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异事录全集》第100/247页


翊棠他开唱后,跟在李弘车屁股的翰生兄弟居然也跟着唱,果然是悠哉的旅程。

大概是这歌曲实在太耳熟能详了,最后连老谢都跟着唱,一群大老爷们(还都是光棍)一起合唱:

“你要想嫁人,不要嫁给别人哪,一定要嫁给我。。。。。。”

李弘兄弟听到集体合唱,额头黑线三条,默默抽烟。

歌声飘洒一路,唱得极其黑皮。估计真抵达达坂城了,达坂城的姑娘见这几个哥们灰头灰脸,眼呈委琐腰果眼,要退避三舍。

天黑,车队由老谢带路,驻扎在一座不大的村子,看起来与世隔绝的村子,其实每年都会接待游客,提供旅店入宿。

这年头,什么地方都有人旅游,何况是新疆这样的旅游热区呢。

夜里,几人叫了酒菜,凑一起吃喝、闲扯。李弘很够意思,对吃的很慷慨。反正我们想吃啥点啥(其实也没几样吃的),李弘兄弟负责买单。

由于明日一早还要上路,众人也不敢闹腾,吃饱喝足就准备入睡。

翊棠、李弘和翰生挤一间屋里睡(有其他旅客,没房间了),只有两张单人床,翊棠和翰生挤一起睡。两人睡姿恶劣,翊棠睡梦中居然将翰生被踹下床。

“小看你了。”

翰生摸摸头,没砸疼,继续爬上床睡觉。

“翊棠,旁边不是有空床。”

李弘在桌前瞧键盘,头也没回。

“你怎么还没睡?”

翊棠打了个哈欠,爬空床上。他是觉得自己苗条,所以跟翰生挤一床不成问题,但问题是翰生兄弟睡姿也很恶劣。

“李弘,你干么走龙城这方向,我看过地图,去营盘有更近的路。”

翊棠趴床上看李弘在琢磨地图,然后敲键盘,似乎在做记录。

“我父亲当年便是走这条路进罗布泊。”李弘回道。

十年前,李弘父亲带领考察队进入罗布泊所走的路线,李弘于十年后,重新走了一遍。

“真没想到啊,你父亲居然是李维汉先生。”

翊棠感慨。

他当年的偶像,就是李维汉。当然不是因为他失踪于罗布泊,而是他是一位极其令人敬佩的人。李弘所属的这个家族很特别,一家三代,竟是三代都与考古、文物有极深的缘分,这是什么样的一种优良传统啊,可以说家族百年,贯穿了中国一部考古发展史。

李弘没吭声,当别人跟他夸他父亲,他曾祖父时,他都选择沉默。

翊棠就当李弘不好意思,扭身睡觉去了。

李弘所属的家族,是个颇有些传奇色彩的家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李弘曾祖父那辈,就开始与考古工作结缘。当时李弘曾祖父是广州一位富商,非常富有,据说当年派头不比梅公馆的陈家差。就是这位富商,在民国时多次资助考古发掘工作,按说他的行业与考古行业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当时广州盗墓现象很严重,广州汉代古墓资源丰富,盗墓贼掘,而后日本人掘,而考古工作者想进行考古发掘又不受重视,甚至没有任何经费。李曾祖就在这种情况下资助了考古发掘,不只是广州,还包括河南安阳小屯村甲骨文发掘。抗日战争发生后,李曾祖开始收购市面盗墓流出的文物,免于落入日本人之手,为此几乎倾家荡产。这些文物也得到了他的保护,并随同李曾祖一同运往了香港。可能有人认为,这个李商人是投机取巧,因为他后来从事了拍卖行――自然也拍卖古董,还挣了不少钱。但不可否认一点,在他去世之前,他将生平所收藏的几件国家一级文物全都捐献给了国家。这是笔可怕的财富,不只是金钱能衡量的财富。

这是李曾祖的故事,在战乱时,倾尽家产,收购、保护了大量的文物,而后又在临终前立下遗言,让子孙在香港回归后,将最珍贵的那些文物捐赠给国家。

李维汉似乎不该比他祖父更有名,他是家中的二儿子,很固执,不肯从商,打小在古董堆里长大,坚定了当考古工作者这个没前途的理想,并且毅然前往大陆从事考古工作。

他的身份比较特别,据说受过不少猜疑,吃过不少苦头,妻子儿子也跟着他吃苦,后来甚至干脆让妻子和儿子定居广州。他长期在中国大陆最西边悠然扒土,一扒就是六年,直到他最后失踪。

老李的出名,并不是他这种反常人“痴线”(粤语:神经病)的作风获得的,而是他的学术成就。他生前著作颇多,涉及西域学各方面,同时还是位西域古文字方面的专家。

按说有这么个英年早逝,出格的老爹,儿子就应该走正道,乖乖从事曾祖、祖父的高获利商业行业。但李弘兄弟却没这样的觉悟,怪只得怪这个出格的老爹当年灌输给李弘的知识无一例外全是关于历史、考古。据小李的老妈所言,小李周岁抓周时,抓的可是算盘。实乃悲剧啊,说不定李弘兄弟原本有经商的天份呢。

补充一下,由于李曾祖是个强人,很会挣钱,也很有魄力,他的儿子李祖将他爹的商人才能更近一步发挥。所以,咳,李弘兄弟不干活,靠每年家族企业分红,是足以过上神仙生活的。

据小李老妈所言,她的儿子有一点好,没有纨绔的派头,比家族内那几个闹腾的后生仔好上不知道几百倍。当然,唯一的不好,就是搞什么行业都行,为什么要从事这种高危险(在小李老妈心里确实很高危险)――考古行业呢。

在小李老妈心里,考古属于高危险行业,这样的认知在于小李老妈曾跟随过小李他爹去工作地点――考古发掘现场,见识了村民拿锄头、铲子围困考古队于村口的情景――啧,居然想挖我们的宝物。

穷山恶水出刁民,而可悲的是偏僻、贫困的地方,又往往有重大考古发现。于是关于村干部带领村民刨坟致富、围攻考古工作者的事情,竟然也能发生,考古真是危险行业啊。

当前:第100/24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