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文化意义全集.net》第1/1页



【由www.【网】整理,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所有,本站仅提供预览,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

  杜甫的文化意义(莫砺锋)
  内容简介:
  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忧民的形象,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杜甫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杜甫推崇为诗圣,而非李白;也正是这些行为和品格,就连苛刻的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也大加赞扬,把杜甫评价为人格上的楷模.
  孟子说,人皆可以成尧舜,意思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明代的王阳明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但是如果我们取一个严格的标准,谁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呢?而我们可以请出一位人物,那就是杜甫.杜甫一生身居下位,是一位平民中的平民,但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完成了平民到圣人的超越.这也是后人除诗歌之外极力推崇杜甫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在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安史叛军占领了长安,无数的唐朝的大官都投降了,做了一个伪王朝的伪官.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杜甫的好朋友王维等人也这样做,惟独杜甫,惟独这个官居八品以下,真正是一个芝麻绿豆官的杜甫,他坚守了民族气节.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逃过唐军跟叛军对峙的战场,逃到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就是这样一个举动,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过,只有杜甫这样.所以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一种道德风范.他用他的行为来说明儒家心目中间的道德规范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这些也许是杜甫在诗歌之外的另一种人格魅力.
  (全文)
  说到杜甫这个话题,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我到各个地方去参观一些历史名人遗迹的时候,非常注意观察各地的雕像.我觉得好的,在唐代诗人中间,一个是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李白的塑像,还有一个就是河南巩县杜甫陵园的杜甫的雕像.江油的那尊李白雕像雕的是李白青年时代,将要走出四川那样一种意气风发的形象,昂首阔步,非常像我们想像中间的李白;而巩县的杜甫雕像就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是一个垂暮的老人,愁眉苦脸,往下怜悯地看着满目疮痍的大地,使人看了以后觉得很沉重.
  我们说杜甫一生当然并不都是这样子,杜甫也有过他的青年时代,有过他的少年时代.我们在杜甫诗中间看到过他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种种回忆,譬如说,他在《壮游》这首诗里面,他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山东、河南这一带游玩,他说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邱旁".他春天那个时候在一个台上面唱歌,秋冬之季在村边上打猎,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生活.他甚至还有对更早年的生活的回忆,他在五十岁的时候写过一首诗,叫做《百忧集行》,回忆他十多岁时候的情况,他说"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大意是说,他十五岁的时候还像一个孩子那样活泼,心完全是一个孩子的心灵.像小牛犊子一样的健壮,跑来跑去.他的院子里面有梨树、枣树,到了秋天这些果实成熟以后,他一天爬上树去要一千回,不停地爬上去采着吃.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在他35岁以前,曾经是一个裘马清狂的青年;在他十多岁的时候,曾经是一个活泼健壮的少年.但是假如我们现在有一位雕塑家,塑造一个青年时代裘马清狂的杜甫,像李白那样子,或者进而塑造一个少年时代的杜甫,爬在树上摘果子,然后给大家看说,这是诗人杜甫.尽管你说明这是青年杜甫,这是少年杜甫,我想大家都不会认可,因为我们认可的杜甫就是那样一种忧国忧民的形象.
  宋代的黄山谷有一首诗写杜甫画像,里面有一句写得非常好,叫做"醉里眉攒万国愁".就是杜甫即使在喝醉的时候,他对天下的忧虑,天下的一种忧愁都聚集在他的眉间.后人评黄山谷这一首诗说"状尽子美平生矣",这一句话把杜甫一生都写透了.所以我想,杜甫他的形象已经被历史定格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这样一种形象,那么杜甫这个话题必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大家听了以后,也许会觉得有几份沉重,但是正像古人所说的,宋代的严沧浪在他的《沧浪诗话》里说,我们读有些作品需要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譬如说读《离骚》,怎样最好地读《离骚》呢?你一定要读到抑扬顿挫,读到涕泪满襟,读到你读了《离骚》以后,泪如倾盆雨,衣服都打湿了,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懂《离骚》了.我个人的阅读经验也是这样,我最喜欢读的诗,读了以后使我肝肠如火,使我热泪盈眶,那样一些诗,我觉得这个时候我受到最大的审美感动.所以我们今天尽管是讲这么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我希望大家还是能够耐下心来听我从容道来.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伟大的诗人.这一点似乎不用再讲,可以说地球人都知道.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杜甫在文化史上的意义,就是他的影响,他的意义,早就溢出于文学之外,溢出于诗歌之外,是在整个文化史上这样一个意义.那么这一点我们从哪里来看?我想我们首先从后人对杜甫的评价来看.
  大家都知道,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由宋代人开始奠定的.我们先从宋人看起,北宋有个政治家叫王安石,他是我心目中的人品最高尚的、理想最远大的一位政治家,真正是政治家而不是政客.王安石对杜甫就非常尊敬,他在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里面,他就这样说,他说"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就是我推测一下您的这颗心灵是古代也非常少有的,非常高尚、非常伟大的一颗心灵.我非常希望您能够起死回生,让我跟您交友,让我做你的朋友.他对古代的杜甫非常仰慕.
