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战国》第1/213页


《梦幻战国》
作者:gggold小说网 www.


附录

兵器问题一远程武器

小说中将涉及三种主要远程武器,弓、弩与火枪弓分为长弓和短弓长弓主要为步兵使用,稳定性较好,且拉力强劲,但是由于弓臂过长,不易拉开且射击速度较慢。
最有名的长弓为英格兰长弓,由单一材料紫杉木制造,拉力可以达到75磅(一磅约合九两),射程250码(一码合0.914米),射速较慢。
而战国时期的日本由于材料、工艺等方面的限制,其长弓很难达到英格兰长弓的性能,由于缺乏史料记载,在小说中将日本长弓的有效射程设定在一百五十米内。
短弓主要由骑兵使用,弓臂短,易于拉开,射击速度较快。短弓的性能根据材料的不同性能相差很多。
短弓中最为有名的是蒙古骑兵所使用的组合式弓,由后背上的一条动物筋,弓肚上的一层角质物和中间的一个木架组成,拉力100磅到160磅,射程350码,考究的组合弓还有涂防水漆,其使用完全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短弓由于弓臂短较易使用,因此即使没有蒙古骑兵的体格只要是比较强壮的经过必要的训练应该可以达到300码的射程。
而战国时代的日本,在短弓制作上就没有这样的工艺了,其骑兵用短弓,射程可以达到100米应该就算是好的了。
大约再有十章,我将引入踏弩这种恐怖的强力武器,(嗡嗡,中国人果然不是扩张性民族,不然的话……,题外话就不多说了。)所以在这里要对弩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弩不是中国的独创,但是在中国的应用却是最积极(这么个意思了)的。欧洲也有十字弩,不过由于弩箭可以轻松的穿透欧洲重骑兵的铠甲,所以被罗马教皇所抵制,因此真正强力的弩,在欧洲几乎没有被使用和制造。而对于草原民族来说,弩这种精密的机械,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掌握,因此完全没有。
首先说一下秦代骑兵所使用的手弩,这不是中国最早的弩,不过却是被了解最多的弩。如果有看过中国史话,都应该对秦骑兵手弩有一个基本了解,复杂而精细的机械,强大的力量与射程,轻巧的发射装置,还有望山至少是比较精确的瞄准装置。由于弩在上弦时不用瞄准,因此可以比拉弓更节省体力,即使是一般的手弩,要达到蒙古组合弓的350码的射程也不是什么太难办到的事情。而且由于可以专心瞄准,射击的精准度更要远远高于使用组合弓的骑兵。
下面来说一下踏弩,踏弩顾名思义就是用脚踏来上弦的,由于动用了腿力、腰力与臂力等全身的力量,因此踏弩的拉力与射程远远超越了一切弓箭,(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现在还不光是大腿还加上了小腿、腰子等乱七八糟的东东,当然要比胳膊强多了……),虽然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可靠数据但是通过其他的数据的比对,踏弩的拉力完全可以超过200磅,射程达到500码(再远的话估计就看不清楚了),而且准确度也完全超过了各种弓(望山可以装在手弩上,当然也可以装在踏弩上了,虽然拉力更大,但是瞄准的时候和手弩费的劲也差不多,想必准确性差不到那里去)。
不过,弩最大的问题是射速太慢了,手弩大概怎么也要十秒时间才可以完成上弦、搭箭、瞄准、射击等一系列工作,而踏弩要花费的时间应该更多,不过我想一分钟射四箭应该可以达到。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帝国里对各国兵种能力的设定,明显对东方民族的能力打了折扣。长弓兵的射程似乎是11,如果按照上面的比例,那么蒙古突骑的射程就该是15,而中国更应该有踏弩兵,射程定在20,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历史……
