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唐春全集.net》第180/190页


因为事态紧急。谁也不知道皇帝会什么时候驾崩,驾崩后又会发生什么,武则天肯定要命令宫中禁军全部处于最高戒备状态,所以这才急切地将李晨召进来。
李晨听了武则天的吩咐后,也马上离开了长安殿,去秘密布置了。
武则天的命令很快就传达了下去,左、右羽林军,左右金衙卫,内卫所有人马都处于最高戒备状态。李晨也以皇后娘娘秘令的名义,秘密指示李多祚、契苾明、程务挺、黑齿常之等将领及自己的内卫,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严防宫内任何的异常情况出现。
因为有武则天的手令,李晨与这些将领又很熟,契苾明、程务挺、黑齿常之等人的任命又是李晨直接影响之故,这些将领都没耽搁什么,马上就按李晨的吩咐去做了。
而在李晨奉武则天的令紧急布置的时候。武则天传召李显、李旦及其他重臣进宫的人员也紧急赶往这些人所住的地方,宫中到处人来人往。显得非常忙碌。
在李晨布置好,匆匆赶回长安殿向武则天复命的时候,他发现长安殿内已经到处都是人。太子李显、相王李显及太平公主、李素节等李治的子女,政事堂的所有宰相,还有一些年事已高的宗室王,都被武则天召到大明宫内。长安殿内。数名太医在手忙脚乱地为李治诊病,不少宫人低着头,拿着东西在来往地忙碌,除了坐在李治榻边的武则天时不时低唤几声外,没有任何人敢发出声音。
见此情况。李晨也不好再向武则天禀报什么,只是以眼神向她示意了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的意思。武则天也会意,微微地向李晨点头以示自己明白了。李晨借故走到裴行俭身边,和裴行俭交换了几个眼神,只不过宫内发生的情况太突然,裴行俭一下子没办法明白李晨所表达的意思。
被传到宫中的人已经大概明白情况,看病榻上皇帝的情景,谁都知道他们的到来是等候皇帝的驾崩。而在所有人都到齐后,武则天也向众人宣布了皇帝的最新情况,让大家静静等候。
哀哀哭泣的李显、李旦、李素节、太平公主等人都跪在李治的病榻前,其他大臣也在殿内或者殿外候着。天已经慢慢黑了,武则天及李显、李旦及所有等候的大臣都没有进食,全都守候在殿内殿外,等着李治的殡天。武则天坐在李治榻边,拉着李治那干瘦的手,满脸哀容的低声叨唠着什么。
也就在李显及李旦被传进宫的时候,李治吐了好些血后,沉沉睡去,所有人都担心皇帝就此睡去,不再醒过来了。谁都希望皇帝能在最后时候醒过来,吩咐几句,交代一下后事。如果皇帝就这样去了,什么话也不说,那太遗憾了,特别是一些有想法,想在新皇即位后谋求更多权势,甚至想当顾全大臣的人,心思更是复杂,他们眼巴巴地看着病榻上的李治,希望能有奇迹发生。
在众人的期盼中,最终李治神奇般地睁开了眼睛,木然地打量了几眼身边的人,再把目光落在距离他最近的武则天身上。眼睛落到武则天身上的时候,似乎有淡淡的笑容露出来,并且嘴巴动了动。
“陛下,你要吩咐臣妾什么?”满眼是泪的武则天拉着李治的手,将耳朵凑在李治嘴边,想听他说些什么。“你有什么事要臣妾去做的,臣妾即使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惜。”
李治这样的情况,谁都知道是回光返照了,李显、李旦及太平公主、李素节子女,还有所有候着的大臣全都跪伏在地。所有人依稀看到,病榻上的李治,正对着武则天的耳朵一动一动,像在吩咐什么。眼泪一个劲地往下滴的武则天,在静静地听了一会后,从榻上起身,跪在李治的身前,哭着低声说道:“陛下,你的吩咐臣妾记住了,你安心静养,什么事也别担心!”
