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三国之我是魏文长全集》第153/334页


诸葛亮又道:“弘农与洛阳之间有一山,名唤三崤山,此山乃是当年老聃着写《道德经》之地,山势高峻,乃是关中与中原之天然屏障,此处乃是兵家重地,宜先夺下!”

三崤山现称崤山,位于现在的河南省西部,灵宝市、陕县南部,向东延伸的余脉称为邙山。三崤山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隔黄河与山西省的中条山相望,共同构成一段岩石峡谷,其间有着名的三门峡。

《水经注》记载:“崤有盘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东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主峰为青岗峰,海拔一千九百零三米。崤山高山绝谷,峻坂迂回,形势险要,自古以险峻闻名。

古代将三崤山与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崤函”之地,自春秋时代就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例如秦、晋崤之战。成语“鸡鸣狗盗”中的“鸡鸣”即源于函谷关。相传老子入关时,守关官员请教经学。老子连夜写下5000余字的《道德经》。秦汉时期,函谷关是关中、关外的界线。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财给其用度。”于是汉武帝“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置弘农县”,使杨仆成为“关内人”。

三崤山中有南、北二崤道,亦称南陵、北陵。南陵有夏后皋之墓,北陵有周文王避风雨台遗址。《括地志》记载:“文王所避风雨,即东崤山,在夏后皋墓北十里许。其山幽深可荫,有回溪阪,行者畏之。”崤山中还有太初宫、鸡鸣台、瞻紫楼等古迹。

诸葛亮道:“三崤山西接弘农、东连永宁,北边有曹阳、渑池,南面乃是黄河支流洛水,只要占据了此山,破洛阳不难矣!”

庞德道:“丞相,庞令明不才,愿率本部兵马,前往三崤山!”

诸葛亮道:“令明果然愿去,可引一万兵马,以张嶷、王平为副将,先行前去!”

庞德、张嶷、王平三人出列,领了兵符,出门点兵去了。

诸葛亮再叫道:“文长!”我应声出班,诸葛亮道:“文长,三崤山虽然无甚大将,却山势险峻,果然易守难攻,文长可为后部接应,率领五禽队前去,若是庞令明攻势受阻,你便以五禽队为先锋,攻上山去!”

我点了点头,道:“魏延领命!”

诸葛亮又道:“这些天我力劝徐亮,他好似已经松动,只是那徐质依然很是死硬,只等劝服了他父亲,方可再劝降!”

我笑道:“这方面徐质倒是比姜伯约差得远了,不识时务啊!”

诸葛亮道:“说道伯约,唉!这个孩子真是固执,他认准了璇玉姑娘了,文长,你说这可怎么办?”

我摇了摇头:“要换了平常,我是一定要征得璇玉的同意,但是现在伯约身体日渐消瘦,璇玉恐怕必须要做出牺牲了……”

诸葛亮也只好点头:“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

……

却说庞德、张嶷、王平率领着一万精兵赶至三崤山,只见山头之上已然立起魏军军旗,庞德道:“先退后三里安下营寨,待明日休整完毕后,便全面进攻!”

第229回 三崤山失利

经过数名探马耗时两天得来的情报――驻守三崤山的魏军将领姓李名棠,乃是当年魏国大将李通之子,李通被马超杀死之后,李棠便一直跟随曹氏左右,深得器重,现在曹睿远在荥阳,特意将他派到三崤山,抵御蜀兵。

庞德道:“嘿嘿!我道是谁,原来是李通的儿子!当年马孟起杀他爹的时候眉头都不皱一下,今天看我斩杀此人,断他一门香火!”

张嶷也道:“一个年不过三十的毛头小子,如何能挡住我等大军,三崤山必落于我军之手!”

只有王平保持着冷静:“二位将军还是小心为上,既然曹睿敢于启用李棠守卫三崤山,就有他的道理,若是轻视于他,只恐会吃大亏啊!”

庞德道:“子均言之有理,我先领三千兵前去搦战,看看这李棠武功如何!”

……

次日平明时分,庞德留王平守寨,与张嶷共领三千精兵赶往三崤山脚,山腰之中隐隐可见魏兵旗号,庞德唤过一名军士,道:“你上山去,告诉那李棠,让他早早投降!”

那军士应诺,随即攀山而上,庞德乃令部下暂时下马歇息。

那军士上得山来,早有魏兵细作报给李棠,李棠差遣亲兵将那军士按倒在地,捆得如同粽子般押进帐来。

军士细看那李棠,只见他面如冠玉、浓眉凤目,倒是一个美男子,李棠见得军士被押入帐来,问道:“汝乃何人?为何窥探我营虚实?”

军士道:“我乃是大汉子民,奉庞德将军之命前来带话!”

李棠问道:“有何话可带?”

军士道:“自然是让你们投降!下山投奔我大汉,可保荣华富贵!”

李棠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闭嘴!汝等乃宵小之徒,入寇我国,还敢口出狂言?!两军交锋不斩来使,今番放你回去,叫庞德前来攻山!”

军士昂首道:“若不投降,攻破三崤山,让你身首异处!”

李棠怒道:“还敢嘴硬!来人,割去他耳鼻!让他滚下山去!”

当前:第153/33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