下面来说一下火枪说实话,早期火枪的性能真是不怎么样,和弓箭比的话,还有那么一点优势,虽然射程不行,但是起码威力比较大。但是和弩比的话,实在是找不到半点优点。
先说射程,火枪的射程由枪的质量、结构、填药量、子弹的大小等多方面决定,不过早期圆圆的铁蛋从没有膛线的枪管里飞出来以后,实在没有多少准确度,所以虽然理论上讲只要多填药就可以飞的更远,不过一定距离之外,想射中目标就完全靠人品了。早期的火枪其有效射程往往不超过100码,如果是手枪的话,大概只有几十米……事实上直到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才在战场上出现了射程超过400码的远距离步枪,在此之前,战场上的步枪射程都只有100码左右。
那么日本战国时期的火枪射程能由多少呢,满打满算,也超不过100码。
不过,可怜的射程并不影响火枪的威力,在有效射程能,火枪的子弹可以穿透任何盔甲,因此火枪的大规模应用,才使重装甲骑兵走下了历史舞台。虽然射程不如弓,不过性能确实比弓强。
可怜的射程大概是火器在中国不受重视的原因把,中国历史上没有多少重装甲骑兵,需要火枪的场合实在是少。可是战国时期的日本为什么会如此重视火枪呢?日本也没有重装甲骑兵。这个答案只能猜测……大概日本弓的性能实在太差了,差到连轻装骑兵都对付不了。
最后还要说一下火炮这种抛射武器,实际就是放大的火枪,早期射程达到了200码,不过之后很多年都没有超越。由于炮弹够大,也不是进行点对点的攻击,所以对准确度要求不大。其实这才是真正有用的火器。(步兵的子弹嘛……至少俄国人就看不起它,俄国苏沃洛夫教条里明确指出步兵突击时应注重刺刀,而不是发挥火力。好象还说过什么刺刀是好汉,子弹是笨蛋的话……,想起来林彪也很注重刺刀和肉搏,难道是从苏联学来的?)
恩,说完了……以上观点完全是个人观点,不用于学术研究(我可不负那个责任……)

附录二:关于武田信玄上洛的种种推测与疑问

  首先是兵力问题,综合各家之说,武田方的兵力大概在三万五千人左右,而德川方有德川军一万和三千织田援兵。不过,我个人认为疑点很多,怀疑为德川幕府为了粉饰德川家康一生中最惨重的大败而刻意隐瞒德川军的兵力。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凡是立国比较短的朝代,都鲜有名声很好的统治者,原因无它,没有人替它说好话吗。反倒是被人诽谤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个当然是后继的统治者为了让人民知道自己的统治比较好而散布的谣言。像现在,大家想想历史上名声最差的朝廷是那一朝?我的印象是大明,虽然因为制度问题导致明朝长期面临宦官专政的问题,但是没道理所有宦官都是坏人吧?三宝太监下西洋大家都知道吧,他可是没有像西方航海家一样干出众多令人发指的暴行,应该是不错的人没错吧,但他可是真正的宦官偶,这总说明了并不是所有宦官都像魏忠贤吧。可是为什么明朝的名声如此之坏呢?大家想想,会不会是因为最后一个王朝清一个尽的往它身上泼脏水呢?虽然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对的地方,可是清的统治也算不上很好呀,能撑两百六十多年,全靠出了两个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康乾盛世就持续了整整一百三十多年,后边的废物再败家也能混个几十年吧。说什么清朝的皇帝重视教育,可是清朝的几个最出色皇帝也是远远的比上宋代的几个败家子,那个乾隆说什么一生做诗数万首,现在可有一首名作流传于世?以此来看他们的水平也不过尔尔,不过占了宣传之力,才得以留下一些好的传言。连中国这样重视史学的国家都回出现这类情况,想日本的德川幕府也不会免俗吧,利用御用文人篡改历史大概不是德川幕府做不出来的事情,试想有关石田三成的传闻多有不好,应该也是德川幕府刻意篡改的缘故吧。那么为了粉饰德川家康的失败,而篡改三方原合战时德川方的兵力也就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了。具体原因我将在下面马上进行分析,不过顺便说一下,我可不是什么史学家,这些分析我不敢说有学术价值,不过小说涉及到了三方原合战,还是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也好使读者可以了解到我的想法。
