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桥作者李碧华》第64/65页


  李师父现今只在家收徒儿,投他名下的,都是穷家孩子,学习梨园以十年为满。他不唱了,世上还是有接他班的人,舞台上的精粹,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了。正如生老病死轮回不息。
  李师父身后领来两个十一、二岁的师兄弟,挺神气的。都是学武,走起路来,近八字步龙行虎状,有点造作,不过一脸精灵,细细地耳语,碍于师父在,不免收敛着,也因为有角儿在,也看傻了眼。
  二人自一个黝黯的角落现身,志高回头见着,好像墓地看到若干年前的自己和怀玉,吃了一惊。顿时感慨万端,发了一阵呆,不能言语。
  甩甩头,方晓得喊:
  “李师父!”
  “志高,你过了今天这一关,就成角儿啦!艺正卖到筋节儿上了。还是你踏实。”
  志高只咧嘴笑:
  “李师父您下面坐好,听了不对,别当场喝倒好,人后给我一顿臭骂就是。小兄弟来看蹭儿戏么?有送见面礼没有?”
  招呼了李师父到场上去。真的有人给送礼物来了。
  他放在手上摆布一下,是什么?
  呀,是一把伞。
  水泡眼呼的一下,把它撑开,伞面是轻如云衣,薄似蝉翼的丝绸呢,她大概一生也未见过这么好的伞了。
  绸上染就“翠堤春晓”,碧水翠堤,是一种人世的希望。
  “谁的礼物?”志高问:“谁送来的?人呢?”
  “不知道呀?”她瞪着一只圆眼睛。
  “哎,你替我把他找来――糟,《大宴》要上了。你给我办好!”
  钱与小锣已齐奏两击,鼓也迫不及待地打碎撕边了,由接转快,催逼他上场。戏如生命,没得延宕。志高先演了再说。
  在上场门的一个角落,正有个低着头的人影,怔怔地瞅着他对另一个姑娘亲昵地叮嘱――不是寻常关系。.这个人影,看真点;也是个女的,穿得很厚很重,那棉袄裹着身子,如老去的胭脂敷在一张蜡色的脸上。额前的刘海,像是古代新娘遮盖春色的碎帘,眼睛自缝隙之间往外探视,异常的瑟缩和卑微。是一种坚持来看人,坚持不被看的姿态。
  如果再看真点,自然惊觉那原来亦是个标致女子,只是没来由地邋遢,也很局促。
  没有人听她开口讲过一句话。幸亏没有,否则一定更惊诧,她的发音粗而浊,沉而老,唱戏的,管这嗓音唤“云遮月”,就像晴空朗月,忽被乌云横盖,进尽全力,还是难以逃逸,再没有谁见得它的本来面目。
  不单嗓门变了,脸盘儿也变了,脸上的肉消削了,鼻儿尖尖的,烟油四市,嘴唇焦黄。青春早随逝水东流,逆流而上的,不过是一个残存的躯壳。
  丹丹。
  天气虽然冷,后台里人来人往,也有点蒸。不过她怀里抱着个热水袋,很受不得,紧紧地抱着来俗手取暖。
  就这样,怀抱着她的诺言,来看切糕哥的风光。看他实实在在的快乐。他真是个好人,这是他的好报。
  “我不是好人,这是我的报应。”丹丹看着推康的前台。她在暗,他在明。
  当丹丹自最黑暗的境地醒过来时,史仲明在身边。
  小命给捡回来,又倾尽全力地保住。
  只是,不知心肠肺腑被败坏到啥程度?不停地喊痛,一痛险险要昏倒。外面还是好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痛得不治,史仲明惟有让她抽鸦片,这一抽,就好了,什么都给镇住了。
  金先生风光大葬,已是一个月后的事。
  治丧委员会,还是史仲明一手掌握,轮不到他遗言中的老臣于程仕林。生平阔天阔地,最后一次,亦甚哀荣,排场闹了三天,党国要员也都安心地来了。金先生是土葬,他没法到得黄浦江,去追寻他的故人。