  我们再看一下南宋理学宗师朱熹的评价.大家都知道,理学家,尤其是南宋的理学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的.朱熹就是这样,我们看一部《朱子语类》,里面不受到他批评的历史人物是非常少的.在他们这种非常严格的道德标准的审视之下,很多历史人物都被他们无情批评.但是朱熹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五位人物是伟大的人物,这五位人物是哪五位呢?第一是汉代的诸葛亮;然后是唐代的三位: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颜真卿,一个是韩愈;最后是北宋的范仲淹.诸葛亮和范仲淹这两位人物我想不用我多讲,大家都很熟悉.他们在政治上面,在道德上面有很高的建树,这是历史早有定评的.值得讨论的是唐代的三位,朱熹所提出来的,他把这五个人称为"五君子".唐代的君子中间,第一位就是杜甫.第二位颜真卿,大家也许知道他是伟大的书法家,颜体的创始人,但是颜真卿也是一位著名的忠臣烈士,他是为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藩镇的叛乱割据而被杀害,被李希烈杀害.那么第三位韩愈,大家当然知道他是儒学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也是文学史上的大人物,"文以载道"的提出者,发动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同时韩愈在他一生的政治行为中间,每当国家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的时候,他总是仗义执言,奋不顾身出来说话,多次被贬到南方荒远之地.这样几位人物,除了杜甫以外的四位,应该说他们生平在政治上面,在其他的行动上面都有很多建树.惟独杜甫应该说他不算是一个政治人物,杜甫一生在政治上的建树,几乎没有多少可以值得提起的东西,因为他根本没有得到过那样的机会.他要报效祖国,他要忠于朝廷,他反对叛乱,但是历史没有给他多少机会.他除了在肃宗朝里面偶然仗义执言,从此受到朝廷疏远以外,其他时候始终是默默无闻,甚至很多时候他是处于民间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为什么也得到了朱熹的高度赞扬,为什么在朱熹看来杜甫可以跟诸葛亮到范仲淹这样一张名单中间他能够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朱熹说得很清楚,关键在于他们五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他们在道德上面,在人格上面,都有伟大的建树.朱熹的原话这样说,他们都是光明正大、磊磊落落,这样一种在人格上面成为楷模的人.这显然不是一种文学的评价,而是一种文化的评价.
  再到后来,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叫做《杜甫》.闻一多先生是诗人,他的古典文学的论文不像我们今天的教授写得干巴巴、枯燥无味,他是用诗歌一样的语言来写的.在这篇《杜甫》的最后,闻一多这样说,他说杜甫这个人,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这是一种极高的文化上的评价.
  到了现代,1961年,当时有一个国际组织叫世界和平理事会,那一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瑞典的首都召开了一个主席团会.在那次会上确定次年,也就是1962年,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有一位就是我们的杜甫.由此可见,从宋代一直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认可杜甫的意义,绝不是仅仅限于文学史.他确实是一个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的意义是属于整个中华文化.
  下面讲第二点.我们说为什么杜甫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哪些方面起了这种代表作用?这里我们必须要稍微推测一下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我个人认为,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人本精神.它始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和出发点的这样的文化.这跟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有一点区别的.所以在先秦的时代,虽然诸子百家争鸣得很厉害,各种思想流派各自提出不同的观念.但是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就是当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不管是社会还是自然,他们最后的落脚点都在人,他们的出发点也在人.这是一种人本的文化,人本的思想,先秦诸子百家中间大概对后代影响最大,也是对我们中华文化成为一个主流的,可能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派虽然互相论争,看上去好像水火不交融,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人,所不同的是道家所重视的是个体的生命价值,而儒家更重视的是群体的利益.儒家在重视个体基础上面更重视群体,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那么这一方面儒家跟道家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由于中国古代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是非常优越,他们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热带地区谋生,维持生命.而我们在黄河流域,在那个水深土厚,气候也不是很温暖的地方,在这样一种自然环境下面,又有滔滔的大河需要治水,不治的话会有水患.所以对中华民族来说,完全太强调个体生命而忽视群体利益的话,这不利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因此以儒家为代表的这样一种伦理观念,这样一种道德理想,就历史地被选择为我们这个文化的核心.道家是一种补充,儒家是核心.这不是由于说孔孟怎么样怎么样宣扬,某个杰出人物奋斗的结果,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换句话说,我认为在先秦时代只能这样选择,否则的话,中华民族就难以维持下来.到了后代,尽管我们中华文化不停地发展,不停地演变,也吸收了很多外来的新的养料,但是儒家思想在这一个变化的过程中间,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儒家思想的丰富演变,基本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演变的一个主要的脉络.
  我们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一看杜甫在这一个过程中间,他是起了什么作用或者说他有何种代表性?我们回顾儒学的发展史,基本上被认为主要有这么两大流派:一派被称为是汉学,一派被称为是宋学,这是清代的儒家提出来的.在这两个主要的高潮之间,唐代应该说是处于一个低潮阶段.不管看哪本思想史,哪本儒学发展史,唐代占的地位都不高的.唐代前不能比汉人,后不能比宋人.那么请问儒学的发展在唐代停顿了吗?唐代有没有值得注意的儒学的代表人物?钱穆有一个观点,钱穆在一本书里认为,唐代有的.唐代两个最主要的儒学代表人物: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韩愈.很有趣,两位都是文学家.韩愈我们不谈,我们看看杜甫.在何种意义上面,杜甫我们能够说他对于唐代的儒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呢?大家一提到儒学的发展,提到唐代,马上就会想到唐初的《五经正义》.有的同学也许不同意我的观点,说唐代儒学有发展啊,我们的《五经正义》就是唐初编订的,孔颖达他们撰写的嘛.但是我想说《五经正义》尽管是长期以来在十三经注疏中间最重要的读本,但是《五经正义》中的观念,一些义理,基本上都是从汉儒那里来的,它没有很多地在学理上面新的阐发.也可以说,儒学的发展到了初唐,由于出现了《五经正义》以后,基本上停滞了.但是杜甫不然,杜甫是用他的一个生命,用他一生的实践、行为,来丰富、充实着儒家的内涵.儒家学说从本体上来说,它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它非常重视的是人的行为,人的实践.所以我们看孔子也好,孟子也好,青年时代,中年时代,当他们年富力强的时候都不写书了,不搞著作了,他们奔走于天下,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推行他们心目中间的道.等到最后觉得"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不行了,最后年纪也大了,才回过来写著作,把他们的学术用著述的方式流传后人,扩大影响.它从本质上最强调的是实践,强调的是人生前的行为,生前的一些建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说杜甫正是最好地体现着儒家,甚至是发扬着儒家这种精神的一个历史人物,.
  我们举几个小例子.儒家重视仁政,重视仁爱思想,主张在天下推行仁政.那么杜甫用他的诗歌是"不遗余力"地在鼓吹这样一种思想,在宣扬这样一种理想.儒家谴责贫富不均,认为贫富不均是社会最大的危害.而杜甫对于这种现象也是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判.尽管历代揭露民生疾苦,揭露贫富不均的好的文学作品相当多,但是我想大家肯定都认可杜甫的那两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这一方面描写得最为惊心动魄的名句,以至于我们凡是听到这方面的事情首先要想到这两个句子,他对这方面体会得最深切.