  当时武田信玄的领地有甲斐国、峻河国、信浓国大部、武藏国一部、下野国一部、美浓国少部,总石高大约在八、九十万石到百万石上下。而德川家据有三河国和远江国,两国石高加起来大约有五十万石左右。
  就动员力而言,武田家的最终目标是远在近畿的京城,不管信玄的心理目标在那里,既然是号称上洛,至少要做出进军京都的样子,那么在后勤补给上就要有一些必要的准备,而不能想本土作战一样进行最大规模的动员。假设武田家的石高为九十万石,如果以每万石五百人计算,那么武田家一共可以动员四万五千人,如果以每万石六百人计算,那么武田家一共可以动员五万四千人。两个数字都远远的大于武田军的实际出兵数,是动员比例过高了么?其实不尽然,武田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赤备骑兵,战国时代每一匹马在动员力上一般相当于两到三个人。现在就按一匹马等于两个人动员力来计算,如果武田军中有五千赤备骑兵,那么按每万石五百人来动员的话,四万五千人减去一万人的马匹,便刚好是三万五千人。如果武田军中赤备的比例更大的话,那么武田领的动员程度就会超过每万石五百人进行动员,对上洛来说压力较大,但是如果目标只是德川领的话动员力达到每万石六百人也是可能的,这样算下来武田信玄出动三万五千大军就每什么可疑的了。下面在来看看德川家的情况,德川家的石高为五十万石,却只动员了一万人,难道德川家是以每万石两百人的标准进行的动员,或者说德川家全军都是骑兵?两样都不可能,1590年的小田原之战,德川领的动员规模是每万石七百人,从远江到相模虽然不算远却也是跨国远征,这样的战役德川领都可以动员到这种规模,那么在武田信玄入侵这种生死存亡的时刻家康会仁慈的只以每万石两百人进行动员么?家康的为人和仁慈根本不靠谱,那么每万石只动员两百人的鬼话也就不能相信了。那么家康的军队全是骑兵喽?这个其实更不可能,三河和远江不想信浓是马匹产地,德川军中应该只有武士阶级才有马骑,根本不会像武田家一样拥有大规模的骑兵。那么德川军只有一万人的言论,大概只能是德川幕府的粉饰历史了,小说中我按照最低标准的每万石五百人,得出了德川家的兵力两万五千人,不过实际数字可能还要多出去三成以上。
  下面来讨论一下武田信玄上洛的目的,众所周知,武田信玄在三方原击败德川军之后突患重病,在次年的四月病死在信浓的马场。有人说武田信玄是被火枪阻击才重伤不治,不过经过多方考证,信玄应该死于肺痨(ps:这个不是我考证的,所以比较可靠)。这里不讨论信玄的死,只考虑一下信玄上洛的目的。信玄是真想上洛么?在三方原击败德川家康后,德川军已经彻底无力化了,而织田家的主力此刻正被浅井朝仓联军和石山本愿寺所纠缠根本抽不出身去对付他,如果信玄真要上洛的话,此刻他几乎可以直接想京都进发了。但是信玄却没有那么做,从三方原到信玄因病退走的几个月中,武田一直在德川家的领地内对德川家的将领进行倾反,这样看来,武田军所谓的上洛大概只是为了扩大领地而找的借口。没错,如果要上洛的话当然要没有后顾之忧,可是信玄完全可以采用更快的方法,通过破坏来使德川家降伏。当时织田家的压力虽然巨大,但是与织田家为敌的几方势力也已经到了快要油尽灯枯的境地,1573年,仅仅在三方原合战半年后,朝仓家与浅井家就先后灭亡了。而按照武田军瓦解德川家的速率来看,此刻武田军即使不退兵大概也只是刚刚根除了家康在三河与远江的统治,把德川家的家臣转变为武田家的家臣。这样看来,武田信玄的上洛绝对只是想扩大领地,他甚至有可能在这之后和织田家结盟。信长的女儿此刻应该已经是寡妇了把,把她娶进门随便嫁给自己的那个儿子,不就是联盟了么。多出了五十万石领地,或者去越后收拾越后之龙,或者再次插手关东和小田原的后北条氏争夺关东都会变的游刃有余。
