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唐全集.com》第342/390页
女皇点着头。表示赞同。武柲顿了顿,继续说道:“如今之计,唯有招募士兵,给足粮饷,还有把原先欠下的一万三千八百二十九名阵亡将士的抚恤金发下去,或许才能募集到士兵。还请母皇三思。”
女皇顿时心中一惊,疑惑地问道:“一万三千八百二十九名阵亡将士?有那么多吗?皇儿是否记错呢?”
武柲起身,躬身道:“孩儿记得很清楚,除去大周之前,这些只是自我大周朝建立以后的胜仗中阵亡的将士,如今还欠着的这些阵亡将士的抚恤。”
女皇的脸上顿时出现一抹赧然,要不是她接连修建了几座宫殿,还有铸造天枢,修天堂和明堂花费数亿,不然这些士兵的抚恤就发下去了。只是一万三千八百二十九名阵亡将士的抚恤也不是一个小数字。如果把粮食折合一算的话,那每一个士兵将近一百两银子,如此一来,那便需要一百三十八万余贯。可如今府库的银子已经分出去了,内库也因为建造宫殿也几乎用光了。当然若是把宫中用度全部减掉的话,能够凑齐,但这是不可能的。
女皇的心中顿时有了一种无力之感,即使不愿意相信她一手建造的帝国会是外强中干,但现实让她不得不考虑是否让太子监国呢?
有了这样的想法,女皇顿时似乎看到了希望。太子监国可以暂时缓解她的压力,也可以把天下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而且武柲的声望在天下士子中还是很不错的,更何况如今理学官员在朝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相信太子监国更能激发这些人的办事积极性。那么招募士兵或许会更顺利些,若天下人怨怒太子,还有她这个皇帝来平息。
退一步,海阔天空。女皇顿时有了主意,而且此法还可以检验一下太子的处理国事的能力。心中有了定计,便对武柲说道:“皇儿且先去处理奏疏吧,让朕在想想。”
武柲不知女皇有了主意,便躬身告退。
在奚族领地的大山中,裴煜的部落最终还是搬到了山上,这里是太白山南麓,丛林茂盛,山高路险,对于这个汉人部落来说,便可以依险而守,不再遭受奚族人的骚扰。
看着族人在半月内筑成了简陋的山寨,裴煜黑黑的脸上挂着笑容,但眉宇间不时透出一丝忧愁。这丝忧愁被兰儿察觉到了,并告知了母亲裴氏。
母亲裴氏自然知道自己的孩子忧愁着什么,在外面见识了大城大世面,这穷乡僻壤的小山寨自然是呆不住的。而且自己孩儿跟他父亲一般有着强健的体魄,还有着一身武艺,如此在这山寨中,确实是浪费了。
好男儿,当志在四方。
裴煜这段时间,因见到娘和兰儿,还有弟弟妹妹们开心,但也因回到这里而忧伤。他不时想起了游历大半年的时光,那些个快意恩仇的绿林人物,还有那些侠骨柔情的侠女,还有温婉可人的大家闺秀,更有那义气豪爽的游侠儿。还有那大城里的繁华,那人来人往的热闹。
凡此种种,令他心绪不宁。母亲曾说,心绪不宁。便要找到根结所在,不然练武容易走火入魔。
裴煜感到,他有一种走火入魔的感觉,一边是娘和兰儿,这是割舍不了的亲情,而另一边,仿佛一个声音在召唤着自己,来吧,勇士。你不应该在这山寨中消磨了光阴,而应该在战场上获得应有的荣耀。
“裴大哥,我爹回来了,去了你家里,像是有重要事情禀报。”
裴煜转身一看,竟然是李二愣子。李二愣子排行老二,老大在三岁时被狼叼走。所以老李叔家里就李二愣子一个独苗,故而老李叔十分宠溺,但李二愣子调皮捣蛋,兼之善于奔跑,遂和裴煜十分对眼。
裴煜一听,便说道:“老李叔就不怕奚族人为难吗?”
“裴大哥你忘记呢?我爹曾救了一个奚族人。如今那奚族人是一个小族长,所以没有奚族人为难的。”李二愣子身材细长,两条腿格外修长,他踢掉了一块碎石。
裴煜心中一动,便起身说道:“既然到了我家,那肯定有事,你先等着。我去看看。”
李二愣子不怕爹,不怕妈,更不怕部落中的人,唯独怕族长裴氏,所以从小就不敢登裴煜的家门。
于是裴煜便回到了家中,蹑手蹑脚得来到了客堂之外。
课堂内,裴氏惊呼一声,道:“二十万大军就被三万契丹人给灭呢?”