  再譬如儒家强调夷夏之辨,儒家强调我们民族要有一个民族的尊严,要维护民族的利益,在跟外民族的关系中间,要注意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也要维护本民族的尊严,强调要反对侵略,维持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独立性.这一方面杜甫也是做得非常好.安史之乱以后,因为安史叛军很快就占领了长安,无数的唐朝的大官都投降了,都变节做了安史的叛军,做了一个伪王朝的伪官.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等人都这样,杜甫的好朋友王维等人也这样做.惟独杜甫,惟独这个官居八品以下,真正是一个小官,芝麻绿豆官,这么一个小官的杜甫,他坚持了民族气节.当然杜甫在长安因为官太小,也没有受到安史叛军太多的注意,仅仅是把他关在那里.但是他却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逃过唐军跟叛军对峙的那样一片战场,然后逃回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这样一个举动,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过,只有一位杜甫这样.所以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一种道德风范.所以我觉得我完全同意钱穆的那个观点,在唐代的儒学发展史上,杜甫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他用他的行为来阐释着儒家的经义,说明儒家心目中间的道德规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方面,儒家非常重视修身养性,这一点因为长期受批判,大家觉得这好像是一个应该否定的命题.实际上不然,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文明的高度发达的社会里面,它的基础是什么?应该是文明的个体,是一个有道德自觉的个体,个体不应该受到外在力量的强制,在做一些符合道德的举动,它应该发自内心的,内心的一种自律这样才好.所以儒家非常重视个体的一种道德建树,崇扬一种人格精神.在这一点上面杜甫可称是一个典范,我们看到在《孟子》中间所提出来的那样一种大丈夫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一种大丈夫精神,如果在历史上取一个名人来看,是谁呢?我觉得杜甫,杜甫非常好地实现了这一点,体现了这一点.在这里我想特别请大家注意杜甫的身份,中国历史上面仁人志士不少,我们可以开出一张长长的名单来.但是这张名单中间的大部分人,都是在政治上面有比较重要地位的那样一些人物.这些人物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承担起天下的责任,惟独杜甫是一个例外.杜甫一生基本上是一个平民身份,他经常称自己是"杜陵布衣","杜陵有布衣",他又自称是"少陵野老",布衣也好,野老也好,自己不过是民间的一个普通人,一个平凡的百姓.以一个布衣的身份展示了儒家所崇扬的一种人格典范,这一点我觉得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你如果号召大家学习诸葛亮,学习范仲淹,当然有意义,有价值.但是大家会觉得难以学,他们距离我们太远了,他们的地位太高了,而且我们一般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那样的机会给我们展示这一方面的建树.一般人就是一个普通人过平凡的一生.普通人过平凡的一生,能不能实现道德人格的完善?可以,那就是杜甫.儒家本来是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说凡是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都可以成圣.为什么?因为人性善,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到了后来,明代的王阳明甚至主张说"满街都是圣人".看上去满街都是善良的人,这些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假如我们对圣人的这个定义取一个很严格的定义,很高的标准,像朱熹那样高的标准,也许有人会问王阳明,你说满街都是圣人,你给我拉一个出来看看,哪个是圣人?哪个用严格的标准能够称得上是圣人?我想,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请出一位人物来,那就是我们的杜甫.他就是平民中间的一位圣人,虽然本人主要是一种平民的身份,但是他是一位圣人.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在以人本精神为核心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间,杜甫是一个代表人物.
  下面讲第三点,杜甫不仅仅是体现着儒家的一些道德伦理观念,他还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内涵,甚至使它变得更加切实可行.这也是对儒学,对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的贡献.说杜甫有仁爱之心,说杜甫忧国忧民,他关心人民,关心民族,关心国家,这个大家都知道.因为大家多少是从课本中间看到,大家在读杜诗的时候也深切地体会到,那么这一点我们不讲了.我们来看一看,杜甫的仁爱之心,还不止于此.他除了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的同胞之外,他的这个仁爱之心,还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比如说爱其他民族的人.在盛唐时期,经常发生边境战争,以唐为一方,以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其他政权为一方之间发生战争.这些战争的性质很难确定,但是至少有几场可以肯定,唐帝国所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性质的.譬如说跟南诏的战争,盛唐时候讨伐南诏,南诏是在云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那一次不管从《新唐书》,还是《旧唐书》,还是从《资治通鉴》来看,应该说都可以肯定错在唐.那么唐对南诏发动战争以后,多次失败,打败仗,在这种情况之下,当时很多人,包括很多有名的诗人都被鼓起了一种谬误的爱国倾向.鼓吹我们要打南诏,要把它打败,这些诗歌的作者包括高适、包括储光羲都在内,都有类似的诗.惟独杜甫是非常清醒地看到了,这一场战争并没有正义性质,而且也只有他清醒地看到了这一场战争对于人民的和平生活,带来的巨大的破坏.所以他写出了《兵车行》,《兵车行》的诗在当时其他人都写不出来,只有杜甫就是他的仁爱精神,他觉得外民族异民族的人也是人,我们的仁爱之心也要施及于他们,我们应该跟他们之间保持和平,他是一种仁爱之心的推广.
  那么除此以外,杜甫除了爱人以外,爱人本来是儒家所主张的,儒家认为仁是什么?仁就是爱人.杜甫除了爱人以外,他的同情心,他的仁爱心还推广到人以外的其他动物,推广到宇宙中间的一切生命.那么这一点也是非常突出的,我们在杜甫的诗中间无数次地看到他充满爱怜的描写,动物、植物,不但是那些外形是美的,外形是刚强的坚强有力的,比如马、鹰、松树,这些能够使人引起审美感崇高感的那样一些对象,甚至是一些细小的并不那么美的东西,杜甫在写到它们的时候也充满了爱心.杜甫看到江上面,横着一张密密的渔网,很多鱼都被那张网困住了,他就觉得很同情那些鱼.他说"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他认为生物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很细小的生物,它们的命运有的不好,有的好.但是人对它们都应该有一种关爱之心,我们知道"恻隐之心"本来是孟子提出来的,但是当孟子提出恻隐之心的时候,他关注的对象仅仅是人.他说有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去,那么我们大人看到都会产生恻隐之心.觉得一个小孩子快要掉下去,他关注的仅仅是人.而杜甫关注地却是推广到所有的生命,宇宙间一切的生命.
