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在西晋末》第865/871页


王导、郗鉴话音刚落,顿时引来一阵声讨,世家子弟纷纷慷慨陈词要求朝廷严惩他。然王导说完后便如老僧入定一般再不言语,任由外人对他口诛笔伐。

看着四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庾亮差点儿气得背过气去。他不傻岂能不理解王导用意何在?大晋自降为藩国看似丢了脸面,但若真能换取燕国止步长江,那说起来还是他们赚了。

如今燕王取代晋室为帝乃大势所趋,非人力可挽回!当前燕王比魏武曹操面临的形势还要好,首先燕国内部没有掣肘势力,而且燕王卫朔的功劳也远远超过曹操。既然阻挡不了燕王称帝,为何不顺而为以为大晋争点儿好处?

但庾亮也深知此事不可冒然下决定,必然会引发不必要的动乱,很有可能让原本岌岌可危的形势雪上加霜。

就在庾亮暗自寻思时,却见周勰突然站出来道:“向燕国称臣是绝不行的,那燕王志在统一天下,岂会因一点儿蝇头小利而放弃南下?以在下看来唯有加强采长江防线,以此方能阻止燕军南下。”

“除此之外,建邺濒临长江,距离前线太近,在下以为朝廷应该尽快迁离建邺,在三吴内地另选地方,以防不测。”

“迁都?不行!绝对不行,一旦迁都必将引起普通民众恐慌,万一燕军趁机南下,导致大军溃散,这个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不等其他人说话,庾亮当即表达了反对意见,他恶狠狠地盯着周勰,恨不得一刀砍死对方。别看周勰说得很好听,为了什么天子、朝廷考虑,其实庾亮心中很清楚,江左世家突然在这个时候提出迁都,是要趁机掌握朝廷大权。

三吴是什么地方?那是江左世家根基之地,若今日真听了周勰建议迁都三吴,朝廷等于是羊入虎口,江左世家将彻底压下江北世家,从而掌握全部大权。

第675章 燕王归来!

(提前说一声,本书明日完结)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若朝廷置万民于不顾,贪图自身安逸,弃建邺南下,所为恐有失民望……”

“中书大人,此言何意?难不成尔已忘记淮南已被燕国拿下?燕军十几万大军正对建邺虎视眈眈,朝廷、天子再待在建邺已不安全,为何不能撤到三吴去?”

“天子南下避其锋芒,有何错?天下之势,避实而击虚,不过如是。也不知你庾元规处心积虑反对朝廷撤离到底存了什么心思?”

陆晔作为江东士族领袖,非常希望朝廷迁都三吴,以让其脱离北方士族控制。

“移镇他处,沿江各郡等同遗弃,届时北方大军南下,攻略长江南岸,我们肯定要鞭长莫及,长江防线危矣!东晋霸业危矣!”

“为国为民,道之大者。术为道生,方为大术。大术之首,韬光养晦。十年砺一剑,出剑,一剑封喉。朝廷暂容燕国猖狂一时,我等休整之后必定一举荡平天下,扬大晋之威。”

“为君之道,始于立志。志不立,人不成。今上弃建邺,畏敌手,何来志哉?”

“好啦!二位莫要争吵,有什么话可以慢慢说。不过在下看来,建邺的确已不再适合作为朝廷都城。建邺时刻都要面临燕军水师威胁,所以迁都势在必行!大家还是考虑一下,朝廷何处为好?”

出乎众人预料,身为北方士族领袖的王导竟站出来支持迁都,打了庾亮一个措手不及

庾亮黑着脸默然不语,不由暗暗惊醒:难不成王导为了重掌朝权,想要借助江东世家来对付他?想到这儿,庾亮眼中闪过一道不易察觉的冷色。

其实庾亮小觑了王导,王导真要对付他,哪里用得着联合他人?

说实话王导也不愿意迁都他处,但考虑到现实威胁,他认为迁都以避燕军兵峰势在必行。

但是迁哪里好呢?江东本地人希望司马睿将治所迁移到吴郡或吴兴郡这两个江东本地士族较为强大的地方,以便他们从北方侨居士人手中争夺主导权。

庾亮眼见迁都势在必行,他眼珠子一转道:“迁都也不是不行,只是应该迁到何处?”

“嗯,依臣来看,迁居会稽郡最好,那里地处江东内地,又东临大海。在陆地上由于据长江比较远,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足够的回旋空间,又能沿途建立起几道防线。”

“不行,怎能迁都会稽?应该迁都吴郡,那里原是经济相对比较发达,朝廷列位大臣去了那里也不至于吃苦。”

庾亮看着再次吵成一团的朝堂,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作为世家他怎么可能不清楚世家是什么德行?别看江左世家刚刚在迁都问题上团结一致,可一旦涉及到各自利益,同样会再次龌龊不断。

以顾陆朱张为代表的吴郡世家希望朝廷迁都吴县,而以虞魏孔谢为代表的会稽世家则强烈主张迁都会稽,说白了世家只会为自家利益考虑。

就在朝廷上下就迁都一事吵得热火朝天时,却见一郎中匆匆而入,面色惊慌道:“禀诸位大人,刚刚接到急报,燕王凯旋归来了!”

“什么?!”众人闻言一片失声。

……

潼关作为关中门户之一,为燕国重要的折冲府,关内驻有府兵三千,负责把守这座险要关隘。

太宁二年,七月下旬,沿着关陇大道从西边突然来了一队盔甲鲜亮的骑兵。

只见数千骑兵个个身着鱼鳞甲,腰挎环首刀,打头的赫然是威名赫赫的侍卫军大将陈安。

当前:第865/87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