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农传TXT全集》第12/24页


1942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其任务: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根本目的在于“在党内开展无产阶级思想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主要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这是中共历史上的重要一页,也堪称国际共运史上的创举。
文艺界的整风运动
1943年10月19日,毛泽东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解放日报》上全文发表。这篇讲话提出了文艺从属于政治并反过来影响政治的观点和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对延安文艺界的整风和革命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克农长期以来就对文艺感兴趣,延安的集会较多,每逢开会,他都要指定人员出来指挥唱歌。“为什么不唱歌?”尽管有时是内容很严肃的肃反大会,他还是这么说。
学习了整风文件后,李克农决定从延安的文艺界入手,投入到整风运动中去。
西北公学文化娱乐科成了他的一个点,西北公学直属中央社会部,李克农兼任校长,他希望以这个点带起面来。
李克农首先从西北公学的学员中挑选出杜印、吕西凡、张婷乙、严正等20余位文艺骨干,会同曾在国统区地下工作中与文艺有联系的简化僧、汪吉等10余人,合组了一个文工团体制的新型群体,下设编写组、音乐组、总务组、演员组。由于文化娱乐科长期在李克农的亲自领导下进行文艺宣传工作,因而人们都公认李克农是文娱科的灵魂。
“文工团”建立了,它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贯彻中共西北局宣传部于1943年12月21日召开的延安地区新年宣传工作会议精神,为1944年的新年到来准备节目。
李克农传达了会议精神,风趣地下达了命令:“同志们,你们‘用武之地’的时机来了,快写出作品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规定了党的文艺政策,指明了文艺要和广大工农兵群众结合,要和实际结合。……方向明,面对实际,真正反映人民的心声,才可能写出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作品。这,就叫做用武用到地方了。”
李克农对文艺是很内行的。他的语言充满了民族的风格,言谈中常常流露出民间的俚语,他也十分熟悉上海滩上的黑幕、电影圈里的轶事以及各个左翼文艺团体初创时期的始末。李克农对当时中国著名的电影明星陈波儿特别赞赏,佩服她在上海白色恐怖的环境里,掩护过和李克农共事的中共地下党员:“她身穿入时的短裙子,一双短袜,摇着小扇子,一遇上巡警检查我们的同志,她就挽上我们男同志的胳膊说:‘这是我的丈夫!’多勇敢的艺术家啊!”
李克农对枣园的文化人常提这些轶闻旧事,其目的无非是要求大家吸取群众斗争生活营养,拓宽艺术视野,创作出更新更美的作品来。
1944年元旦,黄土高原换上了银装,天气寒冷,而面积不大的延安城里却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男女老少赶着猪羊,拥向中共中央领导住地―――枣园,来给毛泽东拜年。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林伯渠等中央领导人,和群众一起,坐在枣园中央平坦的广场上观看演出。
忽然,西北公学文工团秧歌队扭着秧歌,欢快地走了进来,生龙活虎的表演,立刻将全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毛泽东也被感染,转身问坐在身边的李克农:“这是谁家的秧歌队呀?”
“这是后沟西北公学同学组成的秧歌队。”李克农笑答。
“怪不得呢,他们唱词里代表枣园,也是代表我们感谢乡亲们的咧。为什么不报一下单位的名字呢?”李克农还是笑了笑,没有立即回答。“就叫枣园秧歌队吧。”毛泽东说。
李克农高兴地点了点头。事后,他让总务处买了几丈红布,做了一面又大又宽的门旗,上书“枣园文工团秧歌队”几个大字。毛泽东命名的这支秧歌队,很快威名远扬了。
尽快拿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这是李克农的心愿。为这,他亲自布置重要节目的编写,并指定秧歌队创作出一个反映当时农村题材的剧本,以促进边区的大生产运动。
任务布置下去了,简化僧、汪吉、陆石、严正等艺术工作者深入农村,实地采访,收集了大量生动的素材,创作了一个反映边区农民从个体经济分散经营到组织起来进行集体生产的剧本。初稿弄出来,李克农看了很满意。
第二天,他亲自出面在枣园大接待室请来枣园村的干部、劳模代表和群众代表,观看排练,组织座谈,听取意见,最后根据群众意见,李克农将这出戏定名为《动员起来》。
1944年2月23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军委总政宣传部共同发起,将当时延安的八支大型秧歌队聚在中央驻地杨家岭会演。《动员起来》被定为会演剧目。
李克农十分重视,组织人马再次修改了剧本,并指派社会部的吴德、李逸民、汪东兴等人亲自带队,还叮嘱总务处给每位演员准备两个鸡蛋润润嗓子。
演出当天,李克农站在自己办公室前的小坡上为大家送行,他一边捋着小胡子,一边朝出发的队伍挥挥手:“同志们,我静听大家的好消息了。”
排演苏联话剧《前线》
秧歌队不负李部长厚望,演出引起了轰动,上至中央领导,下到庄稼汉、婆姨女子,无不拍手称赞。著名作家萧三专门撰文写道:“这是春节演出许多秧歌节目中最令人满意和最成功的一个。”为满足热情观众的需要,延安新华书店于是年6月出版了《动员起来》的单行本。
静候佳音的李克农得知演出成功的消息,高兴之余,慰劳剧组人员美美地吃了顿饺子 。
10月,中央在杨家岭举行祝贺劳模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出席大会,李克农作陪。会上演出了《动员起来》。
演出结束,毛泽东对李克农说:“克农,方向对了,好戏。群众爱看,让他们多演嘛!”