  另外一点,杜甫也以他本人的行为和实践使儒学所提倡的那种仁爱之心变得更加切实可行.在这里我们要稍微把中国古代的仁爱、仁义精神跟西方的博爱等等稍微做一些对比.我个人认为西方的博爱精神,它最初的来源都是宗教,来源于宗教的博爱精神,本身当然是一种很可贵的价值观伦理观.但是我们推到它的最初的起源,最初为什么会有这种博爱精神?一个是服从于神灵的指点,是神灵叫你要博爱;还有一种是对于人类祖先所犯下的原罪——亚当、夏娃就犯了原罪——的一种赎买.当然还有一种等而下之的,境界比较低的,就是生前做善事,是为了死后进天堂,所以行善博爱之心是对于将来进入天国入场券的预付,我先付一张入场券在这里,死了以后可以进天国.但是中华民族的仁义之心不是这样,儒家强调,仁义理智根于心,都是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自然生发出来的.孟子有一个很好的判断,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我们的仁爱之心首先是由于我关爱自己的家人,我敬爱自己的老人,孝顺自己的老人,推而广之,我也爱其他人家的老人;我爱自己的孩子,推而广之,我也爱普天下的儿童.它是一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这样的一种自然情感的流动.我觉得这样一种流动,在这个意义上面,生发出来的仁爱之心它更自然,更符合人的本性,也更切实可行.而杜甫他的诗篇,他的行为就很好地阐释了这样一种伦理价值观.我们看杜甫他在诗歌中间,有很多地方既写到他本人以及他的家庭所遭受到的一些不幸,他产生的一些痛苦,同时又延伸到普天下的百姓.当他到鄜县去探亲的时候,突然发现家里最小的儿子已经因挨饿而去世,饿死,他当然非常悲痛,一个小孩子饿死了,他也感到非常惭愧,觉得自己身为父亲,居然没有为他提供足够的食物,使他饿死,很痛苦.但是与此同时,他马上又想到了普天下还有很多比我更贫困的人,他们那些失业之徒.他说的失业之徒就是失去田地的农民.他还想到在边疆前线戍守的那些将士,他们遭受的痛苦比我更加厉害.所以他就把关怀之心从家庭扩展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当他自己在暴风骤雨之夜,他的茅屋被刮破了,雨漏下来了,自己不得安眠,床上都是潮的.这个时候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希望的是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拥有一所牢固的、安稳的一所茅屋,有一个容身之地,更希望普天下穷人都能够有这样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所以他的仁爱之心是推广出来的.
  我觉得最典型的作品是杜甫乾元年间在同谷写的那一组诗,那一组诗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那个时候杜甫从甘肃的天水向四川的成都逃亡,因为他生活过不下去了,想逃到成都去.途经同谷,同谷就是现在甘肃的成县,在宝成铁路上,我到那里去看过.那么杜甫到了同谷以后,正是寒冬腊月,他在那里停留了一个月,他的生活陷入了绝境.他在那里写了七首诗,我们看看这七首诗的顺序,第一首说"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就是说我有一个客人,他叫杜子美,他已经白发苍苍了,他生活非常潦倒;第二首就写到他的家人,写到他为了要给家人找一些东西充饥,他就拿了一个铁铲到冰天雪地中间去挖一种野生植物,叫黄独,把这个东西带回去给家人充饥.可惜没有挖到多少,回家以后是"男呻女吟",就是一家老小都是饿着呻吟,靠在墙壁上面,说话都说不动.第二首写他对家人的关爱;第三首"有弟有弟在远方",想念他离散在各地的弟弟;第四首"有妹有妹在钟离",想到他的已经守寡,还拖着三个幼年孩子的妹妹,远在钟离;然后五、六、七这三首想到国家的命运,想到现在战乱不止,天下动荡.他的整个的思考的过程,他的感情流露的一个方向,也是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这样一种情感流程.这样一种仁爱之心的发扬,我觉得是最符合人的本性,也是最切实可行、最自然的.因此在这点上面,杜甫堪称是儒家仁爱精神的一个杰出的阐释者.
  内容简介:
  我们说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为什么评价他为杰出的历史人物?为什么评价杜甫为诗圣?我们主要是看他的影响.可以说自从有了杜诗,中国古典诗歌就再也不能摆脱他的影响了,杜甫的影响已经潜在地含在一部诗歌史中间了.
  杜甫一生飘零各地,走过许多地方,他的死亡、他的去世、他的安葬至今都是一个谜.他到底是怎样去世的?他安葬在什么地方?现在还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话题.所以现在在中国各地留下了很多杜甫的遗址,杜甫的坟墓就有八座之多,这些地方的杜甫墓都被当地人认为是真的,争得很厉害.这说明很多地方的人民都非常希望这位伟大诗人是安息在我们这个地方,安息在我们的家乡.
  那么也有人说,杜甫一生信奉儒学,在他生活贫困的时候,他有没有动摇过?我们说他有的时候当然动摇、怀疑,感到痛苦.甚至有的时候为自己这样一种儒者身份感到困惑,但是不管世界怎么变,不管怎么穷困,杜甫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所以从根本意义上讲,杜甫对于儒学是始终如一的信念,他没有根本的动摇过.所以这也是杜甫为后人所尊崇的原因之一.
  (全文)
  中华文化它最后沉淀的内容是什么?我觉得这是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的一种陶铸,就是传统文化有很多方面.最后都凝聚在我们民族的一个民族性格上面,一种文化性格上面,当然熔铸成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不是某个人的贡献,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有很多的人物共同努力的一个结果.我现在要说的是杜甫在这个过程中间他是有杰出贡献的,他本人的行为、本人的表现、本人的诗篇,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下面来讲一讲这一点.
