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些腕儿全集.com》第3/43页


袁世凯管理妻妾队伍是有一套的,最主要的一点是一碗水端平。不似光绪皇帝那样偏心眼,专宠珍妃一个。

钱财利益方面,七子袁克齐说:

我父亲对待她们,都一例看待。无论分物或给钱,没有偏轻偏重的情况。因此一家向称平安,争吵的事情,我一次也没见过。

我记得三庶母想买一副金镯子,父亲说,好!每人一副,一个人买是不行的。月钱数目,各房一律,谁也不能多拿。

家中存款折子向由我母亲保管,父亲的图章由五庶母存着。家中用钱,我母亲向父亲报告数目后,就拿去请五庶母盖章,到银行去取。取出后交账房按月钱数目发放。

如果庶母们谁要犯了错误,父亲除当面训斥外,还要看情节轻重,停发一月或数月月钱。有一次九庶母与人赌博,就被停发两月月钱。

按规则办事,走程序,不偏不倚,这就消除了妻妾队伍中“患不均”、嫉妒可能造成的不稳定因素。

其二是袁世凯让这些女人有事干。女人没事干,三个女人就是一台戏,东家长西家短地整天搬弄是非。

袁世凯采用绵里藏针法,让大姨太场面上出风头,二姨太管钱财(前期)和烧菜。三姨太能歌善舞,弹琴(七弦琴)唱歌,五姨太管队伍建设。

不同于前面几位过了更年期的姨太太,六、七、八、九姨太太白天学文化,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晚上值班伺候。

大家都在忙,闲事儿就少。

袁世凯对待妻妾特别鬼的地方就是投其所好,对症下药。不知是真是假,据说袁世凯好上了二姨太的熏鱼,二姨太美得什么似的,每天用高粱米和芝麻养蟹,变着法子改善伙食。五姨太杨氏从小跟爹做小买卖,擅长理财,袁世凯就让其管钱。还假装糊涂让五姨太每天从预算里扣点儿小钱,自得其乐。什么都拿不出手的那几位,就让她们学英语,学填词,酬酢唱和,吟风弄月。

看来,读懂人心、善解人意的男人,从来都不缺乏魅力。

段祺瑞:六不总理,围棋功臣

段祺瑞信佛吃素,为人严肃刻板,不苟言笑。生活俭朴,无积蓄房产,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一生酷爱围棋,资助过大批围棋手,被称作“中国围棋的大后台”,还好打牌;段祺瑞喜用私人,刚愎自用。通电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凯称帝和讨伐张勋复辟,三造共和。

学艺克虏伯

从1872年到1875年,洋务派用4年的时间,在各地选拔120名11~15岁的中国幼童分批送往美国留学。曾国藩、李鸿章向清廷陈述:中国欲自强,唯有学习西人的先进经验。西人的坚船利炮,背后有天文、地理、数学、制造等先进技术做强大后盾。因此应当选拔人才,直接到先进国家内部去追本求源。

虽然这些幼童“计回华之日,各幼童不过三十上下,年方力强,正可及时报效”,但毕竟是长线的计划――15年风云不定的岁月,实在是太漫长了。这对于当时身处“数千年之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来说,的确是远水救不了近渴。

作为短期的救急方法之一,李鸿章率先在淮军中组建了有近代意义的新式炮营,采用克虏伯后膛钢炮装备。洋务派并不是一味盲目崇拜德国大炮,而是做了一番精心的比较研究。李鸿章1874年在给清廷的关于海防的奏折中提到了自己的研究心得:“查炮位一项,德国全用后膛,英国全用前膛,俄法则小炮多后膛、大炮多前膛,美国仍用老式滑膛。其中著名厂商,德国曰克虏伯,专造后膛全钢之炮。”他在给醇亲王的信中谈道:“唯德国克虏伯四磅钢炮可以命中致远,质坚体轻,用马拖拉,行走如飞,现在俄德英法各国平地战阵皆以此器为最利。”

大量购买克虏伯新式兵器固然正确,然“有器尤须有人”,从天津大沽口炮台到海南秀英炮台,这18400多公里海岸线,无数的海防大炮,需要有多少谙悉西方火炮长技的人才?所以当克虏伯的使者瑞乃尔1870年带着他的大炮来到山东登荣水师的时候,李鸿章立刻聘他为教官。

