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者》第1/23页


《第四者》
作者:晓楠
申明:本书由小说网 www.(小说网 www.)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第一部分写在前面的话(1)

本书集中采访了16位深陷"第四者"恋情生活的女性,她们多已人到中年,感情经历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让我们看到当代感情的另一面,一个和小说家及社会学家描述的不一样的感情体验。

本书在众多采访对象中,集中采访到一种被称为"第四者"恋情,时下这种新恋情正像一股浪潮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围城"中迅速蔓延,这种介乎于情人与朋友间的第四类真情,不同于传统的第三者,她们的恋情是松散的和宽容的,一般发生在熟人之间,她们大多是已婚者,而且多是知识阶层、高素质群体,她们平时以友谊的身份出现,彼此的关系也是以友谊为基础,他们只是在时间地点感觉合适时上床,彼此给一点小小的放松......

"第四者"现象的出现,与时下社会大环境和时下人们的心理状态有关,职业的压力,消费增长,挣钱的压力,生活节奏过快......那些已到中年的人们,在此状态下,拿不出更多的精力、金钱、时间投给感情,不想折腾,他们不想把生活搞乱,又想有点小恋情抚慰一下自己高压下的心和身......如此,那个动不动就把自家搞的鸡飞狗跳,又和情人要名分的"第三者"显然在目前的情场上不再"畅销"......

我采访到的16位深陷第四者感情生活的女性,大多数并没有像以往女性在爱情旋涡里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然后一蹶不振,成了暴怒或哀怨的女人,却都在这种生活中找到了平衡点,找到了让自己相对满意的生活状态,把握了最大限度保存自己的爱和快乐的度,我想,这一切源自她们有独立的生活资本和一定的文化素养。

在采访中,她们身上发生的这一切,还让我发现了另一种现象,借用本书采访对象贝莉的话:"生命对于地球来说只有多样生存才是一个完满、均衡的生存状态,相对感情对于生命来说,也有一个多样生存的问题,单一生存价值观是违背人性本体的,我们对待人类生存方式应该持包容的态度,每个人的人心也才能均衡,而均衡才是生命圆满的最基本的品质。"本书的另一个采访对象杜丽的话:"我相信文明的前行方向,应该是越来越接近人性,越来越符合人性吧!"我们给读者揭示的正是这种在感情上不再延续那种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白则黑、不黑则白的判断,因为我们从这16位深陷第四者感情生活的女性的经历中发现,在人类的感情世界中,我们还知之甚少,也许人类的感情将在更贴近人性的生命游戏规则的不断建立之下,还有多种可能存在!

选择"爱自己"体验幸福的大学教授贝莉,在选择尊重自己的幸福和社会传统价值观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她的经历相当奇特,但走进她的内心深处,揭开她生活的面纱时,我们强烈地感到,这个外表上看似残缺不全,而且在公众价值观的判断中,贝莉似乎是受害者的残破婚姻中,她竟然过得非常的平和,非常的享受,也非常的自得。她找情人是为了让儿子不缺少父爱,所以她决不会对她的情人有太大的企图。

47岁的碧仪岁数又大,人又丑,性格又孤僻,没有得到婚姻的资本,长相和内心的渴望落差巨大的时候,只好就这么白白耽误了自己大好的时光、鲜活的身体。被迫当了一个偷一点虚幻爱的第四者,靠着一个虚幻的影子安慰自己的生活,让那一份爱情,那一点温情,就这么烂在身体里了,但她在自己有限的生活里找到了情感的出口,平静地享受着生活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44岁的出版编辑迪波已近中年,在一场和第三者的交锋中弄丢了一份绝好的婚姻,这样的年龄再婚也难,被第三者伤害就不想再做第三者,而在纯粹性伴侣那里得到的是更大的空虚和失落时,找到了第四种关系,迪波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男女之间还是有一种感情能超越爱情的。这种感情可以不涉及到男女情爱必须要拥有的那些婚姻啦、性交啦等等东西,这是一种比一般意义上的好朋友更好的感情。我觉得男女之间能保持在这样一种状态时,是最美的。当然我知道,要始终保持这么纯粹自然,有爱,但不以性为主题的男女关系,需要两个人的高度自制,这个自制能力靠修养,靠对人性彻底的感悟,这些让你有一个良好的自制力,我挺喜欢这种感觉。"迪波找到的第四种关系,是一种互相欣赏,喜欢在一起,暂时吸引一些目光,然后就又什么都不是,各回各家过日子的男女关系,这种似是而非的感情不会为情伤筋动骨,对迪波这样经济独立的成熟女性可能是目前最安全的选择。因为到了她这样的年龄,就会有很多比爱情更有价值的享受。迪波觉得在这样的年龄,为情苦自己,不如最大限度地去探索生命的另一面,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潜能,每天用惊喜的心情迎接太阳,好好看看自己还能做什么,还能做成什么。所以,像迪波这样的女人很难再为爱情做极端的选择。