  我想有这样三点,第一,中华民族极其重视群体利益,极其重视国家民族的利益.他们崇尚一种把群体利益看得比个体利益更加高的这样一种精神境界,那么这一点我觉得杜甫是一个杰出的代表.我们看到杜甫这个人,有一个比较奇怪的举动,后人经常感到迷惑,感到困惑.就是他虽然身居下位,很多时间就是身在民间,但是他却始终对于国家的命运,对于朝廷的政治非常关心.甚至在那里出谋划策,指出很多地方应该补救的,怎么样子才能补救,怎么预防.一句话,他对民族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一种忧患感,而忧患感它的基础是责任感.他虽然在民间,但他觉得自己对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宋代的范仲淹有两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前面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我觉得最形象地体现这一句话的就是杜甫以及他的作品,一部杜诗很多作品可以看作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具体表现,这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一个特点.
  第二,中华民族虽然主张仁爱,同时也主张宽容.孔子曾经对他的弟子说过,"吾道一以贯制",我的学说用一根红线可以贯穿它,那么他的弟子曾参就很好地理解说,"夫子之道其忠恕而已",就是孔子道的核心内容是忠和恕,恕就是宽恕,中华民族有一种宽容精神.对于异族的文化,对于异族的风俗习惯我们都是用一种很宽大的胸怀容纳它,接纳它.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不像很多国家都有宗教战争,中国历史上很多宗教并行不悖,都传进来了,但是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这跟中华民族的宽容性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杜甫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你不可否认杜甫对于其他的学说,对于道家对于佛家的思想,他都是很尊敬的,他不排道,不排佛.杜甫跟很多道人僧人都有很密切的交往,跟他们结为好朋友.杜甫有一首诗,我觉得很有趣,写他到一个寺庙中间去听一位高僧讲道理,讲一个《止观经》.佛家的一个重要经典.他听得很好,觉得这个经讲得很好,道理很深奥,很对.但是他后面说,"妻儿待米且归去,他日杖藜来细听".他说我虽然崇尚你佛家道理,觉得你讲得很透很好,但是我首先回去照顾一下家人的生活,家里的妻儿等待我给他们提供米,他没饭吃.回去做了这个事情以后,"他日杖藜来细听",我将来有空了,再到你这里来细听.所以他对于其他宗教的一个态度,就是这样,很尊重,很宽容.同时,又不违背他以儒家为安身立命之本这样一个基本立场,所以这样一种宽容的态度,我觉得这正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一个特点.
  第三,我们讲宽容也不是无原则的宽容.孔子曾经说过,"乡愿德之贼也"就是那些不讲是非的,不讲爱憎的,没有是非感的老好人,孔子称之为"乡愿".这是德之贼也,这是对道德有巨大损害的一种行为,他是坚决反对乡愿.我们主张仁爱、主张宽容都是要有原则的,在原则立场上的.我们对于那些丑恶的思维应该要憎恨,要批判它、要消灭它,这一点在杜甫的身上也有很好地体现.杜甫因为爱人民,所以他对那些损害人民的势力,种种丑恶现象,他是不遗余力地进行批判.哪怕这个批判的矛头要涉及君主,涉及高官,他一概不回避.因此我觉得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间,批判力度最大的首推杜甫,这一点确实是他的一个光芒四射的一个方面,那么这一点正是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民族精神.
  最后一点,谈一谈从文化的意义上面来看,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一看杜甫对后代的影响.我们说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我们为什么评价他为杰出的历史人物?为什么评价杜甫为诗圣?我们主要是看他的影响.杜甫对于一部诗歌史的影响当然不用我今天再说,这也不是我们的话题.可以说从产生杜甫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就再也不能摆脱他的影响了,随便你什么人,你怎么写诗,他的影响已经潜在地含在一部诗歌史中间了.这个我们就不用再谈,我们看一看在文化上面,在诗歌以外的一些文化领域的一些影响.
  杜甫一生因为飘零各地,走过许多地方,他的死亡、他的去世、他的安葬至今都是一个谜.他到底是怎样去世的?他安葬在什么地方?现在还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话题.所以现在在中国各地留下了很多杜甫的遗址,杜甫的坟墓就有八座之多,有八个地方有杜甫的坟墓.其中有四个地方就是湖南的耒阳和平江,还有河南的巩县和偃师,这四个地方的杜甫墓都被当地人认为是真的,争得很厉害.大家都说这里才是真正的杜甫的坟墓.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很多地方的人民都非常希望这位伟大诗人是安息在我们这个地方,安息在我们这个家乡.当然更加著名的就是成都的杜甫草堂,我每次到成都去,一定要到杜甫草堂去朝圣.杜甫草堂现在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一个花园,一个园林,它里面亭台楼阁,花木扶疏非常优美,境界非常好.当然杜甫生前没有住过这么好,杜甫生前住的草堂就是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描写的那个破草房.那么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一座园林被称为"杜甫草堂"呢?我想成都草堂呈现着今天这样的规模,这是后代的人民为杜甫落实政策,就是后代的人民觉得我们的伟大诗人不应该住在一个漏雨的破草房里.他应该住在一座安静的、优雅的一个园林里面,让他对着花木,对着亭台楼阁,更好地写他的诗篇,所以成都草堂已经成为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这是杜甫在文化上的一个巨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杜甫的影响也深入到其他的艺术领域,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书法作品,是写杜诗.很多的国画,绘画是以杜诗为题材,非常多.我在成都草堂里就看到过五十多种,历代名人的书画,都是以杜诗为题材.杜甫的影响或者说杜甫的光辉,还照耀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上面.杜甫一生走过很多地方,写过很多优美的诗句来吟咏我们的大好河山,当大家登上山东的泰山的时候,你会看到很多地方都刻着杜甫《望岳》中间的句子,他的"齐鲁青未了",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样的句子,到处都刻着,很多处.换句话说,即使你没有刻在那上面,我们一个稍微有点文化常识的人登上泰山,你的心中自然会浮现出来"一览众山小"那样的句子.假如你走到洞庭湖畔的岳阳楼,看到岳阳楼里面,当然马上就会看到他吟咏洞庭湖的句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话,他所吟咏过的祖国河山,两者已经结为一体.中国人游览山水有一个观点,总是觉得有人文内涵的景点更有意思,更有趣味.我不喜欢袁枚的诗,但是袁枚有一句诗说得很好,他说"江山也要伟人扶",就是江山也需要名人的扶持,我觉得杜甫当然也有李白,他们所吟咏过的祖国的大好河山就由于那些杰出的诗篇而有了一种文化的意义,它不再是一个纯自然的东西,这是杜甫的一大贡献.
