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版作者齐橙》第303/475页


  秦海道:“王主任只是让王哲奕把这个消息通报给我。他也是刚刚得到消息,估计还没有来得及向中央领导汇报,更谈不上有什么具体的对策。不过,从他让王哲奕给我打电话来看,他是希望我们这边做出一些准备的。”
  宋洪轩道:“这种事,应当是国家拿主意吧?咱们一家企业能做什么?”
  宁中英道:“国家会有国家的考虑,咱们也应该有咱们自己的考虑。我的看法是,既然美国人插手了,这就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赚钱赔钱的问题,而是一个怎么抵抗美国侵略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咱们作为中国的企业,应当是义不容辞地站出来,保护国家安全。小秦,小宋,你们俩觉得我说的对吗?”
  秦海和宋洪轩对视了一眼,都笑了起来。秦海说道:“关键时候,还是老同志的觉悟更高啊,我和洪轩都在琢磨着如何自保,宁厂长却想到了国家安全的问题,实在是让人佩服。”
  “你小子,少拍我的马屁!”宁中英笑着骂了一句,然后说道:“既然你们也赞同我的看法,那咱们就想一想,怎么样才能够把美国人的黑手斩断,让他后悔到过中国。为了做到这一点,就算咱们集团吃点亏、赔点钱,也在所不惜。”
  “宁厂长说得对,我作为董事长,现在就可以拍板,大不了赔上10亿、20亿,绝对不能让美国痛痛快快地回去。”秦海咬牙切齿地说道。
  “好吧,既然你们俩都有这么大的决心,那我就来负责具体实施吧。”宋洪轩道,“我去把咱们几家钢铁厂的情况再梳理一下,看看什么地方还能够挖出一些潜力来。
  我刚才想了一下,其实介子基金这件事,对咱们的威胁也不算大。他们就算能够向中国市场投入100亿美元,也不可能全部用在钢材上,毕竟钢材市场是有限的,他们如果囤积过多的钢材,还得考虑如何出货的问题。这样一来,咱们只要能够再增加500万吨左右的供应,就足够应付这个新生的变数了。”


第四百九十一章 金塘石化的掌门人
  1993年1月1日,生产资料供销体制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第一次取消计划控制、转为市场调控的产品包括钢材、水泥和平板玻璃。其中水泥和平板玻璃由于投资少、见效快,而且容易就地取材进行生产,在此前就已经有了市场化的雏形,在这一次的改革中不太受人关注。业内真正在意的,是钢材市场的变化。
  在中国,什么事情要想真正保密是不可能的。早在国家计委正式发布通知之前几个月,社会上就已经在流传有关的消息了,有些消息灵通人士甚至连什么时候会开始改革就知道得一清二楚。如孙振江这样的“倒爷”们如走马灯一般地在各家大中型钢铁厂之间穿梭,预订了大批的钢材。还有一些省市的物资公司也未雨绸缪,做好了囤货的准备。
  经过前些年的几轮改革,中国的国有企业也都有了经营意识,不再是那种不懂得市场行情的菜鸟了。对于放开供销控制之后可能产生的市场格局,各家钢铁企业的老总们都有所认识,所以在国家计委宣布放开之后的第一时间,各家钢企不约而同地把钢材出厂价格提高了50%以上。面对着汹涌而来的订单,钢材价格又继续攀升,逐渐冲向王鸿生向秦海预言过的2500元每吨的大关。
  生产资料改革毕竟只是生产领域的事情,别说寻常百姓,就连刚刚开始出现的几家财经媒体都没有把这条消息放在自己的头条上。元旦这一天,各家媒体财经版的头条新闻是:
  中国首座80万吨乙烯建设工程在山南省金塘市破土动工!
  这项总投资达到70亿元人民币的特大型工程的开工,给节日里的金塘市又增添了无数的喜庆色彩。金塘市委、市政府提前几个月就开始进行开工典礼的准备工作,街道重新铺了柏油,人行道上的道砖也更换一新,无数戴着红袖箍的管理人员对市容、消防、检疫等等进行着反复的检查,整个城市可谓是闹得鸡飞狗跳,大家忙并快乐着。
  对于官方这种扰民的行为,金塘百姓非常一致地给予了理解和支持,那个年代还没有什么环保组织、动保组织、人保组织,百姓们关心得最多的就是就业和收入。金塘市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声称这家名为“金塘石油化工厂”的企业投产后,能够给当地带来上万个就业机会,还能带来各种额外的好处。有了这样的期待,谁还会去折腾什么别的事情呢?