而此时的李治竟然神奇般地轻轻摇了摇头,眼中有泪滚落出来,但很快他就停止了动作,眼睛睁的大大,就这样一动也不动,眼中的色彩也失去了。候在一边的两名太医马上一左一右地上前探查李治的气息,相对摇摇头后,面对跪伏在地的武则天、李显、李旦及众大臣宣布皇帝驾崩。(未完待续。。)

第二十一章 李显即位
李治驾崩的消息一宣布,宫中顿时哭声一片,李显和李旦呼天抢地地大哭,声音至少有上百分贝,武则天更是哭的不成人形,全靠武团儿等几名宫女搀扶着,不然人都瘫在地上了。
其他大臣也跟着抹眼泪或者痛哭,没有悲意的也努力让自己悲伤。站在大臣队列后面的李晨,也低着头,拼命擦着眼睛,努力把自己的眼睛擦红。好些人也和李晨一样,拼命擦自己的眼睛。
宫内候命的宫人早就为李治驾崩的事准备了,在太医宣布李治驾崩后,他们以很快的速度将白色的帏幔拉上,灵堂也马上就布置了起来。已经换了孝衣的宫人,没发出一点声音地为跪在殿内的诸人披麻戴孝。因为早就预料到这些天皇帝将驾崩,在武则天的秘密吩咐下,李治的身后事一个月前就在悄悄准备了,宣布李治殡天后,宫内也没有慌乱。皇帝驾崩的事,都是有章可循的。
戴孝完毕,候在殿外的所有官员按等级高低排列进来,全都跪在李治的灵前。
由宫人换上整齐寿衣,清理好遗容的李治的遗体,也就在众臣的注视下,放入灵柩内,只是棺盖不曾盖上。众臣全都跪伏在地,号啕大哭,长安殿内到一片哀伤。
这时候,大明宫钟鼓楼内凄惨的钟鼓声开始响起来,接着太极宫内各钟鼓楼也同时敲响了丧钟,随即全城的钟鼓声都鸣响了,向宫内外宣布皇帝的驾崩。这一切,都是按武则天的意思办,所有宗室及官员都被召来了,皇帝驾崩的消息也没必要隐瞒了,当然也是隐瞒不住。
皇帝驾崩后的事。也是有祖制可循。皇帝病逝后,停灵七天即下葬,而新皇将在先皇的灵柩前即位,这一切全因太宗皇帝李世民驾崩前的遗训:“属纩之後,七日便殡,丘太子即於柩前即皇帝位。依周、汉旧制,军国大事,不可停阙,寻常闲务,任之有司!”
当年的李世民,也只停灵七天就下葬昭陵,而身为太子的李治,即是在李世民的灵前即位为帝,成为大唐的第三位皇帝。李治驾崩后依然如此。礼部官员宣布将大办皇帝的丧事,停灵七天后葬于乾陵,再就由宦官捧出李治的遗诏,准备当众宣读,并按遗嘱的吩咐册立新皇。
当年李世民病逝前神智还清醒,有遗诏立下来,宣布传位于太子李治,令长孙无忌、禇遂良等几位顾命大臣辅佐。这些情况朝中大臣都知道。而李治因为一直生病,大臣们也因为武则天的阻止。很难见到皇帝,皇帝的遗诏是如何书写的,是不是皇帝本人的意思谁也没办法断定。
在众臣的等待中,伏地哭泣的武则天在武团儿等几位侍女的搀扶下起了身,面对众臣而立。
武则天脸上的泪痕依然在,但表情却变得很严肃。悲痛中还有一丝决然。
“诸位爱卿,皇帝驾崩,本宫甚是哀痛,恨不能随陛下而去,”武则天以她那低沉但又坚定有力的声音说道:“然。陛下病重时交付本宫以事,临终前更是挂念太子年少,放心不下朝事,要本宫继续代为处理国事,本宫不敢有负陛下所托。陛下所托之事,俱在遗诏中有写,今日就在陛下的灵前,宣读遗诏,并立新皇即位吧。”
听了武则天的吩咐,候在一边的司礼宦官,展开手中的遗诏,大声宣读:“……皇太子显,握哀履已,敦敏徇齐,早著天人之范,夙表皇帝之器。凡百王公卿佐,各竭乃成……皇太子可於枢前即位,其服纪轻重,家依汉制,以日易月,於事为家,园陵制度,各从节俭!”
