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第660/833页
“不是不喜欢,而是地方不对呀。再说了,现在是光天化日,圣人有云,不可白日宣淫,你我乃一国之父母,怎能不做个表率?”
他也见好就收,“唉,算了,论口才我怎么及得上你?既然辩不过,只好从命啦。“说着,撑着椅子扶手想要坐起来,不过他的动作明显有些吃力,我赶忙伸手扶了一把,这才坐稳。
见他手扶后腰,我估计着是躺了这么久没有更换姿势所以麻木了,于是转到背后,替他轻轻地揉捏着肩膀和后背。他推却道:“不用了,熙贞,这都是奴才干的活,你就不要劳烦了。”
见他颇为疲惫的模样,我忍不住地,有些心疼,“不是我说你,都四十岁的人了,怎么连照顾自己都不会?总是叫人操心。这里这么冷,你也敢睡觉,若是着了风寒,又要半个月不舒坦。走几步路回去躺下来睡觉就那么难?”
多尔衮叹了口气,自嘲道:“唉,没办法,现在比不得二十几岁的时候了,那时候整天生龙活虎的,精神气那是别提了。可现在,老是觉得精神不济,稍微动动心思就容易累,刚才听着听着。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说到这里时,大概是觉察到我的担忧,于是他很快转移了话题,“对了,是不是又有新地折子送来,有什么紧要的事情,你念给我听听。”
我到桌前取过几份奏折,翻了翻。说道:“倒是有份要紧的。是刑部送来的。”
“哦?又有谁被人举发了?”
“是靖南王耿仲明。前些日子有人密报刑部,说他的部下隐匿逃人,刑部派人去南方走访查证,已有结果了。”
多尔衮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异色,却只淡淡地说道:“你念念吧。”
我展开折子,迅速地读了一遍:“……查靖南王耿仲明所属旗鼓刘养正、牛录章京魏国贤隐匿满洲鞍匠四人。已搜获其二。魏国贤将二鞍匠隐匿在家,及搜查人到,拦阻不容入门,随纵二鞍匠脱逃。再审所获二人,云:‘不止我等,其放马之处满洲家人隐匿者尚多。’因遣人前往搜查。刘养正预先知觉,密遣人至放马处通知梅勒章京陈绍宗、牛录章京张起凤,将所匿逃人尽行驱放。及搜查人到。止获九人。余俱未获……”
读罢,我收起折子,看了看多尔衮的脸色。果然,已然阴沉下来。
等了一会儿,见他没有说话,我问道:“皇上打算如何处置此事?”
在顺治元年的时候,多尔衮曾经强化了原本就有地【逃人法】,规定“有隐匿逃人者斩,其邻佑及十家长、百家长不行举首,地方官不能觉察者,俱为连坐”。所谓连坐,就是凡是牵涉案中地都一体治罪。逃人被抓自然是个死,而隐匿逃人者,也难逃一死。三年前,多尔衮听说有些地方逃人现象依旧难以遏制,于是再行申饬,“自此谕颁发之日为始,凡章奏中再有干涉逃人者,定置重罪,决不轻恕。”
“你觉得这件事,我该如何处置?”他反问道。
“刑部诸臣已按照朝廷律令,给涉案人员全部论了死罪……不过,收留逃人地是陈绍宗等人,他们自然难逃严惩,可靖南王……”我沉吟着,虽说耿仲明不久之前在广州大肆屠城,是个地地道道的屠夫,我当然乐意看到他倒霉。只不过我希望多尔衮能够以他滥杀无辜来治罪,而不是这个激化民族矛盾的【逃人法】。“靖南王未必就知晓,甚至纵容。若本不知情,应该以玩忽职守治罪吧。”
“你呀,想得还是不够全面。若讯问之时他只推说不知情,就可以逃脱惩处,那么以后岂不是人人竞起效尤?”多尔衮冷笑一声,眼神阴得可怕,“我大清立国入关,成就基业,全仗法令严峻,军士莫敢退缩,大臣莫敢违律。凡涉及逃人、发、易服、投充这几项法令的,不论是庶民还是大臣,就算是王爷,也要一体治罪,他耿仲明就能破这个例子?再说了,关于他窝藏逃人的传说,我早已有所耳闻,只不过一直没有实据而已。崇德六年时候,就有被砍了脑袋的逃人们,他给收葬祭奠,因为这事而罚了银子。陈绍宗等人本来就是随他多年的部将,当年跟他一起携着红衣大炮来归先皇,这么多年地交情,他们做了些什么,耿仲明会不知道?我看,根本就是他在默许。现在既然刑部已然查实,那么只能秉公处理了。”
我也有些疑惑,从耿仲明屡屡收留逃人,甚至给被杀逃人收葬的做法上看来,显然他是很同情那些被满洲贵族们奴役的汉人的。可他另一方面又习惯滥杀无辜,这又是怎么回事?哦,明白了,这还不是为了虚报战功?虽然说逃人法很是严厉,不能破例,可若多尔衮想保什么人,还是随便都能保得下的。既然多尔这样表态,那么就说明,他已经有杀耿仲明的心思了。究其原因,一是忌恨耿同情汉人,疑心他不肯忠心为朝廷效力;而是看不惯这种虚报战功,欺瞒朝廷的伎俩。
不过,饶是如此,我仍然觉得以窝藏几个逃人的罪名杀一个战功赫赫地王公,有些小题大做地意思。耿仲明一旦因此被杀,那么岂不是寒了吴三桂、孔有德等汉人王公的心?“虽是如此,可靖南王刚刚立下大功,礼部刚刚议定的封赏还没有颁布下去。就要治他死罪,未免……”
