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道军师全集》第389/421页


“至于返铅现象,它被我的老师称为百年时间浓缩而成的精灵。”王学见王侯很有这方面的天赋,也乐的倾囊相授:“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面的返铅现象,即人们常说的“银斑”,是唐三彩后天生成的典型物质。返铅现象的出现除了需要一定的环境,还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是时间留在唐三彩器物上的特殊的印记。从有返铅现象的唐三彩来看,返铅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整件唐三彩器物的釉面通体有一层薄薄的银光,如秋月之色浮于物面,如薄霜依稀可见。”

“第二,一件器物釉面的局部有银白色的返铅现象,而大部分釉面则没有。值得一提的是返铅现象出现于任何颜色的釉面,蓝色的釉面的返铅现象往往更为突出,颜色更加自然。并不像有的文章所说的蓝釉不会出现返铅现象,要知道唐三彩的釉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其中铅的成分达25%左右。既然釉有那么高的铅含量,只要条件合适,什么颜色的釉面铅分子还不是照样跑出来,蓝釉亦釉,没有例外。”

“ 第三,以细小的银白色斑点出现在釉面上。“银斑”是真品唐三彩器返铅现象的重要表现方式,其表现形式仍为不同时间先后出现的动态过程。首先是酝酿阶段,表现形式为釉面出现隐约可见的浅黑色斑点,有的略呈爆裂状,再发展是在浅黑色的斑点中间出现针尖大的白点,再往下发展便是白点逐渐长大成为白色的斑点。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发展,釉面上的银白色斑点也就越来越多,大小不一呈色自然。“银斑”从酝酿到发展成为银片,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唐三彩器出土后,离开了出现“银斑”的环境,动态的生长过程便凝固在唐三彩器物上,给我们观察它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几百年的光阴便凝固在我们眼前。”

真品“银斑”,由分子构成,薄如纸张的1%。高仿唐三彩的“银斑”,有的是在窑中烧成与生俱来的,似故意加铅使之和釉一起熔化,“银斑”深入釉里,和真品“银斑”浮于釉表刚好相反;有的“银斑”是仿品出窑后“种”上去的,厚重笨拙,毫无自然感,与自然的铅金属的光泽差别甚远。尽管“种”上去的“银斑”仿造者也用一定的温度使之熔于釉表,可人为痕迹很浓,糊弄门外汉尚可,在行家面前绝难过关。用第一种方法造“银斑”,又无法用药水处理埋于地下,因为这样“银斑”就发黑无光了;用第二种方法造“银斑”不仅造不出极薄的真“银斑”,还留下迹痕。就算挖空心思用尽手段仿出稍微像样的“银斑”,可真品“银斑”那种先后出现,大小不一的生长过程,仿者又没辙了。所以说,“银斑”是目前高仿者还无法解开的死结。

王学再喝了一口茶,接着道:“关于“银斑”的形成,程庸老师在《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一书的前言中是这样评说的:“前些年,唐三彩鱼子纹开片难以仿出,现在这个问题也已解决。眼下就剩下最后一个重要特征难以仿造,那就是‘开银片’。‘开银片’的形成,是因为铅的原因,它是化学元素中较活跃的一种,时间长了会自然跑出来,就形成了‘开银片’现象。”可见,“银斑”是时间的沉淀物。”

“仿品则因为生产时间不长,器物表面没有经过酸、碱、盐等地下化学物质的千年腐蚀,釉面新而明亮,上手摸釉面光滑而顺手,没有真品的“涩滞”感。经过打磨作旧的仿品,虽然看表面没有那种光滑明亮的感觉,但这种仿制品往往在器物表面留下了磨擦的痕迹。如果侧光仔细观察,在釉面就能看到经过打磨而产生一道一道的摩擦痕,用手抚摸器物,有刺手的感觉。真品三彩柱型器都是使用模制法成型,双模左右拼合而成,局部修胎。器物底部或主体下部中间留有一孔洞,透过孔洞可以清楚地看到留有合模时的痕迹,并可以看到器壁上留有一些不规则的手工痕迹。仿制品则用现代高精度的打磨器处理,反倒双模拼合处画蛇添足。唐三彩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划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矿有力。”

“除了釉面,釉里也有区别。”王学索性竹筒倒豆子,将细节处都告诉王侯,“目前高仿唐三彩的釉里开片虽也浅淡细密,状若鱼子,甚至少量高仿品的开片亦似乎有一种微微上翘的感觉,但比起真品唐三彩,仿品唐三彩的开片密密麻麻,极为细小,细碎爆裂,而且不同的釉色开片也有差异:黄色釉开片最为细小;深黄色釉开片最为细密,更像民间所说的“芝麻釉”、“翘皮纹”;褐色釉类似烧焦状的釉面开片则多呈爆裂状,与胎体分离似乎更明显;绿色釉开片则没有黄色釉开片细;白色釉开片与红色釉开片大致相同;蓝色釉和墨绿釉则多数开冰裂纹,走纹虽也细密,但纹片很少有上翘现象;真品唐三彩器的开片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就是同一器物釉面的开片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地方开片均匀极细碎,而釉薄之处开片细而不碎纹路稍长。” 总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真品唐三彩与高仿唐三彩釉里的不同,那就是高仿品开片细小,真品开片极为细小,差别就在一个“极”字,其中奥妙不是比较着看很难说明谁细、谁更细。”

