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古玩商全集》第76/147页
小陈握着手电筒围着大厅一点一点扫视,手电筒的光柱最终停留在一个比较大号的铜炉上面。伍子的眼神也顺着手电筒的光柱向着铜炉瞧去,这个铜炉直径能有20厘米,高17厘米左右,造型极其典雅,器形上隐隐有某种瓷器的味道,整个铜炉色泽内敛,即便是用高度聚光的手电筒照射,反光也不是很明显。仔细观察,黯淡的光泽中又蕴含着奇异的光彩,整个炉身黄白中带着红色,宛若棠梨之色。伍子看到这鼎铜炉,眼珠子差点掉出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宣德炉啊。他几乎可以肯定,在炉身的底面必然刻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款子,只可惜炉子是正放着的,看不见下面的款识。
宣德炉在收藏界可是大名鼎鼎,收藏一件真正的宣德炉是每个藏友毕生的心愿,只可惜真正的宣德炉在如今几乎成了一个传说,市面上极难见到。即便有,成色好一点的,年代老一点的,都是以十万计的。这还得说是老仿,也就是明清时期的高档仿品,真正宣德年制造的那批,如果可能遇到的话,其价值恐怕得数以百万计。伍子无论如何想不到,在这个木器“成灾”的程家老宅,能看到如此开门的宣德炉,不说别的,只从包浆和款式上看,就百分之九十九可以肯定这至少是明朝时期的仿品,甚至有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宣德年制作的那批。
遥想当年,宣德皇帝在他登基第三年的时候,动用全国上上下下的能工巧匠,历时三年,铸造了一批铜炉,这批铜炉的制造过程从原材料到冶炼到铸造都相当考究,铜料是用暹逻国进贡的“风磨铜”为原料,另外掺进金、银、锡等30多种材料,经过严格的配料和精心的冶炼,经过六到十二次炼制方才开始铸造。铸造工艺也是极尽讲究,工匠们按照宫中秘藏的宋代《宣和博古图》和《考古图》,以及参考柴、汝、官、钧、哥、定各大名窑的器皿中款式典雅者设计而成,当时在全国征调的各种工匠不计其数,历时三年方才铸造完毕。
本次大规模的铸造共造出款式典雅精美的宣德铜炉5000多座,大多在宫中使用,只有一小部分赏赐给皇亲国戚或者有名望的文武大臣及全国著名的各大寺院、宗祠和庙宇。现在来讲,真正意义上的宣德炉也就是指这5000多座真品。几百年的战乱人为和自然原因毁掉一批,外国侵略者盗走一批,六十年代大炼钢铁时毁掉一批,私人收藏一批,现在市面上真正意义上的宣德炉已经见不到,人们在古玩市场和古玩店看到的绝大多数现代和民国时期的仿品,运气好的话能见到一两件明清时期的仿品,那已经是烧高香了。
宣德炉从明朝就开始仿造,一直贯穿整个清代,直到民国仍在仿,所以现在人们所说的宣德炉是广义上的,带宣德款的都算。炉子的名称一样,差别就在样式、包浆和用料上。
小陈见伍子两眼发直,忍不住问道:“这炉子有问题?”
“嗯,有问题。”伍子机械性回答道。
小陈柳眉一挑,“有什么问题?跟案子有关。”她现在已经对案子有些头绪,如果伍子也发现什么的话,两人正好可以交流,相互印证一下彼此的判断。
伍子被小陈问的一下子回过神来,方才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失语,他把眼神从铜炉上拔出来,解释道:“这座炉子的问题在于……它是宣德炉,太值钱了……”
“切……”伍子的话让小陈很无语,她问的是案子,他说的却是炉子的价值,一个破案的,一个破古玩的,实在说不到一块去。
铜炉下边是一个大理石雕刻的底座,虽然是后配上去的,但做工和意境非常到位,底座与炉子本身浑然一体,更加彰显出炉子的大气与典雅。底座下边是一个红木的小圆桌,圆桌小巧玲珑,四条腿呈弧形向外展开,显出一种圆润的张力和大气。圆桌与底座和铜炉配在一起,倒也相得益彰。
第102章:真相大白(一)
铜炉下边是一个大理石雕刻的底座,虽然是后配上去的,但做工和意境非常到位,底座与炉子本身浑然一体,更加彰显出炉子的大气与典雅。底座下边是一个红木的小圆桌,圆桌小巧玲珑,四条腿呈弧形向外展开,显出一种圆润的张力和大气。圆桌与底座和铜炉配在一起,倒也相得益彰。
小陈把手电筒的光柱打在铜炉里边,炉身里面有不少香灰,檀香应该就是在这里边焚烧的。小陈从兜里掏出白手套戴在手上,又拿出一个塑料袋,伸手抓一把香灰放进塑料袋,将口袋封好。
伍子有些纳闷,值钱的是这炉子,不是里面的香灰,你抓那玩意干啥。再说了,檀香值钱不假,可是烧成灰它就一文不值了。他本来想问问原因,转念一想可能是人家办案要用到,自己还是少打听的好。
