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全集》第2275/2293页


结果就是,在随后的一千年里,人类文明才做好了星体改造工程的准备工作,并且积累了足够多的能源。

在这一千年里,人类文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大量没有遭到破坏的星系得到开发,特别是这些星系里的小行星、巨行星的卫星、彗星与体积较大的陨石。

要知道,在过去,人类根本不在乎这些资源贫瘠的星体。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颗小行星的半径是一颗类地行星的一半,那么在理论上,这颗小行星上存在的资源就只有类地行星上的八分之一,如果将其改造成人类的家园,则容纳能力只有类地行星的四分之一。事实上,大部分小行星的半径都不到类地行星的十分之一,因此其潜在资源不到类地行星的千分之一,可供开发的生存空间不到类地行星的百分之一,基本上没有开发价值。

只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人类不得不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

要知道,人类还没有进化到可以在气态巨行星上生存的地步,因此除了类地行星,小行星与巨行星的卫星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而开发这些星体,最欠缺的就是资源,而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水。这也是人类开始捕捉彗星,并且开发彗星的原因,因为大多数彗星的主体结构就是冰晶。另外,某些大型陨石上,拥有非常重要的稀有金属。此外,用一些体积适中的陨石撞击某些小行星、或者是巨行星的卫星,是进行星体改造,使其变得适合人类居住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总而言之,在这一千年内,人类就像大灾难后幸存下来的耗子,开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改善生存环境。

所幸的是,宇宙足够大,有足够多的可以利用的资源。

事实上,资源还不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

经过一千年的缓慢恢复,人类的人口增长到了三十万亿,已经超过了战前,规模效应再次显现了出来。

与战前不同的是,这次人类变得更加分散。

三十万亿人中,除了大概四万亿居住在太阳系之外,另外二十六万亿分布在大约十万个星系里面,也就是说每个殖民星系的平均人口还不到三亿。当时,最多的一个殖民星系里只有大约五十亿人,还不到蒙昧时代时期,地球上的人口数量,甚至比当时太阳系里规模最小的殖民地还要少得多。

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人类的凝聚力,提高了宇宙人类政府的地位。

可问题是,导致人口极度分散的主要原因,就是资源太少了,每一个殖民星系里的资源都不足以养活更多的人。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在资源如此有限的情况下,有必要让那二十亿在战争中丧生的人复活吗?

要知道,当时除了极少数地位显赫的大人物之外,所有在参与了第一场宇宙战争,并且立下誓言要恢复人类文明,让丧生的同胞复活的人都已去世,而后代需要承担起前辈的文明义务吗?

正文 第三百一十五章 文明义务

收费章节(12点)

第三百一十五章 文明义务

对文明义务的质疑,引发了人类文明宇宙阶段的第三次严重内乱。

所幸的是,此时所有人都知道,人类能够幸存下来,就必须团结,任何内部矛盾引发的战争,都将毁灭人类文明。

要知道,当时人类文明还没有完全复兴。

主要就是,人口太分散了,导致寄托着人类文明希望的重大工程,几乎全部集中在太阳系内,因此人口的规模效应根本没有显现出来,人类在科技领域的发展速度,还没有恢复到大战爆发之前。

在这种情况下,内战绝对会导致人类文明自我毁灭。

结果就是,这场内乱没有演变成暴力冲突,而是发展成了一场遍及全人类的对文明义务的大辩论。

这场宇宙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全民大辩论,持续了足足两百年。

必须承认,在任何文明阶段,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哲学。

在最初的阶段,几乎百分之九十的人类都反对承担文明义务,认为一千年前的战争与他们没有关系,他们没有为先辈承担义务的义务,而且人类人口已经够多了,生存问题愈发严重,承担义务只会压垮人类文明。

只是,在辩论过程中,人类的集体意识开始转变。

当时,一名大哲学家提出了一个非常极端的问题:如果承担义务的是现在这一批人类的后裔,而他们拒绝履行文明义务,现在的人类会做何感想,还会在下一次宇宙战争中为了人类文明得以延续而勇于献身吗?

显然,那些反对承担文明义务的人根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事实上,这个问题说明了一个事实,即没有二十万亿先辈的自我牺牲,人类文明早就消亡了,也就不会有现在的人类。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先辈立下的誓言,后备有承担、并且履行的义务。

如果人类拒绝履行文明义务,那么人类文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最后,人类进行了宇宙文明阶段的第一次全民公决,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表示愿意承担文明义务。

当前:第2275/229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