48岁的果晏出走的"婚姻牢笼"竟然是一份如此完美到无可挑剔的婚姻,因为她的婚姻过于完美,让她感知幸福的能力降到了零,她成了阿拉斯加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养的那只白虎,为了让自己有感觉只好把自己"弄砸",她"弄砸"自己的方式就是去做男人的第四者,之后,她学会了感知幸福,学会了体会和珍惜婚姻里的爱。

黄珊珊被男人欺骗过愚弄过,她对男人完全丧失了兴趣,她开始把兴趣转移到爱情以外。在没有婚姻的黄珊珊的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她一派阳光的生活。黄珊珊说有家男人到40以后,你要是说动他,不如说要说他全家,外加老丈母娘家,老爹老妈家,弄不好还会把他仕途搭进去,身体搞垮,那工程可大多了。所以,一般男人要在外面犯了事,基本反应是落荒而逃跑回家安慰老婆,如果你要是真把自己投进去,下场基本是遍体鳞伤或一蹶不振,即使勉强打赢这场烂仗,估计也已经没了自己,而且,败了,就成一逮谁跟谁诉苦的怨妇。黄珊珊说她能过上这一派阳光的生活,这得感谢现在的科技文明,正是科技文明的进步,造就了女性生活的巨大空间。在科技的助力下,她成为一个讲求责任、专业、效率的优秀职业人才,挖掘出她未曾发现或发挥过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的挖掘,带给她特别大的满足感,而且绝不会像感情那样带来无尽的骚扰和麻烦,以及你不能把握的惶恐。

眼看越来越多像黄珊珊那样为了宠爱自己的生活而无心恋爱的男人女人,你能说他们过得不快乐,过得悲惨吗?他们很快活啊!!甚至比那些恋情、婚姻中的男女更快乐,更幸福,为什么?这就是工业文明、科技文明的功劳,它成就了人们在这样一种"自恋"中获得幸福的可能。于是,没有爱情的黄姗姗,找到比爱情更好的宣泄渠道;没有婚姻的黄姗姗,让她的性得到最好的关照。

42岁的嘉怡在婚后和初恋情人保持关系,纯粹是因为她在人长大了,世故了,不会再做不可能、不合逻辑和吃力不讨好的事的时候,才明白在无数可能和选择之中,长大或长老就会很自然地找到一个明智的平衡支点,你明明知道,爱可以帮助你触及内心深处的虚妄,能开启你已经麻木的感觉和日积月累的疲倦。杜拉斯说过,"爱之于我们,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但42岁的嘉怡已经没有了梦想,更没了勇气,她是不由自主地选择了那个"明智的平衡支点",害怕自己变成一个老而无耻的家伙,越是看清了这一点,嘉怡就越知道当年那场狂热的恋爱激情有多宝贵。12年后,当她对什么事都难激动爱恋起来的时候,就把这时的初恋情人看成她青年时代爱情的记录。她还愿意和他在一起,和他来往,与其说是珍视他,不如说是珍视她曾经有过的那份"疯狂恋爱"的感觉,这样的情人怎会对彼此的家庭产生"破坏"呢?