皇帝的传位诏书可是有章可循的,真假大臣们听了基本就会有数,当然大臣们更关心的是传位于何人。如何传位于太子李显,那事情基本无误,要是传位于相王李旦,那可能有武则天做了手脚。如今听遗诏中宣布传位于太子李显,众臣都松了口气,这样就少了些波折和争斗。
上次众臣逼宫,逼迫武则天将权力交给李显,许多人认为李显太子位将不保,皇位也与他无缘,生怕朝中又惹起大风波,一些人因此受到牵连。如今情况看,这些担心都不必有了。
传位于皇太子,在皇帝灵前即位这都是李世民定好的制度,众臣并没太多奇怪,不过司礼宦官最后念出的一句话,却是让不少人吃惊:“凡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不过裴行俭、李敬玄、薛元超、狄仁杰等大臣早料到会有这样的吩咐,因此也没意外。一些大臣虽然不满李治死后武则天继续插手朝政,但这也是必然的事,对权势非常热衷的武则天如果不这样做,那也不是武则天了。只不过很多人心里叹气,新皇即位后,一切还是面前的皇后,马上就成为太后的武则天负责,朝堂上的情况肯定会起大的变化。
与武则天亲近的人肯定受到重用,那些对她不满的人则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离开朝堂。权力什么时候会归到新皇头上,李显何时能亲政,谁也不知道。李显亲政后,武则天的势力会如何消除,又是一个大难题,到时有血雨腥风那是很可能的事。
司礼宦官还在继续宣读遗诏:“诸王加封食邑一百户,公主加五十户,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各加一阶,三品以下赐爵一级,永徽以来入军年五十者,并放出军,天下百姓年五十者,皆免课役。内卫军务与战事,一并停止,并大赦天下……”
司礼宦官宣读完李治的遗诏,即退到一边。而武则天则傲然而立,面对诸臣,脸上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气势。而依司礼宦官吩咐走上前的李显,则是一副拘谨的样子,显得放不开手脚。
李显走上前,再向李治的遗体恭敬地行了礼后,面对众臣而站。
也就在司礼宦官的摆布下,颤颤歪歪地走到众臣面前的李显,当着所有大臣的面,行了加冕礼,即位为大唐的第四位皇帝……(未完待续。。)

第二十二章 朝堂上的巨大变化
在遗诏中,李治也指定了辅佐李显的大臣,并改任了许多官员。
立何人继承大统,谁继位当皇帝,这是大臣们最关心的事。大臣们第二个关心的事就是顾命大臣的人选,李治驾崩前指定的辅佐从臣的人选问题。顾命大臣的份量肯定是非常重,新皇即位后,他们的决定将左右朝政的方向,甚至国家的命运。哪些人能被李治选为顾命大臣,是其他朝臣们最急于想知道的事之一,如今在朝堂上身居高位,特别是政事堂的诸宰相,对此更是关心。
李治的遗诏中宣布,以改任尚书左仆射的裴行俭、任守尚书右仆射的狄仁杰、升任守侍中的裴炎、中书令李敬玄、中书令薛元超五人为辅佐李显的顾命大臣,军国大事,委以他们相助。
相比较李世民驾崩时候,委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以辅佐之命,李治任命的顾命大臣多的多。五位顾命大臣公布后,许多人已经猜到,这很可能是李治和武则天较量的结果。一些人也马上开始分析背后的原因,这其中的故事。
裴行俭应该不算是武则天非常信任的人,因为当年裴行俭是因为私议武则天干政而被贬安西。裴行俭归朝后,一直得李治的赞赏,他的升职是李治亲自敲定的,这次被选为五个顾命大臣之一,应该是李治亲自指定的。
而薛元超也应该是李治指定的人,裴炎也差不多,但裴炎同样得武则天欣赏。狄仁杰应该是另外一种力量较量的结果,谁都知道狄仁杰是靠李晨的大力举荐才被朝廷重用的,也就是说可以算是武则天一脉的人。李敬玄是武则天一手提拔的,当然肯定唯武则天的命是从。不过此人身体羸弱,差不多已经风烛残年了,看情况影响朝堂的时间不会很多。综合情况,大家还是比较满意,至少遗诏中所写的辅佐大臣,不全是武则天一系的人。
其他官员的改任。朝臣们自然也是挺关心。他们也从中嗅出了特别的味道,猜到了许多背后的故事。
侍中位置还空了一个,也不知道是暂时不补还是其他原因,这个位置以后将会有很多人争夺。
六部尚书也有了大的变动,原本任兵部侍郎的岑长倩任吏部尚书,并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其人是贞观名臣岑文本的内侄,才学不错,人也很能干。被提为吏部尚书职没有人会有意见,只是没被冠以同中书门下三品衔,没进入政事堂还是让人有些意外。