  开工典礼都是大同小异,不外乎是让各方领导先讲一些废话,然后再象征性地到施工现场去铲几锹土,以示奠基。在这样一个大工程的奠基礼上,金塘市的领导就只有陪吃陪笑的权利了,前来参加仪式的有国家计委、石油总公司、山南省等各方领导,省部级干部十好几个,光是奥迪车就来了几十辆,车头上锃亮的四环标志亮瞎了无数围观群众的双眼。
  按照秦海最初的设想,金塘石化是由大秦集团独家投资进行建设的,但经过数十轮商议,最后的结果是由大秦集团出资60%,国家石油总公司、山南省和金塘市出资40%,进行合资建设。秦海对于这个结果并无异议,因为随着方案论证的推进,他越来越发现,离开国家的支持,他是很难独自把这个项目做起来的。
  首先的困难,就是大型石化工程涉及到土地、原料供应、成品运输等方面的协调,有了国家的参与,这些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山南省答应专门为金塘石化修一条铁路支线,用于成品运输,而石油总公司则答应同步建设一条输油管道,用于为金塘石化提供原油。这些条件都是秦海原本打算花一些力气去争取的,但在引入这些投资方之后,人家便主动把这些条件提出来了。
  如果说上述的困难还可以用金钱来解决的话,秦海面临的另外一个困难就是花钱都解决不了的,这个困难就是人才的问题。一家大型石化企业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以及有经验的管理团队,而秦海手上并不具备这样的资源。他在金塘收购的那些化工企业可以提供出一些工人和管理者,但这种大型石化项目的掌门人,是需要历经多年才能培养出来的,谁也不敢随便找个愣头青去担当。
  从赚钱的速度来说,秦海绝对是个“暴发户”,像他这种缺乏根基的人,最大的障碍就是没有一个庞大的班底,人才储备远远跟不上事业发展的速度。他让宁中英当集团的总经理,让宁默、喻海涛等一批小年轻分管各个下属公司,这都算是无奈之举。尽管宁默等人成长的速度惊人,已经勉强能够达到独当一面的水平,但秦海知道,这是付出了无数学费的结果,其中走过的弯路、浪费掉的金钱着实让人痛心。
  具体到金塘石化这个特大型项目,秦海实在不敢拿出来给小伙伴们当练手的平台了。别说宁默等人,就是宁中英、宋洪轩这些人,也不敢接手这个项目,因为大型石化项目的管理是有一套自己的门道的,没有在这个领域中浸淫多年,不可能掌握其中的要领。这种大型项目如果出点事情,轻则会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重则可能导致重大安全事故,没有几把刷子的人,是不可能管好这种企业的。
  最后,在王鸿生的协调下,石油总公司替秦海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掌门人。此人名叫任飞翰,现年50岁,五十年代留学苏联,回国后在几家石油化工系统的企业里工作过,从技术员做起,一直做到某家大型石化企业的副厂长,正在等着老厂长退休之后接任正厂长。当石油总公司把他找来,通知派他去一家私人占股60%的石化企业当厂长的时候,他心里老大一阵子不乐意。
  “这是大秦集团的董事长秦海同志,即将开工建设的金塘石化有60%的投资是由大秦集团提供的。”半年前,王鸿生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郑重其事地把秦海介绍给了任飞翰。
  “任厂长,多谢援手。”秦海向一脸严肃的任飞翰拱了拱手,客气地说道。
  任飞翰礼节性地回了个拱手礼,一言不发,用好奇且略带着一些敌意的目光,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年龄只有自己一半的新东家。
  “听说金塘石化的总投资超过70亿元,如果大秦集团投资60%,就是42亿元。我很好奇,秦董事长是如何筹措到这样一笔巨款的。”
  在沉默了好一会之后,任飞翰这样发话了。
  秦海早就听王鸿生详细介绍过任飞翰的情况,也听说了他对于这个新岗位的不满与不屑。听到任飞翰的问话,他微微一笑,说道:“这笔钱对于大秦集团而言,不算什么,我们从几年前就开始积累这笔资金了。任厂长说的42亿元只是我们对金塘石化的第一期投入,未来我们还打算追加投资,扩大规模。”
  “我能问问大秦集团是通过什么挣到这么多钱的吗?”任飞翰问道。他对于到大秦集团旗下工作并没有什么兴趣,因此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得罪秦海。在他想来,如果秦海对他不满意,反而更好,他还懒得被派到这样一家不三不四的企业去工作呢。
  秦海知道当时的人对于民营经济的不信任,对于任飞翰的这种态度,他并不觉得有什么意外。从王鸿生那里,他知道任飞翰是一个事业狂人,属于非常偏执的工业党,秦海相信,他是能够与这样的人成为好朋友的。
  “大秦集团推出了几项新产品,包括热喷涂机、陶瓷刀、超高强度纤维等等,这些产品都属国际首创,我们就是通过这些产品积累下这么多资金的。”秦海回答道。
