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高手李鸿章全集.com》第2/86页


李鸿章低语,重复着胡林翼的话:当你不需要做什么的时候,你就成熟了……

胡林翼:少荃,你要知道,如今这世上之人,有才之人如过江之鲫,有能之人铺天盖地。人们不缺才,也不缺能,单缺一个让自己的一身本事找到用武之地的机会。如曾公,他就是有德之人,能够为天下英才提供一个发挥才能的舞台。所以天下之人,皆服曾公之德,就是这么个道理。

胡林翼突然提到曾国藩,就见李鸿章的脸色难看起来,两眼充盈着屈辱的怒火,终于,他忍不住发起牢骚:曾国藩那个糟老头子,我把他视为最景仰的师长,视为天下难得的豪杰。可实际上,他所用之人,最多只限于小才小能而已,我在他幕府迁延日久,可结果……

胡林翼失笑起来:曾李失和,天下皆知啊。少荃,你和曾公闹翻了脸,埋怨他不给你机会展示你的才干。你心里的怨气,我理解,孔子说,人之一生,三十而成就事业,四十而智慧成熟。你已经年近四十,又遭逢如今乱世,正值英雄用武之时,可竟然落魄潦倒,一事无成,终难免……可是少荃啊,人的一生,从才到能,再从能到德,是有一个过程的。而大才大能见用于世,也是有其规律的。

李鸿章:请教胡公,这规律是什么?

胡林翼:你抬头向外看,看到了什么?

李鸿章扭头,向窗外看去:胡公,我什么也没有看到。

胡林翼:这就是答案了。

李鸿章先是茫然,继而恍然大悟:胡公,我明白了。此时夜半,夜空一片黑暗,并不见太阳高悬。可是太阳确曾在天上,它始终在那里,一言不发,淡泊宁静。等那云开雾散,雄鸡高唱,太阳再度君临天下,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遮蔽太阳的光辉。可是阴雨之季,夜半时分,却也是人世间最为常见的景致。

胡林翼:正是这样。

李鸿章:有才之人,必为世俗所嫉;有能之人,必为庸者所憎。唯有有德之人,纵然有那群犬吠日,宵小攻讦,但终究无人能够阻挡他前行的脚步。

胡林翼:少荃啊,你和曾公失和,终究不是什么好事。你等我修书一封给曾公,让他不要……

李鸿章:谢胡公美意,不过这个人情,能免则免。我李鸿章若是无才无能无德之辈,纵然是回到曾公幕府,又有何用?倘若我能够心志闲定,静而久明,又何愁这天下之大,没有我李鸿章用武之地?

胡林翼叹息一声。

两人的目光,同时转向黑如锅底的高天。星月为厚重的云层所遮掩,只是远处不时闪现出微弱的火光,以及随风而来的若有若无的呐喊之声,表明在遥远的地方,正有无数人在战场上厮杀拼争。此时的中国,从北到南皆已沦为战区,至少有几千万人,在这场浩大的劫难中呻吟着死去。

乱世之际,黑暗漫长。

太阳还会再升起来吗?

第一章 人生的失望之冬

中国的皇家极权,养成的是具有东方宫廷阴谋特色的帝王心机。如朝中的咸丰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举目所见,抬手所及,俱是带有明显阴柔特点的阴谋政治。这种阴谋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公开透明、重视规则恰成两极,其特点就是以背信弃义为手段,以置对方于死地为目的。所考虑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不是寻求一个共赢的结果,而是不择手段搞死对方。

沦落在鸡窝里的鹰

四十岁那年,李鸿章仍然屈身于曾国藩的幕府之中,落魄潦倒,愁肠满腹。

人到中年,却一事无成,这世上大有人在。大多数功成名就者,也都经历过坎坷与沉沦的灰暗时代。

人们普遍认为,只要一个人志存高远,不因环境的不利而丧失进取的勇气,终有迎来人生辉煌的时机。然而糟糕的是,随着时局的变化,李鸿章出人头地的机会越来越渺茫,可能性越来越小,主客观的诸多条件都似乎已经将他牢牢地锁定在一个失败者的位置上,看不出有什么转化或改变的苗头。

决定李鸿章此生终老于无望的,至少有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他本人的自我认知出了问题;第二个因素,是他对人类社会的解读出了问题;第三个因素,则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整体性认知出了问题。

所谓他本人的自我认知,也就是他怎么看待自己,他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期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诚如老子的《道德经》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越是准确,那么他自我调整与修正的努力越是容易有效果,越是容易成就人生事业。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不是那么精确,那么他的人生未来,多少就成问题。

那么,李鸿章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呢?或者说,他在早年时为自己所规划的人生未来愿景,是什么样的呢?

1847年,李鸿章考中进士,他的父亲李文安闻之欣喜,赋诗曰:

少年气象自峥嵘,翘秀居然荷匠成。

老辈传衣原特识,儒生报国在和声。

品题尤重师庭誉,文字先邀海内名。

盛世辟门资拜献,要思竹帛有殊荣。

正所谓诗言志,这首诗是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对他的基本评价与认知。知子莫如父,按理来说,我们应该能够通过这首诗,感受到李鸿章人生的志向与抱负。但这首诗与李鸿章在历史上的作用与成就完全不符,李鸿章的父亲对他的期许与愿望,远低于他的真正价值。

于是我们就明白了,青年李鸿章的人生愿景,基本上很原始,并没有期许或者意识到自己能成为一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他想得很单纯,很实际,很本土化,他就是想做一个像唐时李白、宋时苏东坡、元时马致远、明朝唐伯虎那样的风流才子。不能说他这个愿望不妥当,但显然,这个目标妨碍了他本人的发展。

李鸿章渴望成为一个像大诗仙李白那样的文人,这是他早年的人生目标。事实上,他的前半生,多半是按照这个目标前进的。尽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没什么地位,但他好歹也曾留下了一首比之于那些在文学史上有地位的人的作品更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诗篇。

这首诗写在1843年,时年李鸿章二十一岁:

当前:第2/8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