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门女将全集.com》第2/35页


此情此景让没藏秋水心头一动,此前跟李元昊讨论过的整军计划,自己已经考虑成熟,何不趁此机会和盘托出。既然是两个人一起讨论过的,提出来就不显得突兀,也不会引起李元昊的疑心。她起身靠在床头,一边抚摸着大夏皇帝的脸颊,一边缓缓说出自己酝酿多日的扩军计划。“兀卒,前些日子我们讨论过的整军一事,你让我再仔细斟酌。我现在有了一些具体的想法,不一定中用,供兀卒参考。”

“但说无妨!”李元昊马上来了兴致。

狼群出击

根据没藏秋水的建议,李元昊重新整编了西夏军队。

首先,以黄河为界,将西夏军队划分为左右厢军,并设十二监军司。这十二个监军司都被冠以不同的军名,并且各自有规定的驻扎地,相当于现在的军区。这样的划分和建制统一并健全了西夏军队的指挥体系,全军上下号令严明、行动一致、调度灵活,军队的战斗力和行动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其次,建立若干个新的兵种:铁鹞子、卫戍军、泼喜军、擒生军、撞令郎。铁鹞子,又被称作“铁林”,是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而且是人马披甲的重装骑兵,士兵、战马和器甲都是最精良的,铁鹞子的总人数为3000,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主战坦克部队。卫戍军是由西夏贵族子弟组成的禁卫军,共5000人。“泼喜军”只有200人,属于炮兵部队,但是当时的武器不是大炮,而是抛石机,主要用来协助攻城。西夏的抛石机可以旋转射击方向,灵活调整角度和射程,被称为“旋风?”。擒生军是一支专门在战争中俘掠宋朝百姓的部队,这支部队人数极多,有数十万之众。撞令郎由战争中的俘虏组成,这些“伪军”在打仗的时候冲在最前面,充当炮灰,从而减少西夏军的伤亡。

没藏秋水知道西夏人大多目不识丁,文化素质低,缺少具备文韬武略,能够治国治军并为李元昊出谋划策的人才,所以她说服李元昊放下架子,礼贤下士,大胆地任用汉人。李元昊爽快地接受了这个明智的建议。

恰好在这个时候,有两个在宋朝不得志的落魄书生来到了西夏,或许是为了引起西夏上层人士的注意,两个人便更名为张元、吴昊,把大夏国皇帝的名字拆开来用。他们在都城兴庆府饮酒作乐,到处题诗,口出狂言,行事非常张扬。大肆炒作终于发挥了作用,地方官吏把这两个嚣张的汉人抓了起来,送到了李元昊的面前。

李元昊打量了一下这两个弱不禁风的书生,声色俱厉地问道:“你们难道不知道自己的名字犯了我的名讳吗?”

没想到,这两个书生并没有如他期望的那样跪地求饶。因为他们早有准备,所以面无惧色,张元回敬道:“你连自己的姓都改了,又何须在乎名字呢?”

李元昊当上皇帝之后,迫不及待地去掉汉姓,恢复鲜卑本姓。现在被张元当面抢白,心头一震,“不错,汉姓都不要了,又何必在乎汉名呢?”这让他对这两个白面书生刮目相看,这二人胆识过人,机智善辩,从他们的表现来看也不像是奸细,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何不将其留在身边,当个军师之类的。念头闪过,李元昊换上一张笑脸,满面春风地走上前,亲自解开二人的绳索,下令设宴款待。

称帝两年后,李元昊觉得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悍然发动了对宋朝的大规模战争。在没藏秋水的支持下,李元昊采纳张元、吴昊的建议,于1040年春天,大举进攻延州(今陕西延安)。宋朝边境烽烟再起,延州形势危急。

第二章 延州沦陷

宋仁宗派出年轻气盛的狄青和老成持重的杨宗保为搭档,迎击西北狼。狄青的自负和狂妄让宋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先后中了张元、吴昊的诈降计和诱敌计。葫芦谷一战,宋军精锐之师全军覆没,杨宗保以身殉国。

这只老狐狸

消息传到汴梁(今开封),朝野震动。宋仁宗召集大臣们商议如何应敌,该派谁领兵出征。大臣们面面相觑,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推荐何人担当大任。宋朝自立国以来就奉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时间一长,优秀的军事将领越来越少。杨家将中唯一的幸存者杨六郎也已经病故,杨宗保被当权的庞太师排挤,仅仅担任一个可有可无的闲职。仓促之间,还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人选来。

宋仁宗看着大眼瞪小眼的满朝文武,气不打一处来。一贯好脾气的皇帝不禁大发雷霆,“平时你们都在朕面前叽叽喳喳,说三道四。现在国家有难,怎么连个领兵打仗的人都为朕选不出来,真不知道平时养着你们是干什么用的!”

