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漫长的抵抗全集.com》第23/67页


第六次,本庄繁几次亲自指挥,都不能包围歼灭马占山。此时,北满地区已经进入夏季,昼间酷热,夜间低温,日军已呈疲于奔命的状态。7月12日,本庄繁只好由哈尔滨返回沈阳。这让一向感到束手束脚的松木直亮大感轻松,于是总结经验,归纳情报,认为马占山的部队7月12日已从木兰县以北的东兴镇向铁山屯和庆安方向移动。因此,他安排部队分路截击,务必留下马占山。然而,日军每到一地,都会发现马占山已经率部队离去。倔强的松木紧紧追赶,最后将马占山追进了山区,正中下怀的马占山立即依托大青山竭力阻击。

大青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不比平原,日军的飞机大炮很难发挥应有效力。因此马占山死死守在大青山内,史料记载,在这次大青山之战中,双方经历四次血战,从7月14日开始,一直打到7月20日结束,一连六个昼夜,不眠不休,而战事激烈程度,“较去年江桥之战,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终,日军这次讨伐,又是虎头蛇尾。

第七次,7月22日,松木直亮收到驻庆安部队的报告称:马占山率部21日从绥棱东南附近北去。松木随即部署:骑兵第一旅团长一井指挥骑兵第十八联队与黑龙江伪军部队,由庆安向北进行追击。在海伦的骑兵第十四联队22日正午在兴农镇下车后向四合城方向前进,试图一路为锤,一路为锭夹击马占山。

问题是这个战术建立在马占山在原地等待日军的基础上。这一次,马占山又是依托准确的情报,跳出了日军的夹击。日军远程奔袭了据说马占山据守的长山堡,但未发现抗日部队,25日,徒劳无功的日军被迫返回原防。

第八次,也是唯一一次给马占山构成真正威胁的攻击。担任海伦地区警备的第二十八旅团旅团长平贺英雄,于7月24日下午接到报告:当天约有一千名中国骑兵由正黄旗十六井到达正白旗二井,中午在此停留,估计夜间可能由此地过河继续北上。平贺断定马占山在其中,不和其他部队联系,自行出击。由于马占山此时部下十分复杂,命令不能绝对贯彻,有些部队暴露目标,遭日军突袭伤亡惨重,随后又遭日军追击,马占山的幕僚长韩述彭战死,马占山也用了四十多天才从原始森林走出来,继续抗战。

马占山之所以这样不好对付,第一是他很懂得游击战该怎样打。5月,马占山在海伦曾召开会议,鉴于双方兵力火力差别,决定此后主要以游击战与日军周旋。在“八伐马占山”中,义勇军没有慌乱遁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战斗区域始终在半敌占区的克东,庆安,巴彦等几县交界处,充分利用了自己骑兵速度快,机动灵活的优点。第二,他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马占山走到哪里,都能得到当地各方面的帮助,包括日伪军情报,物资补给乃至人员补充。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占山是在依托人民与日军作战。虽然他还不懂得发动群众,只懂得依靠当地实力派的支持,但这种片面的“人民战争”已经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第三,马占山很懂得情报的作用,第八次作战后日军缴获了马占山军中的文件,其中包括日军的作战命令,兵力部署等,令其大吃一惊。这些,都是通过敌伪中的“内线”获得,可见,马占山能屡次突破日军围剿,不单单依靠军事,在敌后第二条战线的运作上也很有成绩。

善于机动作战的马占山倒是没有使用地道战,在东北抗日战争中使用地道的另有其人,就是辽南义勇军、“抗日铁血军”第三任司令官白君实。这位出身沈阳高中学生的抗日将领,是辽南三角地带最后被打垮的。他使用的战术已经很近似八路军的地道战,而且颇有特色。他指挥部队把地道挖好,要到第二年才进驻,这样地道周围自然生长的草木就天衣无缝,使敌人无法发现。他的地道甚至一直挖到敌军警察署的后山上,可以直接监视敌军动静。依靠这样的手段,白君实在最严酷的辽南地区一直坚持到了1939年被叛徒出卖,壮烈牺牲。

当然,此后抗联的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就和八路军更相似了――双方本来就来自同一个渊源。

八路军的战术在东北抗战中的出现,只能让人想起某个巨人的一句话――“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