  ……
  今天先废话这么多吧,下次再说~

附录三武田氏杂论

  武田家第十七代家督武田信玄(睛信)是使得甲斐武田氏,从一个摇摇欲坠的守护大名越升为有资格问鼎天下的战国豪强的杰出人物。而武田氏的复兴与崛起却是从其父十六代家督武田信虎时开始的。
  西元1507年年仅十四岁信虎从病逝的武田信绳手中接掌了武田家督和甲斐守护,然而年轻的武田信虎不仅要面对近邻的窥伺,更要平息领内的动乱。在武田信绳病逝的同时,因北条氏入侵而一度平息的“油川之乱”再度爆发,武田氏同族油川信惠和甲斐国人众强力势力小山田氏结成联盟,意图夺取武田家督和甲斐守护之职。油川信惠所挑起的战乱将甲斐国绝大多数的国人势力都卷入其中,贫瘠的甲斐一度陷入了混战的深渊而不能自拔。在强敌林立的战国陷入内乱往往便是亡国的开端,不过十四岁的信虎却显示出了其非凡的战略天才和虎将本色。处于劣势的信虎并没有急于和油川氏展开决战,而是一直坚守着战线,并忍辱等待战机。终于在战乱持续了一年之后,1508年的十月,信虎等到了期待以久的战机,借着暴雨的掩护,养精蓄锐以久的武田信虎突然下令全军向油川信惠的居城胜山城进攻。油川氏根本没有料到一直龟缩防御的信虎会主动出击,肆虐的暴雨不但掩盖了信虎方士兵行军的痕迹,更遮住了油川氏守城士兵的眼睛。当信虎带兵进入胜山城之后,油川氏的士兵才惊觉到他们已经遭到了进攻,虽然油川方的人数众多,但是在突然打击之下士兵们甚至来不及进行武装,整场战斗呈现出了一边倒的局面。结果胜山城被武田信虎顺利攻破,油川信惠父子在混战中死于乱兵之手,油川一党全灭,余党逃入相模投奔了北条氏。失去盟友的小山田氏也很快向信虎递交了降书,至此席卷甲斐的战乱,仅以一年时间便被刚刚元服的武田信虎所平定了。
  武田信虎是依靠国人力量才得以平定叛乱的,不过叛乱的诱因却也是国人力量的过于强大。……事实上下克上的战国时代之所以会形成,就是因为各地的国人势力逐渐超越了其守护大名,由于名位与实力的严重脱节才导致了下克上的情况出现。(简单的解释一下:国人众……指本地豪族,也可以理解为土著,反正就是那么个意思了。而守护则是足利幕府派遣到各地的管理者,可以理解为朝廷派遣的地方官,不过权力更大罢了,多为名门望族。还有一个是守护代,这个按字面意思的解释是守护的代理人,实际意思差不多,算是守护派遣去管理地方的管理者。本来的权力结构是守护==》守护代==》国人,不过当国人或守护代的势力超过了守护时,往往就会发生下克上的情况,原有的守护、守护代、国人经过种种的权力斗争手段分配权力而成为了战国大名。像守护大名成为战国大名的典型例子就有甲斐武田氏,而守护代成为战国大名的典型例子则有尾张织田氏,至于国人众成为大名的例子则有中国的毛利家。其间重新分配权力过程就构成了充满阴谋和战乱的战国时代。一旦权力结构由不稳定再次变成稳定时,战国时代也就结束了,于是乎老乌龟幕府开始了……。扯远了急刹车~)武田信虎发现过于强大的国人众势力是对甲斐守护的最大威胁,因此信虎一旦确立了其在武田家的权力便开始有步骤的不断蚕食甲斐国人的势力,通过严刑厉法来打击国人力量,最终将半独立的国人众逐渐转变成武田家的家臣。武田信虎可能是一个杰出的军人,但是却不是一个政治家,他虽然用暴力将国人势力转变为武田家臣,却没能调节家臣与主君之间的利益矛盾,晚年更是采取杀伐手段来保持自己统治,而“馁虎”的恶名也在这时传开。
  终于在西元1541年,无法容忍武田信虎暴政的家臣们拥立信虎的长子睛信(既是后来的甲斐之虎武田信玄,不过日本人总爱给人取什么动物的外号,好像肥前之熊、越后之龙、还有信长的老子也被人称为尾张之虎,据我估计,多半是自己起的,用以吓唬敌军胆小的农民~毕竟战国时代军队的主力多是农民,碰到什么龙了、虎了大概会怕怕的。)为武田家第十七代家督,并将不得民心的信虎赶出了甲斐。驱逐信虎的睛信得到了所有家臣的拥护,甚至连深得信虎欢心并被立为继承人的次子信繁也对兄长的行为采取默认态度,可见信虎晚年的统治已经在甲斐丧尽人心。
