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世三国》第463/569页


照顾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又担任诸葛亮的送信差兵,黄月英早从一些蛛丝马迹里,猜出了诸葛亮接下来的打算:“公子……舍不得马谡?”

诸葛亮又叹了口气,道:“幼常机敏过人,平素又具才名,我曾经不只一次想过,收他做为入室弟子。”

见不得诸葛亮心疼,黄月英插嘴便说:“公子若是舍不得,另外派人去取代马谡不就行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现在把人调回来,不仅打草惊蛇,还会后患无穷。”

戏已经演了一半,没道理中途换将,何况除了马谡,还有谁能胜任这角色?

想到前几日的战报里,马谡信里雀跃的说着,等前后夹击的计谋成功后,他便可挥兵东吴,趁势拿下合淝,讨回荆州。

那股兴奋劲,看在诸葛亮眼里,实在是讽刺的可以——只是为了刘备遗愿,为了蜀汉大业,再讽刺,诸葛亮都得作上一回。

他一口一口,慢慢的把参茶喝尽,就像在喝马谡的送别酒一样。

看着诸葛亮的举动,黄月英没有再插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诸葛亮既然知道后患无穷,想必他心里早有决定,这几日的犹豫不决,或许,只是在替马谡惋惜罢了。

“好了!月英你帮我把黄叙找来吧!”

街亭栈道,蜀军大营。

战报送回成都已有好几日了,可马谡却迟迟没收到回文,对此,他心底是有几分担忧。

但这些担忧,都被诸葛亮在他心中的巨大形象给压了下去,“诸葛孔明”四个字,不只是个名字,还是胜利的象征。

这次出征,诸葛亮给了马谡三个锦囊,前头两个已经开启,剩下的这个,是诸葛亮留给马谡保命的。

小小一个锦囊,就能救人一命?

若是别人,马谡只怕会嗤之以鼻,但这是诸葛亮给的,马谡相信,真要有个万一,这绝对是他的保命符。

就在他心里猜测着东吴何时上钩,诸葛丞相的援兵又躲在何处时,大帐外头,赵统巡视完营地,揭帘而入:“先生!我刚从摩天岭回来,吴军似乎仍无动静。”

用上“似乎”二字,代表赵统也不敢肯定。

深更半夜,街亭山上虽然能察觉整个战场的动静,但入夜后黑灯瞎火的,谁都瞧不见谁,赵统也只能从吴军营地里燃起的灯火,说出个大概。

“不要紧,街亭栈道难行,吴军真要围山,不会选在半夜进行的。”

马谡脸上轻笑,试图放松自己紧张的情绪,说了个让赵统放心,让自己安心的理由。

赵统也是识相,他知道从上街亭开始,他们便是走在钢索刀尖上,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让人胆颤心惊,他刻意放声笑道:“其实东吴哪时围山都没关系,丞相神机妙算,必然已藏好伏兵,等着东吴上钩了。”

“正是!”

马谡嘴角扯起的笑容,仍透露着他对诸葛亮的强大信心。

他才想再说些鼓舞士气的话,帐外,卫兵已匆忙来报:“将军!营外有传令兵求见,说是赵云将军派来求援的!”

赵云派来求援,这表示,东吴围山了!

马谡蓦地站起,赶忙说道:“那你还不把人带上来!”

“这……将军!那人说他匆忙前来,只奉了赵云将军的口喻,由于没有信物,属下不敢贸然放他进来。”

莫非是来诈营的?

马谡与赵统对视一眼,道:“绑了他手脚,再让他进来。”

马谡轻哼一声,正想让赵统派人去山下确认赵云部队的安危,就听到营帐外头有人高喊着冤枉。

“冤枉啊!谁说我没带信物的?我腰间系的不就是赵云将军的配剑!这还当不成信物吗!你们快放开我,山下的弟兄们就快挡不住了!”

听到来人真有信物,第一个窜出营帐的不是马谡,而是赵统——他爹的青釭剑和盘龙枪,向来是不离身的!

赵统一出大帐,抓着那人腰间配剑就叫道:“真是爹的青釭剑!不可能,爹怎么可能拿随身兵器给你当信物!传令的令牌呢?”

那传令兵长的是方头大耳,一副无辜模样,见着赵统立刻激动嚷道:“少将军!咱们在山下遇到了夜袭,东吴军成千上万,有不少兄弟已经死在吴狗的刀下了!你们快点发兵去救啊!”

当前:第463/56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