十四、“荒野的英雄”马占山

如果说在日军在入侵东北的过程中,中国的抵抗者们有一面旗帜,那就是马占山将军了。

辽宁,北大营被轻易占领;吉林,参谋长熙洽积极投敌。东三省三个省政府中,唯一不肯竖起降旗的,就是黑龙江省代省主席马占山。1931年11月4日,日军向江桥守军阵地发起猛攻。他下令抵抗,史称“江桥抗战”,打响了黑龙江抗敌的第一枪。他既是东北军重要的爱国将领,又是北方义勇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在日本的史料中,有一张马占山的照片(参见前文《燃烧的江桥》)。这张照片正是拍摄于江桥前线,马占山正以省主席的身份,到前线视察。确切地说,照片上的马占山只是一个面目不清的侧影,而且还有情报照片常有的标记。从拍摄角度和光线使用来看,不似马占山部下所摄,推测为当时在黑龙江的外国记者或日方间谍留下的影像。但从照片上,可以看出马占山身手颇为矫健,不似普通国府大员。

马占山,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生于今吉林省公主岭市,满族,幼年家境贫寒,上山落草,因善骑射,为人讲义气,不久被推为绿林头领。后招安投靠奉军,跟随黑龙江督军吴俊升,因屡立战功做到东北边防军骑兵师师长和黑河警备司令等职。“九一八”事变时任黑河警备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长。“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任命他出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

尽管被隔绝在敌后,但马占山在黑龙江召集各部,作为义勇军的一支重要力量,与日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对比仅仅两三个月就基本攻占了辽吉两省,马占山在黑龙江省以省政府身份领导的抵抗从1931年底一直持续1933年初。在江桥和齐齐哈尔,经迭次激战马占山被迫放弃省府,但仍指挥所部东撤,在海伦等地多次重建省政府坚持抗战。直到马从满洲里退入苏联,黑龙江省官方有组织的抵抗才告中止。在他领导江桥抗战期间,被全国目为抗日英雄,上海甚至生产“马占山”牌香烟,深受欢迎。与大多数东三省抵抗部队装备低劣不同,出身于正规军的马占山部队装备有大炮甚至少量装甲部队,并有大量精锐的黑省骑兵,与日军作战经常能够针锋相对,不落下风。所以,谈东北三省的抗战,马占山是一个不能忘却的人物。

在抗日英雄的光环之外,马占山的经历中,有一段被认为不甚光彩的历史,那就是1932年3月马占山曾一度出任伪黑龙江省长兼任伪满洲国军政部总长之职。对此,有的意见认为马是诈降,有的意见认为马是投降。但当时马占山此举引发了极大的震动,以至于关内一片骂声,关外马占山的卫队抢了其黑河老家。

马占山当时是投降还是诈降,今天已经无法向当事人于地下询问清楚,但有三件事情是无法否认的:第一,马占山出任伪职,最重要的条件就是黑龙江省“自治”,日方不得干涉其内部事务。这种名义上与虚与委蛇,实质上割据保存实力的做法,在军阀混战时代颇为流行。若真能达成,黑省未必不能做卧薪尝胆之举。但同样熟悉东方文化的关东军没有遵守这个条件。第二,马占山在担任伪职期间,想方设法不在卖国文件上签字,甚至自称不识字。马的确文化程度较低,但自己的名字还是能写的,这样说纯属故意。第三,马占山仅任伪职一月,随即于4月辗转到达黑河,立即重新举义,继续抗日。从伪满脱身的马占山,经过周密计划,竟然从日军手中弄到伪满币两千多万元现金(相当于银元两百万元)、三百匹战马和十几卡车各种物资,成为此后黑省抗战的重要经济和物资保障。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的去职,就和马占山“反正”一事有很大关系。

马占山要是假投降,大约是天下赚得最多的假投降了。要知道,江桥抗战出兵的经费,不过才三十万银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方史料中,马占山军的图片和文字介绍都较为丰富。

程志远是一名毁誉参半的原东北军将领。作为黑龙江省骑兵指挥官,他配合马占山在江桥顽强抗击日军进攻,作战颇为英勇。此后也曾多次与日军作战,堪称早期抗日将领中较为善战者。但是,1932年2月马占山接受伪满职务时程也随马返回齐齐哈尔,与日军合作。在马占山再举义旗的时候,程志远没能与其一起离开齐齐哈尔,日方任命其为代理黑龙江省警备司令。事后马占山约其内应抗日,被程拒绝,他的部队参加了其后与马占山军的交战。因此,人们大多将其视为晚节不保。