小陈见伍子不解的样子,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冲他神秘地一笑,没有过多解释迅速把装香灰的塑料袋塞进衣兜。
“好了,今晚就到此为止吧,时间也不早了,我送你回去休息。”小陈说着领着伍子走出这间大厅。跨出大厅的大门,伍子长出一口气,总算出来了,里面的气氛实在让他受不了。若不是有一座宣德炉吸引他的注意力,恐怕他早受不了了。
重新回到休息的房间,这时候门口早已有另一个警察换班,小陈看着伍子回到房间,跟值班的警察交代几句,自回前院。
伍子躺在床上,回想刚才发生的事情,看小陈的表情好像颇有收获,而他却感觉不到一丝与案子有关收获。或许这就是警察与平民百姓的区别吧。看看手机已是凌晨一点,巨大的睡意重新袭来,伍子头一歪睡过去。
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已是早上七点,老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起床,正与值班的警察在回廊里聊天。那个警察好像不太健谈,自始自终都是老吴在讲,那位只是偶尔哼哈几句。伍子推开门,一股清新的空气扑过来,令人身心顿爽。老吴见伍子起来,一边嘲笑他睡懒觉,一边给旁边的警察作介绍。伍子暗暗好笑,也不知是谁睡懒觉,自己昨夜已与陈警官转了一大圈,这位警察也是昨夜换班的那个,他实际上比老吴认识的早。
三个人顺着回廊走到第三层院子,在齐永办公室的旁边,有专门从城里送来的盒饭,还有牛奶和豆浆。伍子和老吴匆匆吃几口,满怀心事,吃什么也不是滋味。太阳从远处的山坡上爬起来,映着红彤彤的朝霞,又是新的一天,伍子暗暗祈祷,希望案子能有新进展。
在齐永的办公室,专案组的几个主要成员正在开会,齐队长刚刚听完小陈的发言,昨夜连夜送出去的东西也已经鉴定完毕。所有的结果都指向一个地方:真相。在坐的除了小陈和小张,还有几个中年警官,每个人脸上都透出几分严肃。齐永做完总结,语重心长地说道:“是收网的时候了……”
小张带着几名警察匆匆从齐永的办公室朝二层院子走去,正是早饭的时间,这里比较乱,谁也没有注意小张等人的动作。
第二层院子,在一个宽大的建筑里,程老的丧事正在进行,看这座建筑的样式,古朴中透着肃气和丧气,应该是专门做灵堂用的。灵柩停在灵堂的正中,棺材上镂空雕刻着九条龙,龙身潜藏在云纹里,不时露出威武的身躯。棺材的底边刻着浮雕的铭文,正中央刻着一个大大的寿字。整个棺材看上去一团肃气。不用内行人,外行人一眼也可以看出这副棺材价值不菲,繁复的工艺和造型纹饰不是几个工匠一朝一夕能制作成的。
灵堂里有几个人披着孝衣守在灵柩前,没有哭声,却透出不可言喻的悲痛,气氛比较压抑。程启航披麻戴孝守在灵柩最前边,此刻的他神情憔悴,显然昨夜一宿未睡。程启前身上疑点重重,压力比较大,没有出现在守灵的人群里。程启光刚刚醒过来,身体虚弱,也没有出现在这里。守孝的任务无疑落在程启航一个人身上。
小张等警察的出现,令屋里沉闷的气氛出现一丝异样,当小张走到程启航跟前低声说话的时候,一些洞察力敏锐的人已隐隐感觉到些什么。
“程启航同志,我们有一些问题要询问,希望你能配合。”小张对程启航说道,声音很低,尽量不影响到屋里的气氛。
程启航憔悴的脸上出现一丝异色,默默站起身跟小张走出灵堂。一边向外走一边还时不时瞅瞅父亲的灵柩。小张安慰道:“节哀顺变吧,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对得起自己就成。”小张这话有些意味深长,程启航嘴角动了动,想说什么,不过终究没说出来。
齐永的办公室。以齐永为首,小张、小陈等几名警察坐在程启航对面,隔着一张桌子,程启航坐在众人对面。仅从场面上看,有种审问的味道,事实也的确如此,小陈正在咄咄逼人询问着程启航一个又一个问题。
小陈:“案发的当晚,十一点钟的时候,你在哪里?”
程启航:“我在大厅里,给炉子加檀香料,直到一小时后才离开。那天正好我值班,我们程家有逢六焚烧檀香的习俗。”
小陈:“你的香料是从哪里来的?”
程启航:“香料在我父亲的房间里放着,用的话从他房间里取。”
小陈:“你是几点钟去父亲房间取檀香料的?”
程启航:“夜里十点半,因为十一点整我要为香炉加香料,所以得提前去取。伍取香料的时候还听说大哥一会儿要来,不知道那么晚了,他还去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