张彝宪的声音,又尖细又绵长,这一刻,比所有大臣的声音加起来,还要洪亮。
“陛下……”
“陛下……”
“陛下……”
……
他们的声音太微弱了,朱由检已经离开朝堂,根本听不到。
“咕咚!”
“咕咚!”
“咕咚!”
……
朱由检刚刚离开朝堂,就有大臣们摔倒,既有支持他改革的人,也有反对他改革的人,甚至还有一直在观望的人。
朱由检躲在屏风后面,听到一个个大臣摔倒在朝堂,低声骂道:“这些倔驴……”
既然改革方案在朝会上获得一致的通过,接下来就要执行了。
第282章迷雾一样的报社馆
首先执行的,是废除府兵制,北五省的府兵,北直隶、山东、山西、陕西已经全部整编成新军,陕西的新军虽然没有全部配备燧发枪,但已经按照新军的待遇发放军饷。
只有河南一省,没有编制新军,李春烨立即从兵部抽调人员,赶赴河南组建第三十八军。
其余的府兵及军户,如果完全丧失土地,或者剩余的土地不足以养活全家,剩余的土地暂时交给当地官府,他们则全部移居辽宁省,如果他们去得快,还能赶上冬小麦的种植。
于此同时,北五省完全失去土地的百姓,也开始移民辽宁省。
第一大道顿时忙碌起来,虽然背井离乡,但这些移民,基本上都是整村移出,到了关外,他们还是邻居,最重要的是,朝廷在关外,给他们无偿分配了土地,每丁三十亩,要购买这些土地,可是要一百五十两两银子。
有了这些土地,他们就可以养活自己和家人,再也不用受别人的盘剥了,将来他们的儿子,可以正常娶上媳妇,女儿也能正常嫁个好人家。
关外,让他们过上了许多年没有过的正常生活。
朝廷为了鼓励移民关外的军户,给每丁发放了一石粮食,如果他们节俭一,完全可以正常过冬。
朱由检偶尔乔装出京,看着东直门外的第一大道上,辽宁移民络绎不绝,他第一次感觉到,重振大明,这是真正开始了。
于此同时,在京师的东北角,有一份叫做《明报》的报纸,突然从天而降,《明报》的东主叫扬子,是一个四十上下的中年人,平时不苟言笑,但坊间有传闻,他只是《明报》的主编,真正的东主,是另有其人。
《明报》是周报,一共有四版,第一版是大明各地的新闻,第二版是故事、小说,第三版是娱乐,专事刊登各种有厘头无厘头的名人轶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第四版,取名《杂谈》,是专门探讨大明政治生活中的各种事件。
第一期的《杂谈》上,就刊登了署名“离骚”的文章《解散宗人府》,作者文笔犀利,观却不激进,他支持解散宗人府,因为宗人府已经是朝廷巨大的财政包袱,但应该缓缓执行,让宗族子弟逐渐适应做平常的人。
在同一期的《杂谈》中,还刊出了署名“把根留住”的文章《宗族在大明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认为,宗族是大明皇室的基础,他们不但出身高贵,还有才有势,千万不能落到朝廷的对立面。
第二期的《明报》,继续同类问题的探讨,署名“玉婉心”的作者,对“把根留住”的文章《宗族在大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文章认为,解散宗人府,并不是废除宗族的皇族身份,也不是对宗族子弟的放逐与驱逐,相反,让受过良好教育的宗族子弟,更好地位大明服务。
京师是文人荟萃的地方,一些文人看了《明报》上刊登的文章,热血也是沸腾,他们也想加入到评论当中,将自己胸中的简介与抱负,传替给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