小时候在男孩儿堆里长大的李晏,人近中年,在现实中巨大职业压力和家庭压力下,把小时候的朋友当"减压阀",因为只是这样过来的朋友不用像现在社会上新交的朋友彼此付出太多就能彼此得到很多。按经济学界定,交往成本比较低。李晏靠很纯粹的爱情和新交际的朋友来舒缓压力,她从精力体力时间费用上都已无力承担。她和程小枫恋情以致做爱都已经不纯粹了,但在这样的生活压力下,这岁数的人已不能再折腾了,后面那一点点路肯定不会再一起走,只能以这样的形式彼此安抚着过一生,这样的结局你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幸福。

艾琳一直在性友谊的谎言中伤害自己,她的超越婚姻的精神恋爱经常让她留在性的沼泽里,以致每次拔出来时都受到莫名的伤害,她在纯粹精神恋人理想破灭后,终于明白,无爱的性友谊是不存在的,性破坏了她的友谊,但她一直渴望能和他,和他,还有他,一直在"在精神上做爱"。事实告诉艾琳,为了友谊长存,再不要和无爱的男人随便上床了,但她的心路历程会不会给当下的感情展示出一种新的可能?

林婉薰的婚姻和婚外恋情最具时代特色,全是经过成本合算决定的,甚至她的外遇都是在她的成本核算后发生的,她把经过精算,在共同生活的交际成本上不合算的恋爱人选一个一个给"Cancel"掉了,前后一共"Delete"了五个。林婉薰的理论是,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经济核算的社会中,现在不是计划经济时代,大家共同的不相上下的活到老的时代过去了。所以,在这样的时代里,在这样的年龄下,你的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经营和算计,包括情感。她说,眼看我周围的朋友,因为任性,把自己的生活搞砸,然后进而把自己搞砸,草草地结束了本该尽享生活美妙的下半辈子,或是用很大的精力成本去维持自己的生活状态,即一桩投入产出比不合算的婚姻。她不认为她的想法有多荒唐,相反,倒认为这才是"与时俱进"的感情观点。

第一部分写在前面的话(2)

也许这是一个特别能显示智慧的时代,也是一个智慧让这个社会本来都差不多生活状况的人,生出无数悲喜剧的时代,有人惨淡度日变成惨兮兮的小民,有人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成为社会中坚和精英。也许,这个把感情输入电脑进行成本核算再度经营的古怪精算师林婉薰的想法,真不那么荒唐。说不准还比较前卫?比较科学,总之,林婉薰是我所有采访中遇见的最特别的一个人。因为她谈感情就像在讨论一个项目的经济预算。不过渐渐地,我还是被她的那种成本核算理论迷住了,虽然感情这玩意儿,有时候真的是不好做预算的"特殊项目",但在现有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下,这样做也没什么不好,也许在人生的这场大戏里,就因为她的成本核算让她才成为了那个能笑到最后的人。

欧雅文为了能继续爱她爱的人,为了情人的职业野心,被迫由第三者改当第四者,但在其间,她却发现第四类婚外情对于现在的她可能更适合。她说我生活中缺少由爱激起的热情!但是,现在的我,又不想要那种大悲大喜的恋爱,那样太累人累心,我这个年龄和这种状况,不想让情把自己的生活搞乱,只希望有一点婚外感情把我的心搞乱,让我的生活有点调剂。没有,太无趣,多了,又太累,最好是那种不远不近,亦情亦友的婚外情,比较适合我。欧雅文的想法是现在大多数她这个年龄段的人最普遍的想法。

素心找第四者最具典型性,"文化大革命"中成长起来,致使恋爱完全空白,她找第四者纯粹是为自己纯洁的身体感到耻辱,想用犯错误来纠正错误,让自己的"贼心"凑合着能跳,给她大半辈子无味无色的感情一个安慰和补偿吧,仅此而已,因为这种年龄,这样的日子,她已经买不起浪漫的单了。