六部中的其他五部,原本任户部侍郎的骆宾王升任户部尚书,原户部尚书崔知温以年纪和身体原因申请致仕。从青海归来的刘审礼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张柬之被委为守工部尚书,魏玄同任礼部尚书,刘景先为刑部尚书。
黄门侍郎有两位。分别是郭正一和郭待举,王德真和魏元中为中书侍郎。
这些三省六部重要的官员的大幅度变动。直接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很多人伤心,很多人窃喜。李晨是其中最高兴的一个,因为这个结果,比他预想的还要好。他的亲信人物,都得到了重用。狄仁杰更是被选入政事堂。并位辅佐大臣之列。张柬之、骆宾王、魏玄同、魏元中等人都身居高位,虽然他们并没被冠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衔,但他们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迟早会挂上这个名。这样的结果是李晨没有料到的,当然让他大喜过望。
他可以预料到不久的经后。他信任的这些人,很可能就左右了大唐的朝政。
李晨本人的职务也有了变化,除了内卫将军依然保留外,他还领了一个检校兵部侍郎职。军制改革方面的动作一直在进行,李晨所提的建议非常得武则天的赞赏,武则天早就在说,要让李晨主管兵制改革的事。如果终于有了结果,让他依然掌领内卫的同时,兼任兵部的职务。
当然这一切在武则天看来,是她自己的胜利,如今的朝堂上,她亲自提拔的人占了大多数,以后她对朝政大事的影响力,会有突飞猛进的进展。
长安城内禁军将领也有一些变动,左右卫、左右武卫、左领军卫、左右千牛卫等军卫的主官,也就是大将军、将军的人选也有比较的变动,只不过相对朝中官员的变化来说变动要小很多。李景嘉、花大智、张虔勖、李知十等与李晨交好或者对他顶礼膜拜的将领,都进入了各军卫的最高层中。
对于李晨来说,他认为要害部位的领军人物能左右或者极大地影响到,那就足够了,现在情况下,不可能完全掌握大唐的所有军卫。但掌控军队是李晨最想做到的事,接下来的时间内,他会进一步实施他的计划,在军中培植更多的亲信,将更多的军卫掌握在手里。
---------------
李治驾崩后两天,朝廷很快宣布了对其治的追赠,李治的谥号为“天皇大帝”,庙号为“高宗”。
李显即位,武则天也就成了皇太后,韦氏从太子妃变成了皇后。
七天停灵后,李治也准备下葬乾陵。皇帝驾崩并下葬,这是大唐最大的哀事,不只大唐的朝臣们要服丧,诸番的头领或者王都要来吊丧,一时间,从各地前往长安的官道上,到处是匆匆回京奔丧的官员及外藩头人的车驾。
位于梁山的乾陵早已经开始修筑,在数万工匠的努力下,工程差不多近半了,在李治驾崩前后,朝廷更是征召了数量更多的工匠。乾陵墓地所在的地方是袁天罡和李淳风师徒共同选定的,风水极佳。李治死了后葬于此地,武则天百年后,也将与李治全葬,因为关系自己的身后事,乾陵的修建事宜武则天也亲自过问,陵墓修建的极为宏大,无论是李渊的献陵还是李世民的昭陵都完全不能相比。
虽然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李治驾崩后这段时间,武则天还是觉得心力憔悴,有一种分身无术的感觉,
许多事,她只能吩咐李晨去做,甚至政事堂的邸报与她的指示传递,都要李晨去完成。而李晨对这些事抱着乐此不疲的态度,他清楚,武则天让他做这些事,他的权势也随之进一步增长。
李治死后,他的机会也就来到,只是能不能掌握是关键。掌握并利用了,他就会成功,反之,他就会失败。
李晨相信,他最终会成功的……(未完待续。。)

第二十三章 相互利用
李治驾崩后,李显和李旦都在李治灵前守孝。李显在守孝间,还要忙着处理国事,每天睡眠的时间都非常少。几天下来,他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人也瘦了一大截。
李旦也是一样。因为心情缘故,再加上整日整夜地呆在李治灵前,没有休息好,李旦也一副形容形容枯槁的样子,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

当前:第180/19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