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媚剑》第486/491页


  1949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属於纯文学创作)

  1952父母离异。

  1956第二次失恋。

  1960始尝试写武侠小说<苍穹神剑>,但技巧甚劣,有如故事大纲。

  1961写<飘香剑雨>、<残金缺月>、<月异星邪>等书,以诡异情节取胜;但基本走的还是传统路子,顶多加上几句文艺腔,并无特别过人之处。这一时期古龙写作态度迹近儿戏,新作随开随抛,不负责任,惟偶为名家(如卧龙生、诸葛青云)代笔,却几可乱真,足见本身确具实力,尚未激发;或以为武侠小说业经“定型”,不过如此而已。

  1962发表<剑气书香>、<失魂引>等早期诸作,文情不俗,乃渐有起色;然基本上仍未能突破创新。

  1963受到陆鱼<少年行>之启示,发现“新型武侠”大有可为,遂亦逐渐改变传统笔法,陆续作<孤星传>与<湘妃剑>等书,试图走出一条新路,却未成功。

  1964完成他第一阶段的压卷之作<浣花洗剑录>,文情跌宕,饶有诗意;令人直觉地感到:古龙不耐烦在半新不旧的武侠传统里兜圈子,讨生活了。他要浣花洗剑,自作主人!作为一个改革传统武侠小说的“急先锋”,古龙汲取了日本名作家吉川英治<宫本武藏>所彰显的“以剑道叁悟人生真谛”、战前气氛及一刀而决;会通了金庸<神雕侠侣>的“无剑胜有剑”之说,而发为“无招破有招”的无上剑道奥旨,析理精微之极。此一所谓“无招胜有招”,较金庸<笑傲江湖>写风清扬传授小冲“独孤九剑”之无上心法者,足足早了三年!!!

  其次,他引进倭人“迎风一刀斩”的刀法,三招两式,人头落地;从此即不再写冗长的打斗场面----这是他突破武侠传统之处,也是他一切“简单化”的开端。

  其三,由此书起,他竭力营造文艺气氛,藉平凡简洁的对话,点出哲理。并且运用许多饶有诗意的语言,刻画人性,并寓於生命哲理。

  可惜<浣花洗剑录>伏笔太多,无法收束,终贻“虎头蛇尾”之讥,而减损了此书应有的艺术价值。

  1985年9月21日去世
 

 

附:武侠外传 儒侠梁羽生传奇
 

  梁羽生小传

  新武侠鼻祖:

  “新武侠鼻祖”梁羽生如果说新武侠小说是由金庸发扬光大而达到顶峰,进入纯文学的高雅层次;那么,这一努力则开始于稍稍早于金庸的梁羽生,梁羽生因此成为新武侠小说的“鼻祖”。梁羽生本名陈文统,1922年生于广西蒙山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写诗填词,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教育。1943年,一批学者避难来到蒙山,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和以敦煌学及诗书画著名的饶宗颐都在他家里住过,梁羽生向他们学习历史和文学,很受教益。抗战胜利后,他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学国际经济,1949年定居香港,供职于《大公报》。他平时爱看武侠小说,还常常拉了查良镛交流心得。1952年一台雷声大雨点小的白鹤派与太极拳的打擂,《新晚报》为了再造声势扩大发行,遂请这位著名的武侠迷写连载小说,这就是新武侠小说之始的《龙虎斗京华》。因为他写随笔的名字是梁慧如,平时又心慕白羽,那就叫梁羽生好了。到1984年“封刀”,一共是32年,35部,160册,1000万字。

  除武侠外,梁羽生还写散文、评论、随笔、棋话,笔名有陈鲁、冯瑜宁、李夫人等,著有《中国历史新活》、《文艺新谈》、《古今漫话》等。梁羽生、金庸的功绩,在于开了武侠小说的一代新风。“新派”不仅是他们自命的,也是得到社会承认的,旧武侠小说虽也热火朝天,但自始至终为新文学所瞧不起,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当时自命为大雅的报纸和自命为大报的报纸,都不屑于刊登,武侠的读者,还缺少知识分子,而主要是下层的“识字分子”。当时武侠小说的地位,犹如流浪江湖的卖解艺人,看的人虽多,却始终算不得名门正派,金、梁一出,局面顿时改观,各大报也都以重金作稿酬,争相刊登,读者也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港、台、新、马,一时风起云涌,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世纪。随后,关于武侠小说的专门研究也渐成热潮,与纯文学相比美。