一个中年汉子一身粗布衣衫,他坐于下首,说道:“那多伦族长就是这么说的,相信也是**不离十了。”
裴氏的脸上出现了一抹担忧之色,若河北被契丹人占领,接下来契丹人最大的可能就会攻入河东,那么闻喜裴氏她不担忧,她担忧的是父母。当年青春年少,自离家后,便再也没有回去过,如今近二十年了。
裴煜的心中则是义愤填膺,自小受母亲教育,读了不少春秋大义的书籍,所以当听到平州二十万大军覆灭后,他恨不得立刻入伍,到沙场上建功立业。
“哥!你在做什么?”
身后传来了兰儿的声音,裴煜心中顿时一阵悲鸣,我的兰儿啊,你怎么能出声呢?但显然他已经阻止不了了。
兰儿喊道:“娘,大哥在偷听娘和老李叔说话。”
片刻,客堂内传来了裴氏的声音,“煜儿,进来吧。”
裴煜一巴掌轻拍在了兰儿臀瓣上,而后不理会兰儿羞红的俏脸儿,便硬着头皮进了客堂,给裴氏和老李叔施礼后,辩解道:“娘,孩儿不是有意偷听的。”
裴氏叹息一声,缓缓说道:“我儿见过世面,这小山寨自然容不下了。既然知道了大周朝的境况,这样吧,娘给你三天时间,部落的勇士只要他们愿意,随你带走,到沙场上建功立业去吧。”
裴煜一听,心中顿喜,但随即一想,这是娘赶自己走啊,于是便赶紧跪在地上,道:“娘,是孩儿不孝,不应该惹娘生气,求娘不要赶孩儿走。”
裴氏说道:“你啊,就别再守着娘了,好男儿当志在四方,如今朝廷有难,正是你们这些男儿建功立业之时,岂能躲在这山寨之中,快去准备吧,不然,娘可就变卦了。”
看到娘嘴上催促,但眼中那丝不舍还是流露了出来。只是裴煜早已想着沙场杀敌建功立业,所以也硬起了心肠,便重重地磕了三个头,出了客堂。
三日后,裴煜带着三个青年告别了山寨父老,骑着战马,走出了大山,踏上了征程。
第四百四十章 帝王之路(十一)
翌日,女皇下旨,命太子魏王柲监国,除生死攸关大事,朝中诸事皆由太子决断,朝中一片哗然,唯有理学官员欢欣鼓舞,一改往日被压制的沉默气象,他们开始大议朝政。
武柲监国,他的心中是沉重的,就连跟妻妾的房事都没了兴致。监国虽是他所愿意接受的事情,但女皇又让杨再思和苏模棱任太子左、右庶子,这监视的意味就很明显了。
女皇为了撇清责任,缓解压力,让他监国,但却不愿意看到武柲不在自己的掌控下处理国事,于是便把她一手提拔的两个走狗给弄到武柲身边,以辅佐太子的名义监视武柲。这番做法让武柲顿时警觉起来,看来女皇还依旧贪恋权力,除非她死了,不然他很难登上帝位。
不过话又说回来,能够成为皇帝的,哪个不贪恋权力呢?不贪恋权力的皇帝,那只是环境所趋罢了。
武成殿。
上官婉儿自得知自家男人监国后,便早早得来到武成殿,跟往日一样,把已经送到的奏疏分门别类,然后记录成册,好让武柲快速浏览。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批阅奏疏的效率。有时候一日便是上千份奏疏,若不如此,根本批阅不完,从而耽误了事情。今日一早送来的奏疏已经达到了五百多份,上官婉儿快速浏览记录,便顿时笑了,这些个理学官员竟然明目张胆得上疏祝贺殿下,这不是要给朝中留下口舌吗。
如今,魏王武柲不再像过去一样很悠闲,自从批阅奏疏后,便没有了太多的时间浪费,要不是有上官婉儿这个“内相”,他估计每一天的奏疏都能把他给压死。更不要说,还要跟上官婉儿谈谈情做做那有情人之间欢乐的事了。
踏进皇城,早有官员来到,便远远地躬身行礼。如今武柲监国。虽不能算作是皇帝,但却行使着皇帝的权力,故而这些官员也不敢再像以前那样随意地打个招呼,或者是远远地避开,亦或是装作没看见。
武柲微微一笑,或点头,或还礼。很快便来到了武成殿,武成殿内上官婉儿已然在书案之后。职司太监一声,“太子驾到!”