姚亦泽和她丈夫余文乐,以及余文乐和他的同事杜丽的交锋,实际是在社会文明,特别是两性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不可避免、不可回避的冲突,姚亦泽以她对两性关系的认知水平和已高于她认知水平的社会现实,她不因杜丽去痛苦和受折磨,也会因别的女人痛苦和受折磨。我们知道,前行的两性文明,终将会让姚亦泽们改变想法,但在激烈对峙的当下,尽管这种对峙中的惨烈,若干年后会变得可笑。我们应该把其中的细节剥开来曝光在大家眼前。按说杜丽和余主任之间发生的事情,按人性原则并没有损害到姚亦泽的根本利益,余主任对她很好啊!那是一份真感情,但姚亦泽只允许余主任惟一对她施爱。可是,一个正常的人需要很多种感情的。杜丽说,她觉得那帮有那种关系的德国男女能和平共处,就是因为理解这种人性需求吧。这也是文明的方向啊,但是在文明进步中,必然会有姚亦泽这样的人,她们在旧的道德文明和新的文明标准撞击的夹缝中受到伤害和情感的折磨。这不是人为能够阻止的,杜丽还举例,说这事就像前推100年,有个男人碰了一个女人的手,那女人要当个殉死的烈妇,社会可能会普遍叫好,立个牌坊之类的,号召广大妇女向她学习,你想这事要是发生在今天,人们会怎么说她,估计就是"缺心眼"、"精神病"一类的评价吧。杜丽说,她看见姚亦泽莫名恐惧的样子时被感动。就是觉得她也是这种文明前行中的不可避免的受难者。

外企工作的仲慧,在每天近10个小时的超长工作中,在公司里把方宇当成她紧张长时间工作日中的一个调剂。仲慧说,在超长工作时间和超大工作压力下,要是没有一个比较知心又谈得来的朋友,非郁闷死不可。她们公司有好些这种情况,连方宇都承认,他和女朋友一周的时间加起来,也不及和仲慧在一起一天的时间多。他甚至开玩笑说现在以"公司为家"的时候,仲慧算是他公司这个家的老婆。这种比爱情少一点,比朋友多一点的感情,成为仲慧职业高压下的舒缓剂。

我采访到的朱朱不是第四者,而是典型的第三者,她和男人恋爱最大的愿望就是得到婚姻,一直以来,她以为只要能让她爱的那个男人的妻子安静地走开,她就能得到他,但她失败了。不是败在她爱的那个男人的妻子手里,而是败在那个根本不想得到她爱的男人的那个女人手里,她不知道她是怎么出局的,可她确实出局了。因为,那个男人在把她和第四者比较之后,告诉她,他和酱子在一起的感觉比和朱朱在一起舒服,朱朱要的太多,他真的承受不起,如果让他选择的话,他会选择酱子弥补他和苏娜感情的不足,而不是朱朱,朱朱让他太累。第四者是现在有负担有年龄的人,安抚感情最合适的选择。因此,在现在的感情市场行情中,朱朱的情感方式开始"滞销"。

也许媒体过分夸大了爱情对于一个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力,恋爱对人来说是比较特别的情感体验,但是,并没有达到像各类传媒上体现出来的那样的华丽和深刻。也许在科技不发达的农业文明时代,恋爱对人来说,特别是对女人的生命质量会影响很大,但就是这样的影响力也不是纯粹情感上的,还有很大的成分是经济的。比如嫁鸡随鸡是找饭票,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是身分的归属。科技文明进步下的女性,还会需要这样的"饭票"和"归属"吗?这时候的恋爱是不是变得苍白和无力。何况生活积累到一定年龄,身心内部和身外之物已负重太多太满,生活中感情的需要就变弱了,没有像农业文明时代追寻爱情那么大的动力,她们这个年龄段的女人似乎更大的渴望已经不是爱情,而是让自身的潜能得到更大的释放。