  “民为城,民为墙,民为壕;有情则为友,有仇则为敌”,这是武田信玄用其一生去贯彻的名言。但是因为这句话就说信玄是日本民主政治的第一人,大概是不太靠谱的……可是能在那样一个充满尔虞我诈的年代,讲出这样堂堂话语的人,并用其一生去努力执行,绝对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由此看来信玄至少是一名值得尊重的政治家。
  不过也有人因此而对信玄的施政做出了批评,认为信玄的政策是向武田家的重臣们进行妥协,从而埋下了日后武田家分裂的祸根。要对这一点进行评价,就要先了解信玄的施政大方针。在家臣的拥护之下,放逐父亲成为武田家家督的武田信玄在施政上和自己的父亲有很大不同。当然这个不是家臣们拥护他成为家督的理由,当时他们并不清楚信玄会有什么样的政策,只是认为换一个人总不会比信虎还难缠。但是信玄的施政方针确实保证了家臣团的利益,不象父亲一样穷兵黩武,信玄在执政之初采取了很多修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策略,他还招回了不少被父亲放逐的国人众首领,以安抚家臣。不过在战国时代,一个无法在战场上取胜的人是没有政治生命的,信浓的诹访赖重与小笠原长时联军入侵甲斐给了信玄一个展示其战略才能,在家臣中树立权威的机会。在外地的压力下,甲斐的民众主动团结到了信玄的身边,而信玄也借助这次机会向甲斐的民众和家臣们展示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
  在即位的次年,击败了入侵的诹访小笠原联军后,信玄迈向了扩张领土的第一步,在战国年代,如果不想被人消灭,那么就只能主动去消灭敌人,这是战国年代想要生存的唯一法则,只有强者才有生存的权力。与父亲不同的是,信玄的行动很有战略眼光,他放弃了在武藏相模方向的攻势,更是与今川、北条通过联姻的方式结成了三国同盟。没有后顾之忧的信玄将扩张领土的第一目标放在了群雄割据的信浓地区,由于信浓地区豪族林立,没有统一的领导,空有四十余万石的稻米产量,却无人可以抵挡甲斐只有二十万石稻米产量的武田氏。在从1542年到1561年的十九年间,武田信玄通过多次战斗与联姻终于将信浓变成了武田家的领地。信玄在平地信浓及其他领地时,基本上都是把当地的国人领主作为盟友对待,在依附者的利益不受过多的损害是同时地方上的反抗情绪自然会减轻。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武田家控制力的加强,当地的国人利益也会变得和武田家相一致。而武田信玄采用相对温和的手段逐渐控制的信浓一国在日后也成为了武田家主要的兵员、粮秣来源地。武田家名振天下的赤备骑兵也是在信浓马场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过,也许有人要说武田家信浓一体化的时间太长了,同样是群雄林立的伊势织田家将其一体话只不过花费了数年的时间。但是,武田家和织田家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甲斐只有二十余万石的稻米产量,而信浓的产量却有四十余万石,以弱击强控制起来当然会变得更加困难。而织田家所处的尾张平原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在太阁时代仅尾张一国的稻米产量就达到了八十余万石,在信长初年尾张的稻米产量也有五十余万石。在桶狭间合战击败今川义元后,一度倒向今川家的尾张南部四郡也重新回归了织田家的统治,控有尾张八郡和美浓部分领地的织田家其稻米产量在七十万石上下,而伊势只有五十余万石的稻米产量,以强击弱当然会比较容易。更何况伊势周围没有什么强力大名,而信浓豪强则找到了可以和信玄一拼短长的越后之龙上杉谦信做靠山,花费十九年时间成功控制信浓已经是非常快的速度了。之后的上野争夺战,信玄花费的时间就没有在信浓那么长了,用了六年时间,从1561年到1567年之间,武田军逐渐控制了西上野的部分领地。
