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说民国全集.com》第109/129页


端方,号称旗人第一才子,平生有两爱:爱名、爱官。

既然是才子,诗酒风流、倜傥不群,很有名士派头。名士大都喜欢古玩,端方精于此道,且颇有研究。字画只要盖上“陶斋”(端方的号)鉴赏章,立即身价陡涨。

端方对文物古玩的爱好在圈内是出了名的。一次他的下属收藏了两方铜鼎,特意拿来请他过目。端方仔仔细细放在家里研究了几个月,还没研究出个所以然。下属急了,催着要。

端方叹息不已,用小刀将铜鼎外面色彩斑斓的铜锈全部剐下来留作纪念。下属见到焕然一新的铜鼎,傻眼了。算了,最有文物价值的都没有了,还是回送给端方吧。

端方喜欢古董,思想却颇新,新名词经常挂在嘴边。戊戌年间和康有为、梁启超走得很近,天天喊着维新。

政变后,端方不仅没有受到追究,还官升几级。是一篇文章救了他,严格地说是一首歌谣救了他。歌谣的名字很给力,《劝善歌》,端方用剪刀加糨糊东拼西凑的代表作。来两句给你读读:

〖四海升平民气和,听我唱个劝善歌。

祖宗功德说不尽,再说太后恩似海。

太后佛爷真圣人,垂帘训政爱黎民。

太后知人善任人,救民水火全性命。

从此天下庆太平,鸡鸣犬吠都不惊。〗

知道端方为什么升官了吧,马屁拍到马眼上去了。

从此,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劝善歌》。端方的朋友们都亲切地叫它为“升官保命歌”。

在京城里待腻了,端方又外放到江西九江、江苏江宁知府,都是有名的肥缺。庚子年间,慈禧西狩到西安,得到时任陕西巡抚端方无微不至的关怀。患难见真情,端方很快当上了两江总督。

任两江总督不久,淮扬一带发大水,灾情严重。端方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奏折和捐启,要大家踊跃捐款,有钱出钱、没钱借钱。连同奏折送到了慈禧手中,慈禧很感动,带头捐了两万两。

既然老佛爷行动了,她肯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王公贵族、尚书侍郎、各省督抚纷纷奉献爱心,共捐了四百万两。

端方傻了,首先是惊讶,没想到这么多人捐;接着是高兴,没想到捐这么多。

捐款由江苏布政使继昌经手,端方不好明拿善款,但又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白花花的银子外流。他知道继昌是妻管严,最听老婆的话。于是端方找到了继昌夫人:老嫂子,你和继大人都无后,要存两个养老啊。赈灾用不了这么多钱。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这么好挣的钱,谁不心动?

老婆心动了,怕老婆的继昌能不行动?从心动到行动,中间连着白花花的银子。结果赈灾用了几十万,端方吞了三百万,继昌夫妇也弄了几十万。

一场洪水让端方赢得了名声又挣得了外快。双赢。仕途行情也随之看涨,很快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封疆大吏的领袖。

端方字午桥,同僚、下属都称呼为端午帅,听着气派。一次有下属写信,不知怎么地址写成了“总督衙门端午节收”,估计写信时正在吃粽子,一不留神写串了。

当端午帅变成端午节,一切皆有可能。最可能的是下属下岗了。

每年的端午节,下属总会想到端午帅。想到端午帅,就会吃不下粽子。吃不下粽子,就会骂端午节。当然端午帅是不敢骂的。

端方出洋考察政治,来到奥地利,和奥地利公使李经迈谈笑甚欢。几天住下来,端方不满意了。奥地利方面服务跟不上,出门也不铁骑开道;饭菜跟不上,跟国内没法比。堂堂钦差大臣,哪受过这个亏?端方准备提意见。

李经迈笑着阻挡,论官位,你是能提更高的要求;论身份,你这次是考察,不要太在意细节。

细节?细节决定成败,难道我不配享受这个待遇吗?明显看不起人嘛。从此梁子就结下了。

第二年,李经迈回国任江苏按察使,顶头上司正是两江总督端方。李经迈特意写了封言辞恳切的信向端方报到。没想到端方不仅不回信,见了面也是冷若冰霜,一言不发。

这官很难做,李经迈主动要求调离,任河南按察使。还没上任,就接到了电报,端方的电报。李经迈疑惑地打开了电报。

“恭喜恭喜,祝老兄宏图大展。”讽刺我啊,李经迈微微一笑。

第二天,又有电报来了,还是端方的,还是一堆恭贺的话。末尾,轻描淡写地附了一句,我弟弟端锦在河南任盐厘局总办,请你多多关照。

从此,几乎每天一封,都是些嘘寒问暖、暖人心窝的话。大家很清楚,暖心窝的话都是为弟弟说的。

过了几个月,端方的母亲去世。按惯例,他们兄弟都要辞职回家守孝。李经迈又接到端方的信,言辞更加恳切、亲切:这几年倒腾古玩,家里都被掏空了。幸亏有弟弟这个工作,每年资助家里八千两,才勉强度日。母亲去世了,我们必须要回家守孝,但请您宽限端锦三个月,三个月后再请假,手头也宽裕些。

盐厘局总办是河南省第一肥差,多干了三个月,赚足了别人一辈子的工资。

三个月后,李经迈再也接不到端方的信,再也没有他的任何音讯,一切又回到了从前。不久,李经迈在京城的一次聚会中遇见端方,端方神情漠然,“若相识,若不相识”。

当前:第109/12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