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能全集.net》第423/469页


接到了武器装备的向左承诺将在远东大练兵三个月,三个月后,五十万中国援军将开拔向莫斯科进发。
对此已经深陷战争泥潭的斯大林虽然有些生向左的气,但是他并没有深究。因为德国人根本不给他深究的机会。
九月五日德国人对莫斯科的倾国之战比上一世提前了近一个月就开始了。这一次的莫斯科战交战兵力之多,之惨烈注定要写进世界战争史。
手机请访问:mfeisuzw


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战前夕
四一年的九月初,德国人刚刚拉开阵式在莫斯科地区布置了几百万的重兵,准备与俄国人一决雌雄。,
德国人在莫斯科地区整整布置了一百五十个师,三百万人,三千辆坦克,两千架飞机,各类火炮两万余门,各类车辆几十万辆。
再加上德国仆从军也有近两百万人,可以说德国人这一次是倾国之战也不为过。为了打嬴这一仗,希特勒更是多次亲赴前线视察德军的准备工作。
而俄国人的准备也很充分,如今莫斯科周边的总兵力也超过五百万人,虽然大多是新兵。可是俄国人是本土防御,所以士气高昂。
这一次斯大林下了老本,动用了整个俄国的半个储备仓库,枪枝弹药充足。同时莫斯科拥有飞机一千架,坦克两千辆,各类火炮一万门。
虽然从重武器的数量上要少于德国人,可是莫斯科背靠俄国中部的工业基地,各类战争补给十分的方便。
而且从莫斯科城外一百公里处开始,几乎每隔二十公里就有成群成片的碉堡群,坑道群,装甲部队以及大量的炮灰兵在做着防御工作。
保守估计,就算是德国人的强大,要想在短期内攻进莫斯科也是不现实的,仅仅清除这些拦在通往莫斯科道路上的各种防御群,就至少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
而且为了防止德国凝固汽油弹的杀伤,俄国人不但加强了整个莫斯科地区的防空力量,更是将凝固汽油弹的特性广而告之。
而聪明的俄国人也想出了相应的办法,由于凝固汽油弹的爆炸威力并不强,所以俄军士兵被告之在身上多穿一件厚厚的披风。
一旦身上着了火,快些扔掉披风就是。只要大家遇到凝固汽油弹的火苗不要惊慌失措造成二次燃烧,那么凝固汽油弹的威力自然就没有传说中的那样历害了。
还别说战斗种族想出来的主意真是简单有效,而且俄国人不知道的是他们再次遇到的凝固汽油弹已经没有进攻列宁格勒的威力大了。
因为德国人生产的凝固汽油弹已经没有了近炸引信,所以即使爆炸了以当时的科技水平也很难形成大面积的烧伤了。
而德国人也知道没有了李铁提供的近炸引信,只靠凝固汽油弹是烧不败莫斯科的守军的,更何况如此莫斯科地区的正规俄军部队也有两百万人。
再加上各类预备役,以及临时征召的新兵和壮丁,整个莫斯科不但是一座钢铁堡垒,更是一座由近千万军民组成的人肉长城。
以五百万进攻上千万,这次史无前例的大会战的胜负,决不是一两件武器能决定的。最终双方要比试的还是人力,物力,忍耐力。
莫斯科会战,德,俄双方都有不得不胜的理由,这一场世纪之战注定不会轻松,更不会短时间内打嬴,估计双方的血战还有的打。
与此同时九月六日的上午,东京码头上,一位年青漂亮,气质高雅的女士刚刚下了轮船,这位女士一下轮船,立即有几十们全付武装的日本兵上前保护这位女士。
同时几位强壮的黑衣男子不离这位女士的左右,护送着这位女士坐上前来迎接她的专车扬长而去,美丽女士的离去甚至引起码头一阵骚乱,好多年青的男子都想知道刚才那个气质高雅的女人是谁
这位气质高雅的女士正是南造云子,此时的南造云子已经三十二岁,可是其成熟的风韵可以秒杀少男少女无数。
南造云子此时已是日本对外军事情报局的局长,她刚刚完成在中国的任务返回东京。
她急匆匆的跑回东京是接受了李铁的秘令,同时也是受到了天皇的召见,虽然南造云子不知道天皇召见她的具体原因。
不过她知道帝国这一年多来在中国的占领并不顺利。中国不但地大物博,人口也实在是太多。
经过几年的消耗,日本的老兵已经越打越少了,可是中国的老兵是越打越多了,要不是因为中国现在还是一盘散沙,南造云子相信,日本早就败给中国了。
这也是她为什么坚决的跟在李铁的身边的原因之一。要知道南造云子虽然受到过百变鼠的高极催眠术。
可是那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这么多年与李铁的亲密接触,南造云子现在是从里到外都是李铁的人了,她的整个身心也早就属于李铁了所以才能坚定不移的跟随着李铁的脚步。
至于南造云子为什么听李铁的话来对付自己的祖国日本。一方面是因为她从心底喜爱李铁,而爱情是盲目的。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心中的憎恨,她憎恨当年陷害他的未婚夫,近而憎恨日本这个国家,近而憎恨日本这个民族。
南造云子身为日本特高科出身,更是土肥原的高徒之一。这几年由于一直与李铁配合默契,她在帝国情报界的地位成直线上升。
南造云子已经从最开始的上海月机关的机关长,很快就升到中国华南地区情报处处长,后来又升迁中国情报总机关长,一直到现在的日本对外情报局局长。
可以说,她现在在日本情报界的地位已经是举足轻重了,虽然她的权力还不如任何一个部门部长大,军衔甚至还不如一个陆军的师团长军衔高。
可是她小小的年纪就已经成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一个女将军,而且是相当于陆军师团长的中将军衔,这在重男轻女的日本社会实在是个异类。
要知道,那个借着裙带关系,所谓的帝国之花,如今担当伪满洲国国防部长的川岛芳子现在也不过才是中将而己。而且由于川岛芳子这个中将军衔的含水量太高,日本各军部哪怕各个旅团长都看不起川岛芳子。
可是南造云子不一样呀,论及在日本军界的地位,现在的南造云子可是日本陆海空三军的大红人,无论是陆军部的部长还是海军部的部长,都视南造云子为日本情报界的天才。
在日本三军的眼中,那些个同级别的师团长,甚至是军团长都比她的地位差得多,只凭她随时可以觐见天皇,随时可以拜访这几位部长包括现任首相的官邸就可以知道南造云子现在的地位有多高。
今天要召会御前会议,军政两界的大佬们早早就到达了皇宫内天皇的寝宫。在寝宫旁就有一间大的会议室,这里就是裕仁天皇所谓的勤政殿。
此时的勤政殿内,几十位军政两界的大佬分别坐在天皇对面的两侧,他们正就下一步到底要不要进攻美国展开争论。
手机请访问:feisuzw.