1872年,李鸿章再托克虏伯公司推荐人员来华任职,指导淮军炮营操练德军炮法。1876年,又精心安排了查连标、卞长胜等7名中国士官带足够用3年的笔、墨、砚台到柏林军事学院留学。他们学成回国后,被派到淮军各炮营当教练,有的后来成为颇有成就的军事科技人才。

李鸿章的克虏伯情结,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从洋务运动到抗战爆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德之间的军事交往从来就没中断过。

1886年,李鸿章来到段祺瑞就学的天津武备学堂考察,其目的是为了选拔若干像查连标、卞长胜等有着戎马生涯经历,能在短短二三年学期内取得“立竿见影”留学效果的武弁。考察的第一课目是:炮兵学员做炮击海面活动浮靶汇报,这给了段祺瑞脱颖而出的机会。

段祺瑞是唐太尉段秀实的第38世孙,祖籍为江西波阳。1865年3月6日出生于六安,1870年迁到安徽肥西县陶岗村定居。1872年,段祺瑞随祖父段佩在江苏宿迁兵营里读私塾。1883年10月,段祺瑞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武备学堂的炮兵专业。

因为当时学生都慑于李鸿章的威严,为此,首次开炮的学员,从第一炮到第六炮都没打中浮靶。李鸿章勃然大怒!

轮到段祺瑞指挥打靶,他沉着冷静、笃定指挥,第一炮就打中浮靶,紧接着连续快速几炮都每发必中。

李鸿章得知指挥员是安徽老乡,其祖父等家族成员都曾是自己手下的淮军官兵,非常高兴。接着又当面考了一些军事试题,段都对答如流。李鸿章兴奋得击节称赞,当即表扬段祺瑞是“熟知军事,俾易造就”,是可用之才。

1887年夏季,李鸿章亲赴天津武备学堂主持第一届学员的毕业考试,段祺瑞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李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赞扬段祺瑞等学生“各项操法,一律娴熟,试以炮台工程做法及测绘,无不洞悉要领……”

1888年冬天,五位赴德国留学生的学员名单呈送到李鸿章的手中审批。可是,李在这份留学德国的学生名单里,竟然看不到段祺瑞的名字。李鸿章认真审视了片刻,大笔一挥,将其中一名山东籍学生的名字划掉,换上了段祺瑞。

1889年春天,段祺瑞告别妻子和仅有一周岁的儿子,和其他四个同学来到德国柏林陆军学院,学习军事理论和各种操练课程。一年后,他们又奉命到鲁尔区埃森克虏伯兵工厂,进行火炮实习。

克虏伯兵工厂生产的各种威力巨大的先进火炮,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师夷长技”的魅力。为了使自己的国家摆脱落后挨打、备受屈辱的局面,他们拼命用功学习。

弗里茨・克虏伯从留德督学荫昌转交的李鸿章的信函里,知道这批学生是中国的精英。但因为忙于公务,始终无法抽身前往探望。当他知道这些学生的聪颖与吃苦精神事迹后,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前往梅喷射击场教授课程。

1890年春天,清廷特使洪春代表皇帝前往德国埃森探望留学生。段祺瑞及其同学以娴熟的技术操演了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大炮,并以优秀的测距、瞄准、射击成绩,获得洪春和弗里茨・克虏伯的赞赏。

完成学业后,四位同学都先后回国,段祺瑞又奉命留在克虏伯兵工厂学习弹壳加工、炮管膛削、铣磨来福线、浇铸优质钢、检验钢材压力、拉力试验,各类火炮的型制构造、使用和保养等课程。

1890年冬天,25岁的段祺瑞自德国归来,当他前来跪叩李鸿章之际,心里一阵惊惶。李用凌厉的目光审视他后脑勺上的长辫并没有造假之后,才和颜悦色地说:“你的责任是报效国家而不是剪辫子!”段祺瑞满脸羞愧。因为在留学时,他曾一度想剪掉被外国人耻笑的辫子。

当前:第3/4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