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天变全集》第218/724页


“太子的几个师傅都是经摄政王亲自审定的……”

“我不是说那些汉官和汤若望有什么不好,太后也知道这些汉人的东西最能蛊惑人心,很容易就把皇帝教坏的。”多尔衮喝口浓茶,似乎很不习惯这茶水的

般皱着眉头:“什么圣人文章,都是糊弄人的鬼玩意)]些东西,咱们满人才可以治理亿兆汉人,让他们都想着当咱们的奴才而不是去造反,尊孔重儒也就是摆摆样子给那些读书人看的,咱们可万不能相信呐。”

孝庄正色道:“这其中的道理不必摄政王说我也明白,可汉人治理千年,儒家总是有些精髓的,也不全都是糟粕。皇帝用的虽都是前明遗留下来的经书、诗文,可都是经过我仔细挑选。可就是皇帝孩子之心太重,不懂得学习其中精华,反而流连书法绘画这些无用之杂学……”

“哈哈,也非全都是无用,太后当年也是师承范文程,学习的不也是这些东西么?”多尔衮看看外间的福临,凑近孝庄很不端庄的说道:“若非如此,太后怎能有今日之韵味?”

孝庄咳嗽一声,掩饰过面色之间的羞涩和尴尬:“皇帝也在学习满蒙文字,还有弓箭骑射,每日课程都是满满,从卯时三刻起床,一整天都在学习,我怕他年纪太小学不了这么多,欲速则不达呀。“

“太后和皇帝也信佛了?”看着孝庄手上的佛珠,多尔衮问道。

“信佛也好,心里安平。”

“嗯,好的很,最好让皇帝也信佛,再请几个大和尚做师傅,这样的话,皇帝就不会闲着没有事情做……”

满人本信奉萨满教,入关之前也有不少信奉佛教的,入关之后也开始供奉关二爷,信仰十分杂乱。作为皇室,自然是都要照顾到,每天早晚两次祭神就是多尔衮确立的制度。

每日清晨祭拜佛祖和关帝,晚间祭拜爱新觉罗始祖神和蒙古神,至于日祭月祭春秋大祭,更是繁杂琐碎,无一可以或缺。

其实多尔衮本人是典型的无神论者,什么佛祖神仙他都不搭理,就是信佛也是摆摆样子而已。至于把这么多的祭祀确立成为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针对小皇帝福临,除了可以在小皇帝心中种下“无争”的念头,还能把他每日的时间挤占的满满当当,让福临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思考别的事情。

“说起汉人的文章,还真是有意思,这几天我也做了首诗词,念于太后听听。”

“难得摄政王有此雅致。”

“蒹荚苍苍,白露为霜,些酸儒的样子摇头晃脑的吟哦,旁边的孝庄早就臊的满面潮红,不时偷看外面的小皇帝,取笑道:“怕不是摄政王所做吧?”

“是谁作的不要紧,只是感觉十分贴切这才拿来。”多尔衮揽住孝庄的肩膀,欲行亲热之举。

孝庄急忙躲闪,正色道:“我听说豫亲王在扬州似乎进展不顺?”

“豪格又派人给太后说我坏话了?”多尔衮根本就没有回答,而是看着孝庄,根本就不在乎这个太后承认与否就说道:“这个豪格,打仗还没有原来一般的勇气,反而学了一股子女人气,整天派人进宫在太后和皇帝面前说三道四,幸好当初他没有做我大清的皇帝,要不然没有你我和皇帝的活路不说,整个满洲人的事业都会被他糟蹋干净,先帝不立豪格为太子是早就看清楚了他的这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的家伙。要我说,当初你就不该替他说话。”

作为皇太极长子,作战勇猛的豪格也是手握重兵,当时也是皇位最有力的争夺者。因为各种机缘和各方势力的相互妥协,小娃娃福临才做了清国皇帝,而真正摄取大权的则是多尔衮。

在入关之初,多尔衮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豪格废掉,贬为庶人,清除掉一个异己。

但是在这之后,孝庄反而极力游说,联合起一部分满洲老亲王势力,无非是“社稷正值用人之秋”的言论,终于迫使多尔衮做出让步,复豪格之职,并且加封肃亲王,至少在名义上可以和多尔衮系的多铎和阿济格等人抗衡。

