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之大漠狂刀》第316/317页


接下来,王浩就宣布退兵,不到一万人的大军将近在咫尺的倭国京城扔在一边,转身往回走。不过还有人贪得无厌,觉得就这么回去了太吃亏。京城里的财物肯定比这个小城里多,为什么不继续攻打京城?要知道这座小城里已经集中了我国天皇能调集的所有军队,现在小城覆灭,京城里也就没什么守备兵力了,这么大的便宜不捡,不成了傻瓜了?

对持这种意见的人,王浩也不约束,谁想去京城捡便宜就尽管去,他绝不阻拦。有了王浩这句话,不到一万人的大军顿时又少了一大半,只剩下了三千人,其他的都去京城了。就连不少江湖豪杰和大明官兵,都受不住诱惑跟着去了。

去了京城的七千人,果然很轻松地进了城门。天皇和所有的高官贵族们,全都在得知最后一道防线被突破时,仓惶逃离京城,向北方逃跑。天皇都跑了,其他人自然没有留下来的理由,城中大部分百姓也跟着逃跑了。

但也有一些人,凭着心中一种殉道的神圣感留了下来,誓与京城共存亡。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只有那么几百人而已。在七千红着眼珠子抢财宝的疯子面前,很快就被消灭了。

接下来,这七千抢劫大军就开始在城中到处收刮。可是所有的贵族都逃跑了,值钱的东西也大多带走了,这七千人在看似富丽堂皇的皇宫及各处府邸中并没有搜刮到多少好处。这就让他们更疯狂了,开始把手伸向没有逃跑的普通百姓,想再来一次洗劫行动。

留下来没逃跑的百姓,其实不是不想跑,只是有很多老人、女人和孩子跑不动,这才留下来。而这些人家里的男丁因为舍不得家人,也就留了下来。这些人虽然只是少数,但京城人口众多,虽然只留下了一小部分,也还是有十万之众。当七千抢劫大军开始对他们下手时,早就听闻风暴军下手狠毒,鸡犬不留的作风的百姓,被逼无奈地开始奋起反抗了。既然没有活路,也就只有拼命了!

七千疯狂的抢劫大军,面对拼死求生的十万百姓,这拼命的目的从根本上就不一样。为了生存而战,才是真正的正义之战。所以十万老弱病残的百姓,竟然爆发出势不可当的战斗力,老人、女人、孩子个个拼命,在没有人指挥的情况下,竟然把抢劫大军打的打败,损失了三千多人,才惶惶如丧家之犬一般逃出了京城。逃出京城的四千人,虽然保住了小命,可也把先前抢来的财宝丢掉了不少,为了逃命,谁还顾得上带那么多累赘的金银细软?这一下他们可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可他们心中再恼火,也不敢回头去抢回来了,发狂的百姓可比不怕死的战士还让人害怕。一想起那些那些走路都颤颤巍巍的老人,张开没几颗牙齿的嘴,满面狰狞地咬上来的样子,这群死里逃生的人就忍不住颤抖。损失的那三千人,可是有大部分都是被活生生咬死的!

等逃出来的人追上王浩的队伍时,令狐冲等人都吃了一惊,急忙询问他们遇到了多少敌人。这些家伙一开始还想隐瞒,夸大说遇到了至少三万军队。可是令狐冲也不是那么好骗的,指着他们身上的伤口问是什么武器造成的。谎言被当场戳穿,这些逃回来的家伙瞒不下去了,只好一五一十地交代了。但他们的实话让令狐冲等人更加难以置信,七千全副武装的士兵竟然被一群老百姓打败了,他们在说神话吗?

王浩对此却没有什么惊奇的感觉,先前那个小城能让风暴军毫无顾忌地肆虐,是因为城中本就没多少百姓,风暴军的人数也多,百姓就是反抗也没那个实力。但七千人就闯进几十万人口的京城去撒野,那不是自讨苦吃是什么?

