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说民国全集.com》第115/129页
没有人领导,没有人组织,乱哄哄地一拥而入。把门的卫兵不让进,可人太多挡不住,都冲进了大院。一进大院,就抱着牌位哭。先帝啊,你显显灵,保佑被抓的人,惩罚违背你旨意的人。
又是祖宗牌子,所有的官员看了都烦。
田徵葵的机会来了,抢我女儿、打我女婿,丢我老脸。
开枪,枪先向天空发射。
不怕,有祖宗牌子护着,大伙儿依旧在那哭,在那骂。
田徵葵再次催促赵尔丰,赵大人,已经控制不住了,再不采取行动,暴徒就会闯进来。
赵尔丰的眼里浮现出盛宣怀的奸笑、端方的狞笑;浮现出雪域高原,横刀立马的快意。去他妈的急脉缓受、宽严并济,老子现在就硬!
赵尔丰终于被逼上绝路了,劝人,我不行;杀人,我在行,绝对是一把好手,一把快刀,本来别人就叫我屠户。他将这些日子的愤懑和屈辱化作两个字:开枪!
子弹飞出去了,越飞越多,越飞越远!
地下到处是光绪帝的牌位,这当口,先帝保佑不了,祖宗也保佑不了。
赵尔丰这一硬起来就再也软不下去了。
成都武侯祠有副著名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什么时候宽、什么时候严,真是个技术活,不像读对联那么简单。不攻心,不想老百姓之所想,当然就不能审势,何谈宽严?即使像赵尔丰这样的能人,照样玩儿完。
开枪了,流血了,人死了,赵尔丰就基本玩儿完了。
赵尔丰玩儿完了,端方就有机会了,他从武汉抽调新军,接替赵尔丰前去弹压。
端方走了,革命党人就有机会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注释】
⑴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12~114页。
⑵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⑶原文见《四川保路运动史料》,第269页。
⑷《四川保路运动史料》,第276~277页。
⑸《四川保路运动史料》,第294页。
⑹《大清历朝实录・宣统政纪》卷五八,《四川保路运动史料》,第294页。
⑺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8页。
第十章 武昌,今夜无眠
〔程定国举起枪,一声枪响,第一枪响了,子弹飞出去了,伟大的时刻到了。所有的痛苦都留给了排长陶启胜。历史的,肉体的,腰部被子弹击中。
熊秉坤来晚一步,没关系。关键不在于谁打响第一枪,而是枪响了,有戏了,士兵心里有底了。〕
【为什么是武昌】
这个问题问得好,长久以来,革命党人一贯的战略方针是“边境包围腹地”。暴动一直局限在广东、广西沿海地区。沿海革命(.COM电子书)根据地建设得较好,方便接受华侨捐款、私运军火,当然万一不幸失败,也容易脱身。
虽然总结了无数条经验教训,却从来没有人对这个总方针说“不”,天经地义的革命道路会有错吗?可是却有一个人敢于对“边境包围腹地”总方针说“不”。
他就是最传奇的孙武。
为什么说不?
因为每次起义都从沿海开始,失败都从沿海结束。革命离不开创新,换一个思维,如果不在沿海发动,换成以“腹地包围沿海”,会成功吗?
也许会,也许不会。
那就说说能成功的理由。
武汉为南北枢纽,自张之洞建工厂、制军械,二十余年来,器精械足,加以湘赣毗邻,互为辅助;湖北新军编练仅次于北洋新军,鄂军倡义,他省军队将闻风披靡,可有利维护地方和租界治安,便于外交。当然,武汉还有最传奇的孙武、最慷慨的刘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