周恩来走上舞台,高兴地说:“同志们,我在国统区看不到这样的好戏。你们在延安,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照着办了,才有这样好的戏演出来。这是你们在克农同志领导下实践毛主席讲话的重大成果啊!”
李克农打断说:“哪里哪里,这只能算是初步成果。”
周恩来拍了拍李克农的肩膀,用手在空中划了一个圆形,风趣地说:“反正是这么个成果,祝贺你们啊!”
1945年1月13日,陕甘宁边区群英会举行授奖典礼,枣园文工团荣获团体奖。
多少年过去了,当年文工团的团员们,早已是白发苍苍,两鬓染霜,但他们还真切地记着李克农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动员起来》创作成功后,李克农又开始筹划下一项艰巨的专业工程―――排演苏联话剧《前线》。
《前线》是苏联乌克兰作家考尔纳楚克创作的三幕五场话剧,1944年5月由肖三译成中文,在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上连载。全剧揭露了一位妨碍胜利而又占据重要指挥地位的名叫戈尔洛夫的苏军前线总指挥,狭隘无知、迂腐顽固、傲慢虚伪。他不愿意追随先进的军事科学的发展,结果在现代战争的考验面前归于失败。剧本的用意是号召大家同骄傲、自呜得意、顽固、夸耀和阿谀作不调和的斗争。
1944年6月5日,李克农召集文化娱乐科的部分同志在他窑洞前的平场上开会。
待大家坐定后,李克农操着浓重的芜湖口音对大家说:“同志们,你们最近看了《解放日报》了吗?发现了什么没有?”
见大家不解其意,李克农点燃了一支香烟,慢慢地说:“我们文娱科创作《动员起来》闹得很红火,中央办公厅组织中央慰问团到安塞几个地方去,指名要枣园秧歌,秧歌让你们闹得更远更火了。毛主席也说了话:去年春节赵家敏同志带着中央机关组织的秧歌队,跑到安塞扭秧歌,安塞正在开劳动英雄大会,那些老百姓也组织了秧歌队,和中央机关的秧歌队一块扭起来,我说从此天下太平矣!因为外来的知识分子和陕北老百姓一块扭秧歌了。从前老百姓见了他们是敬鬼神而远之,现在是打成一片了。毛主席发表了《组织起来》讲话,我们就创作《动员起来》,这里有个重要经验……”说到这儿,李克农停下来,微笑着看了看大家:“那么,下一步搞些什么呢?我想你们来搞这一个―――”他举起报纸指着大标题《前线》两个字。
“要演《前线》?”大家都有点不太相信:困难太多,担子太重,怎么可能呢?
李克农接着说:“有些事情该怎么看?《解放日报》从5月19日到26日,连续8天登载《前线》剧本,这么长时间,占有重要版面,而且登的又是反映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剧本,这是不是件罕见的事?6月1日《解放日报》为它又发表了一篇重要的社论。党报刊登剧本和社论要经过中央审阅批准,而且要求全党都来学习,这代表不代表中央的推荐和评论啊?当然了,这主要还是反映了毛主席的指导思想。你们想一想,把这几件事联系在一起想想,重要不重要?”