我地这个理由倒也还算有效,多尔衮开始沉吟了。过了一会儿,起身在廊下踱步,几个来回之后,停住了脚步。“这样吧,你现在替我拟旨。”
“嗯。”我坐在桌子前,迅速地调和好朱砂。蘸满。铺开纸张。等待他的口述。
他负手站立在廊檐下,仰头凝望着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腊梅蓓蕾。阳光下,梅枝映着素雪,明媚而妍丽。不管那兵祸所及之处何等血
管那被奴役的汉人们遭遇何等残酷,却丝毫不会影响辰美景,这里的和光霁色。
“刑部奏议。已付王等知之。前闻满洲家人多为王等收招而去,朕已令王等自查。今查陈绍宗等隐匿逃人,欺瞒朝廷,虽有航海来归之功,似此隐匿逃人,悖逆殊甚,是犯不赦之条矣。原遣王等南征,以为归顺有功。腹心可寄。必然利益国家。乃反掠满洲家人,实出意外。朝廷及各王府并满洲家人多被招诱,其事甚确。谕到之日。王等即亲身严察,将所匿逃人尽行查出,交与差去官员,仍拨兵护送。如此,庶见王等为国之诚。若漫不查送,则此隐匿之事,显系王等知情矣。特谕。”
我按照他的吩咐笔录完毕,然后重新复述了一遍。他这才满意地点点头,自言自语道:“这样处置最是合理。”
我突然明白他的心思了。禁不住地,打了个寒战,帝王权术,还真是杀人不见血地――这份谕旨里,语气极其严厉,直接就质问耿仲明地“悖逆”之罪,却并没有说如何惩治,却能达到一种暗示地效果。若耿仲明心存侥幸,必然是家族覆灭的严重结果;若他自己心里有数,在朝廷尚未正式处置他之前能够自我了断,就可以保住家族荣禄,子孙富贵。这种软刀子杀人的办法,虽然类似于希特勒杀隆美尔,却要高明许多。
多尔衮回过头来时,大概是见我脸色变了,于是颇为明了地笑了笑:“你担心个什么。耿仲明若是识相,保住了朝廷的体面,我自会保他身后英名,还会让他的儿子耿继茂袭爵,继承他的王位,继续统帅他的军队地。这样一来,谁也没有话说。”
我心下悚然,不过表面上不得不装作镇定,附和道:“皇上所言极是,如此安排甚为合理。”
多尔衮用洞悉一切的目光打量着我,笑道:“看起来,你还有话想说,不必忌讳,但言无妨。”
我犹犹豫豫地,将心里面隐藏了很久的疑虑说了出来:“皇上,我觉得这逃人的事情,近几年已然有愈演愈烈之势了,光靠杀人连坐,似乎效用不如从前了。”
“这倒也是,那么你有什么办法,能够遏制住阿哈出逃?”他对这个问题果然很感兴趣。这可是关系到他们满洲贵族们的切身利益问题,万万马虎不得。
我答道:“阿哈们之所以要冒着杀头的危险逃走,究其原因,还不是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甚至活着比死还难受?我听说每年上报的阿哈被杀,被打死,自杀,逃亡的人数有上万之多,可见庄园刑罚之严酷,待遇之苛刻,欺压之厉害。若各个主子们肯稍微仁慈些,对他们宽厚些,每天给吃饱饭,干活不超过六个时辰,少抽几下鞭子,每年年尾地时候给他们留点存粮,他们又怎么会逃亡甚至自杀?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主子们吃地粮食也是阿哈们种的,吃的牛羊也是阿哈们养地,如果丝毫不知吝惜劳力,只一味压迫榨取,那和杀鸡取卵有什么区别?到时候阿哈们死的死,跑的跑,主子们也就穷了。为了生财,就必须要再去掠来汉人劳力,或者逼迫更多的小民来投充,这样下去,满汉关系只会越来越恶化,越来越紧张。
当年太祖皇帝在日,有不少满人被汉人偷袭,井水里面被投毒,不就是这个缘故吗?皇上虽然将京城的汉人通通迁到外城,严格分开满汉聚集之地,然而满人总不能一辈子都在内城待着不出去吧?要是矛盾激化了,迟早会生出变乱的,这可是眉睫之患呀!
皇上在入关之初,魄力甚大,一道诏令就废除了明朝积弊甚重的三饷;凡是大军所经之处,所有税赋免除三年;不论几代为工匠杂役者,一概去除匠籍;令大军勿滥杀无辜,令满臣不得欺压侮辱汉臣……当时国内形势一片大好,各地州府纷纷开门归顺,我军节节胜利,若当时的形势能够一直延续下来,那么时至今日,又何愁天下不定,九州不平?”
多尔衮默默地听着,渐渐地,眉头皱了起来,脸色也阴沉下来。我以为他不高兴了,于是也就适时地闭上嘴巴,不再继续了。
说实话,我这确实有点犯颜直谏的意思。当年努尔哈赤就是因为压迫汉人们太厉害,弄得辽东汉人纷纷反抗,以至于满人们都不敢单独出门,免得被人偷袭丢了性命。若不是皇太极看清了这个弊端,一上位之后就大刀阔斧地改革,减轻了对汉人的压迫,那么有没有现在的清朝也是未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