“还有一点很关键。”王学最后着重强调道,“时光历经百年可以渗透釉面,把一些褐、黑等色的杂质带入釉里,凝结在釉下胎表,部分真品的釉下会出现这一情况。釉的开片虽不是很细,但纹路是非常紧密的,绝无向两边分开的现象,可杂质竟穿透纹路渗入釉里慢慢积累形成黑褐色的沉积物,沉积在釉下的杂质越多,釉下的胎表就越黑,反之就越淡,在透明的釉下清晰可见。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只要有足够长久的时间就可。高仿品釉下胎表之所以没有这一现象,就是因为它没有百年以上的时间,短时间的“速成”是毫无结果的,即使有杂质侵入,也不会透入肌理。”

“学哥,我以茶代酒,敬你一杯。”王侯对着王学很尊重的道,“谢谢。”

跟王学喝了茶,王侯重新给自己倒了一杯,对着赵杰和沈为又道:“杰哥,为哥,也谢谢你们,谢谢。”

第四百一十七章 丝丝入扣

“这点小事情谢什么谢呀,大家都是朋友。”赵杰喝了茶笑道。

“要谢,要不然我被人蒙了还得乐呵呵的帮别人捡个烂摊子。”王侯笔眯眯道,有些油滑,眼睛里却带着丝阴冷的意味。

“怎么回事?”沈为立即便嗅出了些不同寻常的味道。沪宁杭那边现在可是多事之秋,谁知道青帮又有什么秘不可宣的事情在私底下悄悄的进行。

“这件武士俑是我们青帮传了几代的东西。”王侯将那尊王学确认是真品的唐三彩武士俑拿到手上,有些狰狞的道。

“另外的三尊是别人给我送上门的。”王侯瞧着桌上的三彩马,花瓶和仕女俑继续道,“不过有条件,换这个武士俑。”

“三换一?”沈为微笑着问道。

“嗯。”王侯点头。拿起烟盒挨着发烟。

“搞不懂。”沈为笑道,王侯虽然还没把事情讲出来,他已经在开动脑筋想着来龙去脉。这么远把这几尊唐三彩运过来,只是为了鉴定,里面没什么深层次的含义,沈为怎么想都觉得不可能。

“我当时也搞不懂,不过后来有些想通了。”王侯自嘲笑道。

王学适时开口道:“仅就其自身价值而言,三彩马和武士俑差距不大,如果上拍买行的话,估计拍到150万美元以上,哪个拍的多一点就看买者的个人喜好了。另外,花瓶和仕女俑应该也有一定的年份,极有可能是民国时代的高仿器,加上三彩马,算下来的话,足抵那个武士俑。”

“我是肯定不会换的,而且就是我想换,家里老头子也不会同意。”王侯撇了撇嘴道,直接把这条路封死。

“能够晓得你们青帮手里有这尊武士俑的肯定不是一般人吧?”沈为笑道,眼睛清芒一闪而逝,“香港青帮?”

“不错,你怎么知道?”

“这个不难猜,青帮的前辈传下来的东西,青帮里辈份高的人自然知道,这段时间和你们打交道,和我们也打过交道只有香港青帮。”沈为说到这儿却没停住话头,继续道:“应该还有什么条件吧?”

王侯摇头苦笑:“果然什么都瞒不过你。”

“那尊武士俑在你们青帮里的意义远非其实际价值所能比拟,说的重些它已经具有了信物传承的意思,王老爷子怎么可能把这种等同于传帮之宝的东西换给别人。而且还是同出一脉的香港青帮?这不是拱手把你们上海青帮正统的位置拱手让人吗?”沈为想的很深远,分析的也是丝丝入扣。

“所以他们找上的人是我,不是老头子。可能他们想的是我岁数不大,把那些传统的东西看的淡。”王侯笑了起来,带着寒意。

“他们开出来的条件是,如果我不换,这三件东西也可以送给我,不过要帮他们一个忙。杰哥,为哥,你们猜一猜他们让我帮什么忙?”王侯望着赵杰和沈为问道。

赵杰拿起茶杯喝茶,不动如山。

沈为则把手上拿着的香烟点燃,没有直接去猜测王侯提出的问题,而是微笑着讲起了故事:“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 。在一个现场节目里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说他愿意用500块钱买参与这个节目的这些男人的女友,问在场的人愿不愿意出让 。他一开口,马上就遭到了在场所有男人的唾骂, 每个人都对他嗤之以鼻 ,骂他是神经病 。”

王侯笑道:“确实是神经病。”

沈为笑了笑,不急不缓的往下说:“他说你们别急,我还没有说完呢 。500块不行的话,我现在出5000块, 结果他又被声讨了一番 。然后他说他现在出50000块,结果还是一样 ,现在骂他的声音小了些,有人在开始思考。这时他可能觉得一步一步望上加意义不大,于是报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有些吃惊的价码 50万。”

“其实到50000块的时候已经有人动心了。”王学轻声的接了一句。

“不错,从50000到50万的这种跨度完全不是500和5000所能相提并论的,虽然还是那个倍数,但是实际价值已经是很多人不可小视了。”王侯同样认可道。

当前:第389/42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