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本御前会议(一)
“美国已经全面停止了对我国石油的出口。并且还在马六甲海域设置关卡。各类军舰更是在周边的海域巡逻。不让他国的运油船进入到日本。
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的石油储备只够用半年的了。如果不能迅速解决这个问題。我们在中国的部队。坦克将不能开动。军舰将不能航行。就连我们的士兵想要在中国的土地上驰骋都不可以了。
难道让我们上百万的军队在中国的大地上用脚走路么。沒有了机械化的优势。 我们在中国的战场僵局将很快被打破。而且还是中国人率先打破这个僵局。那样对我们会非常不利。”昭和天皇裕仁黑着脸说道。
“天皇陛下。我们现在正与中国处在战略相持的阶段。要不我们再次扩军。增加对中国的总兵力的投入。以求能快速打破僵局。逼破中**队投降。
要不另僻他径。取得更多更好的资源。最终壮大我们自己。从外部打破中国的僵局。但是我不赞成现在就攻击美国。
在我看來现在进攻美国的时机极不成熟。更何况东南亚现在在华兴集团的手中。我们要是进攻东南亚。不但会碰上难缠的华兴集团。更会触动英。法。荷。美等多国的利益。这在我看來实为不智。所以还请陛下三思而行。”已经第三次当任日本首相的近卫文磨劝解道。
“近卫首相此言差矣。东南亚可不仅仅只有印度支那和越南。缅甸几国。东南亚还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群岛和马來西亚。只要我们占领这三个国家。。就可以得到数之不尽的粮食。橡胶。矿产。石油等等战略资源。
有了这些资源我们就不用惧怕美国人的封锁。更不用怕他们对我们停止了战略资源的出口。因为在东南亚这几个国家有我们大日本帝国所要求的一切资源。”日本陆相东条英机说道。
近卫文磨看了看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左膀右臂东条英机。心中有些愤恨:“这个小个子东条。如今翅膀长硬了。竟然开始违背我的意愿了。我说了不想立即开战。又不是不开战。
他可好。仗着军部的家伙们都支持他开战。竟然想一脚把我踢开。看样子是想坐我的位子呀。
首相的位子是那么好坐的么。我都当了三次首相了。哪次当长远了。好。既然你们都不听我的。那就让你们疯去吧。我干脆找个机会辞职。老子不干了。
老子带着妻子。情人。孩子。私生子一起去海外度假去。看你们能挣腾出个什么花样來。”近卫文磨毕竟还是首相。他从心底里并不想这么快就认输交出权力。所以他再次说道:
“我只是觉到现在与美国开战时机不成熟。因为我们还沒有充足的准备。如果沒有充足的准备就与美国这样的大国开战。这对于我们小小的日本來说。实在是件危险的事情。所以我恳请诸位三思而后行。”
看到近卫文磨鞠躬请求。在场的的军政两界大佬们的表情各一。不过大多数人都表现在极为不屑的眼神來。。
在他们看來近卫文磨首相太文弱了。虽然侵略中国他也是主谋之一。可是在对外政策上。他一直是软弱的家伙。
“看看我们的德国盟友辉煌的战绩吧。他们只有不到三十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更是只有六千七百万。比我们日本还要少上三百万的人口。
而他们的土地面积与我们相当。可是看看他们。他们已经占领了大半个欧洲足足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更是将自己的老对手欧洲强国法国打的缴械投降。
如今他们还打得人口比他们多一倍。土地面积多出整整六十倍的俄国毫无还手之力。不但使俄国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了。如今更是直指俄国的首府莫斯科。
现在全世界都在为德意志民族的崛起而颤抖。而做为德国人最坚强的盟友。我们日本不应该拿出点像样的战绩么。
打他一个小小的美国怎么了。美国的国土面积与中国差不多。 人口更是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我们能占领大半个中国。难道还打不败一个小小的美国么。” 陆相东条英机大声的说道。他的话得到了在场大多数人的认可。
“事情这能这样算么。要知道中国只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而己。他们的工业又极其落后。比美洲的土著强不到哪去。
所以虽然中国拥有四万万的人口。可是在我们的眼中只是四万万头猪而己。随时都可以任意宰杀。

当前:第423/46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