  武田信玄通过采取合议制,使家臣的利益和武田家的利益保持了一致,并通过强化家臣力量的方式建立了武田家强大的军团。不过我不认为日后武田胜赖无法控制家臣团,终于导致武田家灭亡是信玄的责任。任何大名家在战国想要生存下来,一个是要主家对家臣有强大的控制力,否则终会因实力不济而被下克上,一是家族的整体实力,否则也难逃被侵略的命运。因此主家的实力要强到可以顺利的控制家臣,而家族也要有足够强大的军力,否则什么统治都是无法贯彻的。有人以织田政权后期对家中大老的清洗,丰臣政权的执政是一些没有强大实力的奉行,和德川幕府是大老都领地地委来肯定信虎绝对一元化的政策。可是他们没有考虑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外地问题,上面说的三个政权都是在对外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才开始采取弱化家臣的政策。因为这个时候对外的战争已经不是家族生存的重点了,防止家族内部出现异端反而成为了统治的关键问题。强大的军力和严密的统治根本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至少在封建时代是如此。任何军队都要将领去指挥,任何将领都无法指挥无限的军队,因此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统治的,统治结构必然是一个人在顶端控制若干大将,而这些大将又控制若干部将,部将去控制若干队长,再由队长来控制士兵。这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在塔的上端一定会出现部分权臣,重要的是权臣的数量和他们的权力,只要不出现第二个塔顶,统治结构就是完美的。。因此再封建制度中强大军力必然要依靠强大的家臣团来贯彻,而只要注意在家臣中不出现一人独大的情况,就可以顺利的控制强大的家臣团。……已经说的太多了,大家可以参照一下织田信长的御下方针,看看那些军团长那个不是位高全重,就知道片面的强调一元化政治是无法建立强大军队的道理。
  信玄一生的成就我不想在说,大家自己可以在网上找找看,应该很容易的。我想说说武田家的败家子胜赖。在1573年四月,武田信玄病死在信浓马场后,胜赖接掌了武田家的大权。1575年头脑发热的胜赖违反三年之约率一万五千武田军精锐侵入了三河,并在长筱败给了织田德川联军三万八千人。这一战因为火枪的大规模使用,而成为了日本历史火枪用于大规模战场上的势力,并因此推出了火枪手强于骑兵的结论。这里我不想讨论这个问题,织田德川联军的数量大大超过了武田军,在我看来不使用火枪,在正面战中不也大可能失败。我想批评的是胜赖对进攻时机的选择,信玄死前的胡言乱语真有听的价值么?1573年,织田军的主力还被绑在讨伐浅井朝仓家的最前线上,根本没有实力来顾及三河的德川。不在信玄死后迅速侵入三河,却要在两年之后,织田家消灭了近畿的主要敌人后再去进攻,只能说他是继承了他母亲一系的不清醒,没有半点战略眼光。说他是败家子可是没有半点冤枉,至于什么悲剧英雄的说法,我认为完全是扯淡,不能把家族带向胜利的人被家臣们抛弃在正常不过,难道信玄用弱化家臣的办法就能保证胜赖不是弱者么?简直可笑,想要强大当然不能限制家臣的权力,在武治的时代家督能统治多少亲兵呀,家族的强大与否完全要依靠家臣来传达。因此我在小说中才有是家康教育修远,一定要相信家臣的情节,因为在武力时代,不能限制将领的实力,只能用其他将领来制约他。就向奥贝斯坦的统治方针,组织中没有老二,只要这样,家臣的权势再大都有人钳制他……
  好了废话结束,明天小说将返回九州战场,会有大的变动,敬请期待,嗡嗡,其实我也是昨天刚刚想出来的……
  资料一:
  部分地区石高表(1553年检地)(摘自某网页,不过没记下来……抱歉)