香港有个被称作"专家桌上的爱情专家"的女作家张小娴,没结婚也不频繁恋爱,她对自己欲望的描写是,有房住,有美食,逛街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积蓄,不必担忧明天。没有婚姻的她,从照片上看却是一派优雅。一家报纸登过这样的故事,有个40岁的单身女人,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她并不认为女人拥有爱情最宝贵,而是应该拥有快乐才最重要。发自内心的快乐的常态真不是一个男人,一段情能带来的;一个男人,一段情有时带来的只是瞬间的快乐。她还说,看电影里的漂亮男女为爱颠沛流离生生死死。然后自己看完了回家过最简单的生活,过没有"危险"的生活,挺好!还说《魂断蓝桥》里的罗依看埃玛的眼神能让女人甘愿为他死,她庆幸没有被这样的男人爱上,至少能保住老命。我们再联想到只要亲情不要爱情的朱迪•福斯特和张艾嘉,还有那个跟周星驰恋爱不成的莫文蔚,到处跟人说,有人说有缘无分的爱情让人伤感,可她觉得别有滋味,实在过瘾。

当今社会时尚,和社会审美正在走向一个"混合杂交"的时代,几乎所有的设计都在把古典情怀与现代特色,把以前审美中对立的或不相干的东西混杂在一起,创意出一种新的审美,而且这种创意往往是把所有的古今新旧元素都集合在一个设计上,这样"似是而非"的设计在服装、发型、工业品,甚至建筑等设计中流行甚重,就是在人体审美上也是越来越走向男女合一的中性审美。即如此,相关情感,会不会也会随着外部世界形式上的改变而改变呢!也许进入这样审美判断,身在其中的我们,会发现很多新的感情形态出现。比如,像早100年,我们甚至没发现人类有"同性恋",后来对这种不是非白即黑的感情大加反对,再后来终于慢慢承认,如果人类的生命史还没有走到尽头,那还会有很多种情感形式存在或逐渐显现在我们成长的生命史中,像温泽林和嘉怡经过真爱的炼狱,然后随岁月磨砺,又演变成另一种新的情,这种情感,既不是男女恋情,又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朋友,更不是亲人家人,他们之间是多种感情交融在一起,什么都来一点点,有点像当下的审美认知。他们都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老婆或丈夫,但他们又是那么深刻地爱着彼此--这也许是我们一向不了解的新的感情领域。

我不知道别的圈子这个年龄段的人怎样,我知道我们这个圈里,这种生存状态的人太多了,她们以自己的才智和聪慧,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如果按整体社会生活水平来说,她们虽然不属于塔尖,但她们绝对属于公共生活中经济增长的受益者,以惯常社会生活标准,她们是成功的,但是,却比社会生活中塔尖的人有着更多的期望更快上升的焦虑,特别是在私生活领域,她们的情感渴望得到更多的满足,但是,她们又是常常无力承担情感渴望和满足带来的危机,所以,她们是矛盾的,是困惑的,但这一切都与道德品质无关。

我们情感应该得到怎样的关照才能更人性,更接近人本,更善待心灵呢?如果我们能站在自然的立场和角度上评判生命感情的话,她们的爱情故事并不是一场悲剧,尽管她们在一场爱情的争夺中有人痛失亲情,有人痛失了爱情,但从结果上看,按现行价值观是不完美的情事中,她们可能体会到更多的是生命的美丽,情感的奇妙和更多的相关生命和情感的精义。

写到这儿,我甚至怀疑当代那些所谓的作家在写那些悲悲切切的爱情故事时,根本就没有去体会那所谓"悲悲切切"中的美妙享受,因为生命中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的铭心刻骨,都是生命的过渡,你度过去了,就变精彩了。

我看过刘震云的一段话,是说写人跟人的那种最基本的交往,说突然觉得世界上有两种价值系统,一个是我们这种规范的价值系统,还有一个是人跟人接触把这些都给扔掉的价值系统,他们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在民间真正对世界形成力量的是哪个,哪个渠道更有力量,我觉得是后一种。我写这本书时似乎也看到了这样的情形,就是相对感情也有一个民间生存,只是这种生存是不是更接近人本,更有力量,是我能如实记录下来却还讲不清楚的。

晓楠写于北京

2004.3

第一部分选择"爱自己"体验幸福(1)

当前:第1/2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