“我也是怜豪格之勇……”孝庄极力让豪格复起,本意就是制衡日渐强大的多尔衮系人马,虽然豪格的势力已经大不如以前,终究还算是有点家底的。也只有这个以前的死敌才和孝庄母子有共同的目标,在利益面前,以前的种种不快都没有人再提起,豪格反而成为孝庄母子最亲密的战友。

“不过豫亲王在扬州耽搁的日子也不少了吧?”宫里头的事情对于多尔而言,没有任何的秘密,孝庄很清楚这一点,也没有打算隐瞒:“豫亲王横扫中原,突进江淮,想来也却是师老兵疲,久战之下已是强弩之末,肃亲王有增援豫亲王也是公忠体国老成持重的想法,我正想和摄政王说起这事情呢。”

“豪格?哼,”多尔衮冷哼一声:“豪格打的什么主意我能不知道么?增援多铎?只怕是为他自己着想吧。”

让豪格征剿四川的张献忠,当然是借此消耗其实力的意思,无论是豪格还是多尔衮都明白这一点。所以豪格才一直走三步退两步的磨磨蹭蹭,他心里还是希望多铎被拖在扬州久战不下,多尔衮已经拿不出更多人马的情况下,再加上宫中的助力,有机会争夺江南这块肥肉不是没有可能。

“扬州为江南之锁,宜尽快打开为要……”

“扬州虽重,有多铎在足够了。”满清的兵力大多已经派遣出去,除了京师附近还有些像样的主力之外,兵力早已运用到极限。因为剃发令的强力实行,各地义军风起云涌,地方上的清军忙着四处救火都焦头烂额,根本就拿不出兵力来。

要想大规模增援,只有调集豪格部,多尔衮显然不愿意看到这

况发生:“我已命多铎速下扬州不可拖延,尽快渡江TT)朝。以多铎之勇,再有几日当有扬州捷报传来,这期间的事情太后就不要过问了。”

这已经是明打的明的告诉孝庄,不要再和豪格系人物有什么牵连。

孝庄是何等聪慧,自然明白多尔衮的意思,当然不想在这个触及到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多尔衮展开任何形势的正面争夺,而是很自然的岔开话题:“豫亲王虽勇,然则定天下不能一味依靠刀兵之锐,此次我大清入主,非比从前掳掠资材。前番皇帝厚赏洪承畴,我才知道摄政王欲将强力推行薙发令……”

“洪承畴真是多嘴,这些事情也能传到太后的耳朵。”多尔衮笑骂道:“这事情是有的,剃发易服是咱们大清的根本。如今大势在我,若是任由那些汉人不改往日衣冠,必然念着咱们是异族的短处。如今山东、直隶各处多有打着伪明旗号的乱民起事,虽是疥癣之疾,终究要我大清疲以应付。我也和鳌拜等先帝几位重臣商量过,都认为当断了汉人的根本,剃其发易其服已势在必行,否则难彰我大清之威,难灭伪明之余遗……”

“我大清初定,前明尚有江南半壁,豫亲王又在扬州僵持不下,我以为此事不宜颁行薙发令,以免弄的民怨沸腾。”孝庄尽量使自己的语气更平和委婉一些,也尽量做出不在意的样子:“在入关之初,摄政王不也说过君之道为存百姓之先的么?”

“哈哈,你倒是还记的,那是咱们刚刚入关立足未稳的时候,不得不暂时放纵那些汉人。如今咱们大清士马雄壮,还怕什么百姓不百姓的?想留发的我就砍了他的脑袋,看他还怎么民怨沸腾。汉人软弱,一见到血就顺从了。”多尔关说出这么急切颁布实行薙发令的直接目的:“多铎在扬州遇阻,天下人必然以为江南还有希望,南明心存二想。我就是要用刀子逼迫他们剃发,断了他们的念想。只要剃了发,就是我大清的好奴才,若是不剃发就统统砍了。我大明扫荡天下,还怕几个乱民不成?”

预料中传檄可下的扬州正激烈抵抗,这场战事越来越有旷日持久的征兆,在政治意义上已经打破了满人无敌的神话,难免让北地的汉人心存故国,这才是多尔衮急切要推行薙发令的根本原因。

当前:第218/72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