上官婉儿等宫女太监齐齐躬身迎候,武柲袍袖一挥,道:“免礼!”便坐在了御案之后。
上官婉儿取过已经登记好的奏疏递给了武柲,武柲接过,不过片刻,便笑道:“这帮人啊,这样吧,命诸宰相。还有各部尚书、侍郎,到武成殿议事。”
自有殿中太监去传令,武柲则快速翻开奏疏,那些溜须拍马的奏疏全部扔进了废纸篓中,而仔细批阅正待解决的急事。一些重要的大事,则需要一会儿议事的时候提出来。
既然已经监国,那就在这段时间。尽最大的努力培植自己的人马,必要的时候,一举发动政变,铲除异己,以雷霆手段登上大宝,再慢慢励精图治。
一炷香后。各部主要官员齐齐来到,他们躬身施礼,武柲不能大意,便微微还礼,便给年长者看座。
武柲扫视了一下诸位重臣,便说道:“今日是本王第一次监国,必然有谬误之处。诸位大臣都是我大周朝的股肱之臣,还请不吝赐教,本王一定会虚心接受。”
杨再思拱手道:“殿下言重了,殿下久居中枢,对政事的处理极为通达,皆是我等臣子的楷模。”
杨再思被百官暗地里唤做“两脚野狐”,便知其狡猾异常,如今他身为太子左庶子,名义上辅佐太子,但他是何人?一边信誓旦旦地答应了女皇,此时又拍着武柲的马屁。那就是告知太子,您是太子,您做什么他杨再思是不会管,您就把我当成不存在就是了。
武柲微微一笑,道:“本王非圣贤,孰能无错?诸位大臣就不必自谦,本王也不是凶神恶煞,本王有什么缺点,有错误之处,指出来,或是上份奏疏,好让本王知道本王的缺点,以便加以改正。但是……”
武柲的脸顿时阴沉下来,诸官一阵紧张,即使坐着的娄师德、杨再思、苏味道等人都感到了一股煞气扑面而来,他们心中骤然一紧,果然这“屠夫“之名真不是传说。
武柲说道:“但是若在私底下非议本王,若让本王知晓,本王定要问你个‘为什么’!本王坦诚相待诸臣,也希望诸位大周重臣能够坦诚相待本王,本王有过,本王改之,但私下非议,便是伪君子行径。”
娄师德等几位老臣起身,躬身道:“臣等惶恐,谨遵殿下之令。”
武柲说道:“几位宰相都坐下来,不必如此拘礼。本王只是把丑话说在前头。”
几位宰相躬身谢过,而后再次坐了下来,其余诸官也都在心中思量一番,理学官员如姚元崇、宋璟等人则是心中欢喜,他们看到了一个中兴之主慢慢成长起来了。一个不惧怕改错的帝王,其优良品质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于是,姚元崇便出班奏道:“殿下之言让微臣铭感肺腑,微臣有一谏言,不知道殿下和诸位臣僚有何看法。”
武柲对姚元崇等人是十分满意的,他们在自己的官位上已经作出了让人艳羡的成绩。于是他便问道:“元崇说来听听。”
姚元崇躬身道:“自圣上天册万岁年以来,除了初一十五的大朝外,朝中便不再设置早朝,致使百官颇多懈怠,甚至一些官员有迟到早退的现象。故微臣建议,自殿下开始,恢复早朝,让天下看到朝中新气象。”
姚元崇如此一说,武柲心中也是一顿,若如此一来,那么他在臣民和百官的心中无异于皇帝,时日一久,那么结果会怎样呢?于是,他看向豆卢钦望和娄师德等宰相,问道:“内史、侍中以为如何?”
娄师德动了下他那肥胖的身体,缓缓说道:“姚尚书说的确实是如今朝中百官懈怠的重要原因,老臣认为此势在必行。”
豆卢钦望是内史,尽管他依附于的武柲,但该表态的时候那也得必须表态,于是便说道:“重开早朝,利于朝廷,臣赞同。”
如此这般,早朝的事情便先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