说到这里,李克农又点着了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气,捋着胡子说:“《前线》剧本是在我们党即将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前夕,作为重要学习材料发表的。如果能把纸上的剧本搬上台演了出来,岂不是能起更大的作用,可能这也是中央和毛主席所期望的。当然,要搬上台,困难是有不少,革命重担总得有人来挑吧!”李克农还补充说:“译者肖三是毛主席的老朋友,他翻成中文稿后便送呈毛主席阅读,毛主席读后才决定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李克农说完后,问大家:“我的话完了,今天召集这个会,想听听你们的想法,我等着你们的回答……”
没等李克农说完,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这副重担由我们来挑吧!”李克农放声大笑说:“好!敢为天下先,有觉悟,有胆量,有雄心,有气慨!”
《前线》试演
会议结束后,文化娱乐科的同志们便马不停蹄地着手准备起来。不久后的一天,李克农和中共中央社会部的一些领导来到文化娱乐科召开全体会议,作出了文化娱乐科要在延安首演《前线》的决定。
李克农手举《解放日报》说:“社论里提出的问题请大家多琢磨琢磨。为什么在德寇攻到斯大林格勒门前时公演《前线》呢?在战局危急时刻,当着敌人的面,批评和撤换前线最 高指挥官,这一举动是何等光明正大。敌人可能借此造谣。只有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才有这样伟大的气魄。这且不说,问题是在红军中确实有个‘戈尔洛夫’式的典型。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他们确实有功劳,有忠心,有勇敢,但没有使用头等现代化军备的能力。他们摆老资格,不学习,他们没有能力,又不进取,骄傲自满,就势必与一些糊涂虫、拍马屁的、会钻营的、说谎话的卑鄙的坏家伙结成一气,打击与排挤有能力的人。戈尔洛夫这种人成为战争取得胜利的一大障碍。怎么办?只有把他教育过来。如果实在教育不过来就只好撤换下去,保证战争的胜利。戈尔洛夫这个典型,我们把他作为一面镜子,让每个看他的人照一照,然后想一想……《前线》还有一个‘戈尔洛夫’对立面的人物,叫什么名字,我说不出了,你们可别学戈尔洛夫瞧不起他呀!”
这次会议确定将向中共即将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献礼,作为排演《前线》的目标。西北公学文娱科科长汪东兴负责剧组的筹建工作。建组后,经过10天的学习准备,全体演职员对《前线》剧本的主题有了共同的认识:
―――“时代在急速奔流”,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将转入反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怎样与时代一同前进,如何认识与把握新时代的要求?―――这是剧本的总生活背景;―――“人民欢喜和要求懂事的和聪明的领导者。”―――这是剧本的基本核心;
―――战争是一个军事科学的高级学校,战争是知识的考验,戈尔洛夫经受不了这种考验,他垮台了。因为他不愿意承认现代军事科学的力量。―――这是剧本的主要矛盾;
―――我们必须跟上时代,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并把学习任务提得更高;必须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必须学习毛泽东思想方法;必须放开眼界,开动脑筋思索问题;必须放下包袱,进行自我批评;必须重视新生事物。其目的,努力增加我们的知识和能力,以便更好地实事求是地解决新的课题,不断改进工作,改变作风,使我们进步得更快更好。―――这是演出应得的效应。
演职人员在对剧本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工作计划,投入了排演。
8月初《前线》试演,中央社会部领导邀请了李伯钊、《前线》剧本的译者肖三等延安文学、戏剧界著名人士来进行审查。谁知当晚的演出反映平平,这些专家并不满意,为了安慰大家,他们有的说:“不错,演到这个水平已经很不容易了。”有的说:“同志们还是很努力的,外国戏比中国戏更难演。”有的干脆说:“主要是剧本有深度,人物难以把握。”
演员们本来热情高涨,听他们这么一说,心里凉了半截。第二天一大早,一夜未睡的李克农和汪东兴来到西北公学大礼堂召开全体会议。
看见大家无精打采的样子,李克农突然问道:“你们一夜未睡吧?好,唱个歌吧!”