  五十六万七千五石伊势国十五郡五十七万千七百三十七石尾张国八郡二十九万七百十五石三河国八郡二十五万五千百六十石远江国十四郡十五万三千八百石峻河国七郡二十二万七千百六十石甲斐国四郡十九万四千三百四石相模国八郡六万九千八百三十二石伊豆国三郡六十六万七千百六石武藏国二十一郡八十二万五千三百七十九石近江国十三郡五十四万三千石美浓国十八郡四十万八千三百五十八石信浓国十郡四十九万六千三百七十七石上野国十四郡六十七万九千八百七十石越前国十二郡三十五万五千五百七十石加贺国四郡三十八万二千九十八石越中国四郡三十九万七百七十石越後国七郡三十三万五千六百九十石筑前国十五郡二十六万五千九百九十八石筑後国十郡十四万三千七十石丰前国八郡四十一万八千三百十三石丰後国八郡三十万九百三十五石肥前国十一郡三十四万二百二十石肥後国十四郡十二万八十八石日向国五郡二十八万三千四百八十二石萨摩国十四郡十七万五千五十七石大隅国八郡资料二:
  丰臣氏以石高为基数计算的动员状况如下:(资料来源是战盟论坛,上面那个资料也是从战盟论坛看到的,不过好像是个链接)
  一:天正十八年(1590)小田原征伐时,五畿内每百石5人,中国、四国每百石4人,大坂、尾张每百石6人,北国每百石6人半,远、三、骏、甲、信(德川领)每百石7人,总动员数字为二十八万人。
  二:侵略朝鲜出阵时,每一万石:九州、四国600人,中国、纪州500人,五畿内400人,近江、伊势、美浓、尾张350人,骏远三、若狭、能登300人,其余诸国200人,总动员数字为四十八万人。

附录四:战役中的决定性因素――桶狭间合战

  “桶狭间合战”为日本战国时代之霸主――织田信长崛起于尾张的重要战役,可以说是成就织田信长霸业的第一战。
  “桶狭间合战”的起因:从信长之父织田信秀时代,织田家和今川家之间的争端就往来不断。在当时今川家军师太原雪斋的谋略下,今川家在小豆坂合战中取得了对织田家的决定性胜利,使三河的松平也臣属于今川,从而将织田的势力彻底赶出了三河。在这之后,今川与织田之间虽然依然争斗不休,但是织田已经渐渐处于了下风。到了信长时代今川家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织田家的尾张境内,织田家在尾张南部两郡的统治被今川家严重的动摇了。因此信长采取积极行动,主动调动部队对尾张境内的今川氏诸城进行攻略。在这种情况下,东海道的霸主今川义元决定调集今川家的全部军事力量,对织田家的尾张进行攻略。
  今川家的战前动员力:今川义元对今川家进行了扫境出动的全动员。当时今川家的领地俊河、远江、三河,三国的石高在七十万石上下,今川义元做了全动员,因此今川家集结了20000到25000的兵力。
  织田家的战前动员力:“桶狭间合战”之时,织田信长尚未对尾张全境控制,其动员力远不及今川。从各种资料综合起来看,当时织田家可动员的全部兵力在4000上下。
  就双方的兵力对比来看,今川军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因此今川义元此次动员的最终目标并不只是尾张织田,而是上洛。而相对的织田家不具备任何优势,而对信长而言,这又是不能失败的战斗。
  双方的行动:
  今川军:1560年5月10日,今川家军事行动开始,今川义元发布向尾张进军的动员令,估计动员力在20000到25000。
  1560年5月12日,今川义元本队出发。
  1560年5月17日,今川军先锋进入尾张境内。
  1560年5月18日,今川义元在沓挂城召开大战前的军事会议。
  织田军:从五月初今川家开展军事活动后,织田家就不断的召开着评议会,但是面对着强大的今川军,数次评议会并没有提出什么有效的防范措施。在这种情况下,织田信长只能采取一些一般性行动,诸如加固城池,增加一线防御兵力等一般措施。在今川军的强大压力下,织田家上下已经陷入了混乱状况。

当前:第1/21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