皇帝发了脾气,让大臣们更加噤若寒蝉,不敢说一句话。仁宗的火更大了,索性直接点名,“庞太师,你给朕说,到底应该派何人带兵讨伐叛贼?”宋朝的皇帝还不承认西夏的国家地位,在他看来,西夏人也是自己的臣民,只不过现在搞叛乱而已。

庞太师老谋深算,这次虽然有点猝不及防,但是他脑子转得快,稍一思忖,气定神闲地回答道:“臣的学生狄青年少有为,文武双全,可堪大用,只是……”

仁宗皇帝犹如抓到根救命稻草,见庞太师欲言又止,连忙问道:“只是什么?”

庞太师顿了顿说:“只是狄青年纪尚轻,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仁宗沉默不语,总不能派这么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菜鸟上阵吧!

庞太师见状,又道:“臣倒有一个办法。狄青骁勇善战,精通兵法,可命他统兵出征。另选一个实战经验丰富的将领担任先锋,辅助狄青,届时一定可以成功破敌。”

“何人可以担任先锋?”

“杨宗保乃杨老令公的嫡孙,现正当壮年,而且当年他跟随其父出征,大破天门阵,实战经验丰富。此二人配合,定能旗开得胜。”

仁宗满意地点了点头,忽然又想到:这些年没有战事,朝廷对于杨家有些怠慢。如今要打仗了,又重新启用杨宗保,杨家人会不会心怀怨恨,找借口推脱呢?想到这,仁宗问道:“这倒是个好主意,只是如今这杨宗保并不在朝廷当值,那么谁代朕去杨家,传召杨宗保呢?”

庞太师抢先道:“臣以为,包大人和杨家关系一向亲厚,如果由包大人前往,杨家佘老太君必定会慨然应允。”

仁宗道:“庞太师所言极是,那么就由包拯代朕前去杨家传旨,擢升杨宗保为护国大将军,协同大元帅狄青前往延州救援。包爱卿意下如何?”

包拯在心里暗暗地将庞太师骂了个狗血淋头:“这只老狐狸,当初就是他把杨家排挤下去的,如今要打仗又想起人家来,这等‘好事’竟然推给我。”虽然心里骂个痛快,但是皇上问自己“意下如何”,并不代表自己能说“意下不行”,所以只得接了这个差事。

庞太师和杨家是死对头,又为何这么好心地推荐杨宗保呢?他打的是如意算盘:自己掌握着天下的兵权,学生狄青虽然是个少年英雄,但是毕竟年轻气盛,万一打了个败仗,岂不是让自己很没面子,还要被连累。要是把这杨宗保捎带上,一来确实可以出很多力,二来说到底他也只是个先锋,打了胜仗是狄青的功劳;打了败仗让他兜着,把责任往杨家身上推。

包拯来到杨家,把皇帝的意思向佘太君等人讲了一遍。虽然佘太君是个老革命,觉悟高,没有为难包拯就应承了这差事,当事人杨宗保也没有说什么,但是妻子穆桂英心里却有些愤愤不平,说道:“我杨家满门忠烈,可是到头来却落了个什么下场呢?如今要打仗了,就又想到我杨家了?难道我杨家人是皮球,任你踢来踢去吗?”

听到穆桂英这么说,包拯面子上虽然有点挂不住,但是心里想想也能理解,况且自己早就做好了足够的思想准备,言道:“穆元帅所言甚是,但这都是奸佞作祟,并非皇上的本意。朝廷上下无不同情杨家的遭遇。现在国难当头,希望杨家能够以社稷和黎民为重,不计前嫌,那便是天下苍生的幸事了。我包拯代天下苍生感谢杨家。”

其实穆桂英也只是发发牢骚而已,皇上已经下了圣旨,难道杨家能抗旨不成?而且在杨家这么些年,她已经不是当年穆柯寨那个叛逆的野丫头了。见堂堂开封府尹包大人如此低声下气、言辞恳切,穆桂英便不做声了。

做完杨家人的思想工作之后,包拯也顾不得回家,直接到皇宫向仁宗皇帝交差去了。听到包拯说杨家人很痛快地答应了,仁宗心情大好,也对自己慢待杨家的做法有些懊悔,当即下旨,重重地赏赐了杨家。

初生牛犊不怕虎

当前:第2/3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