  当然,杜甫对后人在后代的更大的影响是对于后人一种人格塑造或者道德建树上,这方面的影响更加大一些.一部杜诗几乎可以用一句话,就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来概括.就是伟大的诗篇往往产生在不是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恰恰产生在国家多灾多难的时候.这个时候文学的任务、诗歌的任务才突现出来,杜诗的意义也是这样突现出来.因此在后代每当中华民族遭受到危难困苦的时候,这个时候杜诗就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从宋代以后,无数的爱国志士都是从杜诗中间吸取营养.我们看北宋将要灭亡的时候,有一个爱国名将叫宗泽,宗泽因为抵抗金军没有机会,朝廷掣肘他,他没有办法渡过黄河去杀贼,所以他最后临终的时候,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吟咏杜诗.李纲,同样的,在他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的时候,亲笔题写杜诗送给他的朋友,以此鼓励他的朋友.当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文天祥被抓到燕京去以后,关在狱中三年,三年始终不屈,始终坚持民族气节,最后从容就义.他在燕京狱中这三年过程中间,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他?皇帝都已经投降了,太后都已经投降了,家人都失散了,南宋已经灭亡了,他为什么还要在那里维持民族的尊严坚持民族的气节?就是不投降,为什么?什么东西在支撑着他?文天祥在他的《正气歌》中写道"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我在一个刮着大风的屋檐下面,就是在监狱里面,展开一本书本来读.古人的道德光辉照亮了我,这个古人的著作其中首先就是杜诗.所以文天祥在燕京狱中写了二百首《集杜诗》,把杜诗的原句拿出来重新组合成一首新的诗,写了二百首,都是五言绝句.这是说明一部杜诗就是支撑文天祥的一个精神源泉,一部杜诗也就是文天祥民族气节的一个核心内涵.我们觉得这一点是怎么估价都不为过分的,我曾经听很多位前辈说过,当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时候,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的时候,那时候很多流亡到四川的,在重庆,在成都的前辈大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吟诵起一首诗,就是杜甫的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个时候大家觉得最能表达我们内心的就是杜诗.
  刚才说的都是限于国内的影响,实际上杜甫的影响早就越出国外.从13世纪开始,杜诗就在我们的东亚邻国进行广泛传播,韩国、越南、日本,到了1481年韩国就出现了世界上首部完全把杜诗翻译过去的一部著作,叫《杜诗谚解》,完全译成了韩文.所以杜甫的影响早就越出国界,他是一个世界文化名人.说实话我对很多日本汉学家的学术成果是蛮尊敬的,他们确实研究得很细很透,但是我一直觉得他们这些人不可亲.但是其中一位例外,这个人的名字叫吉川幸次郎,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听到过?吉川幸次郎是一辈子研究杜诗的一个专家,他研究杜诗研究了一辈子,写了很多关于杜甫的著作.在他临终之前,就是他快要去世的那个时候,大概一年以前或者两年以前.他专程到中国来,到河南的巩县,到杜甫的出生地去朝拜.他专门为此用白布做了一件长袍,是他理解中的唐朝人所穿的礼服,他想是那样子的.用白布做了一件长袍,他准备到了巩县杜甫出生地以后,就穿上这件长袍来行礼.可惜那时候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他到了郑州以后,在那里停留了好多天提出要求,我们不同意.因为那时候规定,大家也许不知道,那时候县以下外国人是不许去的,巩县是一个县.所以吉川没有能去成,最后很失望地回去,由这一件小事我就觉得吉川教授这个人很可亲,说明我们杜甫的光辉已经照亮到那里.
  西方人民当然对我们的古典文学比较隔膜,但是我也注意到,有一个美国现代诗人叫做雷克斯罗斯,雷克斯罗斯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有名的判断.这是我们南大外文系的张子清教授告诉我的,他翻译过他的诗,他说这位诗人提出来,他读了很多杜甫的诗.他认为杜甫的价值,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他又认为只有这种品格才能最后拯救我们这个世界,最后拯救世界的不是高科技,不是其他东西,就是人跟人之间的爱、宽容和同情.他又认为有这样一种品格的杜甫,所孕育他的这样一种文化,当然也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比孕育了《荷马史诗》的希腊文化更加伟大,因为《荷马史诗》中间缺乏这种东西,这当然是外国朋友对我们杜甫的评价,我听了至少感到很高兴.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作为我这次演讲的结束语,那就是我引用过的闻一多先生的一句话,杜甫确实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提问:我想请问的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么杜甫他也写过"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我的问题就是说,杜甫他是不是也对儒家思想有过一种动摇,特别是他在同谷以及在以后的夔州,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有没有这种动摇过?第二个问题稍微小一点,我想杜甫他可以说嗜酒如命,在家里非常穷的时候,他还那么喜欢喝酒,他的妻子会不会怪他?
