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媚剑》第489/491页


  一九九零至九八年致力发展中国市场,大部份时间留驻中国。最新着作“打老虎”、“捕老鼠”、“猿猴月”於九七年中由香港皇冠出版社推出。不少新作仍在创作中。
 

 

附:武侠外传 萧逸大侠
 

  原名萧敬人,1937年生,山东荷泽人,幼年在南京长大。1949年全家到台湾,先后在台湾建国中学、台湾海军军官学校,中原理工大学化工系就读。1977年移居美国洛杉矾好莱坞。他自幼酷爱文学,1960年以处女作《铁雁霜翎》步入侠坛。60年代,他主要受王度庐影响,写情而缠绵哀婉。70年代他试图加进历史的大背景,但受还珠楼主等的武功幻想却很多。70年代后期,他“逐渐理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超越“新艺侠情”、“奇幻仙侠”再口头走“超技击侠情派”之路,注重气氛的营造和人性的冲突,在武力方面尤以运用了现代光学等原理的阵法描写形成特色。他不大满意“新派”的“突破”,是极少数未受古龙影响的名家之一。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甘十九妹》和《马鸣风萧萧》开始,我便有种觉悟,想将写作路线趋向有关人性的描写,阐释入性中种种的问题。就我个人来说,我并不赞成时下所说的突破,我觉得人性本身就是一个突破,只要作者能够观察深刻、阐释精细、照顾到别人切忽略的层面,那你便随时都在突破。”(《侠歌――萧逸先生访问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版《甘十九妹》附录)。这一点,使他的武侠小说的独具特色之处。萧逸的作品有:《饮马流花河》《红线女杰》《马鸣风萧萧》《甘十九妹》《无忧公主》《西风冷画屏》《白刃》《白如云》《长剑篇》《风尘谱》《风雷谷》《凤点头》《海无颜》《红灯盗》《金鸟坠》《金玉鸣》《劲草吟》《还魂曲》《浪淘沙》《龙吟曲》(《天龙地虎》)《那彩云》《七禽掌》《千里仇》《十锦图》《双女侠》《天岸马》《天魔卷》《笑天录》《艳阳雷》《战云飞》《壮士图》《长剑相思》《冬眠先生》《飞豹扬鹰》《飞象过河》《凤栖昆仑》《孤剑天涯》《含情看剑》《红线金丸》《鹤舞神州》《虎目蛾眉》《花芯八剑》《剑魄珠魂》《剑气红颜》《剑气珠光》《金弓姹女》《金弓女杰》《金剪铁旗》《泪洒江湖》《魔法神功》《冷剑烈女》《潘郎憔悴》《七道彩虹》《旗影飞虹》《千面郎君》《塞外伏魔》《神州一剑》《桃李冰霜》《天骄驭龙》《铁骨冰心》《铁雁霜翎》《五刃枭雄》《西山翠冷》《雪岭珠魂》《雪落马蹄》《摇光剑影》《鹰飞鹤举》《鱼跃鹰飞》《玉兔东升》《春江万里情》《今宵月下剑》《锈旗怪侠传》《血雨溅花红》《三十年断剑恨》《武林二十四令》等。
 

 

附:武侠外传 金庸大师传奇
 

  金庸年记: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1923年,浙江宁海人。查家几百年来名人辈出,领尽风骚,清朝皇帝康熙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8岁那年,查良镛无意中看到武侠小说《荒江女侠》,“琴剑二侠”的行侠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这是查良镛看到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之后,查良镛到处搜罗武侠小说,一睹为快。

  15岁时,查良镛编写的《给投考初中者》一书出版,畅销省内外,初露才华。

  17岁时,查良镛做出了一件叛逆之事:写一篇题为《阿丽漫游记》的文章贴在学校墙报,影射学校的训导主任。

  查良镛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抗战后期,他如愿考进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查良镛看不惯一些国民党职业学生在大学里横行霸道,整人打人,于是“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谁知,他的“侠举”惹了祸,校方勒令他退学。

  “查少侠”只好离开校园,浪迹江湖……

  1948年底,查良镛被派往香港《大公报》工作。“身无分文走香江”的查良镛从此就得靠自己的双手打天下,而他与《大公报》几十年的恩怨情仇也由此开始。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圆自己的外交官之梦,查良镛毅然抛妻离职,北上京都再敲“外交官之门”。由于种种原因,查良镛最后只好垂头丧气地南回香港。

  查良镛重回《大公报》,不久就调到《新晚报》当副刊编辑。梁羽生正好也在《新晚报》任职,两人遂成朋友。他们一起下棋,一起写棋话,时常海阔天空闲聊――而聊得最起劲的则是武侠小说。

  1953,梁羽生以《龙虎斗京华》一书打响。

  1955年,查良镛偶试身手,写出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金庸”作为一个“神话”由此诞生。

  50年代,查良镛、梁羽生、百剑堂主同写武侠小说,人称“三剑客”。

  一日,他们突发剞想:在报上开设专栏《三剑楼随笔》,三人合写,以展现“三剑客”“社会时互放的光芒”,给“新派武侠”留下一段历史见证。

  金庸自《书剑恩仇录》后,一发不可收。接着,《雪山飞狐》一出,石破天惊,全城争读。《射雕英雄传》更被视为“天书”,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地位,由此奠定。那年,查良镛34岁。

  35岁那年,查良镛拿着他的8万港币,自立门户,创立《明报》。很多人都认为不出一年半载,《明报》就会关门大吉;但查良镛凭着他的一支如椽妙笔,凭着他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等,撑起《明报》大业,使《明报》得以苦苦维持下去。

  1962年5月,10万大陆居民波浪式地涌向弹丸之地的香港,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逃亡潮”,香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明报”倾力倾情报道、评论“逃亡潮”,声名大噪,发行量倍增,苦苦支撑的局面终于结束。

  1960年,台北市出动大批警察,在大大小小书店搜缴武侠小说,查良镛的武侠小说自然在查禁之列,台湾当局指之为“毒素颇深”,是“统战书本”。

  1965年年中,查良镛漫游欧洲一个多月,于是请倪匡“化笔”《天龙八部》。

  查良镛旅欧回港,倪匡相告:“金庸,真不好意思,我将阿紫的眼睛弄瞎了!”

  1965年底,查良镛创办了《明报月刊》。

  这本杂志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地、素不谋面的学人通过书信来筹划、创办的,这在世界出版史上实属罕见。

  “文革”期间,《明报》以及时、准确的中国报道,在香港报界独领风骚,大放光芒。《明报》因而销路突飞猛进,正式确立大报地位。

  1967年夏季,被称为“香港式文化大革命”的“暴动”发生,查良镛因支持港府被“左派”骂为“汉奸”、“走狗”、“豺狼镛”。

  《明报周刊》开了香港娱乐周刊的先河,也为查良镛带来可观的利润。《明月》和《明周》这两颗星星,辉映着《明报》这个月亮。

  查良镛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香港第一健行”。香港市民喜欢看他的社评,连国共两党政要、美国国务院也剪辑他的社评,作为资料加以研究参考。

  查良镛写武侠小说,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撑《明报》大业;

当前:第489/49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