然而,近年史料显示,程志远不响应马占山约其起义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因为马从齐齐哈尔出走之后,程作为马的亲信已被日军控制,失去了对本部人马的主导权和行动自由,连齐齐哈尔都不能出,根本不可能带兵起义了。1933年程在长春遇到诱降马占山的关键人物,大汉奸赵仲仁。程志远对赵恨之入骨,故此在一次饮宴之后,派人将赵暗杀。此后,程被软禁,第二年神秘死去,终年56岁,至今不明详情。

由此看来,程志远虽然晚节不保,但或许墨写的历史背后,还有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程志远在国内史料中至今未见留下照片,这张在日本发现的照片可能多少填补了历史的一个空白。

面对如此复杂的历史,萨倒是更愿意相信马占山当时的举动,是内外交困之下,按照绿林习惯施展的一个手段。毕竟,此前此后,马占山抗日的决心和功绩,都可说天日可鉴。

由于遭到了这等“讹诈”,日军对马占山可谓恨之入骨。从1932年6月10日到7月27日,关东军连续组织了八次对马占山的攻击,都被马占山巧妙地摆脱或打退。此间,马占山针锋相对,多次发动对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的反攻。

由于众寡悬殊,孤悬敌后,马占山等领导的黑龙江保卫战最终以失败结束。1932年12月5日,马占山从满洲里随苏炳文军撤入苏联,1933年1月10日,黑龙江省省政府所辖最后一个重要据点东宁陷落。至此,黑龙江省全境陷落。退出东北的马占山在西安事变中率先响应在文告上签字,此后组织“东北挺进军”,一度试图反攻东北。东北抗日联军为此还曾经派出王明贵将军所部翻越大兴安岭,西征内蒙古进行接应。

马占山抗日坚决,他顽强的抵抗也赢得了敌人的尊敬。在日方的文献中,将马占山称作“荒野中的英雄”,日本当时的文献将其与张学良、王以哲、唐聚五并列为伪满建国初期对伪满构成最严重威胁的“四大寇”。

十五、阵亡在东北战场的第一个中国将军

下面这张图让人看得有些茫然,若不知其主题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其内容为何。

实际上,这背后有一段关东军上下均深感丢人的史实,这就是其所谓“击毙马占山”的现场照片。1932年7月29日,在黑龙江省和义勇军作战日本关东军宣布了一个令日军上下欢欣鼓舞的消息――中国抵抗军在黑龙江最重要的灵魂人物,黑龙江省代省主席马占山,在安固的战斗中被日军击毙。根据日军报道,关东军步兵第十五联队在安固镇附近袭击了正在行军途中,前往吉林联系当地义勇军组织反攻哈尔滨的马占山总部。日军称马占山先是战马中弹而死,而后自己也在追击中被日军击毙于罗圈甸子。在最后的战场,日军找到了一具着高级黄呢军服军官的遗体,此人身材瘦小,鼻下有须,与马占山平时的形象极为相似。从他身挎的皮质公文包里搜出马占山的名帖及私人印章一枚,以及溥仪送给马占山的玉质镶金名贵烟具一套。据此,日方认为这便是马占山,确认其已经死亡。日本记者在袭击现场拍摄的照片上,身后的民房、树林、死马依稀可见。

对于这个战果,关东军感到万分高兴,连续举行庆祝活动并迅即上报,认为“北满”的平定指日可期。

之所以日军对此如此欢欣,是因为马占山这个名字已经让他们头疼了太多时间。且不论江桥抗战和其后马的“诈降”和重举义旗,马占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号召,让黑土地上的抵抗者忘身景从,前仆后继。眼看黑龙江占领在即,却闹出一个反攻齐齐哈尔的围城大战,眼看抵抗力量日渐削弱,却忽然闹出数万义勇军。一切的源头似乎都指向这个马占山。

由于马占山的号召力和他“黑龙江省代省主席”的头衔,马成为日军攻占黑龙江过程中的头号对手。马占山善于用兵,熟悉当地情况,从齐齐哈尔打到海伦,从海伦打到巴彦,一直到1932年夏天,日军始终不能奈何这个“马小个子”。现在终于毕其功于一役,日军上下都感到松了一口气。

实际上,在日伪内部,并非没有怀疑的声音。日军将“马占山”的首级割下,挂在海伦城头示众。但熟悉马占山的伪军军官有人看过后觉得不像,这种看法日军也有耳闻。然而,此后一连一个多月,再无马占山的丁点消息,连中方报纸也报道了马占山将军牺牲的消息。于是关东军上下终于把疑虑放在一边,将这一战果汇报到东京,一直送到了天皇面前。

当前:第23/6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