  我们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因为比较有趣一点.说杜甫嗜酒如命,这句话是郭沫若首先说的,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这本书里首先说出来的,用"嗜酒如命"这四个字.应该说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都喜欢喝酒,宋代苏东坡是酒量不好而喜欢喝酒,其他的大诗人都是既喜欢喝酒,酒量又大,喝很多酒.所以有人现在说,陶渊明的儿子智商不高,好像杜甫的儿子也未见有什么好的表现,这就是酒精中毒而影响了遗传.现在回到郭沫若的观点,郭沫若那个话是在《李白与杜甫》这本书中提出来的,当然他那个观点是偏颇的,因为本来说古人喜欢喝酒,古代的诗人喜欢喝酒,尤其说李白和杜甫喜欢喝酒,这都符合事实,这不错.但是问题是郭沫若的态度我觉得有问题,同样喜欢喝酒,他说李白喜欢喝酒说明了他跟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因为劳动人民都喜欢喝酒,李白也喜欢.他说你看有一个证据,现在很多的小酒店,那个招子,外面的酒帻上都写着"太白遗风",劳动人民都认可李白喜欢喝酒,我们也喜欢喝酒.而杜甫喜欢喝酒,他说杜甫嗜酒如命,是地主阶级的腐朽生活形式.这个态度有点问题,我们抛开这个问题不讲,我们就讲杜甫喜欢喝酒,他有没有受到妻子的责怪?杜甫受到妻子责怪我们没有看到,当然我们也没有在杜诗中间看到像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所写的,他有了朋友来了,逮到一条鱼,想喝酒没有.妻子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藏了很久了,赶快拿出来.杜甫的妻子没有这么贤惠,没有说藏一些酒,等他需要的时候拿出来,我没看到这方面的描写.但是我们也没有看到说妻子怪他喝酒,杜甫跟他的妻子杨氏夫人关系是非常好的,这可以说是模范夫妻.杜甫一生只娶过一次,只结过一次婚,不像李白结过很多次婚.杜甫始终只爱他的妻子,他在任何情况下,都想念他的妻子,如果生活过得稍微安定一些,他就写他跟妻子之间那种相亲相爱的生活.写到"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我的老妻给我一张纸画一幅棋局跟我下围棋,写了很多.说到杜甫的喝酒,应该承认杜诗中间写酒是非常多的,这当然首先是古代诗人的一个共同习性,其次可能也有借酒浇愁的意思.他在长安十年的时候,他诗中很多次写过,他跟好朋友郑虔或者其他的毕曜这几个好朋友之间的交往,经常是有了三百个青铜钱,有了一点点钱就赶快买一点酒来喝."宜速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我口袋里好不容易有了几个钱,赶快买一点酒,到小酒店里去喝.这恐怕不是对一种什么腐朽生活,没落生活的追求,而确实是借酒浇愁,酒能使人暂时忘记他的忧虑,是能够宽解人.很多人喜欢喝酒,我想没有什么太了不起的地方,而且我们现在很难估计杜甫的酒量到底是多少,这个里面没有.当然诗中间写得都是夸张的,他写《饮中八仙歌》,描写李白他们的喝酒,写的很有兴致,兴致勃勃,他本人喝酒当然也有那种情境,但是应该说酒在杜甫的生活中间不是最重要的内容,也不是杜诗中间最重要的内容.这一点跟李白诗中间比例可能有一点不一样,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多讲了,下面讲一讲你的另外一个问题.
  就是杜甫那样一种对儒家的信念有没有怀疑过?有没有动摇过?当然是有.他有的时候动摇、怀疑,感到痛苦,甚至有的时候为自己这样一种儒者的身份而感到怎么回事,为什么我学问这么好,我是一个坚持儒家道德观念的人物,为什么现在这么穷困呢?他感到困惑,我的理想没有办法实现,杜甫一生以他的儒家身份而自豪,我统计过,杜诗中间用到"儒"这个字有45次.其中有一次是侏儒,那个不算,就是说身材矮小的人.其他44次都是在儒家这个意义上用,他自称是"儒",是"老儒".有时候甚至称自己是腐儒,一个很迂腐的一个儒,因为固守这样一种信念,在现实生活中间怎么碰壁都不改变.但是不可否认,杜甫有的时候,当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当他没有办法实现理想,甚至连生活都难以维持的时候,他有痛苦有动摇.你刚才提到《同谷七歌》,最后一首就是这样子,他有所动摇"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山里面有一个老儒生以前我跟他老早就认识,现在两个人见面,大家都很伤心,讲讲我们的怀抱没有办法实现,这是有的.但杜甫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即使在这个时候,他从来没有改变过他的核心的,最基本的对于儒学的那种依恋,对儒学的那种理解,对儒学精神的那种实践.他从来没有抛弃过,他一直到最后,一直当他从四川出来沿着长江在一叶扁舟上面漂流,后来又到了洞庭湖,到了湘江,在那个境界,当他走到生命的最后关头完全穷困潦倒,人生已经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候.他依然很自豪地自称是儒,"天地一腐儒",我是天地之间的一个迂腐的儒生,"腐儒"这个字表面上看好像是说我自己很迂腐,实际上是带有一种自豪感.这表现为一种道德信仰上面的执著一种坚决的追求,至死不渝的精神.不管世界怎么变,不管我怎么穷困,我的遭遇怎么不好,我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这是杜甫自称腐儒一个最核心的内容.所以我觉得从根本意义上讲,杜甫对于儒学是始终如一的信念,他没有根本的动摇过.
  莫先生您好,我想向您请教的问题是,杜甫"诗圣"的称号是宋人确立的,那么这与宋代的理学思想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谢谢.
  "诗圣"这个称号就是诗中的圣人,这个称号的最后的确立提出来是明人.就是明末的王嗣奭在他的《杜臆》里首次提出来的,但是这个观念,这个概念确实是宋人提出来的.宋人对杜甫有很多评价,其中比较主要的一个说他是集大成,他集诗歌之大成.集大成本来在儒家的术语中间就是圣人的概念,因为这是孟子对孔子的称呼,孟子说孔子是集大成者.同时宋人也说过,杨万里说过杜甫是圣于诗者,在诗歌这个领域中他已经超凡入圣了.同时宋人还说过,杜甫写的诗像"周公制作不可拟议",就像周公在政治上那些建树一样,你觉得没有办法来评价他,太伟大了.所以这几个意思基本上已经颇近圣人的意思,但最后诗圣是由明朝人提出来的.这个同学刚才提的主要的意思就是说,它跟宋代的理学思想有没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应该说说起来有一些复杂,我简单地提一提.我本人对宋代理学思想研究不多,但对宋代理学家的文学思想有一些研究,因为我研究过朱熹.我觉得宋代的理学作为一种道德伦理学说,或者作为一种哲学学说,它在我们当代所受到的评价是偏低的.就是大家现在说到杜甫的崇高地位是宋人确定的,那么宋人又是受理学思想影响,这样一种评价会不会有保守的意义在里面,会不会有不那么崇高,不那么伟大的成分在里面.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大家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可能是觉得理学思想是一种官方思想,是统治阶级一种思想的一种表现,实际事实不这样.