  上好的美国防腐针药令金先生的尸体安详地躺上一个月,待过了年,一切收拾安顿好了,史仲明才漂漂亮亮地“哭灵”。
  一个大亨急病身故,一个大亨乘势崛起。他又接收了宋小姐,是为了照顾她。
  ――也许一切也不过是为了她。
  “你是谁?我有必要回答你么?”丹丹如此势利地瞧不起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发誓要得到她。在全世界尚措然不觉之际,他已处心积虑。
  他让她每筒只在烟泡上半节对火吸进三五口,紧接着烟斗的下半节,不能吸,因为上半节比较纯,脸上不会泛露烟容。待得三筒嫣过,欲仙欲死了,他灌她饮一种中药金铁石搬浸好的汁液。
  然后他就要她。
  因为鸦片的芳菲,她的眼神总是迷惑不解的,烟笼雾锁,不知人间何世。
  史仲明痴心地吮吸着她,恨不得一口吞掉。这个惺松而又堕落的美人。后来,一段日子之后―…・
  她的腐深了,他的心便谈了。因为到手,也不那么的骄矜。
  史仲明看上长三堂子一个最红的先生,一节为她做上六七十个花头,那先生,十分笼络着新兴势力,看重撑头。
  渐渐,牡丹也就在急景凋年了。
  福寿膏没带来福寿,为了白饭黑饭,很难说得上,女人究竟干过什么。只带来一身的梅毒。
  此番回来,不是走投无路:丹丹是有路要走的,特地回来“道别”。她记得三年之约,目送志高高升了,然后她便走了。否则她不甘心……“要是找不到,也有个路费回来。”她羞于见他,她彻底地辜负他。
  在上场门,挑帘看着宋志高。宋,她一度借来的姓。信目而下,咦,是志高的娘来了,她胖了很多,非常的慈祥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总有接班的人。红莲成为面目模糊的良家妇女,不停地嗑怪味瓜子,真是,当家是个卖瓜子儿的,自己却是个嗑瓜子儿的。也许还有包炒松子,是留给志高,散戏时好送上后台,很体面地恭贺儿子出人头地。
  身后有那被唤作“水泡眼”的姑娘,在乖乖遵从志高的吩咐,巴喀巴喀如金鱼儿永远不闲着的大嘴巴:“谁送来的伞?有谁见过他?呀,有张条子
  正想打开条子一看,忽见上场门有个排帘的,脸生,水泡眼疑问:
  “咦,这婶子来找谁?”
  丹丹一惊,忙乱中,只得擦过忙乱的人的肩逃去。
  “婶子”?――可见大龙钟了。
  不是老,不是梅毒,是完完全全的,大势去矣。
  “暧,热水袋给丢了――”
  丹丹头也不回。冷,走得更坚决。
  连在这般不起眼的偏僻角落,都不可以呆下去。大庙不收,小庙不留的子然一身,她被所有人遗弃了!自己也不明白,漂泊到什么地方去好?
  只得专心地找点事情干上。丹丹头也不回地走了。
  志高便自下场门进来,一见那条子:“平安。勿念。保重。怀玉。”
  他就像一条蜈蚣弹跳而起,翻身至台前,自散戏的人潮中,目光一个扯子样,非把这小子给揪出来。
  久经压抑,久未谋面的故人。他大喊:
  “怀玉!怀玉!你出来!”
  声音洪亮地在搜寻追赶。
  如雪后的闹市,房子被上淡素妆,枯枝都未及变为臃肿不堪的银条,围墙瓦面,仿似无数未成形的白蛇在懒懒地冬眠。白茫茫之中,夹杂着一些不甘心的颜色。
  幕一下怀玉就走了。只怕被人潮冲散。她依依挽手:“冷么?”
  “下雪不冷。雪融时才冷呢,也熬得过去了。”
  足印在雪地上,竟然是笔直的。
  段婢停又问:
  “后天回家去了。有一天光景,你想到哪里去逛逛?”
  “你呢?”
  “晤,北平最好的是什么地方?”
  “――有一个喇嘛庙――”

当前:第64/6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