  “几项新产品就能够赚到这么多钱?”任飞翰有些吃惊。受制于咨讯的缺乏,任飞翰此前并没有找到有关大秦集团的详细资料,石油总公司方面与他谈话的领导对于大秦集团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因此没能解释出大秦集团发家的历程。现在听秦海这样一说,任飞翰有些受到震动了。
  “技术是能够赚钱的。”秦海微笑着说道。他简单地把几项技术的情况向任飞翰介绍了一下,任飞翰是搞经营管理的人,对于其中的奥妙自然是一听就明白。几十亿人民币的资金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在国际市场上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一些国际化工巨头的资产动辄数百亿乃至数千亿美元,秦海从这些大企业手里挣到几十亿人民币,倒也不算是什么离谱的事情。
  “刚才听秦董事长说,你们此前的项目都是小投入、高产出。热喷涂机一年的产值达到几亿美元,而技术和设备的投入连1亿人民币都没有。既然有这样好的项目,秦董事长为什么要一掷千金搞石油化工呢?”任飞翰又抛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不管秦海是个什么样逆天的人物,不问清楚这些问题,任飞翰是不会轻易投奔的。


第四百九十二章 人才难得
  任飞翰提出的问题,对于秦海来说的确有些敏感了。秦海搞出来的那些东西,热喷涂机也好,陶瓷刀也好,多少都带着些作弊的意思。如果没有穿越者的先知先觉,秦海是不可能搞出这些东西来的。但是,能够用来作弊的东西终归是有限的,要想真正做起材料工业,还得靠扎扎实实的投入,这就是秦海进军钢铁领域、石油化工领域的原因。
  这些详情,秦海不会多说,他另有一套更煽情的说辞在等着任飞翰:
  “任厂长,如果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生活富裕,我早就可以退休了,或者再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挣一些轻松的钱。但是,人总是要有些追求的,我虽然不是政府官员,只是一个民营小企业主,但我也希望能够为国家的富强做一些事情。
  中国的材料工业状况,我想任厂长是清楚的。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继续深入,钢铁、水泥、化工原料的需求,一定会与日俱增。然而,我们在诸多材料领域,还存在着严重的欠缺,尤其是石油化工方面,长期以来一直都受制于人,这一点任厂长应当比我体会得更深吧?
  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在材料方面仰人鼻息,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这就是我以及我们集团为什么要积极推进大乙烯项目的原因。除了乙烯之外,未来我们还要增加甲烷系、丙烯系、C4系、芳烃系等其他基本有机化工产品。总而言之,只要是国家需要的化工原料,我们就要生产出来,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工业人的理想。”
  “王主任,是这样吗?”任飞翰感到有些意外,他转过头去,用狐疑的目光看着王鸿生,向他求证道。
  王鸿生点点头,郑重地说道:“任厂长,你与小秦没有接触过,对他不了解。你也许会觉得他这些话太过于唱高调了,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跟你说,我相信小秦的这些话,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你可以看到,最近有不少民营资本都转到南方去开发房地产去了,但大秦集团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把几十亿元的资金投在了乙烯工程上,这一点还不足以证明小秦的志向吗?”
  “可是……”任飞翰觉得自己的脑子有些不够用了,作为一名国企的高管,他一向对于私营企业是很不屑的,认为这些企业只会钻国家的空子,真正要支撑起国民经济,还得靠他们这些大国企。可现在,却偏偏有一个民营企业家在他面前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工业人的理想,而且王鸿生这样的政府高官也在为他背书,这让任飞翰如何能够接受。
  秦海笑了,他说道:“任厂长,你也不必太过为难。我说的话是真是假,你最好亲身去感受一下,事实用于雄辩嘛。这样好不好,你先过来参与一下金塘石化的前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一下我们大秦集团做事的风格。如果未来你觉得我骗了你,自可离开,我想王主任也会给你有一个交代的。如果你觉得我们的事业是值得你去投入的,那我们集团非常欢迎你的加盟。你看如何?”