  理学思想在整个宋代,除了南宋的最后半个世纪以外,始终没有成为官方思想,它一直是民间思想,它甚至在朱熹身后还是受到镇压的.朱熹死了以后,追悼会都不能开,他的弟子去送葬,都要受到朝廷的追查.完全是受镇压的,是一种民间思想.我自己认为,一种思想如果它被确立为统治阶级所采纳的思想的话,它的生命也就慢慢地停止.最有生命力的思想是在民间,民间思想才有活力.因为它能发展,而统治阶级所采纳的思想它是固定的,定于一尊,它由权威解释,它不能再发展.所以宋人对于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应该说确实是跟理学思想有关系,我们刚才提的朱熹的那番言论,就是一个明证.但是这主要是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表现的,他消极的方面很少,积极意义是什么呢?在理学家看来,在理学思想看来,对于一个人物,不管是历史人物,还是现在的人物,对他的评价最主要的一个判断是道德判断.你首先是不是一个好的人,然后才称得上你是不是好的文学家,是不是好的政治家.这一切建立在你首先是一个好的人这个基础上.道德判断是第一位,审美判断是第二位.所以宋人对杜甫那么推崇,当然他是两个方向同时进行的,既有道德判断,也有审美判断.但是最核心的最基本的首先是道德判断.也正由于如此,所以李白没有被确立为诗圣,宋人看来李白有很多缺点,而杜甫几乎是完美的,那首先是道德判断.这样一来,我觉得如果说杜甫在宋代所受到的评价跟理学思想有关的话,那么这种影响,这种关系基本上是积极的,是应该肯定的,里面并没有多少消极的东西.
  我就想提一个问题,就是他的有一首诗中写到,"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就是在他的生活中,可以说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他惟一留下来的更重要就是他的诗歌,从这句诗来说,诗在他生命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一个是他对诗的看法,第二个是他留下来的诗对我们后来如何看待杜甫,这个诗又扮演一个什么角色?谢谢.
  "诗成吟咏转凄凉",我想大概说的这样一种状况,就是他本来想借诗来解愁,因为我在生活中间不顺利,遭遇不好,我想通过诗歌写作来抒发我的某种忧愁,但是没想到,写好以后,我就更加愁了,觉得心境更加凄凉,大概是这样一种意思,那么主要的问题就是说,诗歌在杜甫的一生中间到底是什么地位,他的写诗作为他的一生的事业到底有什么意义,我想,从本质上讲,杜甫是一个诗人,我们虽然刚才说了很多诗歌以外的话,说他在文化上面,但他最本质的价值上说,杜甫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成为诗圣,成为我们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这绝不是偶然的,这跟他对诗歌那种全心全意把整个生命都融化进去,那样一种态度分不开,喜欢文学的人不少,喜欢写诗的朋友也不少,但是很多人仅仅是在某种状态之下写诗,或者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写诗,很少有人说从小到老,一以贯之,而且在任何生活状态之下,在任何心境之下,都不放弃诗歌写作,都不放弃对诗歌艺术上的追求这样的人是很少的,那么要说有的话首先就是杜甫,他这个人从很小就开始写诗,他自己回忆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他七岁时候就写诗,写一首咏凤凰的诗,他在长安十年的时候,他向皇帝献赋的时候就说过,他那个时候已经写了好几千篇诗了,那时候他才三十几岁,就是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接受了诗歌的熏陶,就开始写诗,因为这也不奇怪,他的祖父杜审言就是当时的一位大诗人,他说诗是吾家事,诗就是我们家的事情,是我家的一个传统,一个光荣传统,所以他从小写诗,那么写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写到他最后生命的终结,当他最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当他到了湖南的耒阳,又泛舟北上,船行在湘江上将要进入洞庭湖的时候,写下那一首绝笔诗,就是《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那一首诗的时候,最后划上了一个句号,他一生都在写诗,而且一生不仅仅是写诗,作为消遣作为应酬,一生都把诗歌作为他的最重要的事业在进行追求,他在诗歌艺术上真是孜孜不倦,千锤百炼,所以他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个诗歌如果句子还没写到惊人的程度,他是死也不肯罢休,一个人做任何事业,真正要获得大成功的话,你必须要全心全意地去做,你必须要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进去,这样才可能做成一番大事业,而杜甫就是一个把整个生命都融化到他的诗歌写作中间去,这样一个诗人,在杜甫看来,诗歌是人生崇高的一种职业,做诗人,写诗是一个崇高的事,这当然也是唐代大多数人共同的看法,诗人在唐代的地位,不是我们今天社会的人所能想像的,我们今天大家听到说某人是诗人,还有点调侃,这个人写诗,是诗人,我经常听到有的年轻朋友说,散文写得不通顺就去写诗,这是简直是对诗歌极大的亵渎,诗歌应该是最好的最精美的文学形式,用当代诗人艾青下的定义,什么是诗歌?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就是最具有文学本质的最具有文学功能,最集中的就是诗歌,它是一种最高的形式.诗是中国一切文学的极致,最高境界就是诗,所以杜甫一生是瞄准了这一点,他确实把写诗,把诗歌创作看做他一生最重要的事业,也就是最崇高的事业,所以他生前实际上早就已经知道,他这一生注定在政治上不可能有所作为,他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惟一能够留给后人的,惟一能够使自己在历史上成为一位人物,使自己的一生不白过的事业就是写诗.所以他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虽然是他对他的好朋友李白的评价,也未尝不可看作他对自己的评价.他自己知道自己身前冷落,身后凄凉,这一切都是注定的.但是他觉得凭借他的瑰丽的诗篇,凭借他在诗歌上的巨大贡献,他将能够千秋百世地垂名下来.而杜甫这个预言确实也是很准确,他确实凭借诗歌而活在我们的文学史上,他也凭借他的瑰丽的杜诗,成了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位重大人物.
【由www.【网】整理,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所有,本站仅提供预览,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

当前:第1/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