笑傲江湖之大漠狂刀 第310章 封赏

王浩这一撤,就从京城郊外一直撤到他们最初登陆的港口。谁也没想到王浩会撤出这么远,这等于是把先前打下的地盘全都让了出去。如果说有好处,那就是万一事有不谐时,可以很方便地乘船回中原。下面的人都对王浩的这种行为很不理解,认为王浩这是仔卖爷田心不疼。但王浩没心情跟他们解释,依然是我行我素。

  回到港口之后,王浩又下了一道命令,就是大肆封赏风暴军的中的倭人。尤其是没去京城占便宜的三千倭人,更是被越级提拔,不是被封为领主,就是当上了高级军官。

  领主这个官职很有王浩的特色,就是每人都管理一个县大小的地盘,地盘上绝大部分事务都由城主自己做主。除了每年上缴一半的收入给王浩,手下不准有超过一千人的军队之外,其他的就没人管你。你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为所欲为,简直就是土皇帝一般。

  由于倭国的面积不大,王浩他们占领的地盘更小,所以不可能把三千人都封为领主。剩下的这些人,就只能当军官了。不过他们得到的实惠也不小,风暴军即将扩编,预计将达到十万人的规模。

  这十万人将会被分成七个部分,除王浩亲自带领的四万人之外,其他六万人又被分成六个独立的军团,各不同属,却都完全由倭人做主。从上到下都是倭人将领。汉人将不再插手。只是这六万人都被部署在前线,直接面对倭人天皇手下地势力。可即便如此,也是难得的高官了!

  这样的封赏,简直让受封的倭人差点发狂!这可比抢来多少金银珠宝都值钱。相比之下,那些自行去京城抢劫的人就失落地多了。这些人不但把抢到手地财宝大半丢在了京城。而且还全都被留在了王浩亲自指挥的四万人当中。虽然扩编之后也都能当上军官。可上面有王浩这尊大神,还有其他汉人主子,总是不那么自在。

  通过这场封赏,倭人更加明白了王浩的用意,就是乖乖跟在他屁股后头。就有大大的好处,想自作主张的,将来就会吃大亏。至于反抗,那就更不要想了,王浩虽然讨厌亲手折磨人,但他并不反对别人替他出手。现在还跟着王浩地倭人。大多都亲手处置过那些造反的同胞,那些人的死相,至今仍历历在目。^^首发 ^^所以,还是乖乖地做主子的奴才吧!只要乖顺,好处就大大地!

  分封完毕,王浩是轻松下来了。领地不用他管理,倭人天皇打过来了也有别人抵挡,他正好可以逍遥自在。可是他自己喜欢逍遥,他手下的那些汉人未必和他一样。见王浩的分封没有他们地事,就忍不住提意见了。

  王浩自己本身不喜欢权势,对有野心的人也就不怎么喜欢。但这些人毕竟是自己的同胞,不能不理会,只好在港口附近又划出一片地方来,让他们也都当领主去。反正港口周围好几百里的地方都被王浩预留出来了,免得万一控制不住那些倭人领主,有人胆子长毛想要做点什么,也有回旋的余地。那些想过土皇帝瘾的汉人,就都在外围给他们划出去一块。让他们给自己当屏障也不错。

  王浩如此不做为。其实还是有很多人反对的,在他们看来。就应该把天皇赶尽杀绝,才能安枕无忧。但令狐冲也是个懒人,能安安稳稳地逍遥,他也不愿去辛辛苦苦地打仗。这两个神教身份最高的两人下了这样的决定,下面地人就是再不愿意也没办法。^^首发 ^^

  抱着彻底产出倭寇这样伟大理想远道而来的汉人不赞同王浩的态度,倭人也同样不赞同。尤其是被王浩封为前线的六个万人军团的倭人军官,更是渴望战斗。他们在军中,不打仗哪来的好处?所以在招募够了士兵之后,就纷纷上书要求“北伐”!

  对手下这么高的求战热情,王浩也不能置之不理。既然大家都想打仗,那就打吧!