说完,李克农提高嗓门命令音乐组组长程云:“指挥唱个歌,《八路军进行曲》最好。”
在李克农的鼓动下,大家心头的愁云被一把抹去,“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嘹亮的歌声在会场内回响。
“唱得好,唱得有劲,唱出了革命人的志向和魄力来了!”李克农兴奋地说:“有人说昨天的演出完全失败了,这个结论我不同意。我认为昨晚的演出基本上是成功的,检阅了我们队伍的实力,给我们搞好这个戏提高了信心。第一次试演,初次检验哪能十全十美。有了信心就下决心把戏搞得更好,这点我从不含糊,你们也不要动摇,失败情绪是没有根据的,也不符合事实。比如,演出准确表现了剧本的主题思想,体现了党中央社论的指导精神―――排演《前线》是为了配合抗战的全局,是为了准备大反攻。我们文娱科代表枣园排演《前线》在延安首演,向党的‘七大’献礼,是项很大的重要的政治行动,意义和作用是深远的。基于这一点我们枣园机关党委才下决心,才敢于动员同志们打破旧框框,创造新局面。”
《前线》深入基层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李克农把演出不尽人意的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李克农笑着说:“当然,这次演出在艺术上和技术上还没有达到要求,责任应由我来负,我要向同志们检讨。比如说吧,台上的幕布破旧不说,连一块天幕都没有;照明汽灯又少,而且大多是借来的,老出毛病;大小道具都是凑合着代用,戈尔洛夫总指挥都没有舒服的沙发椅子坐;化妆品原料缺乏,没有凡士林用猪油代替,一出汗就往下流,成了大花脸,倒像是日本鬼子进村了;音响效果也不好,大炮像是在敲鼓,机关枪像是在敲钢板―――这些,能怪谁呢?另外,我们 的演员,除了少数是专业出身,大多是‘票友’,演戏是外行。‘打着鸭子上架’,平生第一次上台全身紧张,这也是难免的。只要经过重点排练,熟能生巧,发扬老战士带新战士的一帮一的精神,我们演出的业余水平就一定会突破,达到专业剧团演出的新纪录。这一炮准能打响!”李克农一席话,说得大家茅塞顿开,对演出成功充满了信心。《前线》的复排工作拉开了帏幕。李克农指定汪东兴挂帅负责,同时,中央社会部图书资料室,给剧组送来了苏联演出《前线》的资料,如《真理报》、《红军报》等刊登出的剧照和评论文章;苏联驻延安联络组送来了苏德战争中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实况照片;正在南泥湾屯垦的359旅旅长王震派人专程送来了制作苏联红军军服的毛呢料和苏联武器;八路军后勤部部长叶季壮也赠送天幕一块;此外,中共中央机关和边区政府等单位领导还送来了个人所用的苏式皮靴以及其他物品。大家群策群力,支援剧组将《前线》排出。
9月中旬,复排完成。李克农穿着整齐地观看了演出。演出后,李克农主持了座谈会议,他说:“今天我开门见山地说上几句。我今天带头鼓掌,为你们叫好!这可以说是我观后感的全部内容。我们干工作就是要出色地完成任务,今天的演出展现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志气。”
李克农问大家:“还有什么困难?说出来,就地解决!”
当他得知演出经费即将用完时,爽快地说:“再补充一些,无论如何困难,只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就值得,其他方面节省一些也就补上了。”
《前线》在枣园大礼堂连演五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9月底,剧组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通知:邀请枣园《前线》进入杨家岭大礼堂为中央和毛泽东演出。
9月29日,演出开始。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等中共中央领导安坐台下,李克农在毛泽东身后作陪。毛泽东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演出,一边看,还一边同周围的人进行评论。演出结束后,毛泽东转过身紧握着李克农的手,连声称赞道:“好,演得很好!”
李克农说:“主席,您有什么指示没有?”
毛泽东挥动着右臂大声说了三个字:“到―――处―――演!”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前线》演遍了整个延安城,一时间,‘戈尔洛夫’、‘客里空’成了延安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前线》从台上走入了人民群众中间。
当年在《前线》中扮演军长欧格涅夫、以后成为新中国著名戏剧家的严正,在以后的回忆文章中,曾这样写道:
李克农对《前线》排演的指导要求就是:不求完美,但求真诚;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演出生活思想本质与精神。李克农无数次谈话(从理论到实际)所表的见解,除了使人对演出意义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之外,艺术上严格要求,对我们导演和演员的创作也无异于一次次升华的淬火。枣园《前线》好看,也是同李克农(包括其他枣园领导)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得力领导分不开的。
而在剧中扮演《前线报》编辑梯希的黄钢,则回忆说:这个在中国延安首先排演的《前线》,它对于配合抗战的全局,在思想上准备反攻的举措,显示了枣园机关的高瞻远瞩和李克农同志敢于使用青年干部非凡的政治胆略!
整风运动的强势权势力--康生
一句话,对毛泽东本人,李克农是忠贞的,对他领导发动的整风运动,李克农是积极参与的。然而,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却将他卷入到一场是是非非之中……

当前:第12/2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