  就这样,任飞翰半推半就地接受了金塘石化筹备小组组长的任命,开始全面介入工厂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秦海带着他到华清大学、化工设计院等单位去参加设计论证会,还与他一起到几家石油化工机械厂去洽谈设备制造的事宜。除此之外,任飞翰还受邀参加过几次大秦集团的高层会议,与宁中英、宋洪轩等人见面、会谈。
  随着对大秦集团的了解日益深入,尤其是在与秦海、宁中英有过几次彻夜长谈之后,任飞翰心里原来的怀疑和不屑渐渐地消失了,代之以一种久违的创业冲动。80万吨乙烯,这对于一位长期从事石化工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而言,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大平台,任飞翰一旦解开了心结,马上就把这个项目当成了自己后半生的追求。
  任飞翰对于石化工业的了解,是秦海远远无法比拟的。他迅速取代了秦海在这个项目中的主导位置,开始全盘安排各项工作。他利用自己的人脉,从全国各地招来了一大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让他们进入各个工作岗位。他还以自己的丰富经验,在各项招标谈判中与设备供应商、建设单位等讨价还价,为大秦集团争取到了许多利益。
  建设这样一个大型工程,涉及到的事情可谓是千头万绪。秦海是一个技术天才,但要说搞项目管理,那就有些力不从心了。任飞翰以及他新组建的团队介入后,秦海算是被解放出来了,他只需要隔三岔五地听听汇报、看看报表,就能够知道各项事情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不再像原来那样一团乱麻。
  “人才难得啊。”秦海在与王鸿生说起任飞翰的各种作为时,感慨万千。
  “在我们的体制内,有大批这样的人才,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就能够做出让人惊叹的成绩。”王鸿生意味深长地回答道。
  秦海敏感地察觉到了王鸿生话里的玄机,他问道:“王主任,你的意思是说,未来还会给我们大秦集团再推荐一批像任飞翰这样的管理人才?”
  “这种事情,还是以自愿为主吧。”王鸿生道,“强扭的瓜不甜,要转变体制内干部对于民营经济的观念,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我可不想成天帮你干这些事情。再说,不是每个干部都像任飞翰那样正直、敬业的,挑选人才的事情,还是你们企业自己去做更好。”
  “哈哈,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王主任是鼓励我去挖国企的墙角了?”秦海半开玩笑地问道。
  王鸿生脸上掠过一丝无奈,说道:“我怎么会希望你去挖国家的墙角呢?可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我过于乐观。这几年,国企出现大范围的亏损,这其中有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一些地方领导、企业领导瞎指挥的原因。我们在努力地扭转这种情况,但有些事情是我们难以做到的。
  以我的想法,与其让这些亏损企业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回到机关里去养老,还不如让他们转到像你们大秦集团这样有活力的民营企业里去继续发挥作用。你应当承认,国企这么多年还是培养出了相当一批人才的。”
  “我明白了。”秦海点了点头,表示听懂了王鸿生的意思。
  在两年前,秦海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挖走了大量的技术人员,成立了安河材料学院。如今他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技术储备,却又面临着管理人才不足的危机。管理人才的培养,甚至比技术人才的培养更为困难,因为管理一家企业不但需要有专业知识,还需要有长期磨砺形成的经验。由于中国的民营经济还只是刚刚起步,要想找到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只能到老国企去想办法。
  从王鸿生的角度来说,当然不希望看到国有企业里的人才被民营企业挖走。但他也知道,在总设计师南方讲话之后,中国将会全面地走向市场经济,原来受到计划体制保护的众多国有企业将会面临着市场的筛选。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会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市场上的佼佼者,但同样会有一些企业惨遭淘汰,面临破产的境地。
  王鸿生不是一个思想僵化的人,他能够接受这种优胜劣汰的结果,知道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他唯一舍弃不下的,是这些老国企里的熟练工人、技术人员、管理团队,这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从推荐任飞翰担任金塘石化的厂长这件事,王鸿生受到了启发,觉得把在国企中无法容纳的人才转移到民营经济中去,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无论是国营经济还是民营经济,说到底都是中国自己的民族经济,手心手背都是肉。
  当然,作为国家计委的官员,王鸿生不能主动去推动这件事,而只能对秦海进行一番点拨,让秦海自己去做这项工作了。秦海是冰雪聪明之人,听到王鸿生这样说,他还能不知道该怎么做吗?
  指望国家部委把国企里的干部直接介绍到大秦集团来是很不现实的,毕竟部委不能自己拆自己的台。更何况,部委推荐的干部良莠不齐,秦海也不见得愿意全盘接受。王鸿生给他指出的路子,就是让他用市场的手段去挖人才,这种手段,秦海再熟悉不过了。
  开工仪式过后,金塘石化的建设工作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由国内几家大型石化机械企业联合组成的施工队进驻金塘,在几平方公里的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地开始了施工。围绕着金塘石化,金塘市专门开辟了一个化工材料园区,计划吸引数十家化工材料企业入驻,把金塘打造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化工材料生产基地。这是后话,自不必细说。
  秦海在工程现场呆了几天之后,便告别任飞翰、宁默、夏扬杰等人,急匆匆赶往京城。他接到王鸿生的长途电话,说刚刚放开的钢材市场出现了异动,原来估计会在几个月后才开始的钢材市场保卫战,恐怕要提前开始了。

当前:第303/47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