  王浩用人的原则和别人不一样,他不看人的地位高低,出身的门派,资格地老幼,而是看这个人地能力。尤其是在对待自己人的时候,更是如此。因此他分别召见了所有愿意上战场地人,用面试的办法观察他们的能力,将有勇有谋有决断的人破格提拔起来,担当统帅的职位。其他人若是想上战场,就必须听从他们的指挥。

  在王浩看来,能独当一面的只有三个,其中一个是白道门派的弟子,一个是官军中的百户,剩下的一个虽然是神教弟子,但也只是某个分舵的副舵主。

  他们的武功未必很高明,但头脑清醒行事果决,绝对是做大事的料。^^^^于是在王浩的力挺下,三人的地位得到极大地提高。想上战场的人也都平均分配在他们的麾下,谁要是不服,那就在家里休息吧。

  汉人当中提拔了三个统帅,前线的六个军团也被分成三部分,分别归属三个统帅指挥。这一次王浩又给了倭人很高的地位,六个军团的军团长都成为副统帅,地位仅次于三个统帅。他们虽然没有指挥汉人高手的权利,但表面上的地位却在汉人之上了。这让倭人对王浩的忠诚度再次提高,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三个统帅各自统领两个军团,各两万人马,分成三路布置在三个方向上。怎么打都由他们自行决定,王浩不干涉,他只看最后的结果。这样一来,本就渴望打仗的各路人马哪里还按耐得住?立即再起兵锋,向北攻击还拥护天皇的地方。

  前面打的怎么样,王浩不在乎。不管胜败,对他来说都没什么,反正死的都是倭人。无事一身轻的王浩,在港口住了下来,每天不是钓鱼就是游泳,吃的都是海鲜,住的都是别墅,身边还有三个大美女陪着,日子过得无比逍遥。^^^^转眼间,王浩在倭国已经住了半年。这半年逍遥日子过的,让他的体型都有些变了,肥肉增加了不少。虽然还称不上是胖子,可也富态多了。

  可是日子虽然过的逍遥,但王浩还是有些住腻了。这里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家,王浩总是强烈思念恒山无色庵外的那个草庐。再加上此时也到了能行船的季节,王浩就开始打算回中原了。

  但不等王浩动身,前线突然传来大败的消息。三路共六万风暴军,在天皇手下十余万大军的围剿下损失惨重,只有两万多人撤了回来。天皇趁势反攻,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推进了百余里。

  无奈之下,王浩只好让令狐冲带领港口的四万军队到前线主持大局,同时发出征兵令,把自己地盘上的成年倭人男子从田地里拉出来,塞给他们一把粗制滥造的刀,或者一根枪杆还带毛刺的长枪,就把他们推上战场。

  王浩这种不计后果的大规模征发兵员,立即让风暴军的人数暴涨到三十万,但田间巷头就只剩下女人和孩子了,乍一看还以为到了女儿国。繁重的生产任务缺少了大量壮劳力,让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但王浩才不在乎这些,反正饿死谁也不会饿死汉人。

  三十万只经过简单训练的农民被拉上了战场,能不能打胜这一仗,王浩心里也没数。反正他是本着能怎么祸害就怎么祸害,能怎么糟蹋就怎么糟蹋的心思来统治这片土地的。不管将来把这个乱摊子丢给倭人天皇,还是大明,都跟他没多少关系,让别人头疼去吧。

  前线的消息还没传回来,王浩就又开始想回家的事了。可是让他恼火的是,不等他动身,朝廷又派人来了。大明的皇帝陛下也不知是出于对开疆拓土的兴趣,还是对王浩这个人的兴趣,一直对倭国的形势非常关注。即使是在不适宜出海的时间,也一直保持着对倭国时局的关注,为此不惜牺牲了不少人的性命在往来倭国的海路上。就连王浩玩儿腻了,想回家的心思,皇帝都知道了。这道圣旨,正是为此而来。

当前:第316/31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