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全集》第57/196页


2、心膈气滞,烦闷不下食。用芦根五两,锉小,加水三大碗,煮取二碗,去渣,温服。
3、反胃上气。用芦根、茅根各二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分次服。
4、霍乱烦闷。用芦根三钱、麦门冬一钱,水煎服。又方:芦叶一把,水煎服。
5、吐血不止。用芦苇茎外皮烧灰(存性),研细,加蚌粉少许,拌匀。每服一、二钱,麦门冬汤送下。三服见产。
6、肺壅咳嗽,微热。用芦苇茎(切小)二升,加水二斗,煮成五升,再加桃仁五十枚,薏苡仁、瓜瓣各半升,煮成二升服下,吐出脓血即愈。此方名“苇茎汤”。
7、背疮溃烂。用陈芦叶为末,先以葱椒汤洗净患处,然后把药末敷上。
8、中鱼、蟹毒。用芦根煮汁服。
9、诸般血病。用芦花、红花、槐花、白鸡冠花、茅花等分,加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

附方

 
甘蕉

释名亦名芭蕉、夭苴、芭苴。

气味甘、大寒、无毒。

主治1、一切肿毒。用芭蕉根捣烂涂患处。
2、流动性红色风疹。治方同上。
3、风火牙痛及虫牙痛。用芭蕉根取汁一碗,煎热含漱。
4、消渴,骨节烦热。用芭蕉根捣汁,随时饮一、二合。
5、血淋涩痛。用芭蕉根、旱莲草等分,水煎服。一天服两次。
6、肿毒初发。用芭蕉叶烧存性,研末,和生姜汁涂搽。
7、心痹痛。用芭蕉花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盐汤送下。

附方

 
蓑荷

释名亦名覆菹、 草、 苴、 苴、嘉草。

气味(根)辛、温、有小毒。(叶)苦、甘、寒、无毒。

主治1、喉舌疮烂。用 荷根泡酒半日,取汁含漱。
2、吐血、痔血。用 荷根一把,捣汁三升内服。
3、月经不调。用 荷根,切细,加水煎取二升,再加一点酒,空心服。
4、受寒声哑。用 荷根二两,捣烂取汁,加酒一碗,和匀,细细饮服。
5、伤寒时症(温病初起,头痛,发热,脉盛)。用 荷根、叶一起捣烂,榨汁服三至四升。
6、杂物入目。用白 荷根取心捣出汁,取汁滴入目中,杂物自出。

附方

 
麻黄

释名亦名龙沙、卑相、卑盐。

气味(茎)苦、温、无毒。(根节)甘、平、无毒。

主治1、流行热病(初起阶段)。用麻黄一两,水煎至半干,去渣留汁,加米及豉,煮成粥。先以热水洗澡,然后食粥,汗出即愈。
2、伤寒黄疸。用麻黄一把,去节,棉裹,加酒五升,煮至半升,一次服完,微汗见效。此方名“麻黄醇酒汤”。
3、黄肿、脉沉、小便不利。用麻黄四两,加水五升煮,去沫,再加甘草二两,煮成三升。每服一升。盖厚被让出汗。不汗,须再次服药。注意避风寒。此方名“甘草麻黄汤”。
4、风痹冷痛。用麻黄(去根)五两、桂心二两,共研为末,加酒二升,以慢火熬成糖稀。每服一匙,热酒调下,汗出见效。注意避风。
5、产后腹痛,血下不止。用麻黄去节,研成末。每服一匙,一日二、三服,血下尽即上。
6、心下悸病(按:即心胆怯惧,胸部不快)。用半夏、麻黄,等分为末,加炼蜜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水送下。一日服三次。此方名“半夏麻黄丸”。
7、中风。用麻黄(去根)在慢火上煎熬,逐步加水,最后熬成膏,收存备用。每服一、二匙,热汤送下。
8、盗汗、阴汗。用麻黄根、牡蛎粉,共研为末,扑身上。又方:麻黄根、椒目,等分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外用麻黄根、旧蒲扇,共研为末,扑身上。
9、诸虚自汗(夜卧更甚,久则枯瘦)。用黄芪、麻黄根各一两,加牡蛎(淘米水浸洗后煅过)一起制成散剂。每服五钱,以水二碗,小麦百粒煎服。
10、阴囊湿疮。用麻黄根、石硫磺各一两,米粉一合,共研为末,涂敷患处。

附方

 
木贼

释名

气味(茎)甘、微苦、无毒。李时珍说:“木贼气温,味微甘苦,中空而轻,阳中之阴,升也,浮也。也麻黄同形同性,故亦能发汗解肌,升散火郁风湿,治眼目诸血之疾也。”

当前:第57/19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