  梁羽生不仅在写武侠方面是大家,在评武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海光文艺》上发表过一篇署名倭硕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论》,其实就是梁羽生所写,他说:“梁羽生是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则较重。”这个观点至今仍有影响。1977年,他在新加坡写作人协会讲《从文艺观点看武侠小说》,提出了“宁可无武,不可无侠”的观点。1979年,他在英国伯明翰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相遇,华老刚刚看完了梁羽生的《云海玉弓缘》,便当面向梁羽生提出了武侠小说无非是“成人童话”的观点。梁羽生还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出席过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会上慷慨陈辞。为武侠小说的一席之地大声疾呼。有人为梁羽生作过一首诗:

  金田有奇士,侠影说羽生。

  南国棋中意,东坡竹外情。

  横刀百岳峙,还剑一身轻。

  别有千秋业,文星料更明。

  “金田”是太平天国起义的金田村,就在他的家乡蒙山附近。“侠影”是

  《萍踪侠影录》。“棋中意”说他善于写棋话。“竹外情”取自苏东坡“宁可

  居无竹,不可食无肉”,说梁羽生爱吃肉,而且爱吃肥肉,“还剑”取自他的

  《还剑奇情录》,也说他金盆洗手,封刀挂剑,不写武侠了。“别有千秋业”

  说他准备写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小说。

  粱羽生作为新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作品大部分较有水平,是以一腔正气

  创造了武侠小说新的格调,后来,他移居澳大利亚,潜心于历史,想来是要将

  这股正气发扬光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第二段:虽说近年来对于新派武侠发展史的第一笔应落在何处颇有争议,但无疑梁羽生应该是极重要的开篇章节,因为确实只有他那一部《龙虎斗京华》才有这股持续至今的新派武侠热潮,并直接带动产生了金庸这样的流行文化高峰,对于改变人们对武侠小说的成见,带领通俗文化因应时世走到新的境界,梁羽生功不可抹。

  出身广西蒙山一富庶门第、原名陈文统的梁羽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饱读诗书,少时即能歌赋,少负文名。中学时即与广西文化界人士来往密切,后机缘所至得师从名历史学者简又文治学。大学时在广州岭南大学又在国学大师陈寅恪高足金应熙门下修习历史,纵谈武侠。同时在校内兼任学生报主编,指点江山,由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甚至为陈寅恪大师所赏识。这些均为日后武侠创作打下深厚基础。

  大学毕业后入香港《大公报》任职,主持编辑副刊事务,与当时以历史演义《金陵春梦》而名噪一时的唐人、后来叱咤风云的金庸等共为同事。1954年香港两武林人士在澳门举行一场比武,为刺激报纸销量而被推荐试撰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一炮而红,后一发不可收拾,在此后三十年间竟以武侠为笔墨主业,陆续写下三十五部一百六十余册的武侠小说,成为一代武侠宗师,更带领新派武侠走向新境界,带动金庸等更多武侠大匠的出现,被奉为新派鼻祖。八十年代初,梁氏封刀不写武侠,乃专注于撰写棋评诗话联艺等学术文章,同时修订武侠著作。至九十年代,则隐居澳洲悉尼,寄情山水,与笔下人物最终命运无异。

  谈起梁羽生,自然不免同与他齐名的另一位大侠金庸相比较了。若说金庸受西洋文学影响甚深,是一名洋才子,则梁羽生却是一位饱读诗书,国学造诣深厚,名士气十足的中国书生了。金庸小说多受西方文化影响,手法多类西方电影技巧;梁氏小说则效法于中国传统侠义小说,但两人各擅胜场,互有优劣长短,堪称一时瑜亮。现实中的大侠,金庸成功办报,纵横政坛,文政商三大江湖应付自如,反之梁羽生则淡薄名利,一生追求心灵清净,故他宁愿寄情山水之间,寄情琴棋书画之中,典型的中国名士。晚年更笃信基督教义洗礼成为基督教徒,一代大侠的最终归宿竟如此,却令人不禁感慨侠之岂存焉?或许游侠江湖只不过是中国文人千古之下心底一个纯真的梦罢。

当前:第486/49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