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第9/119页


“喔,林姐姐,你必是听到什么了?”

“是啊!不然我亦不好随便冤枉一个人。据说,他原是孙镇提拔起来的。这一次孙镇出使,由他代理,居然秘密地奏了一本,说孙镇的措施如何乖方?是告到皇太后那里,皇太后便吩咐皇上,拿孙镇调出去管离宫。史衡之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掖庭令。”

“这么说,掖庭是归皇太后管?”

“皇太后要拿权,也没有她的办法。”林采的兴趣在谈史衡之,把话题又拉了回来:

“史衡之这个人,心很黑,死要红包。”

“这。我爹已经替我准备了,是十两银子的见面礼。”

“你送十两,我也送十两。还有,”林采问道:“照料我们起居的傅婆婆,也该给个红包。你看送多少?”

“至少也得五两吧?”

“好!我去通知韩文、赵美,大家送一样的数目。”

林采一走,傅婆婆正好也来了。名为“婆婆”,实在是个中年妇人,肥大白胖,风韵犹存,只是举止言语,装成老祖母的样子,所以成了“傅婆婆”。

傅婆婆是掖庭中许多女执事之一。掖庭的房舍,千篇一律,一排一排,鳞次栉比。每一排中间是一条南北向的甬道,称为“永巷”。东掖庭共有四十二条永巷。便有四十二个像傅婆婆这样的女执事。她们的身分不上不下,类似大户人家的“管家婆”,权威要看主人信任的程度而定。傅婆婆很能干,一直都受掖庭令的看重,所以在东掖庭中,是个有头有脸的女执事。

她的能干,当然包括知人之明在内。第一眼看到昭君,便知她在掖庭。不过如逆旅的过客。因而特献殷勤,来看看有什么可以争取昭君好感的机会。

傅婆婆问长问短。殷勤得很。却又不是没话找话瞎敷衍。

所问的话。不是人家担心的,便是人家有兴趣的。在昭君看,世上从未有像傅婆婆这样善体人情的人,因而一下子就全心倾服了。

看看敷衍得够了,傅婆婆起身说道:“王姑娘,我就住在北头小屋。不拘时候,有事尽管招呼我,不要怕不好意思,脸皮薄,自己吃亏。”

不说她自己愿意日夜照料。却提出忠告,说“脸皮薄,自己吃亏”。这话在昭君听来,亲切无比,不由得便说:“傅婆婆,你请慢走!”她把本预备等林采来,一起交出去的红包取了出来,递到傅婆婆手上,“这十两银子,烦你送给史长官。”

傅婆婆想了一下说:“好!先存在我这里。等多几个人托我,一起送上去。”

“对了!托付了你,了我一件事。这五两银子,送你买件袄穿!”

“这可是受之有愧了!我如果不收,你心里一定咕噜。以为我嫌少。”傅婆婆很恳切地说:“说实话,王姑娘,我指望你的,不是这么五两银子。这话――暂时也不必说它!反正我领你的盛情就是。”

傅婆婆倒真的是一片好心,巴望昭君即日就能上承恩宠,很想替她在史衡之面前,重托一托。但初想如此,再想不妥,这个新任的掖庭令,疑心病特重,必以为自己是受了昭君的多大的好处,所以力荐,那就弄巧成拙了。

不过,她本心也真的喜爱昭君,入晚无事,又来探望。对灯独坐,乡思飞越的昭君,遣愁无计。当然也欢迎有这样一个人来闲谈破闷,所以急忙起身让坐,态度上表现得很热烈。

“一个人在想家?”

昭君笑了,然后点点头问:“傅婆婆怎么知道?”

“这我看得多了。我也不来劝你,劝亦无用,过些日子,自然而然就好了。”

“但愿‘这些日子’快快过去。”

“别人不敢说,像你,这不过短短的几天。”傅婆婆说:“一出了头。花团锦簇的日子,即使想家也不要紧!”

“怎么呢?”

“那时候,你要――”傅婆婆突然问说:“王姑娘,府上还有那些人?”

“爹、娘,两个哥哥!”

“都好福气。”傅婆婆脱口称赞。

这意思是说。父母两兄都可因她的承宠而贵盛。果能如此,自然得极大的安慰。昭君不由得绽开了笑容。

“唉!”傅婆婆突然叹口气,“今天我才懂了。”

昭君愕然,“傅婆婆,”她问:“何故忽发感慨?”

“今天我才懂了,说什么美人一笑,能够忘忧。果然有这样的事。”

原来是极大的恭维!昭君又笑了:“谢谢你,傅婆婆!”

当前:第9/11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